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務,拍腦袋設立個什麼智能機制,傳統文化就能像營養品那樣灌進孩子的腦袋沉澱為他們的文化素養了,這是工具理性的態度。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什麼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這個過程就是「薰」。傳統文化不是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機器人,所以青少年的傳統文化繼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
這就是說,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建幾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背幾篇古經可以傳承的,不是「每一分鍾,都有民間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問題需要中國傳統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之類可以煽情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傳身教。活著的傳統才有傳承的生命力,如果傳統在上代人身上已經死了,青少年就無從習承了;文化蘊含於日常情態中,成人創造了怎樣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樣的文化教育。
也即,要考察一個社會青少年的文化傳承情況,看看成人世界的傳統文化態度就可大致知道了,成人社會珍視傳統文化,青少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否則,別指望青少年能怎麼尊重傳統。
看看我們的成人社會是如何看待傳統的。就說說建築吧,中國許多城市在建築文化上崇洋媚外,拆掉老城牆,毀掉四合院,用推土機鏟平國家級文物,樹立清一色兒的「歐陸風情」、「北歐印象」。這樣的言傳身教能「薰」出什麼樣的傳統教育?
去年9月,韓劇《大長今》在中國創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視神話,《大長今》所以如此受中國觀眾的厚愛和追捧,最主要是其中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從養生之道到人生態度,從宮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國的一些導演在拍著怎樣一些反映傳統文化的電視呢?「帝王戲」、「辮子戲」、「戲說風」等等,讓人誤以為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成年世界缺乏健康的傳統文化認識,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形成怎樣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看,取材於《木蘭辭》的迪斯尼動畫電影《花木蘭》,全球票房超過1億美元;日本改編的《三國志》和《水滸》,從漫畫到游戲,衍生產品在亞洲各地熱銷……正如教育專家所認為的,這充分說明青少年並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而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教育出了大問題。成人世界在傳統文化教育上的創新惰性,導致了文化傳承的裂痕,青少年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這大概是激勵青少年繼承傳統文化最好的「機制」,也是惟一的。
2、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當今社會中,「MM」、「GG」、「886」等諸如此類的網路詞語橫行,這就是新媒體時代的語言特色:語言濫用。①新媒體的一大特點就是即時性,它首先最講求的是效率,這滿足了當下社會受眾對於時效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的網路詞語已經不單純運用於受眾的網路交流中,它們也運用到了受眾的日常生活當中。這些詞語的使用使得不懂網路的人陷入困惑,受眾之間容易產生交流障礙。同時,一些低趣味的詞語或者傳統詩詞的改編降低了中國傳統的語言魅力,使語言的美感盪然無存,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二)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產生劇烈沖擊
新媒體時代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橋梁,讓世界漸漸能夠聽到中國的聲音。因此發展本土的傳統文化,中國色彩才能在世界上立足。然而,由於互聯網的過度開發,外來文化藉助新媒體也會輸入到本國。不同文化在相會碰撞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融合與摩擦,從而導致本土文化的大量流失。
近幾年,中國的新媒體行業發展迅猛,互聯網也已步入世界前列,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始終滯後於新興文化的發展速度。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可以在世界產生一股最劇浪潮,各國電影也以能夠冠上好萊塢的稱號而覺得無限光榮。外國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大批的中國受眾,對中國的本土文化的傳播產生了不小的沖擊。
(三)新媒體內容的過度娛樂化與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傳承性不相兼容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就是一個自上而下、由中心到邊緣進行傳播的精英式傳播體系,而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方式是受眾與傳者的互動傳播,大眾既可以是傳者,也可以是受眾,這樣就更加強化了不明身份個體對於文化構建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受眾對於媒體所傳播內容需求就更傾向於娛樂化。新媒體時代下的文化是「快餐文化」,受眾在精神壓力與時間壓力的雙重壓迫下去接收新時代的文化,因此能夠快速消化的文化才是受眾首選接受的文化,過度娛樂化的內容也就應運而生。
3、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讓新媒體成傳統文化教育新陣地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春風正在吹起。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已成為廣受關注的問題。現在有人認為傳統文化與當前的網路文化、快餐文化是此消彼漲的關系,二者都在搶奪青少年。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左東嶺教授在接受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融媒體報道時提出,網路、快餐文化不應該是阻礙,新媒體會成為推廣傳統文化教育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近日,不少中小學生抱怨傳統國學晦澀難懂,不願學習,也有很多老師表示,學生在背誦傳統經典時,可倒背如流,卻不知其意。左東嶺教授指出,把傳統文化通過有效的、適合青少年胃口的方式傳遞出來,讓大家樂於接受,才是最重要的。中國文化常利用網路、快餐文化、新媒體手段進行傳播,比如過年時每家每戶貼的春聯、門神,戲台上唱的戲,流行的通俗小說,《三字經》、《百家姓》等兒童讀物都是當時社會傳播最快的一種流行文化。今天在推廣國學、傳統文化時也在利用新媒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適合孩子,才能「嵌在學生腦子里」。
