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中美媒體報道新冠疫情

中美媒體報道新冠疫情

發布時間:2020-08-01 20:28:53

1、中美貿易戰疊加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我國如何穩定和加大吸引國際投資?

要穩定和加大吸引國際投資我覺得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與周邊國家共同維護好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二、逐步放開之前對外資未開放的領域。三、進一步降稅降費,吸引外資到國內建廠,長期深耕國內市場。四、通過自貿區試驗適當開放外匯管制領域。

2、疫情中外國對中國的污名化,中國人應該怎麼做結合跨文化溝通?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構成了一種特殊的世界交流景觀。

21世紀頻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國際信息傳播曲線從疾病信息開始,逐步蔓延到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全方位信息傳播。與此同時,國內對於信息高度秩序化需求既受到了自媒體的挑戰,也在傳言處置邏輯中出現若乾的翻轉。這種翻轉通過大量信息的對沖現象逐步讓事態的發展獲得受眾更多的理解與共情。

當然,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的刻板印象與病毒傳播恐懼情緒下激發的種族主義傾向依然存在並隨著疾病的蔓延產生越來越清晰的影響。這種影響范圍雖然小,但是也是專業理性不得不反復面對的整體性挑戰的一部分。

1.理解、共情與認同


疫情提供了一個看似全新的國際傳播場域。面對這些場域,國家治理實踐與媒介信息傳播實踐總體上呈現了一個相對理性的狀態。但是在這個總體面向之下,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民族主義的情緒、傳言的問題等。疫情中,國際傳播實踐也突破了原有的媒介視閾,在多部門聯合實踐中,在更廣泛意義上試圖贏得世界的理解、共情與認同。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的過程中,我們很難擺脫一種病態心理:試圖從外界的積極肯定中獲得某種慰藉,甚至急於從西方新聞話語中挑出積極話語,讓他者話語服從於一個康復者的心情,從而落入封閉的、不自信的狀態。中國的疫情危機應對真正開始於1月20日鍾南山正式宣布「肯定存在人傳人現象」,此後武漢經歷了封城隔離、撤換官員、集中治療、全國支援。這使得中國在外交層面贏得了世界普遍贊譽,主要包括「犧牲精神」「負責任大國」「速度、力度和透明度」等。


形象總是在關系中建構的,維護自我形象和尋求他者認同必須在對話關系中進行。如果只是單向收集形象傳播的效果,我們得到的只能是不自信的形象。逐漸擺脫恐慌的我們唯一應該展現的形象就是開放、對話,樂於向世界分享中國抗疫經驗,也不迴避中國抗疫的困難、矛盾和問題,直面外界對中國理解與不理解的種種維度,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的獨特性的框架下,讓中國人的遭遇和想法聯通各國人的遭遇和想法,以包容的心態重建全球人際互動、互惠機制、信任關系、合作互動、價值共享。


21世紀的前20年,中國暴發了兩次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盡管「傳染性疾病將會是全球未來的共同敵人」這個判斷是一個科學共識,而且疫情最終在中國得到了控制,但是某些境外媒體對於中國疫情和應對疫情的報道對外界形成對中國的負面認知產生了深遠影響。新冠肺炎疫情雖然還在持續,但是全球傳播圖景並沒有突發性轉向。17年前的記憶成為新一輪質疑的基礎,也是中國在疫情問題的傳播上面對的全球難題。


值得肯定的是,疫情暴發初期,由於我們1月12日就主動而積極地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合作,以及中國科學家迅速確定病毒鑒定和測序,並及時與世衛組織和其他國家分享有關病毒的基因序列,從而在全球科學界和公共衛生健康領域里贏得了支持與尊重。在以科學家、流行病專家以及病毒學家為主要采訪對象和信息來源的疫情暴發早期,中國的國家形象得到很大提升,積極正向的評價較多。世衛組織的專家在其中尤其發揮了重要作用,再三向世界解釋了中國在疫情信息透明公開方面與2003年的表現顯著不同,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本次疫情危機體現出了中國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全球公信力水平與專業水準。由於疫情的特殊性,全球新聞媒體進入疫情核心區域即湖北各地報道的人員有限。這就為我們帶來了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全球新聞媒體通過觀察我國主流媒體的報道獲得疫情發展相關的權威信息,另一方面公共新聞提供者在社會化媒體平台上獲取疫情的信息補充,傳遞疫情全貌。在這兩個輿論戰場上,一方面考驗著我們與全球新聞媒體對話的專業主義能力與表現,另一方面也檢視著我們是否有通人性的溝通方式,能夠以有人情味的故事將中國民眾的犧牲與苦難正常示人,獲得族群間的共情與體諒。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政府迅速成立專門應對小組,在全國范圍內密集部署,並配合相關國家做好人員撤離工作。這些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肯定。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說,他看到了中國為避免傳染擴大展開了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及時向其他國家通報有兩國間流動記錄人員的確診信息。

