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短視頻調查

短視頻調查

發布時間:2020-08-02 08:51:05

1、做個調查!請問你刷短視頻比較關注哪些內容?

我覺得是打發時間,想看一些有趣,有意思的視頻,來充盈自己的生活。據說80%用戶是想看有趣的視頻內容,其中65%是想通過短視頻學習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刷寶上有趣的內容就特別多。

2、如何定義第一批開通短視頻的人,是因為精神文化的豐富還是匱乏 為什麼

文化啊是長久流傳的東西。文化是一種公共信息內容。我們說,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而文化一詞的定義就從夏商周開始,是夏商周文物中的信息載體是甲骨文的龜背等物件信息載體中含有的信息。我們說,紅學,紅樓夢文化,是基於《紅樓夢》這本個紙媒信息載體的信息,以及專業文學家、文學教授、狂熱的粉絲。而在短視頻風潮這個概念中,「短視頻"是一種信息的形式,即動態信息;"風潮"指一種熱度與趨勢。在當前的社會情景中,短視頻風潮,可以視作是一種被公共接受的信息展露新形式,這跟文化毫無關系。

再說,短視頻反應了人們精神精神文化匱乏的體現。短視頻的出現使人們沉溺於其中,因為精神上的空虛人們以低配版的軟體為轉移,循環往復,毫無精神文化豐富一說。而且人們試圖在自媒體平台上尋找自己的地方,一些邊邊角角的都被發送,以為可以表達自己,釋放情緒,殊不知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正因為精神文化匱乏,所以才通過短視頻這種快速淺顯的方式獲取精神上的滿足。技術永遠都是支持發展進步的,這也是符合現代潮流的大趨勢。

但是從根本上來看,缺啥補啥,短視頻可以在短時間內使精神得到短暫淺顯的滿足,這恰恰說明了精神的空虛。而且長期刷短視頻也大大佔用其他文化的留存時間。並且有意義的事情才能稱之為豐富精神文化。短視頻並不是在碎片化時間學習和豐富精神世界的調節劑,反而有調查顯示空閑時間看短視屏的人只有13%,60%以上的人會在睡眠或工作學習時間看短視頻。

而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在空虛的時候會尋求心理刺激。試問我們身邊甚至我們自己沒有過上課刷抖音、熬夜刷視頻的經歷,打開短視頻再關上時已經是幾個小時之後的事。因為人們在精神空虛的時候需要在短視頻里不斷去尋求感官上的刺激,你越沉迷其中你就越空虛,越控制不了自己你就越匱乏,這也是為什麼當你幾個小時候後關上短視頻,內心不是充實的滿足感,而是愧疚與悔恨,因為沒有了短視頻感官刺激的輸入,你不得不面對內心的空虛與精神的匱乏。

3、現在做短視頻的公司很多,我想知道驚艷傳媒和其他公司有什麼 不同?

據調查顯示,公司和市場上其他的短視頻公司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核心不同,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不是從別的公司學習的,而是我們的運營團隊結合自身的實踐得出的經驗,可以說是十分的寶貴。

4、不良短視頻對青少年負面影如何?

88.1%受訪者直言不良短視頻對青少年負面影響大。

日前,國家網信辦依法約談了幾家短視頻平台負責人,並責令其全面整改。近兩年,短視頻平台吸引了很多流量,觀看和製作短視頻在年輕人中形成了一種潮流。但一些短視頻內容低俗、突破道德底線,造成了不良影響。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 合問卷網,對201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7%的受訪者觀看過短視頻,47.0%的受訪者製作過。88.1%的受訪者直言不良短視頻內容對青少年負面影響大。76.7%的受訪者認為短視頻平 台應是內容把關的第一責任主體。63.8%的受訪者希望對短視頻平台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62.8%受訪者指出短視頻平 台對未成年人缺乏限制


