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題結合案例把關人理論以及新媒體環境下的問題?
網路對把關人理論的定義是:「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
在大眾媒體時代, 大眾媒體牢牢地把握著話語權, 由記者、編輯、總編擔當的「把關人」, 控制著輿情的引導方向, 是一種標準的單向線性的傳播方式, 甚至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新媒體時代,每一個人既可以是輿論的傳播者,也可以是輿論的接受者,大眾牢牢把握話語權,輿論的傳播不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更分散泛化。傳統把關人角色面臨弱化和解構的風險。
例如之前網路上一條「注膠蝦」視頻,視頻中,一名女子一邊從每隻皮皮蝦背部拆出一條比較硬的、紅棕色的東西,一邊控訴給蝦「注膠」的「黑心商人」,隨即引發網友熱議,相關視頻也被網友大量轉發。隨後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媒體在微博上進行辟謠,表示視頻中的「注膠」其實就是皮皮蝦身體內並未成熟的蝦黃,而不是膠。這種虛假新聞之所以能夠快速傳播,正是把關人弱化造成的。(案例來源:清博輿情)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把關人」,從積極層面來說,因為每個人的參與和發聲,使整個網路環境信息更加全面、完整、還原,且幫助受眾能夠更真實、更全面的了解事件。但其弊端也比較明顯,由於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言論,只對自己發表的言論、立場負責,使其擺脫了傳統大眾傳媒層級、審核等各種約束,加上虛擬名稱的使用,使最後一道「把關」功能也相對減弱。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真實性成為首要任務,需要不斷通過自省、法制、輿論監督以及網路制度完善等各種方式,將把關環節進行強化。
2、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青少年該怎麼做
當前,新媒體在滿足用戶基本信息獲取需求的同時,已日漸成長為一個集信息、觀點、民意為一身的輿論平台,互聯網已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斷改變著社會輿論的生成、存在與傳播方式,不斷對傳統媒體話語模式提出新的挑戰,信息的碎片化也開始成為當前輿論的新業態。當新媒體成為輿論的發酵場,新媒體開始與輿論形成天然的水乳交融狀,在這種狀況下,長篇文章尤其是理論性文章,如何去適應新媒體的業態發展,如何去進行有效的輿論引導已經成為 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新問題。
輿論引導文章的特點是塊頭大,一般文章少則幾千字,多則上萬字、甚至十幾萬字,要求觀點正確、思維縝密,邏輯嚴密、用詞准確,有根有據,而且在 寫作指導思想上以灌輸為主。相比來講,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則表現為傳播上的簡捷精要、服務上的分眾化、個性化,注重互動性以及呈現風格的多媒體化。因此,思 想理論文章在同互聯網的行文風格融合時,就會出現種種的不適應。同樣,從讀者的層面考慮,在信息碎片化的認同感下,耐心讀並接受長篇的理論文章,則顯得較為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我認為一篇引導輿論發展方向的文章在保持自己傳統特色前提下,不能排斥新媒體新技術,與世隔絕,自說自話,要積極使用新媒體新技術,把思想理論文章進行多層次、分層次、深層次開發。
一是在「微」上下功夫。把大塊思想理論文章的靈魂和精華,包括有價值的觀點、看法等提煉出來。碎片化,即在「微」字上做文章,分別生產 出精準短小、鮮活銳利、吸引力強的信息。同時,入網隨網,主動策劃,針對不同載體和不同受眾,採取不同的傳播策略、敘事方法、語言風格。要善於用講道理、 談歷史、舉常識的方式,用群眾的語言、網路的語言解疑釋惑,在拆分理論文章時,做到有理有據、有情有義。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傳播上搶得先機,用好微 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傳播平台,以即時觀點搶占思想理論宣傳的制高點。
二是在「題」上找思想。要根據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分議題用互聯網語言表達出來。針對領導幹部、普通黨員、知識精英、青年學生、社會青 年等不同人群,設置不同的議題,採用不同的話語體系,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把理論文章的各個亮點、精華分別在互聯網上展示出來,同時加大互動力度,在指導思 想上改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有來有往、一來二往,在互動中有觀點,在觀點中有思想,牢牢把握互動的主動權,潤物細無聲,把深奧的理論問題用互聯網語言表達 出來,用互聯網手段展示出來。
三是在「形」上求突破。創新表達方式,在展示上實現多媒體化。新聞宣傳已經採用了多媒體的展示方式,以多樣化的展示、多介質的推送,使 新聞報道動起來了、活起來了。思想理論文章能不能在展示上實現多媒體化呢?回答是肯定的。電視政論片的成功就是很好的說明。要積極探索把思想理論文章的精 華部分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聽、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在「形式」上不斷取得新突 破,滿足終端傳播和用戶多種體驗的需求。
總之,在思想理論宣傳戰線上,如果說理論文章是艘航母的話,那麼,在當前的情況下,我們應主動用互聯思維,使用互聯網技術把其精華簡潔 快捷傳播出去,也就是說給這艘大航母配上沖鋒舟、戰斗機、機關槍、沖鋒槍等輕重武器,使之更具殺傷力、戰鬥力。這或許是理論文章走出困境、再現青春的一條捷徑。
3、新媒體環境下的情感研究算是研究方向嗎
更加激烈的競爭吧我覺得和新媒體的融合也很有前景
4、新媒介環境下的傳媒效果理論?