美國《全球策略信息》雜志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在中國日報網撰文稱:「中國醫務人員和公民為應對這個事件而做出的勇敢努力,考驗了城市的醫療基礎設施的能力,這代表了一定程度的英雄主義,只有在戰爭中才能看到。」斯洛維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Danilo Türk)在2月14日的《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說:「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果斷而系統的反應。世界各研究中心之間的科學合作顯著加強。」當然其他的聲音也不少,如夏威夷大學馬諾阿主校(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亞洲研究助理教授克里斯蒂·戈維拉(KristiGovella)分析說:「與中國有關的廣泛政治、經濟對峙和憂慮加劇了某些仇外心理,這些情緒與最近對傳染病的擔憂交互在一起成為國際輿論的表徵之一。」


2.傳播偏向與專業理性


危機時刻的全球傳播狀態是一面鏡子,各種常態與非常態都可能在這個時候清晰呈現。面對疫情不斷在全球范圍內蔓延的狀況,全球涉華信息的景觀也很像一個萬花筒。然而,從我們常規對所謂西方媒體的觀察實踐來看,信息依舊受到刻板印象、傳統偏見的影響,並與所謂的專業理性之間生產了足以成為經驗性材料的緊張空間。


狹義來看,疫情的發生往往涉及兩方面的傳播實踐,一個是危機傳播,一個是科學/健康傳播。而一次規模如此廣泛的疫情,又是一次政治傳播、國際傳播的實踐場域,是檢驗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大考的一部分。   


病毒傳播沒有國界,世界各國都被捲入了這場大考,而無法做到對他者隔岸觀火。疫情發展至今,對疫情中的中國報道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中國向全球揭示疫情發生至武漢宣布封城;第二個階段: 從武漢宣布封城開始至李文亮醫生去世;第三個階段:日本、韓國、義大利等全球各地宣布發現首例社區人傳人病例,疫情向全球蔓延。


在第一個階段里,西方媒體尚能接受科學界對科學的不確定性的認知邏輯,對疫情的報道相對集中在對病情發展的追蹤,媒體報道框架多在傳染病報道的健康傳播框架內,「病毒測序」「疫苗」「有效葯」等方面的討論成為主要話題。


在第二個階段,即封城之後,由於採取了傳染病防控的圍堵措施,西方媒體僅有少數記者能進入疫情核心區域進行報道,而且一旦離開湖北地區記者又被迫居家隔離,因此與疫情相關的現場報道基本消失。西方媒體成為國內媒體報道的觀察員以及中國社會化媒體內容的「搬運工」。由於封城行為史無前例,且缺少直接觀察者,西方媒體在這一階段的報道由於缺少歷史經驗判斷與比照對象而較為謹慎。然而,自武漢中心醫院發布李文亮醫生死訊,及其生前被訓誡的事實被報道之後,西方媒體迅速找回了其故有的報道中國的政治框架與話語——極權主義國家。關於疫情的報道轉向對中國政治體制弊端的討論以及極權國家言論自由問題的尖銳批評。在這個轉向下,中國前期建立的良好形象被反轉,「中國的數據不可信,中國人不可信」作為一種集體形象,再次成為國際輿論的主流。


第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膠著狀態。此時對中國的疫情報道正逐步讓位給其他新暴發疫情國家。在此階段,中國往往被作為一個對照國家進行比較分析。這一階段的中國形象是否能夠翻轉還未可知。從對2003年非典新聞報道的分析來看,前幾個階段的報道框架將基本決定這個階段對中國形象的塑造。例如有學者對西方媒體中對中國和越南在非典期間的報道進行比較分析後發現,由於前期疫情信息不公開,造成對中國的報道負面形象顯著,而越南的正面形象居多。這次的西方媒體報道應該也不會有太多例外。


