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從零開始運營一個新媒體賬號
1、看準方向
首先要選擇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和你的擅長、資源、經驗、興趣和對未來的選擇都有關。這個因人而異,方向是對於趨勢的選擇。我們從零開始做一件事,無論是做新媒體也好還是做其他的也好,一定要注意兩件事:一,這個事是不是未來,如果不是,那就沒有長久做的價值,二、如何在這個趨勢上去借力?說的狹義點,就是要選擇行業和平台的趨勢;新媒體現在依然是一個朝陽產業,行業趨勢是向上的,現在做新媒體依然是一個比較正確的選擇。
新媒體應該如何從趨勢上借力呢?我們需要關注平台的趨勢,平台的趨勢就是平台的紅利,平台紅利又可以分為三種,人口紅利,政策性紅利和稀缺性紅利。
第一種,政策紅利指的是平台給平台上玩家的政策上扶持。一種是直接的扶持,比如流量的扶持或者資源的扶持,比如今日頭條開始全面推廣頭條號,網易也要推廣易號,他們就會給很多流量的扶持或者資金上扶持,這就是政策扶持的一個方向。還有是一個反方向,就是政策上沒有給太多壁壘,或者說有漏洞可以鑽,早起很多微信大號都是通過一些現在不能用的營銷方式,快速成長起來的。
第二種是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指的就是在這個平台趨勢上人口是不是不斷增加的,在2012年的時候,那時候微信平台微信只有3、4億用戶,但今天微信有7億用戶,從2012到2016年,公眾號也是伴隨著微信自身用戶的成長,他也在快速的成長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是整個大生態的成長。
第三種叫稀缺性紅利。就是說在這個平台上同樣的玩家是不是足夠多,他的稀缺性是怎樣的,第一批微信大號都是在微信公眾平台剛剛推出的時候建立的,為什麼那個時候可以很容易建立起立,就是因為稀缺,那個時候我們建立一個搞笑類型、情感類型、民生類型的的公眾號,起的非常快,因為當時大家還沒有關注太多的號,還沒有太多選擇,而且圖新鮮,看到剛剛一個號剛剛建立就會關注它,所以這是稀缺性的紅利。但是今天微信公眾號已經有超過兩千萬個,很多用戶都已經關注很多公眾號了,已經沒有稀缺性的紅利了。
我們看到很多現在的微信大號就是在這三種紅利當中崛起的,但是今天這個時間點為什麼大號那麼難出,就是因為微信這個平台已經沒有這些紅利了。我們知道平台很多,我們在分析平台趨勢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平台它所處的時期不同,其實紅利也是有所不同的,我建議大家在開始做運營的時候,如果你是從零開始,平台的選擇包括你的資源還有精力,在這個平台上如何分配,這個就特別的重要。
在新媒體領域里有幾大平台,包括像微信、今日頭條,還有各種各樣的新聞客戶端,還有些垂直的平台。如果你像二更一樣是做視頻的話,就會有優酷、愛奇藝,這樣的一些視頻平台,以及美拍、秒拍這樣的短視頻平台。從平台的趨勢上看,微信已經極盛了,那就說明他的紅利已經被榨幹了。他到了一個極盛時期,也就是他到了一個頂峰的平台期。這個時候在選擇在微信上脫穎而出是非常難的。
再來說今日頭條,他會有些紅利,今日頭條從2015年開始,做了自媒體的一個遷移、大轉型,一直在用流量,包括資金來扶持,所以現在還會有政策和流量紅利,我估計這個紅利會持續半年以上。還有各類新聞客戶端,比如說網易,搜狐、鳳凰,還有些垂直平台。我覺得可以多多嘗試這樣的一些平台。因為這些平台,他剛剛出現,他的各項紅利都是最好的時間。
2、定義品牌
當我們選擇好方向,選擇好平台之後,布局好了各個平台的推廣和運營節奏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定義你的品牌。不是說一開始怎麼做內容,怎麼去推廣,而是應該定義品牌。品牌非常重要但是被很多人都忽視了品牌的價值。無論你是做內容的運營還是做推廣運甚至你商業化的運營,其實都是圍繞你的品牌服務的。
品牌的核心就是價值主張。也就是說你是服務什麼樣的人群。為這些人群提供什麼樣的價值,這些都會在的品牌中體現出來。只有明確了你的品牌的價值主張,你才知道你應該做什麼樣的內容,才知道應該策劃什麼樣的活動,使用什麼樣的推廣的手段。這樣你的粉絲才會記住你,才會了解你,才會對你形成依賴。
