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新媒體網的時代背景
「馬歇爾·麥克盧漢」這個電子世界的「聖人」是名副其實的傳播學大師,他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在今天一步步成為現實:新媒體技術帶給人類社會太多的變化。
互聯網作為目前新媒體的主流力量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互聯網的出現固然是人類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意義顯然遠遠不夠。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ARPANET的軍事和技術目的,幾乎從一開始就是為人類的交流服務的。
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DavidClark曾經寫道:「互聯網的最大成功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對人的影響。電子郵件對於電腦科學來說也許不是什麼重要的進展,然而對於人們的交流來說則是一種全新的方法。」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子郵件、網路社區等等已經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延伸出的網路文化、網路營銷、電子商務等人文科學的發展也在證明著「自然科學的一小步,人文科學的一大步」。
因而新媒體技術、新媒體行業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然而,目前的新媒體行業處於初級階段,眾多理論、概念、媒體形式紛繁復雜,中國新媒體網作為中國首家新媒體行業門戶,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通過為新媒體從業者以及相關人員提供最權威、最及時的新媒體行業資訊信息,提供最便捷的新媒體行業學習交流的平台等服務,來最終促進新媒體行業的發展進步、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2、柴靜 穹頂之下為什麼沒有了
因為《穹頂之下》被禁播了,主要原因如下:
1、柴靜的《穹頂之下》體量太過強大,全網投放的效果換來了至少2億次的點擊量,這還不算相互轉發和口口傳播的數量,群眾基礎太過強大,全面拿掉已經不現實,也只能用「軟禁」來保證,讓其變細、變小。
2、《穹頂之下》觸碰的是所謂的社會「負面問題」,讓一個負面問題始終占據輿論陣地並持續發酵,這完全不符合讓和風細雨的感動中國的故事占據舞台的主流思維,受「軟禁」自然在情理之中。
(2)新媒體時代背景研究擴展資料
《穹頂之下》拍攝背景
2014年初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在2015年2月28日,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這也是柴靜辭職後首度公開亮相。紀錄片中,柴靜披露了自己離開央視的原因,她稱在自己懷孕期間,女兒被診斷有良性腫瘤,出生後便要接受手術,而她自己辭職後用了一段時間專程陪伴照顧女兒。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柴靜對霧霾的感受卻越來越強烈。
「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兒有一天會問我『什麼是藍天』『為什麼老把我關在家裡』,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她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因此,柴靜開始了這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