90後女孩張琳(化名)在深圳工作,她常上傳短視頻到微博和幾個短視頻App。張琳認為,短視頻創意點來回那麼幾個,更多用戶加入後,內容同質化愈發嚴重。「還有的短視頻App上首頁的門檻低,低俗內容多,有的短視頻平台隨著用戶的擴充,品質也降低了,發現這種情況我就會卸載App」。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劉琪(化名)感覺,短視頻平台上某些內容火起來,大都是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獵奇心理,「比如大冬天冷水洗頭、吃活蟲子、吃很辣的東西,還有一些女生穿著暴露等」。

調查顯示,94.7%的受訪者觀看過短視頻,47.0%的受訪者製作過。89.4%的受訪者感覺觀看或製作短視頻的青少年多。

受訪者認為短視頻平台存在的兩大主要問題是對未成年人缺乏限制(62.8%)和內容挑戰社會倫理道德底線(60.8%),其他還有:內容低俗,甚至涉及色情暴力(53.3%),盜用他人視頻素材(44.9%),標題黨多,製造噱頭(40.8%),公然售賣假貨(28.2%)以及商業廣告普遍(23.1%)等。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短視頻目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是版權問題。現在短視頻版權保護剛剛起步,一般都是通過打水印等方式。「按照2016年12月1日起實行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這也是必須加的,保證出現問題能夠溯源」。第二是侵害他人人格權。「很多短視頻暴露別人隱私,比如此前關於『水滴直播』的爭議,還有在街上突然闖入他人空間的惡搞視頻。短視頻中公開謾罵他人還可能侵害他人名譽權」。第三,涉黃涉暴、低俗的短視頻影響文化安全和內容安全。

63.8%受訪者希望加大對短視頻平 台的監督管理力度


調查中,88.1%的受訪者直言不良短視頻內容對青少年負面影響大,其中27.3%的受訪者認為非常大。

90後女孩夏薇(化名)經常看短視頻。在她看來,有一些短視頻內容不適合小孩子看,但平台上還是有大量低齡用戶。

「有害短視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精神健康有極壞的影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中學老師金紅梅認為,短視頻有利也有弊,就像電腦,能用於學習也能用於游戲,但游戲真的毀了很多孩子。

「國家現在對短視頻的治理是非常正確和英明的。」朱巍表示,現在有害短視頻、直播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有很多粉絲的短視頻平台用戶,熱衷做出格的事情,內容低俗,以丑為美、以惡為善,比如共享單車開鎖漏洞、未成年人生孩子、炫富,一些視頻製作者不擇手段地博取眼球、博出位,不利於青少年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對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是,這些不良短視頻讓青少年覺得只要有爆點、爆款,沒有知識也能賺錢,上學沒有用。」

 調查顯示,76.7%的受訪者認為短視頻平 台應是內容把關的第一責任主體。


朱巍認為,視頻的篩選、推送不能僅根據流量,必須得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向上向善的互聯網文化,引導青少年明辨善惡美醜。

張琳認為,平台自身應該對產品保持高追求,推薦優質內容,在後台要設置審核機制,同時減少廣告。用戶要有道德意識,多傳播正能量。

「除了看到短視頻有害的一面,也應該想辦法讓好的、有利教育教學的短視頻獲得學生關注。」金紅梅認為,老師可以利用短視頻進行教學。「比如數學老師,可以將某一方程式的思想或有關故事放進短視頻,利用其教學,讓學生感受學科文化之美」。

關於治理短視頻亂象,調查中,63.8%的受訪者希望網信辦連同有關部門對短視頻平台加大監督管理力度,61.9%的受訪者建議對未成年人注冊短視頻平台、瀏覽短視頻進行限制,其他建議或期待還有:完善網路內容管理機制(57.2%),平台自律,推薦優質合法內容(47.7%),明確短視頻平台發布商業廣告的合法范圍(38.9%),平台加強內容審核(35.6%),為用戶提供舉報渠道,並及時處理(26.2%)。