比如說二更食堂我們的價值主張的就是針對年輕的白領女性,對他們的情感還有生活進行關懷,幫助他們去自我成長。所以我們內容的一定是幫助這些女性群體去發聲的,我們是一個正能量的,三觀非常正的品牌。就是因為這樣的主張是我們做內容從來不做八卦,也不做打擦邊球的兩性關系,不做直男癌的內容。
所有能夠表達出來的東西,其實都是不斷在定義你的品牌。包括品牌的名稱、logo、你的內容你的設計風格和語言風格,你的觀點,甚至你的聲音,包括你的字體,包括排版,這些,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其實都是一個定義品牌的過程。而且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所以大家在做自媒體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品牌定義。而且對粉絲的要有足夠多的了解。這樣的話,你才能知道接下來應該去怎麼做,系統的來做包括內容包括運營包括推廣等等。
3、內容策劃
在品牌定義清晰之後,我們再來說說怎麼做內容。我要強調的是內容一定是要策劃的,絕對不能是你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你覺得什麼熱就做什麼,這個是不對的。一定必須是圍繞的品牌去做系統的開發的。否則你很難持續產生好的內容。
應該如何策劃?首先應該是對你的人群、你的粉絲有足夠的了解,我相信,大家通過日積月累的運營的經驗,你會慢慢的清楚你的受眾的粉絲喜歡什麼內容,他們不喜歡什麼內容。什麼對他們來說是熱詞,是關鍵詞,這些都應該是在的是運營中記錄下來的。他可以知道你未來的策劃內容策劃的工作,我相信通過半年或者一年或者更長時間運營。每個人都可以積累幾十個到數百個這樣的關鍵詞。
第二方面的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通過你對你粉絲了解,你清晰的定義出來你品牌的價值主張。那麼所有內容都應該不偏離這個主張。絕對不能是你說今天是這個觀點,明天是那個觀點,只要是看到什麼內容好什麼是爆文就用什麼內容,然後什麼是熱點就追什麼熱點,不是這樣,一定是你的內容策劃必須是圍繞你的品牌的價值。必須是圍繞你的一個清晰的價值觀和觀點。
第三點的就是一定要做到策劃先行。不能想到什麼就是什麼,每次你的創作或者是你安排內容之前都應該清楚什麼樣的選題你的受眾會歡迎,應該用什麼樣的講述方式來去創作這個內容,應該去闡述什麼樣的觀點是最合適的。然後把這些大的框架確定好之後再去收集相關的素材,再去填充你的內容。形成一個完整的文章。
比如說我們二更一期的節目,至少是提前半個月的,我們至少要開兩次到三次策劃會才能把這個選題的方向定下來,再去填充內容。我們二更食堂的內容,是圖文類的,至少會提前一周來策劃,這個就是一定要做到策劃先行。而且你要知道你策劃什麼,不策劃什麼,這個都一定要清楚。
4、運營推廣
當你有了內容的基礎之後,就應該是考慮怎樣去推廣,因為光有內容還不行,你必須還得有粉絲,有受眾來看你的內容幫你宣傳,這樣自媒體才有可能正常運轉起來。但實際上現在在微信上推廣其實是越來越難了,因為微信上的公眾號已經太多了。而且,很多之前有效的推廣方式,現在已經沒有效果或者是已經被這個官方給屏蔽或者限制了。
首先是一些常規的方法,比如說刷臉或者是互推,現在還是有一定效果的。你的第一批粉絲,如果你從一開始第一批肯定是刷臉來的。二更食堂最開始的粉絲也是刷臉過來的。這批粉絲有一個好處,非常精準而且粘性非常高,跟你是有直接關系的。
第二種就是靠內容,對現在微信上真的可以推廣方式真的非常少了。內容可能相對來說是比較常規也比較有效的一種方式。內容有兩種,一種是你去產生爆文,一篇爆文可能給你帶來幾萬甚至十幾萬的粉絲,都是有可能的。那麼另外一種就是你是原創內容的作者,有原創的能力,那麼你可以通過內容的轉載來給你增加粉絲。比如說我是一個作者,我會寫一手好的內容,可以讓很多大的平台,去推薦我的內容同時把我的自媒體給帶起來。
第三種就是線下的流量,千萬不要小看線下的流量。我們玩互聯網,玩自媒體非常關鍵的一個概念就是流量。流量背後對應的是流量成本,現在我們在自媒體在互聯網上流量成本已經非常高了。往往有一些被我們忽視的流量,是成本非常低也非常有效的,非常精準的。這些流量在哪?可能在線下,通過什麼方式去把它們連接起來?可以通過活動的方式,也可以通過線下廣告的方式。可能你舉辦一個大型的活動,通過投票的方式讓很多精準用戶關注到你。還有一些自媒體他們會利用報紙或者是利用電台這樣的渠道,來積累粉絲。
