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與社會互動的關系?
血緣關系的維護;地緣關系的鞏固;業緣關系的拓展;社會信息的獲取··························································
2、新媒介與現代社會關系 求1500字的論文 資料也可以
媒體是各種社會主體之間溝通的場合的延伸,媒體不僅傳遞社會信息,同時傳遞著社會不同主體之間的觀點和意見。因此,媒體輿論既是社會輿論的體現,本身也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媒體組織和工作者而言,一方面要報道社會信息,一方面要體現社會觀點,同時,作為輿論的引導者,媒體本身會發出並體現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例如社評等。因此,媒體又是社會的「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是社會輿論傳播中的重要中介,他們是具有社會影響的各領域的人或者組織,或者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威望,或者具有專業經驗的權威性,因此周圍的人在判斷事物的時候願意聽其觀點,受其影響。「意見領袖」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權威性」和「影響力」。
例如,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媒體組織,例如行業專家、資深從業者等,都是社會具有影響力的組織或人,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
通過最近的對媒體的影響力的研究,我深刻意識到這種社會關系中的「影響力」對品牌塑造的重要性。現在,我更願意把「品牌」看作是「影響力」,影響力越大則品牌力越強。所謂品牌,就是符號性的標識,帶來的積極聯想和豐富的體驗價值。
例如,每個人都是「品牌」,名字就是其符號性的標識,人們會聯想到其個性和附帶的社會關系。「湖南衛視」和「新浪」也都是「品牌」,「麥肯錫」和「奧美」也是,通過符號性的標識,以及系統的傳播,帶來差異化的品牌形象和聯想體驗。
就媒體而言,不僅提供信息,而且需要提供對事件的看法,給受眾以積極的力量,辨明行動的方向,帶來思想價值文化的升華。因此,媒體是特殊的組織性的力量,社會傳播力量。當然,媒體也可以提供娛樂化的信息,就互聯網而言,就更是包含各種工具化的應用。
此外,媒體還是個社會關系的平台,這點在互聯網上表現就更為明顯,網民可以在論壇上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Google新聞2.0甚至允許新聞當事人標明自己的聲明。當然,媒體也是有自己的立場,或者商業立場,或者政治文化立場,通過編輯和版主的版面管理體現出來:選取傾向性的專家觀點或者論壇博客言論,放在網站的前台的醒目位置。
線上社會是線下社會的社會關系的延伸,認識這點,才真正了解了媒體。
3、英國傳媒類研究生選校 利茲 (國際傳播) 和 萊斯特(新媒體和社會) 哪個比較好? 謝謝各位 急!
綜合排名萊斯特這幾年好一些,有的世界排名是利茲比較高,但說實話,綜合排名參考意義不大,尤其對於1年的master。所以還是應該更看重專業排名一些
這倆學校的傳媒專業在英國常年排名都非常高,各有優劣勢,所以關鍵你還是應該多看看學校的課程設置,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還選擇,這個別人就不好瞎推薦了
生活方面,利茲是英格蘭北部的大城市,市中心比較大,而萊斯特是英格蘭中部的中小城市,不如利茲繁華。大城市女生逛街會比較喜歡,但也有利有弊,利茲的黑人、阿X很多,治安不太好。萊斯特的阿X也很多,阿X區在北部,萊大校園在城市偏東南部,靠近白人區,相對好一些。氣候上,利茲比萊斯特方位北,冬天更冷
國際傳播涉及的方面多一點,因此相對學的內容也泛一點;新媒體研究的側重點和前者稍有差別,看你自己喜歡哪個了。萊大新媒體一年下來貌似要寫的essay比較多,先打個預防針,你語言沒問題當然更好拉
4、如何理解新媒體與政治體系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
新媒體就是可以說操新聞,有可能不有不真實的情況出現。政治體是關於國家的發展,事態,社會群體正常思想導向,民心一至發展觀不可能不真實
5、舉例從技術,實踐和社會組織層面分別比較新舊媒體之間的區別
新舊媒體的比較研究
推陳出新是人類需求的必然,新媒體的出現亦是社會
進步的產物。我們的傳統媒介教育方式也隨著新媒體的普及逐漸向著新媒體教育的方向而進化。那麼新媒體教育相對傳統媒體教育又有什麼優勢和區別呢?
首先從技術層面看,我們的傳統媒介教育方式總是局限於時間、地點等客觀因素,傳統教育由老師在講台上飛沫教學,黑板、粉筆、書本成了必備的硬體設施;而如今出現的MOOC、雲課堂等新媒體教育,就硬體技術而言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域、時間的限制也隨著電腦、手機、網路、PPT、WORD的運用,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使得教育效率變得更加事半功倍。
然後從實踐層面來區分,小時候老師總得一遍又一遍重復著講課,試卷總得一道一道的認真修改,當我們遇見生僻字的時候,總要一頁一頁的查找新華字典;而新媒體教育方式,老師可以提前錄制好教學視頻上傳各大網路平台實現一次性講學可供無限次的播放無限次的人數學習模式,而網頁機器人可以根據提前錄入的數據對預設好的問題答案進行試卷修改,各種百科網頁海量的信息化、搜索的語音化、網路的便捷化使得新華字典不再的那麼具備「十萬個為什麼」的優勢。
最後就是社會組織層面的不同,傳統媒體教育總得依靠上下層的關系,傳統教育的老師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並通過重重考核在相關部門的開設下才能實現知識的傳播;而新媒體教育已經可以完全實現知識的共享,無論是傳統的認證學科或者小眾的非主流學科都可以由網路來分享,而傳授這些知識的老師可以是任何人,並且能充分互動提問並完善知識的去偽存真,脫離了從前學生只能被接受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