朱巍認為,短視頻平台使用什麼樣的演算法、怎樣的推送模式必須要明確,甚至需要主管部門去審核,進行專門法律規定。此外,平台的主體責任必須落實到位,光靠自律是不夠的。「比如未成年人不能做主播這一條,早在2016年12月1號國家網信辦出台網路直播相關規定時就明確過。如果立法比較慢,那就用判例的方式,用快速的、嚴厲的方式來治理」。

受訪者中,00後佔2.3%,90後佔29.7%,80後佔51.6%,70後佔12.4%,60後佔3.4%。學歷為初中的佔1.4%,高中的佔8.6%,專科的佔21.7%,本科的佔62.0%,碩士研究生佔5.6%,博士研究生佔0.6%。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佔33.0%,二線城市的佔43.7%,三四線城市的佔20.1%,城鎮或縣城的佔3.0%,農村的佔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5、短視頻現非法廣告嗎?

眼下醫療美容風靡,不少愛美人士選擇注射玻尿酸用以隆鼻、墊下巴、豐唇或填充額頭、法令紋,進行微整形美容。

新京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有商家通過短視頻平台拉「業務」,在快手APP發布未獲得葯監部門批准文號的玻尿酸針劑銷售信息,還有播主通過短視頻教學如何自行注射玻尿酸。

專家提醒,消費者通過非正規渠道購買使用玻尿酸針劑存在極大風險隱患,網購非正規渠道的玻尿酸自行注射後即便發生了嚴重的並發症,也很難維權。而快手播主銷售未經注冊的醫療器械已觸犯刑法,或將依照銷售假葯罪追究刑事責任,面臨三年以下或三至十年刑期。

熱銷玻尿酸針劑在中國未取得上市許可

在快手APP中以「玻尿酸」為關鍵詞進行用戶搜索,可得到「玻尿酸批發」「賣玻尿酸的小女孩」「玻尿酸批發部」「玻尿酸注射隆鼻術」等百餘條檢索結果,這些用戶在個人簡介一欄多附有個人微信號,加為好友後便可直接咨詢、購買玻尿酸針劑。

多名快手播主正在銷售同一款產品——韓國進口Neuramis「紐拉」玻尿酸注射劑。播主「玻尿酸批發」在自己的快手頁面用圖片和短視頻形式進行了產品展示,視頻顯示賣家倉庫中堆放著數十箱「紐拉」玻尿酸,產品有白色、黑色、金色三種不同外包裝,均沒有中文標識。

播主稱一支「紐拉」320元,是韓國進口產品。而業內人士表示,一支正品韓國「紐拉」玻尿酸售價約為1000元。

按我國現行標准,注射用玻尿酸屬於第三類醫療器械,是對人體具有潛在危險,對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須嚴格控制的醫療器械,是醫療器械中監管級別最高的一類,生產和經營此類產品均須取得監管部門頒發的醫療器械注冊證以及生產經營許可證。

記者在國家食葯監總局官網查詢發現,截至目前國內獲得正式批准文號的注射用玻尿酸類產品僅有14種,「紐拉」並不在其中。

有播主視頻教學自行注射玻尿酸

在調查中還發現,有美容機構在快手APP招收加盟商,推銷美容新科技——無針無痛玻尿酸填充,聲稱「輕輕一按變女神」。

商家通過短視頻演示了消費者自行注射產品的全過程。視頻中,一位消費者在未佩戴無菌手套的情況下,將一根手指粗的銀灰色針筒對准自己下巴,按下針筒頂端的按鈕,「吧嗒」一聲,針筒將內容物注入下巴,再用棉片按壓針眼數次,整個注射過程就完成了,前後僅用時1分鍾。

賣家稱沒有風險,不會出現傳統玻尿酸針劑注射一系列的醫療事故,「傳統微整美容都需要有醫師資格證,沒有證件就會被查,而且還容易出事故擔風險,我們的產品有無基礎都可以操作。」

