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法機關如何應對新媒體
以下內容節選自危機管理專家葉東老師博客:
1.通過媒體應對實戰演練掌握訣竅、技巧
應對媒體輿情危機,掌握一套媒體應對的各種方法以及技巧是至關重要的。但只知道了這些原理、理論,就想運用在實際應對媒體中,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僅僅攝影燈的強光一照就會讓人特別緊張起來、汗流浹背,記者的表情難以捉摸、攝像、攝影師不停地走來走去、快門的聲音不絕於耳……在這樣緊張的氣氛中,很多人不由自主就講錯了話。相信大家還記得原鐵道部的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在7.23溫州動車追尾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在記者的不斷追問下,其說出了「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這是個奇跡」兩句讓所有人都記住他的話。一個經驗豐富的新聞發言人都這樣,更何況普通的、媒體應對經驗短缺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因此,鵬遠咨詢認為:進行媒體應對實戰演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2.企業領導必須進行的媒體應對實戰演練
媒體應對實戰演練指的是為了培養掌握媒體以及輿論的現狀,在召開記者招待會或接受采訪時能順利、流暢地應對的能力訓練。通過這些演練,讓人掌握避免在媒體前說錯話、引起記者誤解的方法。
在美國,這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訓練課題。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企業領導,或經營幹部、部長級人員、宣傳部門負責人,都必須接受這種訓練。隨著中國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危機與突發事件的沖擊,企業風險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一環。
輿論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的,當今輿論的現狀是,強烈要求事件最高責任人、實際負責人親自在公開場合發表評論。針對這種情況,高層領導必須做到能用自己的語言、話語闡述企業戰略和其他信息。所以,可以說這些媒體實戰演練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士所必需的。
3.媒體應對實戰演練的目的
演練的目的有三:
①掌握記者辛辣的提問或誘導式問題的應對方式,做到無論什麼問題都能准備准確作答。
②向記者背後的讀者、聽眾、觀眾,本公司的利害關系者、大眾輿論傳達正確的信息。
③得到記者的理解和信賴,贏得好感。
記者提出的問題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有的放矢的。甚至有的問題很基礎、很幼稚,有的問題漫無目的、和主題不著邊際,還有的是假定式問題、誘導問題、敵對問題等,畢竟記者也是人,在這一點上,採取基本的人與人的交流方式就可以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記者背後的人(讀者)才是我們所傳達信息的最終接受者。
因此,和記者的交流不只是和記者個人打交道,而是和其背後的讀者、聽眾、觀眾打交道。即:和輿論的交流必須通過記者這一媒體資源來進行向大眾發布信息,因為這一過程中加入了「記者」這個中間人,而不是直接面對大眾,所以我們要處理好記者、和民眾的雙重關系。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一些特別的技巧。掌握這些技巧就是媒體應對實戰演練的最終目的。掌握了這些技巧,在平時有助於企業形象的提升,突發事件狀態下下可以把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4.媒體應對實戰演練的內容
具體內容基本上都按客戶的具體要求來設計的,此外,根據提供演練服務的咨詢公司的不同,訓練內容也會有所差異。
媒體應對實戰演練不能只注重信息內容,還要注重服飾、外表。作為參考,鵬遠咨詢向大家介紹一下實施的訓練的內容。鵬遠咨詢把演練內容分成四部分,分別是:①講座②演習③服裝搭配④交流研討。
講座
講座時,除了介紹媒體應對的基本事項、要點、平時和緊急時應對的不同點以外,還需要說明緊急記者招待會的召集方法,新聞、報紙以及電視報道現場、企業的媒體戰略和風險管理基礎等。針對這些內容,組成達到實戰演練目的必要的講師陣容,向以經理為中心的經營幹部以及現場負責層人員舉辦講座。
練習、演習
邀請新聞記者及電視報道人員來進行模擬采訪,擺設照明燈等,舉辦模擬記者招待會。用相機或攝影機記錄下模擬時的情況,模擬結束後和被采訪人一起觀看這些記錄材料,研究「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是應該做的」,以及相應的改進方法。
此外,還要練習發聲方法、正確的姿勢、表情、動作,全身動作自然協調的方法,行走、敬禮的姿勢等。
服裝造型
一張圖片、數秒的影像帶來的效果、影響,常常比企業想像的要大得多。所以,鵬遠咨詢安排這一部分來研究如何按照個人的體型、興趣愛好等來選擇符合個性的服裝和頭式、化妝方式等,以達到著裝符合場合,外表能體現個性的目的。另外還向人們介紹了西服的穿著、租賃、購買事項,推薦商店、品牌,介紹發型改善知識等。這些工作由專業形象設計師和美發師進行。此外還參加、觀摩實際的采訪以及記者招待會。
交流研討
籌備媒體的接待等,研討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公司應採取的媒體戰略等具體方案。
作為緊急時的准備,平時應該做些什麼,記者招待會應該在何時何地召開,對哪種媒體該採用哪種方法,宣傳冊里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或不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從風險管理的視角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和提出建議,給管理高層提供幫助。
此外,編寫采訪或會見時記者可能提出的問題集。研討戰略性的信息發布,結合模擬練習,使實戰演練效果更加明顯。
2、如何正確應對輿論媒體,媒體如何引導輿論,新媒體時代
