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現在娛樂方式這么多,但愛看書的人卻並沒有減少?
書的本質是信息,讀書只是獲取信息的方式之一。
不 過,先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一本書應該以什麼方式被它的潛在讀者發現?
在從前,可能是報紙、雜志這些傳統媒體上的推薦,也可能是進線下書店無意中翻一翻;但現在,可能就是一個抖音上的一個短視頻、頭條文章里的一張配圖(比方說之前在方艙醫院讀書的那哥們),就能讓你想去下單把這本書買來看看。
我們平常總愛說」 中國人都玩手機不看書」,但事實可能顛覆你的印象。
設想一下,如果利用頭條和抖音來對深層次閱讀進行傳播,藉助它的「洗腦」效應,來推薦各種圖書給大家閱讀,效果又會怎麼樣呢?
用一組數據來說話:到今年2月為止,關於讀書的抖音短視頻共有973萬個,累積播放超過2255億,今日頭條上的讀書類資訊內容有1864萬條,總閱讀量已經超過了5701億。在這些數據背後,是抖音上的各種讀書短視頻,頭條上的各種推薦,它們構成了一本書廣泛傳播的重要一環。
如果說,以前豆瓣讓很多人培養了閱讀和買書的習慣,那麼現在就換成抖音和頭條了,這么一想,在4月23日的世界讀書日,位元組跳動發起的「都來讀書」活動,就有了點不一樣的意味。以「淺閱讀」為主營內容的平台,居然會勸你去深度閱讀。
其實,「淺閱讀」和「深閱讀」之間,還真有一定關聯。你也許會想知道,為什麼淺層次的快餐化閱讀,居然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去嘗試深度閱讀,甚至重新抱著紙質書看呢?
一條短視頻,摘抄書裡面的兩三句話,一條推薦,足夠吸引人的故事梗概;我敢打包票,很多本來可能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就這么被勾起來了好奇心,慢慢地就入了坑。
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用戶教育,慢慢的,就會形成一大幫具有閱讀習慣的人群,用一句「功德無量」來形容也不為過。
退一萬步說,即使他們中間很多人只是跟風乃至於囤積癖,但是這種「跟風」也有著特殊的意義。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我們每個還在讀紙質書擁有閱讀習慣的人,都應該感謝那些跟風去買某本書的人,哪怕他們「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但只要他們掏錢了,就值得被我們尊敬,因為正是他們養活了圖書出版業和線下實體書店。
更何況,閱讀是一件非常需要儀式感的事情,同時還具備某種社交屬性,上學時的閱讀同好會有讀書會定期進行交流,但隨著大家陸續走向社會,你會發現,所有人都進入了「原子化」的狀態。孤獨感也讓我們對於高頻次低密度信息的需求變得越發強烈,所以習慣於刷抖音、看頭條,而不是去認真地讀一本書。
但其實,我們內心的潛意識里知道這是不對的,因為越刷各種信息流資訊,心裡就越空虛。要想變得充實,只有實實在在地靜下心來,去閱讀一些有思考深度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感官刺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抖音和頭條上出現的這些讀書內容,是一種雙向選擇,它讓有潛在深度閱讀需求的人群獲得指引,同時也為深度內容的創作者獲取了更多受眾。
所以說,淺層次的閱讀讓我們暫時緩解信息焦慮,同時也提供各種通往更深處的「線索」,但是深層次的閱讀讓我們了解生命和宇宙哲學,那些比現實的引力更輕的東西,就像《人民的名義》里邊的孫連城,仰望星空。
2、部分人或患網路孤獨症,日在線超十小時,網路生活是好還是不好?