而按照我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實施醫療美容服務項目必須在相應的美容醫療機構或開設醫療美容科室的醫療機構中進行。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須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經執業醫師注冊機關注冊,還要求具有從事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經過醫療美容專業培訓或進修並合格或已從事醫療美容臨床工作1年以上。

網購未經注冊玻尿酸隱患極大

《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編委楊東運告訴記者,未經注冊玻尿酸針劑質量上很難保證,注射後發生感染、炎症、肉芽腫等並發症的可能性比「行貨」要高得多。

據媒體報道,2015年8月,童女士在浙江省衢州市某美容會所花5000元在鼻子和下巴處各打了一針「紐拉」玻尿酸。一個月後,童女士的鼻子、下巴處出現紅腫、硬塊等不良反應,在輾轉上海、杭州等地求醫後,最終童女士在杭州某醫院做了注射材料取出手術,共花費7萬多元。

就在今年3月28日,原國家食葯監總局發布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在進行醫療美容時選擇有資質的正規醫療機構或醫療美容機構,並使用經過注冊的注射用透明質酸鈉等合法醫療器械產品。

早在2013年9月,原國家食葯監總局就曾做出類似提醒。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主任醫師潘博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容手術、注射美容、線雕美容等,只要是破皮進入皮膚後進行的治療項目都屬於醫療美容,與一般美容院進行的生活美容有著本質區別,「可以做注射整形的機構包括整形外科醫院、美容醫院、醫療美容門診部、醫療美容診所及綜合醫院中的整形外科和醫療美容皮膚科,不包括美容院、美容會所、個人在醫療機構以外的其他場所注射。」

自行注射後果嚴重 易造成血管栓塞

潘博指出,消費者沒有受過正規的醫學訓練,缺乏解剖基礎醫學知識,在盲視下進行注射操作時,無法控制注射部位的解剖組織和層次,無法避開重要的血管神經。自行注射玻尿酸造成血管栓塞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導致皮膚壞死、失明甚至腦栓塞的案例屢見不鮮。

據媒體報道,去年11月,大連兩位女士在網上購買玻尿酸後互相注射,注射後其中一名女士額頭不僅出現紅腫出血等症狀而且視力也變得模糊。事後經大連市中心醫院美容科專家診斷,她這一針誤扎到了血管里,險些失明。

「認清產品,必要時查偽,不可貪圖便宜,太便宜的東西很可能有問題;認清醫生,必要時查詢執業證,不要輕易相信宣傳、包裝;認清機構,必要時查詢機構的許可證,不要去生活美容院、工作室注射。」楊東運說。

6、短視頻該如何監管才能不「短」?

「海草舞」、「手指舞」、「抖肩舞」……對於經常瀏覽短視頻的網友來說,這些詞彙並不陌生。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一批短視頻平台迅速崛起,改變了數億網民的使用習慣。短視頻平台與之前風靡一時的直播行業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充斥著低俗信息,同樣培育著網紅經濟,同樣引起青少年沉迷,同樣需要重拳治理。

一項調查顯示,有49.1%的受訪者每天花費半小時以上瀏覽短視頻,而有66.3%的受訪者表示曾在網上發布過自己拍攝的短視頻。此前,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台Trustdata發布的《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顯示,去年短視頻領域以127.1%的增速位列第二,僅次於共享單車,並且以40.3%的用戶粘性首次超越視頻領域,成為市場「新寵」。

然而,在那些多則幾十秒,少則數秒的短視頻中,真正反映現實生活、記錄真善美的寥寥無幾,多半不是自虐式吃異物就是無厘頭搞笑等惡搞獵奇的視聽畫面。有的打著表演才藝的幌子,藉助誇張妝容或奇裝異服迎合獵奇心理;有的夾雜「葷段子」,以色情露骨內容打起擦邊球,一些短視頻平台已淪為低俗秀場。

