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文獻綜述新媒體對會展

文獻綜述新媒體對會展

發布時間:2020-11-08 18:40:35

1、急求新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優勢 文獻綜述 論文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不在於出現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不同。
曾幾何時,互聯網路的盛行,曾經使業內人士無不感嘆,網路媒介已經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媒體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介。在一段時期內,網路媒介成了新媒體的代名詞,似乎一提起新媒體,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網路媒介。在本人就讀於大學的時候,專業課老師也是這樣對我們講的,互聯網就是新媒體。但是,說新媒體就是網路媒體正確嗎?答案是不正確。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科技的變遷,具有越來越多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媒體形式不斷涌現,如數字電視、車載電視、樓宇電梯廣告、手機簡訊、手機電視等等。
最後,可以明確地說,所謂新媒體,是指一切區別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具有多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形態的不斷更新、不斷涌現的新型媒體。

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

從岩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印刷品傳播和電子傳播的形態、通道是固定的,其傳播的專業要求和邊際成本都很高,傳播者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控制權,而數字化必然帶來的網路化,以及網路化必然導致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轉換極其容易。如今,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日誌、發起網路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

「信息」與「意義」無關

尼格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說:「比特就是比特」。在數字語言里,所有的文本、聲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組合。傳播的信息從傳播的意義中抽象出來,使「把關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為意義是完整、單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來進行傳播的,易於甄別,而信息是可以編碼、分段、壓縮,進行傳播,再組合、復原、解碼,進行讀取的,很難在傳播過程中判別每一片斷的信息意味著什麼。上海目前發展很快的樓宇視頻和地鐵視頻系統是電視還是計算機?曾經發生一場定性之爭,就是這種突破的生動案例。

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在傳統傳媒一統天下的鼎盛時期,傳播的效果似乎是無堅不摧的,大眾媒體對於公眾有著「魔彈」般的效力。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信息和「噪音」越來越多,以一個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進行接收和處理,同時,在技術上對信息進行篩選、復制和傳遞已經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麼樣的標准,通過什麼途徑,如何選擇和過濾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傳送者的傳播意圖能否實現。這意味著受眾在接收信息時的主動性和消費偏好變得日益重要。

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傳播學研究中曾經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的發現,表明人們為了避免成為異類,陷入孤獨,往往在大眾媒體或輿論活躍分子發表了意見之後,不再表達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而在數字加網路的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人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就可以隨時進行信息溝通,甚至成為傳統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人際傳播的性質得到凸顯和強化,傳統的,傾向於無差異的普遍的廣大受眾,開始分割為氣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關的「小眾」,如各種各樣的網路游戲團體、戶外旅遊論壇、簡訊交友俱樂部等。在小眾中,人們也許更容易找到聲氣相投的夥伴,以對抗大眾傳播所造成的「社會孤立

cctv獲北京2008年奧運會新媒體轉播權
國際奧委會(IOC)近日宣布與CCTV.COM達成協議,確定央視的新媒體平台CCTV.COM成為北京奧運會官方互聯網/手機轉播機構。這是CCTV繼獲得北京奧運會電視轉播權之後獲得的另一項重要奧運會轉播權益。這也意味著CCTV.COM成為唯一一家擁有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奧運新媒體轉播權益的機構。

CCTV.COM在充分利用多種平台開發數字化播出資源的能力上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認可。同時,已經獲得電視轉播權的央視也可以更好的與自身的新媒體平台CCTV.COM合作。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表示,2008北京奧運會將是奧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刻,對整個中國也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期待著CCTV以及它的新媒體機構CCTV.COM共同合作,這對組合在中國的數字傳播領域有著極大的潛力,這是令人興奮的夥伴關系。我們期待著它們為我們帶來一屆精彩的奧運會,將精彩的比賽帶給更多的觀眾,特別是年輕的一代。」

國際奧委會執委、電視和互聯網轉播權委員會委員理查德-卡里翁(Richard Carrión)表示:「2008北京奧運會的轉播將帶來新的體驗。我們認為,CCTV.COM獲得新媒體轉播權後將可以更緊密的與電視轉播團隊合作,打破傳統的平台界限,讓大家獲得更好的奧運報道。」

在本屆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首次將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作為獨立轉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列入奧運會的轉播體系。北京奧運會將成為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急求一篇關於網路新聞評論的文獻綜述

