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關於敵後抗戰的短視頻

關於敵後抗戰的短視頻

發布時間:2020-10-29 11:14:38

1、砥柱中流偉大的敵後抗戰觀後感

1939年,日本鬼子為了盡快佔領中國,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不斷地把國內的槍炮運往中國,他們在中國燒、殺、搶,無惡不作,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打擊日本鬼子,中國共產黨便決定在微山湖地區組織了一支游擊隊,任務就是破壞敵人的鐵路運輸。因為他們來無蹤,去無影,因此也被稱為飛虎隊。一場以洪隊長為首的鐵道游擊隊----飛虎隊與日本鬼子在鐵路線上打響了一場激烈的戰斗。游擊隊經常活躍在鐵路線上,巧妙地與敵人周旋。只要一發現鬼子的火車,游擊隊員們便飛快地跳上火車,打開車門,把敵人的***彈葯、糧食等統統扔下火車,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地跳下火車,而埋伏在鐵路周圍的戰士們迅速地把武器和供應物質運回根據地。這些使得鬼子小隊長暴跳如雷。
影片中的一個片斷讓人看了真佩服游擊隊員們的機敏大膽。游擊隊員經過喬裝打扮,混進火車站,在火車上與敵人周旋,迷惑鬼子。當火車開到中途時,一部分戰士們乘敵不備,悄悄地把車頭和車身分開,而車廂里的游擊隊員則干凈利落地把火車上的鬼子全部消滅掉。最後,讓疾駛的車頭和迎面駛來的貨車劇烈地碰撞在一起,給日本鬼子以沉重地打擊。當看到鬼子頭目惱羞成怒的樣子時,我們禁不住拍手叫好。游擊隊還積極配合大部隊,機智靈活地和敵人捉迷藏,充分利用周圍熟悉的環境,破壞敵人的鐵路運輸。他們不是讓敵人的火車相撞,就是使火車脫軌,要不就炸毀鐵軌,使火車無法行駛。所有這些讓鬼子們一時焦頭爛額,無計可施。當影片結尾出現了日本鬼子無條件地投降畫面時,同學們禁不住歡呼起來。
看完影片,我也深深陷入了沉思,中國打了八年抗戰,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因為中國人民是不願做亡國奴的,只要大家團結一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打敗一切敢於侵犯的敵人。從中我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沒有他們的浴血奮戰,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建設祖國,讓偉大的祖國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2、抗日戰爭中,敵後抗戰的最後政權形式是什麼

"三三制」政權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士參與抗戰,不但積版極倡導和推動建立權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將之付諸於政權建設的具體實踐,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一種嶄新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三三制」政權,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1941年,抗日根據地政權機構在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三三制」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制度,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爭取了中間力量,孤立了頑固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根據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權中人員的分配,共產黨員大體佔三分之一,左派進步分子大體佔三分之一,中間分子和其他分子大體佔三分之一。1941年,抗日根據地政權機構在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三三制」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制度,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爭取了中間力量,孤立了頑固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

3、檔案偉大的敵後抗戰(讀後感)

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
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4、請談一下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以及敵後抗戰路線的正確性。

堅決性,中流砥柱,擋住敵人大兵團其實是國軍,台兒庄大戰據說只消滅了日軍一個車隊
主要是在思想上站在人民這邊,督促國軍抵抗

5、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的一條線北向南戰線依次是?

根據地都是小來片狀分布的,不是線自狀分布的

敵後——(最東北方向)冀熱遼--冀東--晉察冀--察南(內蒙古大青山區)--晉冀豫--冀魯豫--山東--晉西北--豫皖蘇--蘇南(茅山地區)--中原(鄂豫邊)--東江(廣東)--瓊崖(海南島)

非敵後——陝甘寧

6、堅持敵後抗日戰爭有那些必要性和可能性

談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總有人覺得不如大會戰來得宏偉壯觀,有人甚至以此為由質疑敵後抗戰的貢獻。這是一種誤解,誤解的根源在於,用片面的眼光來衡量我黨領導的具有獨創性的游擊戰爭,就不可能得出公正的結論。

以游擊戰作為八路軍、新四軍抗擊日軍的主要作戰形式,是我們黨綜合考慮了全國抗戰爆發後國內外形勢和敵我友力量對比等各方面因素而作出的正確戰略決策,對於打敗日本侵略軍、爭取抗戰勝利具有重大意義。

應當說,游擊戰古已有之,而我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將游擊戰爭發展到了更高層次:它主要不是在內線直接配合正規軍的正面作戰,而是在外線、在敵之後方獨立作戰,承擔著獨當一面的戰略任務。它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它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它不是「流寇」式的,而是以抗日根據地作依託。它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斗爭相配合。它不是僅僅由正規軍承擔的,而是有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它不是永遠停留在游擊狀態,而是隨著戰爭的進程逐步向正規戰發展,使之成為最終戰勝敵人的重要因素。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那樣:「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這樣又廣大又持久的游擊戰爭,在整個人類的戰爭史中,都是頗為新鮮的事情。」「這就是中華民族自求解放的戰爭形態,是半殖民地大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和四十年代舉行的解放戰爭的特殊的形態。」

