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科普新媒體生產趨勢

科普新媒體生產趨勢

發布時間:2020-11-07 17:03:05

1、如何推進新媒體時代科普宣傳平台建設

一是建設新媒體集群。將新媒體建設納入傳播能力建設總體規劃,依託傳統優勢媒體推進報、台、網融合,加大資本、技術、人才投入,注重品牌支撐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點新聞網站、手機報等新媒體旗艦,加快形成黨委主導的新媒體骨幹集群。
二是開展正面強勢宣傳。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結合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工程等,加強選題策劃,組織開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正面宣傳,做大做強網上正面輿論。
三是把握輿論引導藝術。堅持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相統一,著力做首發、做原創、做深度,注重運用網言網語開展個性化引導,注重系列展現和背景鋪墊,注重多媒體綜合集成、多要素鏈接聚合、多手段融合並用,注重網民現場體驗、互動參與、全過程展現,在信息服務中解疑釋惑,在平等交流中增進共識。
運用新媒體優勢大力宣傳解讀好黨的執政理念和主張,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深入研究把握新媒體受眾群的消費特點,不斷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把新媒體特別是網路打造成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家園,不斷提高黨傳播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前進的水平。既加大新媒體文化產品的組織創作力度,又注重發揮和引導網民的創作積極性,持續推出體現主流價值、彰顯時代精神、適應網民需求的網路文化精品,不斷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積極構建網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文化信息服務模式,推進網路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大眾化,保障網民共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網路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推進新媒體與經濟融合發展。順應「三網融合」和「媒介融合」趨勢,推進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為主向經濟服務領域延伸,加快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應用,加快物聯網的研發運用,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使新媒體經濟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做大做強網路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和網路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搶佔IPTV、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制高點。

2、新媒體傳播特點有哪些?求科普

新媒體時代的已經慢慢的向我們推進,很多的信息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做好傳播,也充分的表現了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及優勢。隨時隨刻關注信息,讓更大的人們了解最新狀況,下面是廣告買賣網整理的關於新媒體時代的五大重要特點:
(1)、傳播方式從單向到雙向的轉變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它集中表現為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布者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被動的接受,沒有信息的反饋。這種靜態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動性。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統的發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可以進行互動。比如北京的交通廣播電台,這兩年發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於通過簡訊這種方式加強和受眾的互動,使得信息變得更有價值,同時,聽眾也強烈地體會到一種參與感,主動性和積極性被空前的調動起來。信息的互動性也使得受眾實現被動到主動的改變。
(2)、傳播行為更為個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傳播方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信息。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個性化的傳播方式一方面讓眾人體會著發布信息,影響他人的快感,同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泛濫,內容良莠不齊的弊端,為管理帶來困難,也為受眾的信息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從固定到移動的轉變
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具備移動性的特點,用手機上網、看電視、聽廣播,在公交車、計程車上看電視等越來越成為普遍的事情。隨著3GG技術的到來,移動性的特點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主要特性。
(4)、傳播速度實時化
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可以實現實時的傳播,不再需要復雜的剪輯和煩瑣的後期製作與排版,技術的簡單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實現實時傳播。這一優勢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目前一些大的門戶網站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聲音和視頻音頻的實時傳播,時空的距離被縮小的最小。
(5)、從單一到交融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交融性還表現在終端方面,一部手機不僅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簡訊,同時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以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路的融合為基礎的。另外,新媒體也打破了地域化、國界化等,正像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3、如何找到自己運營多媒體的方向?

移動媒體不等於新聞客戶端,它將具有內容媒體、關系媒體與服務媒體三種不同取向。前兩者今天已經成熟,而服務媒體將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向。服務媒體將源於兩種可能:一是今天的內容媒體在服務屬性上的強化,或與服務平台的連通、融合,垂直媒體未來的深化方向,也將是和服務平台的打通。二是今天的服務類客戶端的媒體化。一些服務類客戶端,因為社交元素的使用,公共化信息越來越豐富,顯現出越來越濃的「媒體」的痕跡,盡管今天它們還大多處於服務的階段。在現有服務模式基礎上的「媒體化」,是服務類客戶端的可能方向之一。 在服務領域,移動醫療與健康、移動教育類應用,或許是兩個重要的新引爆點。傳統媒體要向服務媒體延伸,障礙會更多,也並非所有專業媒體一定要涉足這個領域,但完全無視這個新的方向,也會使傳統媒體陷入更加封閉的境地。

移動媒體三大創新法則
創新是新媒體永恆的主題,看上去新媒體產品形態千姿百態,但其中也有些萬變不離其宗的法則,對這些法則的領悟與應用,決定著移動媒體的產品開發能力。移動媒體的創新法則又有哪些?

1
創新法則一:在鍾擺式運動中尋找最大勢能
新媒體產品的發展,很多是鍾擺式運動。新媒體產品開 發,其核心是對人性的洞察與把握。而人性的一個特點是,人在某個方向的需求達到一定的滿足後,就會產生向它的反面發展的需求。也就是說,一個需求走到「極 點」,就會有回擺的運動。做移動媒體產品的設計,也需要對極點做判斷的能力,極點是「勢能」最大的地方,它也是回擺的時間節點。新媒體的創新,往往是一個 在鍾擺運動中尋找最大勢能的過程。回擺並不是回到原點,重復過去的運動,而是要注入新的元素,加入新的動力。