事實上,網路生活有好處也有壞處,若是網路生活不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而且還能夠給人的正常生活帶來便利和好處的話,那這樣的網路生活就是好的。若是網路生活逐漸侵蝕了正常生活,甚至是代替了正常生活的話,那這樣的網路生活就是不好的,是需要即使摒棄的。
首先來說說好的網路生活是什麼樣的,好的網路生活必須以服務正常生活為前提,很多人在各種社交平台上面發布自己的照片、歌曲、短視頻,用這樣的方式將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分享給更多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收獲朋友,還能夠獲得肯定;另外,有的人偶爾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還會找網路上的“良師益友”聊聊天,以此紓解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情緒來面對正常的生活。
其次來說說不好的網路生活是什麼樣,不好的網路生活不僅會帶給人壞的影響,還容易取代人的正常生活,例如很多人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不想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想法,而是將這些東西說給網友們聽,而人也是因此而慢慢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不懂得與他人相處,還會逐漸地對網路生活產生依賴心理,這也就是有些人患上網癮或者所謂的網路孤獨症的根本原因。
最後,網路對我們而言只是一種工具而已,無論網路未來發展到什麼地步,網路都不可能徹底替代我們的現實生活,所以我們一定要控制好網路在生活中所佔的比重。另外,網路生活本身是不存在好壞之分的,但如果你逐漸地對網路生活產生了依賴,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隔絕了外界的聲音的話,那就說明了你已經被網路生活給控制了,這樣的生活方式必須要改變。
3、李子柒公開創作過程,為何她有這么多的創作靈感?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李子柒作為直播平台擁有眾多流量和關注度的博主,她的視頻返璞歸真,生活中農村中最真實的萬物生長規律都在短短的視頻中展現出來,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可以贊嘆農村田園生活的恬靜與自由。
李子柒的創作靈感我覺得更多的源於對生活的思考。農村的生活在我們普通人的眼中平淡無奇,萬物的生長我們也司空見慣,我們見過大豆是如何生長的,但沒有思考過,醬油的釀造是怎樣由大豆一步步升華而來,這就是李子柒比我們普通人高明之處,她認真的觀察生活,思考食物的本源在哪,從植物的生長開始拍攝,最後到食物的形成,這個周期很長,她耐著性子,慢慢的做,當今社會我們最缺少的就是慢慢思考和慢慢做,李子柒在拍攝這些食物最終成才的過程中,慢慢來,不急不躁,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田園生活讓人嚮往。
李子柒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生活又同時高於生活,在創作的過程中,創新精神也顯得尤為重要。一個短視頻的成功與否,可評價的因素太多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創新作為短視頻成功的重要條件還是能夠排在前列的。李子柒的視頻把普通的農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景緻通過視頻拍攝剪輯等創新的手段讓其看上去唯美,令人嚮往,心曠神怡,頗有陶淵明當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之感。
好的視頻最重要的還是真誠,李子柒的創作靈感不僅僅來自於她自已還有她身後的那個視頻創作團隊,集體的力量總是偉大的,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如此優秀的視頻呈現在我們面前。
4、如何理解有嚴重網癮的個體是人格缺陷的表現?
每個人都會遇到事兒,當出事兒的時候,人的心理過程就會產生各種不適。這種不適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想法、情緒、行為。(是的,這就是你們熟知的知情意)。但是我們會發現,讓人產生不適的事情,通常會分為兩類:
1.這個事兒發生在誰身上都是事兒;
2.這個事兒換做別人不叫個事兒。
例如我們會碰到親人去世、經歷災難的人,這些重大事件讓他們產生了心理不適。這些事件不光是在他們身上會引起不適,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引發強烈的不適。同樣某些人,因為和親人吵架就爆發抑鬱,因為工作中被領導指責兩句就心神不寧,換做更多的人可能不會有這么明顯的反應。這種情況就是:換做別人不叫個事兒。
總結來說,人格結構成熟度=壓力事件強度/心理不適程度。
兩種心理問題
動力學評估中,我們首先會將來訪者問題粗略的分為兩類:沖突性問題和結構性問題。在面對這兩種來訪者時,咨詢師會有兩種明顯的感覺,帶有沖突性問題的來訪者,能夠明確的描述自己為什麼前來咨詢,他心裡發生了什麼或經歷了什麼才導致他體驗到各種不適;面對結構性問題的來訪者,你會發現他的生活各種問題,他自己也很難准確的讓你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他才來咨詢。
在opd中,列舉了7種沖突主題:
個體化vs依賴:渴望親密關系和共生性親近(依賴性),或是努力獲得獨立性和保持明顯的距離(強有力的個體化)。
服從vs控制:強調個體的核心動機是控制他人還是屈從於他人。
照顧vs自給自足:獲得某物、確信被關注、被照顧或是給予別人關注、照顧,而自己不需要任何照顧。
自我價值沖突:在過去和/或當前如過度地希望自體價值被認可,或自體價值不能得到認可,或不能被足夠認可時。
內疚感沖突:個體存在實際上或想像的,傷害了別人或妨礙了別人的需要和權力。
俄狄浦斯沖突:對獲得關注的需要,獲得軀體愉悅感。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感覺,被他人評價。
身份沖突:這個「自體」分成兩個領域:調控自體價值感的領域(自戀)和自體身份領域。在這兩個領域中,沒有張力的狀態與幸福安全感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