實際上,即使在當年,已有一些國際人士和日軍軍官也認識到了中國抗日游擊戰爭的意義。美國軍事評論家威爾納寫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一個地方的游擊戰能夠擔當游擊戰在中國將要而且能夠擔負的戰略任務。」日軍的一個高級指揮官說:「中共八路軍對日本軍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任何條令都未寫過、也從未體驗過的特殊戰爭。」「他們長於夜間和山地進行遠距離機動作戰,因而日軍常常處於內線被包圍的境地。」「日軍在千百次圍剿作戰中基本上沒有給中共軍隊以重大打擊。與此相反,在圍剿中日軍司令部、小部隊和後方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的事例卻不勝枚舉。」曾任日軍大本營中校參謀的山畸重三郎,在戰爭結束後深有感觸地說:「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游擊戰爭,但只有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進行的游擊戰,堪稱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游擊戰。」這種游擊戰「可以說是一種全民總動員、一致對敵的攻勢戰略。它把男女老幼全部動員起來,發揮衛國衛民的主觀能動性,造成……沖擊敵人的威勢」,「把百萬帝國陸軍弄得團團轉」。

抗戰八年,我們黨領導的游擊戰爭由小到大,遍地開花。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伏擊戰、破襲戰、聯防戰、車輪戰、蜂窩戰、圍困戰、鐵道游擊戰、水上游擊戰、敵後武工隊等等,作戰形式多種多樣,戰斗方式變化無窮。到抗戰勝利時,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共進行游擊戰斗12.5萬次,殲滅日軍52萬多人,解放國土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多。

只有充分理解了抗日游擊戰爭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才能認識到它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得出客觀公允的評價。我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堪稱游擊戰爭的最高形態,堪稱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大創造,這種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戰爭形式和戰略戰術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結論。

7、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關系??

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表示,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應該客觀公正地評價兩個戰場的功能,不能片面地否定這個肯定另一個。

抗戰初期,國民黨採取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以節節抗禦的方式進行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等大的戰役,殺傷、吸引和拖住了大量日軍,為打破日軍「速勝戰略」、推動戰略防禦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由於國民黨當權者採取了消極抵抗的政策,正面戰場的作用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正面戰場的戰役是敗多勝少,盡管如此,它大量消耗了日軍的實力。但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敵後戰場逐漸變為主戰場。

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人民武裝在敵後戰場對日作戰,有力牽制、打擊日寇,正面戰場上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將會更大,有些戰役可能會輸得更慘,所以兩個戰場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

(7)關於敵後抗戰的短視頻擴展資料: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作用:

在戰略防禦階段,抗日游擊戰爭迅猛發展,不僅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而且創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迫使日軍不得不長期而不是暫時分散兵力兩面作戰,從而為推動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到戰略相持階段,實現持久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游擊戰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1943年以後,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敵後戰場逐步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收復了大量失地,成為全面反攻的戰略基地,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8、什麼是「敵後抗戰」?

9·18事變一來,經過1941、1942年兩年的艱苦抗戰,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回下,克服了嚴重困難,堅持答了敵後抗戰。盡管敵後抗戰的形勢發展呈現出不平衡性,其中華中地區的抗戰仍處於困難階段,但是總的形勢開始趨向有利,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形勢的發展的基礎上,及時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全國抗戰和敵後抗戰的方針、政策。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決定勝負的時期,中國盡管是落後的農業國家,抗戰中仍然存在許多困難,但在極端有利的國際環境中,中共中央認為,目前仍應努力抗戰,盡到反法西斯同盟一員的職責,爭取比以往更大的成績。

9、抗日戰爭中,敵後抗戰的最後政權形式是

「三三制」政權

實行「三三制」的邊區政府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內結的人士參與容抗戰,不但積極倡導和推動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將之付諸於政權建設的具體實踐,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一種嶄新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三三制」政權,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1941年,抗日根據地政權機構在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三三制」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制度,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爭取了中間力量,孤立了頑固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根據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權中人員的分配,共產黨員大體佔三分之一,左派進步分子大體佔三分之一,中間分子和其他分子大體佔三分之一。1941年,抗日根據地政權機構在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三三制」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制度,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爭取了中間力量,孤立了頑固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

10、歷史實紀視頻中流砥柱-偉大的敵後抗戰觀後感

1939年,日本鬼子為了盡快佔領中國,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不斷地把國內的槍炮運專往中國,他們在中屬國燒、殺、搶,無惡不作,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打擊日本鬼子,中國共產黨便決定在微山湖地區組織了一支游擊隊,任務就是破壞敵人的鐵路運...9574

與關於敵後抗戰的短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