2
創新法則二:通過「限制」求「突破」
在今天的移動媒體環境下,人們的時間更為碎片化,人們的注意力更為分散。在某種意義上,它們會成為人們使用媒體時的限制條件。移動媒體產品開發也可以「限 制」性思路來與之適應,而這其中,也蘊含著「突破」的可能。首先,內容上的限制,專注於某一個(或幾個)「窄」的領域(如豆瓣)甚至某一個話題(如貼 吧),往往可以促進深度上的突破;其次,形式上的限制,盡管今天已經進入多媒體、全媒體時代,但是,這並非意味著任何一個應用都應該是多媒體的,把一種感 官手段運用到極致,有時可以帶來更高程度的滿足,通過對手段進行「限制」或者說「窄化」,也是移動媒體產品的創新路徑。第三,量上的限制,給用戶更大的空 間,似乎應該是新媒體產品追求的目標,但有時反其道而行之,卻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微博有字數的限制,微視、美拍等有視頻拍攝時間的限制,這樣的 限制,反倒使得技術門檻、參與門檻進一步降低,人們參與的頻率、持續度會因此而增加,從結果上來看,是帶來了更大程度的解放。

3
創新法則三:讓業余的「被專業化」
美圖秀秀、美拍等產品近年來風靡一時,即使用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也可以瞬間成為圖片美化或視頻剪輯的高手,這些產品給我們的啟發是,不要試圖要求每個用戶 都有專業的背景,但要用工具讓他們變成高手,讓業余的用戶快速「被專業化」,這是未來產品開發的一個重點。當今天的用戶普遍參與到內容生產過程中,成為新 媒體的生產主力時,如何通過產品中蘊含的技術與機制,來提高用戶內容的專業表現力與水準,應當成為產品創新中的重要考慮。

4、新媒體知識科普,究竟什麼叫新媒體

筆者認為應該從三個角度理解「新媒體」:即Time(時間),Technology(技術),Society(社會)。 

Time:從時間角度上,更近的可以被叫做較「新奇」的媒體:網路 相對於 電視 是新媒體;電視 相對於 報紙 是新媒體;so 相對於 傳統媒體就叫做 新媒體。

Technology:相對於傳統媒體,傳播廣,價格低廉,應用更普遍,技術更易於大眾的接受等等技術上的媒體都可以被認為是新媒體;

Society:在社會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新媒體人,對社會也是一種革新。

首先聲明:新媒體作為本身並不具有改變社會的能力的一項技術,反而是社會變革的一部分。。作為某一項slogan:微博改變一切。將微博作為主語,是錯誤的,改變一切的是使用的新媒體人們。 

那麼,以下三點可以作為標准,從社會作用上來區分新舊媒體 

一. 是否可以被更多的人便利的使用 

這個命題包含了兩個要素:大多數人,便於利用。 

大多數人:當更多的人使用較「新」的媒體,以及使用較「新」媒體的人變的越來越多時。例如,當智能手機的使用量越來越多的時候,甚至已經有些超過了電視的使用量。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使用手機,而手機與電視相比較就是 新媒體

便於利用,使用成本降低也是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的重要原因。網路的普及性,使大眾利用閑暇時間,無論是天南海北 亦或是不同國度的人們鏈接起來。無論是我們茶餘飯後還是睡前閱讀,我們都更喜歡拿出手機,刷微博,刷知乎,聊QQ等。

二. 是否有助於更加公開和公正的討論和傳播 

這個命題包含了兩個要素:公開和公正,討論和傳播 

公開和公正:傳統媒體(報紙,電視)新聞的製作需要從審題,到采編,再到審閱的過程。只有媒體從業人員可以決定什麼需要讓受眾看,以及從什麼角度看。。信息也可以被更廣泛的搜索和傳播;

討論和傳播:網路,特別是Web 2.0的編寫權在用戶手中,用戶就是內容的製造者。網路時代,用戶,而不是編輯,可以決定在哪個平台,從什麼角度,說些什麼,說給誰聽。

三. 是否有助於人們更好的社交 

媒體的兩大功能:信息 + 社交。 

在信息不對稱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信息被大眾接受,傳統媒體是由行業內的專業人員網路傳播,但是由於網路的普及性,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覆蓋面更廣,在廣度上擴大了人們交友的可能,中國人可以和美國人交朋友,盡管這兩國人既不在一個地區,又不出於同樣的時間;人們同時可以隨時利用網路進行社交,只要拿出你的手機,點開你的APP;在Web2.0 時代,人們更可以形成一對一的,一對多的,多對一的,多對多的交流。通過交流傳播的不單是信息,還有感知,對擁有和自己共同興趣的一批人的感受。 

在一對一的線上交流中(QQ, Email,微信)人們可以自由維護個人與個人的關系;

在一對多的線上交流中(微博,人人,Facebook,Twitter,微信朋友圈) 人們通過特定的網路環境建構自己的線上身份

在多對一的線上交流中(微博留言,**愛你)人們得以(將集體的狂歡與個人表達相結合)尋找集體歸屬感;

在多對多的交流中(線上游戲)人們得以通過區分你我,劃定群組之間的界限,從而在特定族群/組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這種多層次的社交中,傳統媒體是永遠也不可以達到的。

5、社群運營屬於新媒體運營的分支嗎?求科普

社群運營是獨立的一個運營引流渠道,和新媒體運營是一樣的也是另一個引流渠道而已,現在網路發達,渠道比較多,但是如果你做全網營銷的話,你就知道了,有很多渠道和平台,新媒體是比較廣的引流方法,社群運營適合做自己的粉絲活動和營銷。新媒體引進來的粉絲不一定是忠實的粉絲,但是社群裡面的,基本都是和你有進一步交流過的粉絲,相對來說社群的粉絲會比新媒體的粘性高一些。希望幫到您,祝您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廣進達八江。
——以上內容由【留幫網校】原創回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與科普新媒體生產趨勢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