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采訪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采訪

發布時間:2020-10-30 01:39:23

1、如何寫一篇新聞稿

最近因為業務需求,要寫一些通訊稿,整理了一些寫通訊稿的方法。供從事新媒體新聞類的小編們參考。

寫新聞稿,有幾個點特別重要。

一是客觀中立。裡面不要出現我們你們這樣的字樣。因為通訊稿是一種新聞報導,你是完全站在第三方中立的角度去寫的,就是和你本人沒有關系。

二是辭措嚴謹。主人公講的話一定要搞清楚他們的原意,模稜兩可的東西不要往上面寫。還有就是語言要官方,你看新聞聯播,他在播一個新聞的時候,什麼時候有感情色彩?官方就是聽著要客觀。你可以描述場下觀眾的反應。但是不能寫他們的心理活動,因為你不是別人,不是寫小說,沒有辦法知道別人的心理活動。

三是要保留的一定是主體本來的意思。一句話,如果脫離了當時的情境,意思就改變了,你就不能引用這句話。

四是關於事件通訊中的事例選取。比如說,我之前幫一個客戶寫通訊稿,她人生經歷非常坎坷。你選的時候不能東一個西一個,你這些例子要有一個主題。比如說,擺過地攤,發過傳單。負債35萬,走出大學校園。還有後面半年全國60個城市,1萬個加盟商,包括月子里還在開會,離開福州前往深圳。從一個新的領域重新開始。這些例子它是一串。叫創業艱難主題。

這個老師她非常愛學習,而且不惜花費重金學習。比如花了多少錢去跟董明珠學習,花了多少錢見小布希。還有去見樂嘉老師去見李開復,去參加時尚芭莎。這些才是一串,是一個系列。叫做不惜重金教育投資主題。

還比如說當她說自己的夢想時候被男朋友打擊,親戚對他父母說她沒有未來。但是她用一年時間考上了大學,她開lady boss的時候,別人說中國那麼多的培訓機構,憑什麼是你?這些東西算一串。叫周圍不理解主題。

寫事件通訊的時候,你不能東一個例子西一個例子,然後哪個都沒有講清楚。

2、如何提高與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提高應對媒體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將應對媒體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很多時候,媒體上之所以會爆出一些「雷人雷言」,正是因為接受采訪的單位缺乏應對媒體的規范程序和常設的新聞發言人。在每一個單位常設「新聞發言人」,專司接受媒體采訪,遇到采訪時,由新聞發言人專人負責,可以有效避免出現接受采訪的領導幹部「答非所問」或「語出驚人」,為本單位帶來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也可以使其他職工的日常工作盡可能少受到外界干擾和影響。除此之外,將應對媒體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可以有效形成單位與媒體間的良性互動和友好合作關系。應對媒體,應排除對媒體的畏懼、抵觸、消極迴避心態,而要主動尋求與媒體接觸和溝通,主動去與媒體打交道。具體而言,可建立新聞發布制度,在出台重大事項、舉行重大活動前召開新聞吹風會,發生重大事件後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定期召開媒體記者見面會,也可以通過官方網站發布新聞,與新聞媒體建立交流合作、信息共享機制等等。通過與媒體的互通有無、良性互動,從而達到本單位與新聞媒體「雙贏」的局面。
二、新聞發言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條件
選定的新聞發言人,應具有較為出色的形象、氣質和口才,具備一定的溝通、演講、交際能力,頭腦清晰,應對媒體時,明白說什麼、說到哪、怎麼說。除此之外,新聞發言人還應充分掌握本單位人事、工作和業務等各方面情況,在與媒體見面時能做到胸有成竹、有問必答、侃侃而談,讓單位與媒體間的接觸取得良好效果。此外,新聞發言人還應知悉一些新聞媒體的工作規律和相關情況,懂得如何與媒體合作,如何通過媒體,宣傳本單位工作取得的正面成績,消除不利於本單位的負面影響,為單位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社會公眾解惑答疑。
三、加強輿情研判,建立應答預案
在自身素質過硬條件下,作為新聞發言人,應預先設想好媒體采訪中可能問及哪些方面的哪些問題,自己應該如何作答。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應多關注社會輿論走向與本單位、本系統之間的交集,做好輿情研判。新聞發言人惟有將自己與媒體和社會輿情合而為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方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
四、合理引導媒體,掌握主動發言權
在應對媒體過程中,新聞發言人既應具備不卑不亢的態度、親合友善的語態,也需要適當掌握采訪主動權,從而合理引導媒體,通過自身「氣場」,使新聞媒體對本單位產生良好印象,繼而站在本單位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從而間接掌握媒體提問與報道的走向。在實際操作中做到這一點難度往往較大,這就需要新聞發言人在長期實踐中去揣摩和總結,掌握好接受采訪的「度」,在應對媒體中做到「輕松與嚴肅相結合,親和與莊重相統一,權威而不恃威,霸氣而不霸道」。
五、在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為媒體提供客觀、准確的信息
態度決定結果,細節影響成敗。作為同媒體打交道的新聞發言人,一定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媒體。在采訪中避重就輕、推三阻四、敷衍了事、顧左右而言他,都會引起媒體記者的反感,並最終影響到本單位在社會輿論中的公眾形象。在允許的范圍內,新聞發言人應盡可能為媒體提供客觀、准確的信息,以事實的真相驅逐虛妄的謠傳。刻意的遮遮掩掩,只會使一些事情越描越黑,而光明坦盪的事實和數據,反而會使無中生有的謠言不攻自破。作為一名新聞發言人,應該領會、懂得並善用這一點。
六、理性應對敏感問題,尊重媒體、記者
在采訪過程中,尤其是發生新聞性較強的重大事件後,難免會遇到一些媒體記者提出的敏感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新聞發言人應理性應對、審慎回答,決不能因個人情緒或情感好惡等原因,對媒體耍態度、發脾氣、出言不遜、當眾失態,不能流露出不良情緒,說過頭話、出格話、撒氣話、傷人話。新聞發言人需掌握情緒控制與調節的方法,在遇到敏感問題時,能夠從容不迫、心平氣和、理性作答,有效調節氣氛,使難題迎刃而解。
七、重視網路因素,學會與新興網路媒體打交道
隨著微博等網路媒體的興起,如何與新興網路媒體打交道,也應列入各單位新聞發言人的工作日程。與傳統媒體相比,網路媒體具有影響力大、受眾廣泛、互動性強等特點,如何應對網路媒體,既需認真分析研究,又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網路媒體隨著網路的發展而發展,應對它們的方式方法也應不斷與時俱進。在現階段,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親身參與,使自身融入網路媒體,成為其中一員。其次,我們應該注重細節,避免捲入網路事件,成為網路輿論焦點。最後,我們還應具備網路糾錯意識,掌握網路糾錯方法,當自身捲入網路事件時,要及時糾錯,盡早辟謠,杜絕事態進一步擴散。
提升應對媒體能力,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應該看到,媒體采訪和網路輿論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的工作做得好,和媒體配合得好時,它會把我們的成績加以宣傳報道,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和「正能量」。反之,如果我們工作沒有做好,不懂如何與媒體打交道,通過媒體就會產生和傳播負面信息和「負能量」。面對輿論監督,我們應該持歡迎態度,正確對待和接受媒體的贊譽和批評,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應對媒體的能力,與媒體坦誠相待,用「正能量」換取「正能量」,惟其如此,才能使媒體成為幫助我們工作的助力而非阻力,才能在與媒體的互動、互助中共同進步、成長。

