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交互性(互動性)核心特點
超文本型(多媒體)
即時性
數字化
信息量大。
2、新媒體的含義是什麼?新媒體的傳播特點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地方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模式的變化。事實上,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最大的變革在於傳播方式的改變。區別如下: 1、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及新環境下的悖論。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是「傳者——內容、渠道——受眾」的經典模式。在這個模式里,傳者是清晰、居於控制者地位的,內容由傳者生產;而受眾是被動的,是基於統計學的、大量的、相對統一的,模糊的、難以辨認的群體。 2、在工業社會,大眾媒介的興起,使得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現在的新環境下,面對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的模式產生了悖論:為了在信息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囊括更多的受眾,媒體只能加大內容和渠道的投入;而越發增多的內容和渠道反而使得信息越來越難以影響受眾,信息價值降低,成為冗餘的信息。基於工業社會價值觀的傳播模式必將有不可以自身解決的悖論。在中國,傳者很少消失或減少,信息正處於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 3、新媒體的傳播模式與特點。與傳統媒體的傳者中心不同,新媒體傳播模式下,傳者逐漸隱去身份,成為一個平台。大量的組織、圈層形成一個個內容聚集地,在這個聚集地里,受眾自己生產內容。受眾在一個個圈子內交往,可以不通過傳者,直接傳播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傳者要贏得受眾,必須要成為受眾生產內容的編輯者。
3、《新媒體傳播》課程講什麼內容?
《新媒體傳播》是傳播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本課程具有一定的理論性,但同時又是一門應用性十分廣泛的課程。課程的主要內容涵蓋了新媒體傳播的理論與應用,分別探討了新媒體傳播的特點、發展、類型,宏觀管理、微觀經營、網民特徵、移動新媒體傳播和知識產權保護等。
4、什麼是媒體傳播
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
1、電視;
2、廣播;
3、報紙;
4、網站;
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如路牌燈箱的廣告位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除新的媒體,例如:IPTV、電子雜志等,他們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從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劃分:
1、報紙刊物應為第一媒體;
2、廣播應為第二媒體;
3、電視應為第三媒體;
4、互聯網則應被稱為第四媒體;
5、移動網路應為第五媒體。
其中4、5屬於新媒體范疇。
但是,就其重要性、適宜性、有效性而言,廣播的今天就是電視的明天。電視正逐步淪為「第二媒體」,而互聯網正在從「第四媒體」逐步上升為「第一媒體」。雖然電視的廣告收入一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廣告蛋糕」正日益被互聯網、戶外媒體等新媒體以及變革後的平面媒體所瓜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平面媒體已經涵概了報刊、雜志、畫冊、信封、掛歷、立體廣告牌、霓虹燈、空飄、LED看板、燈箱、戶外電視牆等等廣告宣傳平台;電波媒體也已經涵概了廣播、電視等廣告宣傳平台。
5、新媒體傳播的概括及其利弊
新媒體好像主要是網路傳媒、新聞電視傳媒,等等吧。
利嘛,大家都有感觸的。在這個信息發展的社會,網路的普及。讓所有可以相互共享很多各個方面的信息。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是可以有好多隻是可以得到拓寬的。像新聞電視傳媒,我們可以坐在家裡走遍全世界,領略各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新聞聯播,我們可以專注到世界各國的情況,和一些國情等等。也增強了我們的國家凝聚力。像一些廣告的播出。可以讓我們對一些產品的有點好處進行了解。當然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銷售的增長。
弊吧。像網路。我們們都說網路是雙刃劍。裡面的東西一哄而來,很多時候我們都來不及看清她的好壞,或者說對我們是否真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反而更多是我們在浪費精力。甚至像很多青少年都不能正確使用電腦,用於玩游戲甚至沉迷。
6、什麼是 新媒體傳播藝術?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是傳統的四大媒體.