西方的中國疫情報道依然沒有偏離一些固有的模式,如沖突模式(偏向於呈現疫情中的社會沖突)、平衡呈現模式(在場地呈現中國抗疫的積極與消極的兩面)、比較模式(與歷史事件比較、與新興民主國家的社會治理方式比較)、異端模式(如視社會主義體制為異端)等。但中國主流媒體習慣性地選擇報道西方媒體的積極話語來表達中國形象,我認為,這種做法一方面製造了西方傳媒正面報道中國的幻象,另一方面表現的「要面子」心態也很難得到世界的理解。最能表現中西對話姿態的方式應該是,以西方的專業理念來解讀西方媒體的報道,弄清楚西方新聞話語是否為某種偏見所主導,在何種程度上脫離了新聞專業主義軌道。


然而,我們也應關注西方媒體對種族主義偏見的反思,並由此尋找對話的可能性。如路透社、美聯社、《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也都報道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引發的反華情緒。相比之下,路透社的報道更有氣度,它援引人類學家的觀點揭示反華情緒的根源,「東方主義假設、政治不信任和健康問題是一種相當強大的組合」,警示人們不要對中國人抱有歧視(路透社,2020年1月30日)。《紐約時報》徵集了來自世界各地華人的經歷與感受,以讀者來信的方式呈現出他們對疫情的看法,有人在開學在即無法成行;有人被房東要求趕快退房;有人飛往東南亞逃難;也有人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應對已非常有力(《紐約時報》,2020年3月1日)。


從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看,中國的形象並沒有因為這次疫情發生巨大的改變——仍然是真實與偏見並存。誠如一位在倫敦求學的華裔加拿大人所言:「西方媒體總是以一種狹隘的視角報道中國。這種敘事來自冷戰時期,把每個非民主國家都視為威脅。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也陷入了這種模式。」在政治上,西方仍然指責中國信息不公開、言論不自由、人權得不到保障。如《紐約時報》一直在批評中國的宣傳控制。在經濟方面,唱衰中國的聲音同樣不絕於耳。如《紐約時報》2月11日發表題為《「就像中世紀的歐洲」: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中國經濟》的評論文章認為,疫情使得中國經濟基本處於停擺狀態。   


3.種族主義與污名化


與其他的全球性危機不同,病毒因為其可能的與飲食、族群、生物之間的關聯,而使得其帶有流行病學意義上的溯源的需求。實際上,這一話題在科學層面始終無法研究和闡述清楚所帶來的一種連鎖反應是,個別政治人物利用其現存的模糊性,煽動民族主義甚至是種族主義情緒,進而引發了針對疫情最早暴發地中國的「污名化」問題。由此人們期待,大家能夠在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族群分歧。這種期待是理想主義的,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每次重大疫情發生,首發族群就不可避免地面對污名化的威脅,如艾滋病的全球傳播造成人們對非洲人的歧視。正如中國台灣人類學家劉紹華所預測的,這次疫情的發展必然帶來「COVID-19=武漢=中國=中國人=華人=亞洲人」的國際反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伊始,就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呼籲警惕因疫情帶來的針對華人和其他亞裔的種族歧視與騷擾。一些研究也顯示,由於此次新冠肺炎暴發於武漢,在國際社交媒體上,推特在#武漢肺炎#標簽下的內容多為恐慌性謠言和視頻,含有大量負面虛假信息,而在#新型冠狀病毒#標簽下多為客觀中立的報道。正如斯洛維尼亞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Zizek)所說,在疫情面前,「種族主義妄想」的作用顯著。


其中用地名來命名疾病的污名化現象是疾病報道中首先要警惕並盡力去除的。世衛組織為了避免以地名命名疾病為族群帶來的污名化後果,很快採用COVID-19命名新型冠狀病毒,並在全球推廣。國際媒體基本上迅速進行了採用。但是在華語社區,以台灣地區為例,台灣疾控中心依然稱新型冠狀肺炎為「武漢肺炎」。這一稱謂依然被華人的自媒體刻意使用,可見疾病的傳播確實會增強某些早已存在的分歧與偏見。


齊澤克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應該真正羞愧的是世界各處只想著如何隔離中國人的我們所有人。」他道出了這些疫情危機中存在的種族偏見和文化偏見問題。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你們」與「我們」、「東方」與「西方」,是人類社會長期存在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以自我為中心,建構對於他者的想像,誤解、誤讀與認知偏見在所難免。民族國家間、宗教信仰間,乃至思想觀念與意識形態間之隔離與沖突蓋與此有著密切的勾連。在全球化時代,社會交往頻度、廣度和交往技術都較以往有著根本區別,人類社會唯有完善「與他人共在」的交往理性,超越東西的二元思維定勢,方能化解文明之沖突,建立起和平的世界交往秩序。