時下,在新媒體時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媒體正日益影響著檢察院的形象、聲譽和社會公眾對檢察院的信任。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想不想、會不會利用媒體與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衡量檢察官執法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迎接新媒體的挑戰,切實加強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把握,深入研究輿論引導規律,善待媒體,善用媒體,不斷提升新媒體時代網路溝通和輿論引導能力,才能為檢察工作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一、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待媒體,強化媒體意識。
在今天的開放環境與信息全球流動的條件下,要想有效應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多元化帶來的挑戰,要想努力保持並增強檢察工作的輿論引導權,就必須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全面、客觀地認識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不斷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一是要更新觀念,善待媒體。要走出過去媒體宣傳容易泄露案情、對媒體敬而遠之的誤區,主動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系,善於研究媒體、合作媒體、關注媒體、藉助媒體,把編輯記者當朋友,做到感情上尊重、工作上支持,形成與媒體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協調高效、優勢互補的工作體系,做到檢媒聯動,實現互助雙贏,增強宣傳工作效果。二是了解媒體,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要通過有針對性地舉辦情景模擬訓練、網路培訓班、輿情報告會、網路論壇等活動,讓領導幹部學會運用在線訪談、網路評論、即時通訊等方式,主動加強對新媒體運用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做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不要做落伍者,不斷提高領導幹部特別是檢察宣傳人員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素質。同時,還要把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納入黨組的議事日程,健全組織機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新媒體的管理和運行,為做好新媒體的應用應對工作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三是要正確看待媒體,自覺接受輿論監督。要充分意識到,面對媒體,積極的公開、主動的溝通,更能消除誤解,贏得民心,越著捂著、蓋著,越容易被動,滋生謠言。要不斷深化媒體意識就是監督意識的觀念,以更加坦誠的姿態面對公眾與媒體,進一步強化接受輿論監督意識,時刻做好接受監督准備,把接受監督作為改進工作的動力,時刻想到每一次執法辦案都在媒體監督之下,時刻注意維護好檢察院檢察官形象。
二、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用媒體,打造網路宣傳新格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傳播途徑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要增強檢察宣傳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特別是提升新媒體應用應對能力,就要全力打造檢察門戶網站、檢察博客、檢察微博、檢察微信「四位一體」的宣傳格局。
一是加強檢察門戶網站建設,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要高度重視網路宣傳和檢務公開工作,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檢察門戶網站,把門戶網站打造成弘揚法治精神、宣傳檢察工作、普及法律知識、豐富檢務公開的有效載體。要針對隊伍建設、業務工作、檢務公開、檢察動態等板塊,專門設立與公眾互動空間,讓網民發表對檢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讓檢察人員為網民解疑釋惑,做好正面引導工作。二是開通檢察博客,傳播檢察好聲音。要依託重要網站開設檢察院官方博客,及時向群眾宣傳檢察機關的重大活動、檢察隊伍和業務工作的重要成果,加強正面輿論的引導,傳遞檢察工作正能量,提升檢察機關的社會形象。三是開通檢察微博,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針對微博特有的簡短、閱讀方便的特點,根據受眾的需求和群眾的訴求,開展好發布檢察動態、解疑釋惑、接受法律咨詢和控告舉報工作。要用鮮活生動,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減少書面化、模式化的言論,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實現面對面的交流,鍵對鍵的溝通,使微博真正成為檢察機關與網民的交流平台。四是開通檢察微信,密切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和溝通。要通過微信平台,在「朋友圈」群發文字、圖片和視頻,展示檢察動態,接受法律咨詢,強化微信與微友的互動;建立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副科級以上幹部的手機信息交流平台,定期通報檢察工作情況,以便更有效地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切實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
三、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強化引導,及時掌控網路輿論發展方向。
提升檢察機關輿論引導能力,要完善好涉檢輿情巡查、輿情報告、輿情研判、輿情引導四項機制,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引導、早控制,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一是建立監控巡查機制,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在技術科、政治處應明確網路「巡視員」和「評論員」,在工作日的8點至10點、下午2點至5點、晚上8點至10點以及法定休假日,對各大網站、論壇進行「關鍵詞搜索」,全方位查找涉及本院的新聞報道,確保監測不留死角,適時進行實時監控。
