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確應對輿論媒體,媒體如何引導輿論,新媒體時代
時下,在新媒體時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媒體正日益影響著檢察院的形象、聲譽和社會公眾對檢察院的信任。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想不想、會不會利用媒體與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衡量檢察官執法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迎接新媒體的挑戰,切實加強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把握,深入研究輿論引導規律,善待媒體,善用媒體,不斷提升新媒體時代網路溝通和輿論引導能力,才能為檢察工作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一、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待媒體,強化媒體意識。
在今天的開放環境與信息全球流動的條件下,要想有效應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多元化帶來的挑戰,要想努力保持並增強檢察工作的輿論引導權,就必須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全面、客觀地認識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不斷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一是要更新觀念,善待媒體。要走出過去媒體宣傳容易泄露案情、對媒體敬而遠之的誤區,主動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系,善於研究媒體、合作媒體、關注媒體、藉助媒體,把編輯記者當朋友,做到感情上尊重、工作上支持,形成與媒體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協調高效、優勢互補的工作體系,做到檢媒聯動,實現互助雙贏,增強宣傳工作效果。二是了解媒體,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要通過有針對性地舉辦情景模擬訓練、網路培訓班、輿情報告會、網路論壇等活動,讓領導幹部學會運用在線訪談、網路評論、即時通訊等方式,主動加強對新媒體運用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做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不要做落伍者,不斷提高領導幹部特別是檢察宣傳人員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素質。同時,還要把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納入黨組的議事日程,健全組織機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新媒體的管理和運行,為做好新媒體的應用應對工作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三是要正確看待媒體,自覺接受輿論監督。要充分意識到,面對媒體,積極的公開、主動的溝通,更能消除誤解,贏得民心,越著捂著、蓋著,越容易被動,滋生謠言。要不斷深化媒體意識就是監督意識的觀念,以更加坦誠的姿態面對公眾與媒體,進一步強化接受輿論監督意識,時刻做好接受監督准備,把接受監督作為改進工作的動力,時刻想到每一次執法辦案都在媒體監督之下,時刻注意維護好檢察院檢察官形象。
二、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用媒體,打造網路宣傳新格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傳播途徑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要增強檢察宣傳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特別是提升新媒體應用應對能力,就要全力打造檢察門戶網站、檢察博客、檢察微博、檢察微信「四位一體」的宣傳格局。
一是加強檢察門戶網站建設,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要高度重視網路宣傳和檢務公開工作,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檢察門戶網站,把門戶網站打造成弘揚法治精神、宣傳檢察工作、普及法律知識、豐富檢務公開的有效載體。要針對隊伍建設、業務工作、檢務公開、檢察動態等板塊,專門設立與公眾互動空間,讓網民發表對檢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讓檢察人員為網民解疑釋惑,做好正面引導工作。二是開通檢察博客,傳播檢察好聲音。要依託重要網站開設檢察院官方博客,及時向群眾宣傳檢察機關的重大活動、檢察隊伍和業務工作的重要成果,加強正面輿論的引導,傳遞檢察工作正能量,提升檢察機關的社會形象。三是開通檢察微博,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針對微博特有的簡短、閱讀方便的特點,根據受眾的需求和群眾的訴求,開展好發布檢察動態、解疑釋惑、接受法律咨詢和控告舉報工作。要用鮮活生動,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減少書面化、模式化的言論,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實現面對面的交流,鍵對鍵的溝通,使微博真正成為檢察機關與網民的交流平台。四是開通檢察微信,密切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和溝通。要通過微信平台,在「朋友圈」群發文字、圖片和視頻,展示檢察動態,接受法律咨詢,強化微信與微友的互動;建立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副科級以上幹部的手機信息交流平台,定期通報檢察工作情況,以便更有效地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切實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