如果你是一個商戶的話,也可以用到你自己的一些客流的資源。比如說,你通過微信支付,你可以積累粉絲,那麼通過你的開放wifi,你可以積累粉絲,這些都是線下商戶,非常好的積累粉絲的一個方式。
第四個方面就是要去尋找其他平台的流量。這些平台有時候往往是非常有效的能夠幫助你去增加你的公眾號粉絲的。比如說,如果你是做視頻的話,很多視頻網站會去推廣你的內容的。如果你是做直播的內容的話,在直播里,他互動性更強,所以他的這個吸粉的效果會更好。我之前了解過做直播的主播可能每天一場直播就可以給他帶來數千的粉絲。還有一些比如像貼吧,像知乎像論壇這樣你去發表干貨、內容啊,同樣可以積累到非常多的好的流量。
第五個方面就是你可以通過去合作來吸引粉絲,比如說我們曾經跟滴滴打車這樣的一些第三方來合作,漲粉效果是非常好的。不但能夠幫你漲粉還能夠去曝光品牌,通過這些合作方幫助你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了。
推廣的幾個方面,核心要點就是必須要有推廣的意識,你要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渠道和方式。流量其實還是有的,只是看你有沒有去嘗試,是不是用了有效的方式。
2、新媒體運營面對的粉絲是用戶還是客戶?
在我的理解中,客戶和用戶是有差別的。
我們所在的企業決定我們的客戶是一些具有決策權的人員,但他們並不是我們產品的用戶。
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用戶的體驗,因為只有用戶才能給我們最直觀的數據反饋,讓我們能夠改進產品的性能等等。沒有數據的改進在我看來是一種瞎蒙的行為,好的產品是需要用戶說好的, 他們才是我們做產品最直接的反饋者。所以我們做新媒體久經面對的是客戶還是用戶?兩者之間的層次相差巨大,在目前看來,並不能兼得。
個人認為新媒體運營更多的是偏向於用戶,再從用戶中挖掘客戶。
望採納!
3、2016年新媒體有哪些變局,2017年新媒體er又會迎來什麼轉變
我對新媒體格局的一些看法:
1、2016年新媒體最大的黑馬就是今日頭條了,騰訊百度UC(阿里)趕緊跟上,雖然晚了一步;
2、2017年今日頭條依然可能會成為行業第一,因為今日頭條以資訊為主業,其他的大公司大了,體系多了,就不容易做好一件事情了。
3、還有其他的一些平台也想做好,如搜狐、網易,一點資訊,應該都有機會,但是不會排在前面去,在流量和各方面。
最後,這波熱潮和硝煙,在2017年底或者2018年就會分出生死了。
4、如何增強新媒體平台用戶黏性
1、物質激勵
根據所運作的自媒體類型,給予讀者一些互動獎勵,這種互動可以是針對內容的互動,我們的獎勵可以是豐厚的物質,也可以是數字化產品。
我們可以設計很多種這樣的互動活動,比如:獎勵給予留言的前十位讀者,贈送作者撰寫的一本書;讓讀者根據文章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選擇最佳的十名給予獎勵;我的公眾號每周都有一次主題活動,可以讓讀者上傳聽課筆記,給與上傳者一份創業項目。
我們的獎品要具有誘惑性,要根據讀者的需求去思考,無論是虛擬還是實物,只要是有利於讀者的,能增進讀者對我們的信任和感情的,都是最好的。
2、文章內容的互動性
自媒體文章與傳統的紙質文章的不同,應該就是讀者與我們的距離更近了。讀者隨時可以與我們溝通。自媒體的這種天然的親和力決定著內容的創作中必須有互動性。
比如,文章中加入話題探討式的交流,讀者就會紛紛留言,在互動中增加彼此的感情;還可以加入拋磚引玉式的內容,引發讀者思考。讀者在與內容互動的過程中就會增加對我們的認同感。
3、賦予讀者尊崇感和被重視感
比如,有讀者在給作者留言的內容中咨詢了一些問題。一般這種情況,讀者也只期待能有作者的回復,就很滿意了。但是如果作者為此特撰寫了一篇文章來為讀者解疑,那麼讀者是不是會受寵若驚呢?我之前在公眾號中撰寫過幾篇解決讀者困惑的文章,當時他們感動得都給我打賞了。