二是可以藉助類似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輿情系統建立輿情即時匯報反饋機制,第一時間向黨組匯報。網路「巡視員」一旦發現網路輿情,要詳細、准確記錄輿情上網時間、主要內容、瀏覽和跟帖人數、群眾反應、點擊率等各項內容,在30分鍾內向黨組匯報。
三是建立分類研判機制,准確鑒定輿情性質。根據輿情反映問題的性質、內容以及影響力等,對輿情進行深入分析,做到把握關鍵,准確定位。對涉及本院的重大輿情,要迅速查找源頭媒體,在分析研判輿論熱點和輿情發展走向後,迅速向網路輿情處置領導小組報告情況並提出初步處置意見;要分析涉檢輿情的成因,與控申部門及輿情涉及的相關部門一道查明真實情況,並及時聯系有關人員,爭取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反應,避免陷入被動。
四是建立及時應對機制,積極消除負面影響。要堅持積極回應,及時消除負面影響,防止事態擴大。及時與涉檢涉法網路輿情發生的源頭媒體進行溝通,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力爭在源頭上控制輿情進一步擴散。最大程度爭取傳統媒體的支持,利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發布最及時權威的信息,影響網路輿情的走向。必要時,協調宣傳主管部門,積極尋求互聯網管理部門、新聞單位、網路媒體的支持,採取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公布事實真相,使不明真相的公眾了解事實,引導視聽,把握輿論導向主動權,共同化解涉檢網路輿情的不利影響。網路評論員要以普通網民身份按照統一口徑和指令,參與涉檢網路輿情討論,消除網民誤解,引領網上輿論導向。
3、怎樣有效應對處置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
對於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要注意有效的遏制和有力的引導。要積極倡導正能量。
4、如何應對新媒體世界挑戰
在新舊媒體世界之間存在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在傳統世界中,由專業人士製作、通過專有平台發布的內容仍然占統治地位。但在新媒體中,內容經常是由用戶生成的,通過開放平台來發布。這些極端化的趨勢標志著現有企業與新進入者之間當前所存在的明顯沖突。這些沖突正在現有的企業之間涌現,即在製片廠、游戲出版商和音樂標簽等傳統內容擁有者和諸如電視台、零售商、動畫片展示商、有線和衛星電視節目提供商等媒體發行商之間出現。這種媒體鴻溝使那些為成長而努力的合作夥伴相互之間成為競爭對手。面對日漸激烈的新媒體勢力的挑戰,該如何應對呢?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在一份報告中提出了10項具體建議:把消費者的需求置於業務及公司董事會議事日程上的中心位置;把消費數據轉變成競爭優勢;通過給消費者控制權以換取市場份額;為消費者提供體驗,而不只是內容;借勢虛擬世界;創新業務模式;投資於互動的、可衡量的廣告服務和平台;重新定義合作夥伴關系同時減小副作用;將投資從傳統業務轉向新模式;創建一個靈活的業務設計方案。
5、淺談如何做好應對新媒體工作
一、要正確認識媒體
二、要正確對待媒體
1、加強溝通,做到主動不被動。
2、加強服務,做到熱忱不奉承。
3、加強合作,做到應對不應付。
三、要正確審視自已
1、建立學習機制,提升自己。
第一, 要努力提升人文素養。
第二,要切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1、建立嚴格的內部管理機制,管好自己。
2、建立與媒體正常的合作機制,推介自己。
6、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
首先確定的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是必然趨勢。一方面是政策上的推動,眾所周知,近年來傳統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導致紙媒倒閉,人才流失。於是國家從戰略上希望並要求傳統媒體及時轉變,繼續主導輿論。另一方面,面對媒介環境的變化和用戶閱讀、觀看習慣的改變,傳統媒體也必須自我革命進行媒體融合。
實際上,雖然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是很大沖擊,但傳統媒體在原創新聞、新聞可信度和權威性上又遠遠超過了新媒體,通過兩者之間的融合,可以達到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狀態。
「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只是增加了新渠道、平台、產品,而是人被改變,需求與消費行為發生重大變化,傳媒的競爭邏輯隨之演變。」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陸小華表示。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則提出,傳統媒體,特別是報業在進行轉型時,不能片面強調「互聯網思維」,而是應確立「融合思維」,開發「融合新聞」,這才是真正吸收新媒體優勢的關鍵,而新媒體則應吸收傳統媒體「嚴謹性思維」,更好保證內容質量。
另外,媒體融合需新技術支撐。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新技術的出現對媒體發展的影響之大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離不開先進技術體系支撐,可以說,新技術是支撐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
拿電視台傳統的新聞采編來講,往往受限於設備、空間、時間的制約,一場新聞采編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而使用爆新聞移動采編,一部手機就能搞定新聞采編所有問題,碎片化時間創作文稿、手機高清拍攝素材(照片、視頻)、手機編輯製作新聞、手機發起直播,隨時隨地上傳和審核,提高新聞采編效率。目前,這種產品已經應用於湖北、河南、遼寧等電視台。
同時,要做到全渠道發布,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策劃、採集、加工、編輯、發布,並綜合運用圖文、圖表、音視頻等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而滿足多終端,多體驗。
除了強調技術領域的支撐,有業內人士還認為,媒體融合還可以將各個傳媒產業的產品相互嵌入,變成富有多種傳媒思想的新型輿論新聞。這種新聞更能引起公眾共鳴,傳播效率和質量也會提升。同時,以資本為紐帶實施融合體內各媒體的戰略媒合作也是一種業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