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影像傳播

新媒體影像傳播

發布時間:2020-11-02 23:48:49

1、新媒體影像是什麼?具體包括有哪些內容?有什麼新穎之處?

簡單來說,新媒體是區別於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戶外)之外的新興媒體,基於高新技術出現的媒體,也可以稱為新媒體,而高新技術,自然是現在每天都接觸的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了。比如現在的VR等等。
衍生的產品數之不盡,無法一一闡述,只能說新媒體現在是完全無痕跡的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媒體形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微信就是當今非常成功且非常新穎的新「新」媒體旗下的一個產品。
新穎之處,我想可以比較簡單的概括為,以前的傳統媒體,形式是企業或是組織對我們個人進行文化傳播,包括我們熟知的報紙,電台,廣播,其形象是「官方,有組織」的。而新媒體,是現在互聯網發展的前提下,人人都有話語權的最好體現,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媒體,都有向世界說出自己聲音的全力,也就是個人對個人進行文化傳播。

2、自媒體傳播需要遵循一致性原則嗎

自媒體傳播可以遵循一致性原則,不是一定要遵循一致性原則,對於錯誤是需要及時改正的

自媒體平台運營的九大原則
一、自媒體賬號的建立原則
要想做一個屬於自己的自媒體,首先就需要建立一個自媒體的賬號或博客平台(具體可查看馬海祥博客《如何打造一個自媒體博客平台》的相關介紹),對於賬號的建立,我們需要遵循以下4條原則:
1、公開身份原則
作為記者或編輯一類的傳統媒體人,為了從事媒體相關工作,通常需要在自媒體上公開記者或編輯的身份,否則,在開展媒體相關工作時,不易被其他用戶信任,且可能造成誤會,多數的身份公開可以放在新媒體賬號的簡介或認證信息中。
2、賬號認證原則
與上述公開身份原則相對應,傳統媒體人應盡量在相關的自媒體上進行身份認證,從而獲得相應的認證標志,同時,認證信息中的介紹應與個人簡介的信息基本一致,不應出現相沖突或矛盾之處。
3、頭像真實原則
真實頭像不僅讓陌生人感覺親切,也讓熟人能夠有效識別,在頭像使用中,通常不宜使用模糊不清、太多修飾或太過藝術化的照片,也不宜使用頭像太小的照片,且不宜使用兒時的照片或子女的照片。
4、姓名真實原則
與上述三點相配合,自然而然就是賬號名稱使用傳統媒體人真實的姓名,如果使用業內都熟悉的筆名,則應該在簡介或認證信息里加以說明。
有時,同一媒體下所有記者或編輯可統一採取「媒體名稱+姓名」的命名模式。
二、自媒體內容的發布原則
賬號或者平台建立後,我們就需要發布內容了,對此,我們需要記住以下9條內容發布原則:
1、核實來源原則
這一點毋庸置疑,對於新聞類的信息,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而是道聽途說,則要進行核實,如果是非官方網站、信譽度低的網站或非認證用戶發布的信息,也需要核實信息的來源,這本是傳統媒體人的基本素養。
2、及時發布原則
由於新媒體比傳統媒體內容更新得更快,這就要求傳統媒體人能夠及時地發布相應的內容,在新媒體環境里,在核實來源真實的前提下,速度就是重中之重,當然,即使要求速度,也要盡量減少差錯。
3、客觀描述原則
這也是傳統媒體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即使沒有新媒體也應該這樣,新媒體上一些主觀臆斷的內容,很容易引起公憤,因此在描述問題時應盡量客觀,盡量不用誇張或煽動性的描述方式,盡量按照事物本來的面貌描述。
4、語氣平和原則
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上發布時事新聞類的信息時,應盡量避免使用義憤填膺的語氣,特別是那些有較大爭議的信息,即使有時想表達關愛、憐憫或著急之情,也不要在信息描述時過分渲染氣氛。
5、引用聲明原則
在引用其他媒體或其他用戶的信息時,馬海祥建議大家要盡量聲明出處及作者等信息,如果引用的信息有鏈接地址,則應盡量附加在信息中。
6、短小精悍原則
由於微博、微信及微視頻等新媒體內容多數都顯示出「微」的特點,那麼傳統媒體人所發布的各種信息也應該盡量簡短,不需要的廢話盡量不寫,不需要的圖不配,這不僅可以節約觀看者的時間,也可以節約觀看者的網路流量。
7、保守秘密原則
總有一些事情在某種情況下是不能在新媒體上說的,這可能涉及國家、企業、機構或個人的秘密或隱私,必須慎之又慎,能不說的盡量不說。
另外,一些信息必須等媒體機構的正式信息發布後傳統媒體人才能在新媒體上發布。