新媒體
我們新媒體專業出去到底能為新媒體領域做點什麼?記得我畢業的時候對什麼叫富媒體、什麼叫流媒體都不清楚,把banner意思混成一團。記得畢業那年去美院看新媒體畢業展,有這么個共識:「他們搞的是裝置藝術,只要有錢我們這些人也能搞,也能玩」。真不知道美院老師聽了這個共識會不會氣吐血。我不得不承認我們錯了,美院的新媒體我理解成裝置新媒體,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等發達國家的公共場合,讓用戶參與到裝置新媒體,宣傳產品成果。而我們學校搞的是網路新媒體,藉助網路為傳播者和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搭建流暢的網路平台。我們跟美院有個共同的特點,數字性,互動性,個人性,我理解為都是數字互動新媒體。
新媒體是:用戶能自主選擇內容、傳播者和用戶形成對等交流、同時無數用戶也可以進行對應交流的媒體。艾,太概念了,還是簡單點,來自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它具有互動性、數字化、個人化的特點,數字化是本質,互動是表現形式,個人化則是一種延展。
互動性。互動應該是一種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彼此發生積極的改變的過程。關鍵詞是「相互作用(reciprocity——A reciprocal condition or relationship.)」「積極」。分眾不請自入的廣告形式,當然被排除在新媒體之外。互動性使得在公共領域中的傳播不僅有大眾傳播的性質,還有人際傳播的特徵。
數字化。在題為「新媒體的新字,便是霸權,前無古人的霸權」的日誌中,我討論過這個維度。數字化的內容,使得內容本身得以更廣闊地實現「范圍經濟」,即以很多種不同形式呈現。
個人化。傳統媒體,在面對每個受者之時,都是一樣的。比如,同一台節目,或者,同一張報紙。但是,新媒體不然。同樣一個域名的網站,用戶面對的界面和內容可能不同。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用戶定製;二是傳者(也就是網站)根據用戶的操作習慣,通過類似cookies技術,給予不同的內容呈現。這兩個原因其實根子上,還是受者與傳者互動的結果。試想從來沒有留下閱讀痕跡的用戶,怎麼會被網站判斷出他希望讀什麼?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我認為:一、新媒體並非就是新出現的媒體(通常大家將互聯網和手機稱為第四、第五媒體。按照新媒體形態的出現時間這樣的排序法去劃分新舊媒體顯然太粗放了),二、新媒體並非就是新技術支撐的媒體(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數字廣播,數字廣播顯然不是新媒體)
分眾傳媒CEO江南春:「分眾就是區分受眾,分眾傳媒就是要面對一個特定的受眾族群,而這個族群能夠被清晰地描述和定義,這個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領先消費群或重度消費群。」
互動
工作中,在一起討論創意時,經常會有人說:「艾,你這個想法不錯,就是缺少互動,沒有一個滑鼠動作讓用戶去玩」。有資深廣告人聊天時竟然說:「游戲不是互動,他就不過是在玩個游戲嘛」。完蛋,我個人認為很多大小公司都存在這個現象,被互動表面意思迷惑了。
所謂的互動:就是雙方互相的動起來。一種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彼此發生積極的改變的過程。關鍵詞是「相互作用(reciprocity——A reciprocal condition or relationship.)」。而不是簡單理解成一定要讓滑鼠在這么個顯示屏幕上畫朵花,畫個雞蛋後畫面出現什麼樣子的效果。對於做什麼樣性質的網路廣告,應該有的放矢,比如滑鼠感應,拖、拉、觸一些動作引起用戶興趣;比如視覺沖擊震撼用戶;比如畫面表現形式,塗鴉,插畫等等;這些最終目的是讓用戶參與到整個互動過程中來。採取什麼樣的表現形式是互動營銷重要的部分。我敢肯定:不管做什麼設計,有什麼創意,本質在於以人為中心,這是真理。互動的雙方一方是消費者,一方是企業。他們抓住共同利益點,找到巧妙的溝通時機和方法才能將雙方緊密的結合起來。互動營銷尤其強調,雙方都採取一種共同的行為。
公司互動培訓會上:演講人shon把互動歸納為Design+Technology,我很贊同,因為設計已經包括用戶使用性
互動廣告的本質 :互動廣告作為一種廣告活動,它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內容主題、受眾、時間、媒介或載體。離開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構成不了互動廣告。互動廣告作為一種廣告手段是符合人類的自然溝通行為的一種雙向溝通理念。它區別於傳統的廣告方式。互動形式是互動廣告作品的靈魂。
廣告圈內有這么種說法:三流的讓人們對表現形式表示誇獎;二流的讓用戶對其創意和策略印象深刻;最成功的則讓目標群付諸行動,而忽略創意和策略本身。那麼最好的廣告當然就必須運用互動營銷來實現。
互動營銷
互動營銷是指:企業充分利用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用於產品的規劃和設計,盡可能生產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互動營銷的實質就是: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切實實現商品的實用性。
互動營銷的表現方式:目前的主要有付費搜索廣告、手機簡訊營銷、廣告網路營銷、博客廣告和電子郵件市場營銷等,主要藉助互聯網技術實現營銷人員和目標客戶之間的互動。