三、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強化引導,及時掌控網路輿論發展方向。
提升檢察機關輿論引導能力,要完善好涉檢輿情巡查、輿情報告、輿情研判、輿情引導四項機制,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引導、早控制,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一是建立監控巡查機制,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在技術科、政治處應明確網路「巡視員」和「評論員」,在工作日的8點至10點、下午2點至5點、晚上8點至10點以及法定休假日,對各大網站、論壇進行「關鍵詞搜索」,全方位查找涉及本院的新聞報道,確保監測不留死角,適時進行實時監控。
二是可以藉助類似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輿情系統建立輿情即時匯報反饋機制,第一時間向黨組匯報。網路「巡視員」一旦發現網路輿情,要詳細、准確記錄輿情上網時間、主要內容、瀏覽和跟帖人數、群眾反應、點擊率等各項內容,在30分鍾內向黨組匯報。
三是建立分類研判機制,准確鑒定輿情性質。根據輿情反映問題的性質、內容以及影響力等,對輿情進行深入分析,做到把握關鍵,准確定位。對涉及本院的重大輿情,要迅速查找源頭媒體,在分析研判輿論熱點和輿情發展走向後,迅速向網路輿情處置領導小組報告情況並提出初步處置意見;要分析涉檢輿情的成因,與控申部門及輿情涉及的相關部門一道查明真實情況,並及時聯系有關人員,爭取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反應,避免陷入被動。
四是建立及時應對機制,積極消除負面影響。要堅持積極回應,及時消除負面影響,防止事態擴大。及時與涉檢涉法網路輿情發生的源頭媒體進行溝通,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力爭在源頭上控制輿情進一步擴散。最大程度爭取傳統媒體的支持,利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發布最及時權威的信息,影響網路輿情的走向。必要時,協調宣傳主管部門,積極尋求互聯網管理部門、新聞單位、網路媒體的支持,採取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公布事實真相,使不明真相的公眾了解事實,引導視聽,把握輿論導向主動權,共同化解涉檢網路輿情的不利影響。網路評論員要以普通網民身份按照統一口徑和指令,參與涉檢網路輿情討論,消除網民誤解,引領網上輿論導向。
2、怎樣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應對處置
1.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制度
受互聯網特性的影響,企業輿情危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避免危機爆發時企業處於被動地位,所以輿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務是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制度。通過藉助一些第三方輿情監測軟體,可為企業輿情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全網監測服務,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通知相關人員處置,有效避免危機來臨時的自亂陣腳,錯失危機處置良機。
2.利用新媒體,發揮媒介宣傳作用
面對輿情危機,一些企業仍不能主動、及時、權威地發布新聞,引導媒體傳播有利於企業的信息,而是用對付傳統媒體的方式來進行新媒體時代的輿情事件處理其實並不能夠發揮企業媒體資源的作用。在這里建議企業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
3.建立快速反應的輿情應對機制
企業在輿情危機發生後,如果過了黃金24小時後才回復,時效性太差,這個時效在輿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負面輿情產生,就很容易擴散到全網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因此,建議企業可以利用專業的輿情監測軟體,通過設置一些與行業、領域、產品、領導人等標簽相關的關鍵詞,進行實時全網監測,但凡出現了一絲絲的危機苗頭快速發布處理進展,及時回復大眾的問題,做好問題的解釋工作。
4.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完善善後工作
很多企業錯誤地認為輿情事件結束後,輿情應對工作就完成了,其實不然。例如,此前發生的順豐快遞員私拆包裹事件,順豐雖在前期的應對處理中通過「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准則的不當行為」的表態巧妙地化解了一場輿論危機,但是事後僅對快遞員作出調離崗位處理,不符合部分網友的預想,使得回落的輿情再次升溫,掀起新一輪輿論風向。
因此,企業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監督,以及事後形象恢復上多花時間,完善善後工作。比如危機處理過程中的舉措是否有嚴格執行、有沒有對相關部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健全相關機制建設、是否有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或者贊助活動恢復企業形象等等,來自識微科技商情知識欄目。
3、請你寫出新媒體輿情監控的七個步驟,並用自己的話解釋這七個步驟的含義?