8、鏈接導流原則
為了擴大傳統媒體官方網站內容的訪問量,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談到傳統媒體官方網站已發布的內容時,應盡量在帖子中附加這條信息對應的網址,這不僅可以為傳統媒體網站導入流量,而且可以方便觀看者查看詳細的原始內容。
9、多帖避免原則
由於微博之類的信息長度太短(通常140字),則對較長的內容盡量不要分散成若干個帖子,而應盡量使用長微博的方式,將內容合在一張圖中,若使用多個帖子說一件事,則連貫性會是個問題。
三、自媒體影像的使用原則
在內容發布的時候,我們常會需要引用一些影像資料,對此,馬海祥建議大家要注重以下7條原則:
1、影像清晰原則
對於新媒體上發布的新聞報道類的信息,為了讓觀看者通過它們能夠了解准確的信息,馬海祥建議大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拍攝清晰的圖像或視頻。
2、重視版權原則
由於影像的版權通常較受重視,因此在引用時要加以注意,好在多數視頻影像問題不大,因為視頻網站通常給了相關地址,可以嵌入到其他平台中,且播放次數會同步記錄到原始視頻身上。
對於圖片而言,應盡量獲得原作者同意,或者在帖子內容中標明原作者。
3、交代清楚原則
一些新媒體所配照片雖然很清晰,但不能完全反映現場的情況,要麼主要人物不突出,要麼重要人物沒有正面形象,要麼與帖子文字不相關,這些都會影響受眾的理解。
4、低俗過濾原則
很顯然,傳統媒體人對一些不適合公開的低俗內容,應該有足夠的過濾意識,並盡可能注意避免,畢竟,自媒體有著相當的影響力,要考慮低俗內容對未成年人可能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
5、廣告避免原則
對於自媒體而言,要盡量避免直白的廣告,對於自媒體引用的影像而言,由於各種原因在拍攝時可能攝入一些品牌的相關畫面,通常應該避免類似的畫面,或者在有關品牌上添加水印等元素以遮擋。
6、徵得同意原則
影像的版權通常比文字更被看重,在自媒體中使用影像素材前,最好能徵得影像作者同意,並考慮適當支付一定數量的使用費,實在無法找到原作者的,則至少應該標明原作者的相關信息。
7、慘景慎用原則
慘烈的場景對受眾的沖擊力很大,且往往對受眾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並可能是對慘景中的相關人物的一種不尊重,由於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造成的影響面可能更大,要慎重考慮慘景照片傳播所帶來的傷害。
四、自媒體評論的原則
對自媒體的評論方面,馬海祥建議大家要注重以下5條原則:
1、觀點客觀原則
對於影響力較大的新媒體而言,有關的評論觀點可能造成較大的影響,發表觀點就必須更加客觀,馬海祥建議大家要以事實為依據,給予相對客觀的評價,而並非主觀臆斷,或者功利化地發表觀點甚至盲目站隊。
2、公平公正原則
公平公正是做許多事情的基本原則,傳統媒體人對新媒體的使用亦不例外,只有更公平、公正地評論,才能讓傳統媒體及傳統媒體人顯示出相應的聲譽與價值。
相反,那些故意歪曲的評論則只能淪為跳樑小丑。
3、表情慎用原則
一句話加上表情與不加表情可能差異很大,通常不加表情的評論語氣較為平和,加了表情的評論語氣則相對加強。
例如,加了「呵呵」與「哈哈」表情的評論多數是增加了調侃的成分,而加了「哭」表情的評論顯然更多體現的是悲傷。
4、公開分級原則
在點評過程中,要注意選擇恰當的公開方式,通常,如果是宜於公開的內容,則可能在評論的同時加以轉發。
如果不太適合公開的內容,則可以選擇使用評論不轉發或私信的方式。
5、對話銜接原則
由於在微博等新媒體中,轉發評論後的內容可能被系統加以裁剪,此時可能出現某些評論內容上下不銜接的問題,從而造成前言不搭後語的情形,進而造成一定的誤會,馬海祥建議此時可以刪除或調整評論次序後重新轉發評論。
五、自媒體互動的原則
對於一個自媒體平台來說,要想做的有影響力,就需要大家多互動,多分享,對於自媒體的互動也有以下5條原則:
1、積極響應原則
積極是自媒體互動的基本原則之一,沒有互動,則沒有信息的充分溝通;沒有互動,則沒有相關誤解的消除;沒有互動,則沒有一方疑惑的解答。
在馬海祥看來,互動往往可對原始信息加以補充或修正,從而使之更完善。
2、講究禮儀原則
禮儀是風度與修養的表現,不論是任何問題,自媒體中的互動與其他渠道的互動類似,都應該講究禮儀,既做到不卑不亢,又做到有禮有節,從而讓相應的互動氣氛較為融洽。
3、以誠相待原則
自媒體的互動即是某種意義的交往,交往則需要以誠相待,否則可能疑神疑鬼或相互猜疑,特別是在一些從未見過面的網友之間,雙方都應該堅持以誠相待,既不擺架子,也不賣關子,從而形成坦誠的關系。
4、平等互動原則