精準的互動營銷:通過《Marketing Test》營銷測試系統及大型個性資料庫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精準衡量和分析,實施精準定位。目的是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樹立起企業產品和服務在顧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為企業培養和建立穩定的忠實顧客群,從而達到一對一傳播溝通的終極目標,即由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轉化為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從而實現消費者的口碑傳播和無限客戶增殖;「一傳十,十傳百」形成裂變式客戶增殖效果,使企業低成本擴張成為可能。
7、華南理工大學的傳播學怎樣啊?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為學術研究型,學制三年。本碩士點按一級學科招收研究生,分設五個招生方向:新聞理論與實務、網路傳播與新媒體研究、影視傳播、品牌傳播、跨文化傳播。其特點如下
1、新聞理論與實務本研究方向橫跨新聞學、編輯出版學兩個專業領域,兼具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特色,包含著新聞史論、新聞實務和編輯出版三個「模塊」。本研究方向力求突破傳統新聞學和編輯出版學的桎梏,著眼於新聞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致力於理論研究的深廣度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本研究方向涉及印刷媒體、電子媒體、網路媒體和跨媒體編輯出版等諸多領域,並與新聞出版界有著長期廣泛的合作。南方傳媒研究所、編輯出版實驗室、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大學城工作室等為本研究方向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 網路傳播與新媒體研究本研究方向力求把傳統大眾傳媒的數字化和網路化轉型與互聯網、手機媒體等新的媒介形態作為相對獨立的整體予以考察,聚焦於四個相互緊密關聯的重點領域:數字影像、網路媒體、手機媒體和數字出版,涉及諸如傳播形態、傳播效果、內容生產和營銷及其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相互交叉影響的諸多課題,體現了強烈的跨學科特徵。2006年,新聞與傳播學院與軟體學院合作招收「新媒體方向」軟體工程碩士,並於2011成功承辦了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本院的非線性編輯實驗室、蘋果編輯實驗室為本研究方向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3、影視傳播本研究方向主要培養電視節目製作與管理、影視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藝術和技術綜合創作能力的現代復合型人才。研究范圍涉及電視、電影、紀錄片、微電影、數字短片等。該研究方向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齊全,擁有華南理工大學紀錄片創作研究中心、攝影攝像實驗室、AVID品尼高非線性編輯實驗室、電視節目錄制演播室、視聽元素分析實驗室(含衛星電視接收實驗室)等,並與南方傳媒集團、廣東廣播電視台、廣州廣播電視台、東莞廣播電視台、佛山電視台等單位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4、 品牌傳播本研究方向以傳播學為基礎,融入管理學、營銷學與廣告學理論,形成了「傳播學與管理學交叉,創意策劃與營銷實務相融」的跨學科交叉和應用性強的特色。本研究方向立足於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前沿,密切跟蹤業界實時發展動態,尤其關注「傳播」對於品牌價值的建構及其對品牌的塑造、管理與維護的專門化研究,彰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的個性化優勢。目前擁有校級品牌研究所,自主建設廣告攝影實驗室、平面廣告實驗室及sense創意工作室。數字互動創意實驗室創新平台建設將成為本研究方向新的亮點。
5、 跨文化傳播跨文化傳播把文化研究延伸到人際溝通、組織溝通、公共傳播、國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等領域,如今已發展成一個內涵豐富、理論與應用並重的研究方向。其研究范圍包括文化認知與價值觀、文化與語言、文化認同、跨文化適應、跨文化訓練、跨文化教育、跨文化關系、跨文化談判與沖突解決、跨文化商業互動以及跨文化媒體等。該研究方向與國際教育學院共建,畢業生可以從事與跨文化傳播和教育相關的工作或研究,為國家培養跨文化的國際溝通人才。更加情況可以訪問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網站http://www.scut.e.cn/communication/
8、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
1、交互性較強: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
2、海量化信息承載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體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3、資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