(3)網路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相對劣勢

盡管網上信息極大地豐富,但絕大多數的信息的第一來源仍是傳統媒體。大量的社會信息,尤其是重大的新聞信息掌握在傳統媒體手裡,他們是主要的新聞原材料生產者和提供者。另一方面,對於網路媒體來說,組建自己的新聞採集隊伍,不僅存在著政策方面的障礙,更重要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支訓練有素的網路記者隊伍。另外,傳統新聞規律、新聞實踐、新聞經驗、大眾的認知度等等,都是網路新聞評論與傳統媒體評論相比所欠缺的。
4.2 網路新聞評論的引導

新聞評論一個主要的功能就是引導輿論。網路新聞評論引導輿論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把以往傳媒的發言權和審判權部分移交到人民手中,改變了以往傳媒言論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輿論監督社會、公眾監督輿論的良性循環,從而促進了輿論監督權力的社會化、公開化、民主化。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一樣,在新聞宣傳中,都要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我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切實貫徹新聞宣傳的「三貼近」原則。在引導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種。

(1)強化網路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

網路媒體的「議程設置」,就是根據大眾傳播的議題設置理論,有意識地設計論壇的話題和主題來引導輿論。而且,網路新聞評論與議題設置之間也是具有互動性的,網民的觀點可以被網路媒體收集、編輯、發布,從而對設置的議題產生更深的影響,進一步引導輿論。

(2)利用網路媒體言論引導輿論

鄒韜奮說過:「言論固然可以發生輿論的力量,但卻不是一切言論都可以發生輿論的力量。只有根據正確的事實和公正判斷的言論,才可能發生輿論的力量。」[4]由此可見,要引導輿論,必須用正確的、具有指導性的言論。網路論壇是網路言論的重要聚集地,因此,網路媒體應積極開設網路論壇,擴大論壇影響。論壇也要為網民提供正確的言論方向,對網民的意見,正確的要予以鼓勵和支持,不正確的要積極引導和糾正。

(3)提供新聞報道引導輿論

用新聞報道來引導輿論,就是在言論欄目或者論壇中提供新的新聞事實,以引導輿論。網路媒體在選擇新的新聞報道時,要巧妙的過濾、選擇新聞事件,使其形成有利於自己一方的輿論傾向,也可以藉助權威專家的觀點,使輿論向自己一方傾斜。當出現不利於自己的輿論傾向時,應該及時加入一些其他的言論,以緩解不利局面,然後再積極進行方法和方式上的調整。

4.3 網路新聞評論的管理

對於網路新聞評論,如果不加規范地任由其紊亂無序的發展下去,會嚴重影響到社會的輿論環境,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和團結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要對網路新聞評論進行嚴格有效的管理。

(1)專門管理機構的組織管理

目前我國對互聯網的管理,涉及到了多個國家部委,如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信息產業部、文化部等幾部委之間的協作和配合。國務院還在1997年成立了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互聯網的重大問題,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等。

從行政學的角度來說,對某個問題介入的職能部門越多,管理起來就越復雜,還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的漏洞和混亂,出現職能執行上的重疊或者空白。因此就需要組織一個專門機構將所有這些管理職能組織起來統一管理。

(2)建立規范的互聯網法規和制度

國家從2000年起,就相繼出台了多部互聯網管理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對提供網路信息服務進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規范。但是,單靠這樣一項行政性的規定、這樣一個部門,仍然顯得過於單薄。網路言論的管理涉及技術、內容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一個權威部門牽頭,組織各相關部門聯合制定出一個更加系統的規范,並最終形成相關立法。

(3)網民的自我管理

在網路新聞評論尤其是網路論壇中,廣大網民才是真正的主角,沒有網民的積極參與,網路論壇將不稱其為論壇,整個論壇的風氣和氛圍也是來自網民整體素質的高低。網民進行自我管理,就是網民的自我約束以及在網上討論、發表意見時的方法、方式和尺度。論壇版主可以邀請論壇中人氣旺、有水平、有管理能力的網民參與論壇的管理,這樣也可以造就網民中的「意見領袖」。這種做法既可以活躍論壇,又可以提高網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於論壇的管理。

5 總結

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網路媒體的迅猛發展,我國網路新聞評論的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仍處在起步階段。進一步提高網路新聞評論的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新聞網站是黨和國家的重要輿論工具,網路新聞評論是黨的宣傳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國際輿論競爭的重要力量。網路新聞評論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就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梅爾文·德弗勒.大眾傳播緒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106.
[2] 金夢玉.網路新聞務實[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248.
[3] 張隆棟.大眾傳播學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78.
[4] 穆欣.韜奮新聞工作文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與文獻綜述新媒體對會展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