平等是自媒體互動所提倡的另一重點,不論身份高低,不以職業區分,只要有精彩觀點,就值得交流互動、相互取長補短,從而讓交流各方同時受益,顯然,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上不應凌駕於其他用戶之上。
5、避免無效原則
自媒體的互動不應該誤入歧途,應該重視其有效性,避免詞不達意,或生澀難懂,或拐彎抹角,或意思表達不明確,應言簡意賅、清晰描述及通俗易懂,從而有效地避免互動中的無效現象發生(具體可查看馬海祥博客《自媒體價值營銷的精髓:極簡主義與私人定製》的相關介紹)。
六、自媒體刪改的原則
在自媒體的內容發布時,難免會有一些內容需要刪改,對此,大家要注重以下4條原則:
1、刪帖慎重原則
對於在自媒體上已經發出去的內容,刪除應該相當慎重,特別是重要的新聞或已經有相關轉發或討論產生的帖子。
2、刪改說明原則
在刪除或修改過程中,應該對為什麼要進行刪除或修改有所說明,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猜疑,當然,這也提醒傳統媒體人,在發布信息時應多對內容進行核對。
3、跟蹤擴散原則
由於新媒體上的信息傳播速度通常較快,此時要對一些出現差錯的內容加以跟蹤,以觀察其是否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及影響的程度。
4、信息補充原則
如果不對一些不完整或有小差錯的信息進行刪除,則可以對原帖的內容在轉發或評論時加以信息補充,使這些內容與原帖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描述。
七、自媒體社交的原則
自媒體的最大的一個特性就是社交性,雖然社交媒體的內容涉及范圍很廣,但我們也要注重以下5條原則:
1、關注慎重原則
雖然關注誰是一件相對自由的事兒,但傳統媒體人還是應該相對慎重,畢竟,有些特殊用戶的賬號可能代表著某個陣營或某種價值觀,在馬海祥看來,關注意味著某種程度的認同。
2、禮貌邀請原則
有些時候,為了在自媒體上和對方互動,可能必須與對方形成好友關系,此時的邀請應該盡量體現出傳統媒體人應有的禮儀。
3、平等交往原則
與前面提到的「平等互動」原則接近,自媒體中的社交關系也應該體現平等,這也是自媒體消除權威、去中心化的一種基本需要。
4、誠實守信原則
中國人提倡與朋友交往時的誠實守信,自媒體環境下也不例外,如果失去這一基礎,則交往會失去價值,所獲取信息的可靠性也會大打折扣。
5、設身處地原則
好友間的交往常常需要設身處地,即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即使有些信息貌似很重要,但出於保護對方的考慮,可能不得不做出放棄。
八、利用自媒體采訪的原則
對於自媒體內容的原創來源,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人物或事件的采訪資料,對此,我們可以按照以下5條原則來做:
1、事先約定原則
由於自媒體平台的用戶不一定隨時隨地在線,那麼傳統媒體人在利用新媒體采訪相關人士時最好進行事先約定,避免采訪撲空情況的出現。
2、話題預習原則
對於采訪內容,傳統媒體人應盡量事先做好功課,對相關話題有所了解,從而避免提出一些相當外行或讓被采訪者感覺莫名其妙的問題。
3、問題清晰原則
傳統媒體人對想采訪的問題需要清晰地加以描述,避免含糊不清,從而避免讓被采訪者一頭霧水或不知所雲的情況出現。
4、觀點確認原則
對於采訪所得到的回答,在整理內容之後,應該盡量通過一定的方式將采訪記錄發給被采訪者,讓被采訪者加以確認,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5、身份確認原則
對於被采訪者,應該向對方確認其身份,對於多種身份者,最好能使用與采訪話題最接近、最相關的一種身份。
九、引用自媒體內容的原則
在我們對一件事情做分析或評定的時候,難免會引用一些名人自媒體的內容,雖然是引用,但我們也要遵循以下5條原則:
1、聲明來源原則
一些傳統媒體人會從博客、微博等新媒體上獲取一定內容並在傳統媒體中加以引用,此時聲明網上內容的來源則是一項基本的要求。
2、賬號可信原則
在傳統媒體引用自媒體的內容時,應盡可能選擇那些相對更可信的賬號所發的內容,另外,對於重要的問題,權威人士的賬號所發觀點則更具影響力。
3、截圖備用原則
對於自媒體上的內容引用,有時對內容進行描述不易表達其含義,或者被引用內容可能被刪除,此時截圖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4、稿費征詢原則
任何原創的內容都有其價值,傳統媒體人本來就比較看重這一點,那麼,當傳統媒體引用自媒體內容時,與作者聯系獲得使用授權並確認支付稿費的金額,則顯得較為必要。
5、圖像完整原則
在傳統媒體引用自媒體內容時,自媒體內容所附加的圖像最好能完整保存,這不僅是對原作者圖像的尊重,也避免不完整內容可能引發的誤解。