4、超文本、超鏈接的應用並提供多媒體支持: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
5、個性化與主動性較強: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6、虛擬社群化:網路社交是繼網路興起後發展起來的,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虛擬化信息的傳播環境,使用的用戶構成了虛擬的社群。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利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8)新媒體傳播學年會擴展資料: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
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
9、華南理工大學的傳播學三個方向都有哪些特點?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為學術研究型,學制三年。本碩士點按一級學科招收研究生,分設五個招生方向:新聞理論與實務、網路傳播與新媒體研究、影視傳播、品牌傳播、跨文化傳播。其特點如下
1、新聞理論與實務
本研究方向橫跨新聞學、編輯出版學兩個專業領域,兼具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特色,包含著新聞史論、新聞實務和編輯出版三個「模塊」。本研究方向力求突破傳統新聞學和編輯出版學的桎梏,著眼於新聞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致力於理論研究的深廣度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本研究方向涉及印刷媒體、電子媒體、網路媒體和跨媒體編輯出版等諸多領域,並與新聞出版界有著長期廣泛的合作。南方傳媒研究所、編輯出版實驗室、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大學城工作室等為本研究方向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 網路傳播與新媒體研究
本研究方向力求把傳統大眾傳媒的數字化和網路化轉型與互聯網、手機媒體等新的媒介形態作為相對獨立的整體予以考察,聚焦於四個相互緊密關聯的重點領域:數字影像、網路媒體、手機媒體和數字出版,涉及諸如傳播形態、傳播效果、內容生產和營銷及其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相互交叉影響的諸多課題,體現了強烈的跨學科特徵。2006年,新聞與傳播學院與軟體學院合作招收「新媒體方向」軟體工程碩士,並於2011成功承辦了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本院的非線性編輯實驗室、蘋果編輯實驗室為本研究方向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3、影視傳播
本研究方向主要培養電視節目製作與管理、影視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藝術和技術綜合創作能力的現代復合型人才。研究范圍涉及電視、電影、紀錄片、微電影、數字短片等。該研究方向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齊全,擁有華南理工大學紀錄片創作研究中心、攝影攝像實驗室、AVID品尼高非線性編輯實驗室、電視節目錄制演播室、視聽元素分析實驗室(含衛星電視接收實驗室)等,並與南方傳媒集團、廣東廣播電視台、廣州廣播電視台、東莞廣播電視台、佛山電視台等單位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4、 品牌傳播
本研究方向以傳播學為基礎,融入管理學、營銷學與廣告學理論,形成了「傳播學與管理學交叉,創意策劃與營銷實務相融」的跨學科交叉和應用性強的特色。本研究方向立足於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前沿,密切跟蹤業界實時發展動態,尤其關注「傳播」對於品牌價值的建構及其對品牌的塑造、管理與維護的專門化研究,彰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的個性化優勢。目前擁有校級品牌研究所,自主建設廣告攝影實驗室、平面廣告實驗室及sense創意工作室。數字互動創意實驗室創新平台建設將成為本研究方向新的亮點。
5、 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把文化研究延伸到人際溝通、組織溝通、公共傳播、國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等領域,如今已發展成一個內涵豐富、理論與應用並重的研究方向。其研究范圍包括文化認知與價值觀、文化與語言、文化認同、跨文化適應、跨文化訓練、跨文化教育、跨文化關系、跨文化談判與沖突解決、跨文化商業互動以及跨文化媒體等。該研究方向與國際教育學院共建,畢業生可以從事與跨文化傳播和教育相關的工作或研究,為國家培養跨文化的國際溝通人才。
更加情況可以訪問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網站http://www.scut.e.cn/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