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逐漸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開拓新陣地。從《花木蘭》的創新動畫,到《百家講壇》的娓娓道來;從《花樣年華》帶動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風靡,到大觀園旅遊文化推動《紅樓夢》的傳承與衍生;從移動端《中國茶文化》手機APP上線,到《每日故宮》讓眾多故宮珍藏文物變得觸手可及,盡在掌握。新媒體把晦澀難懂的傳統經典變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讓傳統經典「嵌在腦子里」,成為文化基因。
在一些學校,老師為學生們播放《緹縈救父》、《孔融讓梨》、《懸梁刺股》等根據傳統文化故事創作而成的動畫片;運用開放的、共享的網路,請名師、大家對《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國學著作進行深入准確的解讀,引導青少年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為提升孩子學習戲曲的興趣,湖南省探索將傳統戲曲與現代動漫相結合,創造性地利用數字化平台和新媒體等現代科學技術為橋梁,研創出一種深受孩子喜愛的獨特藝術形式——戲曲動畫。
4、如何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一、 明確定位,整合資源,建立公信,顯正破邪。
如何定義中華傳統文化,專家學者眾說紛紜,要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正名聚焦,綱舉目張才能化繁為簡。中華文化即是聖賢教育,是參透宇宙人生根本規律的聖賢對芸芸眾生的心智啟迪,旨在令大眾破迷開悟、了凡成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為人所需,其核心理念是仁愛,仁愛的原點和最實際的落腳點就是「孝慈」。父母愛子女,自動自發,天性使然;子女孝父母,既是天性的彰顯,又是教育的重點!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每個生命個體圓滿人生的內在訴求, 「以孝治家」是當前傳統文化推廣最准確最實際的定位。家庭是否和諧,是衡量公民真實素質和幸福指數的最基本指標,是檢驗公民個人修為乃至工作質量的高懸明鏡。這一條,無論對官員,對教師,對任何團體和個人都適用。國家政府致力於促進家庭和諧的舉措能夠得到民眾最大程度的認可,沒有誰有理由對此提出異議!
在此前提下,整合當前傳統文化資源,建立相對中道正統的傳承體系,提高傳統文化弘揚團隊的公信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議在政府支持下組建一支公益化的傳統文化弘揚團隊,由在公眾享有盛譽的各方大德們組成顧問班子,下設具體部門各負其責。「舉直錯諸枉,則民服。」最初的倡導者、凝聚者、護持者,具足福慧威德,誠邀各方大德,組建正法團隊,旗幟鮮明,顯正破邪,如此則名正言順,具體工作方可順利開展,此是關鍵第一步。(若非如此,則說明全國性的普弘因緣尚未真正具足,小民徒有報國之志,螳臂何足以擋車,非大信願、大氣魄、大權威者不敢效法古聖先賢迎難而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恪守原本的人生定位,紮根修學、韜光養晦、安以待時,方為現實明智選擇。)
二、 廣泛宣傳,深入試點,營造正氣,樹立標桿。
萬事開頭難,有了第一步好的開始,就意味著成功的一半。這幾年弘揚傳統文化已經有了很好的群眾基礎,政府媒體適時宣傳,引導大眾以孝治家、學習經典、共同改善社會風氣,各地自然會有更多民眾響應。上下同心,正氣浩然,中華大地倫理道德普弘之勢已成!如此,則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同時入手。廣度上團結全國各地弘揚傳統文化的愛國同道,統一思想,互助協作,各地彼此借鑒方式方法,存心無私利眾,形式活波多樣,具體細則有待優化組合。深度上選擇一部份具有代表性的城鎮、社區,深入細化做傳統文化「以孝治家」道德文明示範點。從開辦公益講堂、舉辦敬老愛老活動、加強社區文明建設、完善社會互助體系等多方面開展工作,以實際成效呈現給社會大眾,樹立正面典範,各地自然群起效仿。(不必擔心示範點難選,很多地方早已經做的有聲有色;不必擔心人員及財力,全社會的愛心無窮無盡,最需要的是被喚醒! )
三、內聖外王,福慧雙修,各行各業,君子帶頭。
各級政府的作風引導社會風氣,各界成功人士引領大眾追求,隨著新一屆政府反腐倡廉力度的增加,舉國上下的道德水平提升是全民族正氣和能量回復的必然表現。「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要政府有決心整改,各行各業都會涌現真正德才兼備之士做道義引領成功的見證,各級媒體在各個層面發掘真正「通天道接地氣」的正能量素材,同時避免假大空的形式主義,老百姓就會對社會國家重新建立充足的信心!(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黨和政府大力支持,需要仁人志士無私發心,需要社會大眾積極參與,「自天子以至於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四、理論引導,深入落實,多元並存,潤物無聲。
在舉國上下弘揚孝心正氣的氛圍下,各類思潮必將此起彼伏,出現不同聲音是一種必然,正如掃黃打非也會有人反對一樣,如何平衡傳統理念和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觀,關鍵在於因勢利導、把握中道。「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思想見地上要足夠高遠,具體行動上要深入落實,這是中華文化一直倡導的道風學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進程中,要放大心量,重實質不重形式,避免團隊內部在引領大眾的過程中出現偏執思想和極端行為,否則必遭詬病!這就需要理論導向旗幟鮮明、不偏不倚,「極高明而道中庸」;執行層面從我做起、貫徹到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百花齊放,同生共榮,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貫徹多元文化的理念方能最大程度和諧整個社會,而「以孝治家」正是整個社會「求同」的根本原點。
五、培養人才,梯隊成長,帶動社會,漸成風尚。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人才的培養,在文化復興的事業中排在最先,也要貫徹到最後!從社區文化建設到城鄉各個領域的推進都需要大量發心學習和踐行傳統文化的人才,如何凝聚、指導、持續發展並提供相應成長的平台是問題的關鍵。只有梯隊成長才可能持續不斷,傳統文化老師、義工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專門的課題,從硬體設施到師資力量需要具體實施的詳細方案,不是簡單筆墨所能描述。最終效果是社會大眾視做義工為一種責任和風尚,在適宜時間做做義工是高品質生活的自然選擇,雷鋒不僅生活在每年的三月。
六、文化復興,經濟振興,中華引領,世界大同。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根源上是文化的復興,文化復興是整個國家社會更加趨於有序化的具體表現,文化復興必將帶動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振興。中華民族不是簡單狹隘的地域概念,而是文化認同概念,西方人認同了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同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到那時,國與國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取消對立紛爭,世界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諧共存。二十一世紀人類如果還想生存下去,正如同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所說的那樣,這是唯一的出路,這也是中華文化對整個世界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一項偉大的全民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輩小民,人微言輕,偷生於太平盛世,無心於仕途經濟,敢闡發濟世狂語,無實力擔負使命。惟願國家領導人見微知著、力挽狂瀾,祈請福慧雙全者慨然發心、共襄盛舉!