平時我們在文章的內容中也可以提到一些讀者名字,比如:可以經常出現一些這樣的句子,「有一次我與讀者小王交流的過程中,他給我了很大的啟發……」讓這位讀者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也能鼓勵其他讀者與作者的互動。
4、文章語言的親和力
我們的自媒體語言應該要極具親和力,我們要假想讀者是與我們面對面的,他們是我們的親人、朋友。我們要用盡量口語化的語言來表達觀點、闡述內容。文章中我們要多使用第二人稱,讓讀者感覺他們與我們是一體的,從而更加認同我們的觀點。
語言的親和力還表現在作者能適時展現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讓讀者感覺到文章的背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因此,我們要把內容當作是與讀者交朋友的一個媒介,文章要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感,要用類似於演講的語氣,增進內容的親和力。
5、留言評論中與讀者互動
只要有讀者留言和評論,我們都要認真對待。如果我們的回復能與眾不同,就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我們的回復最好不要機械式的自動回復,而是有情感,有個性的回復。搞笑式的留言就搞笑式回復,問題式咨詢,就給予詳盡的高質量解答。
在很多自媒體平台中都十分重視與讀者的互動。之前有讀者問我如何快速開通原創功能,我告訴他除了堅持每天原創外,多與讀者互動,在不到一個月也拿到了原創功能。像在今日頭條平台中,與讀者的互動直接記入頭條號指數中。平台都這么重視互動性,我們更不能忽視了。
6、與核心用戶建立私秘關系
對於一些溝通交流多的用戶,我會讓他加我的個人微信,以方便進一步交流。他們對我公眾號的主題活動也比較熱衷,而我對於他們的一些咨詢,也是知道多少就告知多少,可以說是毫無保留。
與讀者的互利互惠才能讓公眾號良性發展,畢竟作者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也是需要贏利的。如果能夠雙方共贏,那麼作者才能不斷提供更好的內容為讀者服務,讀者也能吸收到更多更好的干貨內容。
5、新媒體運營怎麼做好用戶運營?
針對那些核心朋友和活躍朋友,我們除了日常的提供我們自己的價值以外,也應該有意識有計劃地創造一些契機,加強我們跟他們的聯系,不然他們隨時可能成為普通朋友,甚至把你從好友列表刪除。
這樣我們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跟好朋友們的聯系,微信上多聊天,微信下多見面。
有點麻煩的時候相互幫助,有的煩惱的時候一起吐吐槽,這樣平常的關系才能穩固。
跟用戶之前日常的互動越頻繁越深入,你的用戶跟你的關系就會越深厚。我們要學會製造一些可以互動的話題,找到大家都感興趣的點,才能形成交互。
除了日常的互動加深聯系,我們也可以專門營造一些契機,讓我們跟朋友之間的互動更進一步。
最常見的方式當然就是組織一些聚會,偶爾出來吃個飯喝個茶逛個街什麼的,邀請好友來參加,這次聚過了下次再聚。於是社群運營就出現了。
也可以搞些特殊的事件,例如:你結個婚生個孩子,邀請朋友來參加,他們給你送禮,你給他們回禮,於是活動運營就出現了。
結婚生孩子的活動太大,可能只適合搞一次,但是有些活動小一點但也比較有效果,也可以搞成定期的嘛,比如生日派對什麼。
雙十一之於天貓無非也就是類似生日派對一樣的存在,在每年約好的這一天里,我們把交互和關系推向極致,我用心准備,你盡情來玩。
6、新媒體營銷的用戶特點
根據艾瑞網 2016 年 6
月發布的「2016年中國網路新媒體用戶研究報告簡版」來看,超過半數的新媒體用戶依賴社交媒體來獲取信息,同時超過半數的用戶傾向於利用手機新聞客戶端而不是傳統的報紙、廣播等形式來獲取新聞資訊。也就是說,新媒體時代下的用戶傾向於通過社交媒體來獲取信息,並且從 PC 端更加轉向移動端。因此,做新媒體營銷,要分析你的用戶,知道他們有什麼需求,了解他們的使用習慣、閱讀習慣是什麼,再建立「用戶畫像」,根據「用戶畫像」選擇恰當的傳播矩陣進行內容的傳播。
他們的特徵普遍表現為:
1.熱衷快餐信息
2.互動意識強
3.時間段分明
4.地域表現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