3、視覺傳媒設計是干什麼的啊?

視覺傳媒設計也就是視覺傳達,其實一般就是偏向平面設計專業。

一、裝潢設計(視覺傳媒設計)是指平面設計,也稱視覺傳達設計。內容包括:廣告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品牌設計、字體設計、標志設計、編排設計、書籍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商業空間設計、視頻編輯等。


二、學生在畢業後可以在廣告公司、設計公司的平面設計部門擔任平面設計師;在電視台、報社、雜志社、大型網站等媒體單位的平面設計部門擔任美術編輯;在企事業單位的策劃部門擔任平面設計師等。

從事行業:畢業後主要在互聯網、新能源、廣告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互聯網/電子商務、新能源、廣告、貿易/進出口、公關/市場推廣/會展。

從事崗位:畢業後主要從事平面設計師、美工、美術指導等工作,大致如下:平面設計師、美工、美術指導、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


三、就業前景

1、社會上對視覺傳媒設計專業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與日俱增。雖然國內各主要藝術院校和綜合性大學藝術系的有關專業都不斷地在擴大招生人數,但培養出的設計專業人才還是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由於商品市場的刺激和需求,視覺傳媒設計行業一直是社會熱門行業。

2、視覺傳媒設計行業的應用已無處不在,各類展覽展示發布機構、超市、銀行、大中型商場櫥窗、企事業單位宣傳機構等越來越多地依賴於視覺傳媒行業的介入。設計公司、裝飾設計公 司、裝潢設計公司、廣告公司等大量涌現,急需經過系統視覺傳媒設計專業培養的人才。

3、視覺傳媒設計專業的發展是很好,就業也多。設計從形式到內容形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對那些想深入學習設計的朋友,建議你到專業的培訓機構進行系統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會設計的精髓知識。

拓展資料:

傳播特定事物通過可視形式的主動行為。視覺傳媒設計大部分或者部分依賴視覺,並且以標示、字型編排、繪畫、平面設計、插畫、顏色、及電子設備等二度空間的影像表現。視覺傳媒設計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傳播、教育、說服觀眾的影像伴隨以文字會具有更大的影響。

設計師是信息的發送者,傳達對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簡稱為視覺設計。視覺傳媒包括:「視覺符號」和「傳媒」這兩個基本概念。所謂「視覺符號」。

名思義就是指人類的 視覺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現事物一定性質的符號,如攝影、電視、電影、造型藝術、建築物、各類設計產品、城市建築以及各種科學、文字,也包括舞台設計、音樂、紋章學、古錢幣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們都屬於視覺符號。

與新媒體影像傳播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