5、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承傳統文化
?
6、如何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6)新媒體下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擴展資料: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7、新媒體形式下該怎麼發揚傳統文化
需要政府監督和支持,不要被一些人以炒作為目的來扭曲問們的傳統文化,要真正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和保護,加大宣傳教育。對一些以其他目的扭曲中國文化的應該予以打擊和處罰。
8、傳媒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9、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個古老、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系在傳承上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沒能力進行詳細地闡述,因而只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我的淺陋觀點。
首先來談談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語言。 中國是最早擁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現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中的一員。漢字可謂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然而從近代以來,漢字的傳承便幾經磨難。首先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因為要講求科學創新,向西方世界學習,魯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來取代漢字,但最終沒有成行。然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也曾設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但在幾經權衡之後,僅僅是創造出了漢語拼音來輔助漢字的學習。隨後的簡化字改革中,我們的漢字差點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紀,這個網路十分普及的時代,網路語言的泛濫又一次給漢字的傳承帶來巨大的沖擊。網路語言中充斥著各種奇怪生僻的文字元號,語法錯誤屢見不鮮,千奇百怪的縮寫和文體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開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網路語言已經遍及我們生活里的各個角落,被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這樣的情形無疑會對漢字和漢語的傳承造成巨大的損害。不是危言聳聽,久而久之,這些青睞網路語言的人定會忘記真正的漢字該怎麼寫,真正的漢語該怎麼表達了!國家顯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網路語言的規定。
我們的母語——漢語也遇到了與漢字相似的問題。由於全球化的大勢所趨,國內的英語學習熱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在的情況較以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英語的學習早已提高到「從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學生們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英語的學習中,而完全忽視了漢語的學習。我敢說絕大多數高中生能對英語語法如數家珍,而對漢語語法卻是知之甚少。大學校園里,隨處可見在背四六級詞彙的學生,有誰會將時間花費在漢語的學習上?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想到,什麼時候會出現一股漢語學習熱?
由此看來,流行的東西不一定就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對
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對於文字和語言這類意義非凡,對本民族影響深遠的東西,最好還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加以改進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詩歌、詞賦、文章以及成語、俗語,我們就應該保留其本來的面目,因為這些都體現的是古人們的思想。如果我們肆意更改,就會改變它們的原意,這對我們的後人或許會成為一種誤導。
然而,並不是說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對於中國的傳統服飾,例如唐裝和旗袍,設計師如果在服裝中融入一些當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紋,這樣設計出來的服裝不僅有傳統特色,也有一定的時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對於中國的傳統戲劇,我們可以將其融入到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編排一些有新時代特點的劇目來演出,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這些都不失為普及傳統文化的方式。此外,像書法、繪畫、剪紙等藝術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特色,進行創新。
反過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能夠都原汁原味地繼承。因為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許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再者,傳統文化也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對於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光大。但對於有些內容,我們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 的封建等級觀等。
總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需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根據其具體內容,選擇更合理的傳承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所有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去傳承和發展,特別是我們青少年一代,否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失去根基!根基不穩,大廈何以堅固並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