盲目模仿、惡搞低俗、內容涉黃……漸成網路新寵的短視頻,日漸暴露其良莠並存的內容生態現狀。一些短視頻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內容形態兩種特徵,迎合了受眾填補閑暇時間的需求或獲取感官刺激的心理,某些內容已經觸及了法律底線。短視頻低俗化現象泛濫,歸根結底是平台為了短期變現快速獲利而無所不用其極。面對動輒數十億的市場規模,早就讓不少失控失序的平台急火攻心,在野蠻生長期選擇了「下三路」發展。但凡監管稍有疏漏,利益驅動之手就會賺得盆滿缽滿,而短視頻平台為了利益,往往對某些低俗內容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古語有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輕受眾群體正處於三觀塑造期,他們所追逐的流行風潮,必將「潤物細無聲」般內化於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之中。一方面,短視頻的受眾群體更下沉,多為年輕邊緣群體,而平台無形之中得想盡一切辦法適合他們的口味,讓他們在低俗文化中聊以自慰。另一方面,短視頻低俗流行,會混淆網路平台應有的價值判斷標准。用戶對低俗內容爭相模仿導致其流行和廣泛傳播,這既與主流流行文化相背離,也會導致年輕受眾形成「低俗即流行」的錯誤認知和價值判斷。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長足發展,用戶尤其是年輕受眾正逐漸從圍觀走向參與。與「拍客時代」一部手機走天下的網路直播相比,短視頻的技術門檻更高,其傳播不是轉瞬即逝的,有些平台為拉動流量,推出低俗短視頻,正陷入雷同空洞的困境。雖說一些用戶為追求感官沖擊,一定程度上滋長了包含低俗內容短視頻的傳播空間,但從凈化網路空間計,短視頻內容仍需要以符合法律規定、尊重公序良俗為底線。

短視頻雖短,監管不能「短」,整治低俗內容,不能僅靠平台把關審核,監管部門要主動治理、防患於未然,盡快完善針對網路內容管理和內容生產者的相關法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懲戒機制,形成對不良低俗以及違法違規內容上傳者的威懾效應。

來源:北京青年報

7、如何打擊利用短視頻售假貨事件發生?

原本用來記錄分享生活點滴的短視頻平台,如今成了展示交易假貨的櫥窗。專家表示,短視頻平台上售假視頻泛濫,一方面反映電商領域制假售假現象依然嚴重,另一方面也顯示網路售假突破電商平台限制,呈現跨平台營銷特點。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說,目前我國關於治理網路售假可依據的法律法規不少,對售假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有較為全面的規定。但面對電子商務的虛擬性、跨區域性和即時性,以及通過短視頻發布廣告等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網路打假仍存在不小難度。有關短視頻平台負責人介紹,目前審核工作的一個難點,在於有些用戶刻意規避平台審核規則,從用戶名到簡介再到視頻內容,規避手法十分隱蔽。相關調查也發現,有的售假短視頻內容,還包括如何逃過平台審查的教程。

《電子商務法(草案)》三審稿中加大了平台的義務和責任,提出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台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平台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今年4月,針對某短視頻平台涉嫌發布售假視頻的報道,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及時約談該平台。截至目前,該平台共查刪視頻超過800個,封禁賬號600餘個,添加違禁關鍵詞超過60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短視頻平台應為用戶站好崗、放好哨、把好關,加強對視頻發布的審核力度,發現售假視頻及時刪除、屏蔽、斷開產品鏈接等,否則應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來源:人民日報

8、在短視頻平台上刷什麼?

微視是一個短視頻APP,可以製作和瀏覽短視頻
而且每看幾個短視頻,在右上角還可以領一個紅包
另外裡面還可以視頻跟拍,一鍵出片,還有一些小游戲可以玩

9、自媒體能否做調查欄目?

會的,在街頭,特別是繁華地段都會見到一些做調查的自媒體,他們做這個調查是為了生活更有意義。

與短視頻調查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