原來有皮下注射理論,就是"刺激--反應理論"
又有理論認為傳播的效果不是那內么強烈和有效的,傳播的作用過容程受到各種物理的(如環境因素),心理的條件影響. 而且有廣告學方面理論認為,人對信息的接受有時是麻木的,遲鈍的,甚至處於半接收狀態.
另外人對信息的接收是選擇性的,並且對於與自己的觀點,成見相左的信息趨向於不接受,認為他是錯誤的,甚至於盡快忘卻.
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區別於舊媒體的特點主要是交互性,indivial的特性,更加多的人作為傳播個體進入傳播者的角色;信息的更加豐富和復雜,以及信息的可信任度的問題等等...
研究方法嘛,反正都是經驗主義研究,就那麼幾種方法,沒有什麼變化. 簡單說包括文獻分析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定性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定量分析)等等..操作來說你可以選擇文本做分析,選擇人群做抽樣,做問卷,或者做interview,或者做行為觀察,或者用小組討論的模式.
5、如何應用大眾傳播理論去解釋新媒體環境下的新現象
來自【駒】【集】【人】【才】的回答~~
新媒體時代以來,社會傳播現實的變化帶動了傳播學界的觀念變化,促使傳統的「媒介—受眾」關系研究不斷向「新媒介—用戶」關系研究轉變。
新媒體技術誕生的初期,樂觀的技術決定論經常占據主導地位,而當新媒體技術擴散和採納的比例逐漸提高,學者們又總是適時地轉向社會塑造論,探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何以在社會歷史情境中產生社會影響,進而推動社會塑造的進程。
「新媒體」是一個歷史的、相對的、流動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所指。每當一個新的傳播技術誕生,「新媒體」和「舊媒體」的定義就會迎來一次更新,這一定義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得以穩固,直到下一次的傳播技術更新。
當前,我們所談論的「新媒體時代」是指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等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誕生以來的這一歷史時期。
新媒體時代以數字傳播、網路傳播和全球傳播為主要特徵。在此,新媒體並不單純指向傳播技術和媒介形式本身,而是同時指向「用來交流或傳達信息的製品或設備;傳播或分享信息的活動和實踐;圍繞上述設備和實踐形成的社會安排或組織形式」。換言之,即區別於大眾媒體時代的新傳播媒介及其相關的傳播實踐和社會情境。
新媒體研究所要考察的,不再僅僅是以往占據傳播研究核心的生產、文本和受眾等問題,而是在媒介、實踐和社會三個層面的交互作用下,新媒體能夠產生哪些區別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影響,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和媒介化社會的大背景下,新媒體何以成為權力關系得以展開的場域。
6、談談你對新媒體環境下培養理論的認
?
7、新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核實踐發生了哪些變化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
議程設置理論概述
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
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
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
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展開,「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
1.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
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
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 「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
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
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
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
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
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微博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
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
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政府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
結 語
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
注釋:
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 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頁
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
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
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
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