3、新媒體運營日常工作是怎樣的?

新媒體運營涉及的工作主要包括了三個目的拉新、留存、促活。新媒體運營,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運營的渠道是在新媒體上,像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等渠道,讓內容通過這些渠道傳播出去。

剛工作時,做過一段時間的微信運營,也屬於新媒體運營,具體說一下當時每天的工作。

4、網易新聞等互聯網新媒體是不是沒有采訪權?

網易只是一個平台的,沒有采訪權的喲,他們只是把網上的新聞採集到他們的平台

5、新技術為新聞采訪開辟了哪些新空間?

從本質上講,技術設備的更新是推動媒體「傳播變革」的主要動力,對新聞報道方式的轉變起到決定性作用,各主流媒體認識到若想呈現出更加精品化的新聞,創新技術手段尤為關鍵,這種認識無疑為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贏得新的機遇。
1 新媒體技術的傳播特點
1.1 內容注重以多元化取勝,化繁為簡
傳統媒體報道存在流程繁雜且滯後性的缺漏,互聯網時代利用數字技術將信息的體積進行壓縮達到最小化,並且在不影響其質量的同時轉換成「0」「1」的字元樣式進行儲存,其可操作性、利用率都大大提高;
1.2 媒介融合趨於常態,傳播載體不斷創新
許多媒體利用傳統紙媒自身的優勢來獲取讀者的信任,初步贏得關注度,然後藉助手機的普及化以此作為傳播的載體,既拓寬了信息的流通渠道,增加了受眾的閱讀量,又提升互動功能,除了新舊媒體的簡單相加,如人民日報推出門戶網站、公眾號、微博平台等打造出專屬的網路媒體平台,從相加走向相融,媒體之間的介質壁壘逐漸被打破。
1.3 新聞報道的內容生產流程「去中心化」
新媒體技術傳播打破的不僅是媒體間的壁壘,也包括內容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隔膜,「去中心化」的思想不斷滲透到新聞機構與媒體受眾思想意識。
2 新聞報道中新媒體技術應用的瓶頸
2.1 新媒體技術有待提高
對於在新聞報道領域處在發展上升期的各類新媒體技術而言,雖然在報道和傳播方式等方面有著無限可能性和發展空間,但也面臨這一些發展瓶頸,譬如在技術方面,常常面臨著新聞報道中新媒體復雜的技術處理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之間的矛盾,還有因技術的不成熟導致用戶體驗的漏洞。
2.2 對新聞信息背後事實造成威脅
像VR這類的新媒體技術如果運用不當,其本身的虛擬性就會對新聞的真實性造成一定的阻礙。
2.3 對新聞報道的深度不足
3 新聞報道中新媒體技術應用的優化策略
3.1 發揮現有優勢力量,打破技術瓶頸
3.2 加快技術完善,提升受眾體驗
3.3 避免「技術狂歡」,加強內容深度
3.4 嚴格內容把關,維護新聞真實性
智媒時代逐漸向人類走來,技術的變革模糊了電視、廣播、互聯網等不同媒介形態之間的界限,各種機器或智能物體都可能迎來智媒化,沉浸式、互動式、個性化等都成為智媒時代的顯著特點,內容與技術的結合必定對當前乃至於未來整個傳媒業帶來新一輪的變革。

與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采訪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