輿情監控的主要步驟就是對線下和線上媒體的輿論信息進行實時監測,以及數據分析。4、新媒體環境下遭遇「執法輿情危機」如何應對?
提高輿情危機應對意識和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政府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意識和行政執法能力,盡量以合法合 理站在人民群眾利益的角度處理事情。在輿情危機發生以後,要積極作為,重視與媒介、公眾和當事人的溝通,做好輿 情危機公關工作,利用各種媒介和渠道發布權威信息,合理引導輿論,通過學習依法行政中面臨的問題和解決途徑,規 避執法過程中可能遇見的風險,正確管理新媒體環境下的突發輿情、應對和化解危機,在執法過程中運用法治思維,全 面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能力。
5、如何使用新媒體提升網路輿情應對能力
要想提高官方的網路輿情應對能力,首先要做的是以下5大方面:
1、官方做好權威評論
由作為管理者的政府或相關組織機構直接發出來,其話語的權威性最強,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形成較強的輿論反響,對危機事件的輿論走向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官方評論可以在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時一並加以表達,通過事實信息和一件引導的有機結合,形成傳播的強勢效應。
2、抓好新聞媒體評論
在我國現行媒介體制下,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咽喉、人民群眾的知音,所刊載的評論不僅是突出編輯部門的、媒體自身或主辦主管單位的意志與主張,而且也反應了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人民群眾的願望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選擇,其輿論主導作用十分突出。
3、培養網上意見領袖評論:
因為其評論的雙向性,政府要高度重視網上意見領袖的愛護和培養工作,將其作為開展輿論引導的一支重要力量,納入到網路軟力量的建設和管理中來,使之在充分發揮民意表達、批評監督作用的同時,成為正確網路輿論的引導者與和諧傳播生態的建設者。
4、進行網路跟帖評論:
樂思輿情認為突發事件發生後,政府網路發言人和評論員要在第一時間與網民進行網上交流,主動了解網民的意見訴求,及時回應網民關注的問題,努力消除情緒對立和輿情隱患。
6、新媒體時代的輿情特點有哪些
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特點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網路化、即時化、互動化的特徵,快速地影響和改變了社會輿論的生成模式,使輿情傳播具有鮮明的特點。
傳播主體多元化。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的時代。
傳播內容海量化。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體現,伴隨著搜索引擎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文字、音頻、圖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斷創新和擴充,使公眾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傳播節點碎片化。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輿論事件的報道者。智能手機的普及,更讓大眾麥克風隨時隨地地現場直播變成現實。
傳播方式群際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海量信息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多,多向傳播,多點互動,移動獲得,移動表達,即時傳播,即時分享,並且呈現「點對群」「群對群」的特點。
傳播范圍廣泛化。互聯網最大的優點是天下互聯。隨著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傳播速度瞬間化。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完全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尤其在時間上,無論是文字、照片,還是音頻、視頻,只要當事人願意,輕輕一點,瞬間便上傳到網上,形成了新的信息。
傳播結果擴大化。在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的方式和路徑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7、新媒體環境下輿論有哪些新特點 該怎麼解決
在網路輿論發展的初期,互聯網上的各種言論載體主要的運行模式是引用、轉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並對其進行補充式的傳播和討論。但是,隨著近年來網路言論載體和網民數量的增多,這種格局早已有所改變,網路輿論已經通過與傳統媒體的深入互動,越來越明顯地推動事件的發展。而在多數熱點事件的發展演變中,互聯網輿論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網路輿論「倒灌」傳統媒體的現象也逐漸增多。網路輿論中的「爆料」往往能引發傳統媒體的積極呼應,引發大范圍輿論議論,如果不能Shi.yong小螞蟻編輯器高效的去編輯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就會發展成失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