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前副議長、馬來西亞中國絲路商會會長翁詩傑(ONG TEE KEAT)說得好:「零和思維的政客們長期以來一直痴迷於遏制中國的戰略,以維護自己國家的霸權地位。但現在面對這樣一種致命的病毒,遏制的目標應該是病毒本身,而不是國家和人民。在這方面,常識和人道主義意識必須占上風。」


面對公共危機事件,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需要的是相互協助。在這次危機中,我們也看到很多積極的現象,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日本捐贈抗疫物資上的詩詞最近刷屏、刷圈,讓很多國人對日平添好感。在東京街頭許多店鋪的廣告牌都寫著「武漢加油」的字樣;韓國總統文在寅公開表示:「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這些感人的事,註定將會以生命至上、人性之善等正面字樣載入歷史。同樣,由40位知名法國音樂劇演員共同演繹的抗疫歌曲《在路上》(Together)和由19個國家50位外國音樂人翻唱的《在路上》(Together)在網路上熱播,傳遞了愛的力量。


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傳播景觀與地方化傳播景觀相互呈現,種族主義、民族中心主義、國家利益優先等現象日益凸顯。一個心裡裝著「敵對勢力」的人是走不出狹隘的傳播空間的,相對而言,我比較認同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2月6日新聞發布會上具有對話性的演講,他表示近來關於疫情的相關情況受到了包括英國媒體在內的世界各國媒體的關注,許多媒體都進行了客觀公正的報道,高度贊揚了中國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或是給出了合理的建議。但他同時提到,仍有部分媒體報道存有偏見、惡意和不實信息,而這一切都被他置於可溝通性的話語中加以討論,即:「謠言和恐慌比病毒更可怕,信心和決心才能戰勝疫情。」


事實上,疫情發展到後來,兩百多個國家遭遇新冠病毒襲擊,人們終究明白,抗疫不再是地域性任務,而是人類的共同任務,只能共同面對。在共同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世界將會形象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解民心相通與跨文化合作,面向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傳播圖景。

3、歐美人對新冠疫情怎麼看,與國人差別很大嗎?

對新冠疫情都是一個看法,但是對國家體制和所處的社會環境看法有一些差別。

首先,為什麼外國人對新冠疫情不感到緊張,而國人對這件事卻十分上頭,這背後是兩個國家文化體制的差異體現。

歐美國家一直強調人權,充分的保障每一個人的言論自由和人權上的自由,但是他們國家的民眾卻過分的強調自己的人權,不考慮整個國家運行體制的變化,和其他人的權益就形成了一種較為自私自利的觀念和看法,每一個人都知道疾病的恐怖性,但是這事兒沒到自己頭上,他永遠只是一個故事而已,在我們國家我們每一個人都所熟知我們的環境和國家體制,我們一直遵循著集中大家的力量共度難關,先是國家利益為大後是個人利益,而在歐美國家是個人利益優先,然後是國家的整體利益,在這件事上直接導致了歐美人對新冠疫情不緊張,他們認為就算是一個疾病,那也應該是政府所做的事,政府不能強行干預他們的人權自由,但是到最後卻發現自己的人權自由得到了保障,那麼又有誰能夠為自己的人權自由買單呢?最後也只能自己買單。

另外,國家政治體制的代表不同,直接導致了對新冠疫情的不充分了解和片面認識。

但並未停止的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依賴大資本主義來維持國家經濟和金融運行,一旦像中國那樣對整個地區實行干預,美國金融地位和經濟貿易就會停滯不前,這樣對美國極為不利,對於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沒有了財政收入,那麼自己的權利也會受到影響,美國不希望這種事發生在自己的執政期間,在經過充分評估風險後,他們選擇冒險對民眾隱瞞這一事件的嚴重性,而在中國,我們得到的消息更加公開透明,讓民眾直接了解事件的嚴重程度,國人更加團結,我們害怕的不是經濟衰退而是每個人的生命是否會受到傷害,這是兩國經濟發展理念不同的體現。

4、對新冠疫情,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一問三不知,他本應該負有哪些責任?

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的責任是保護美國人民的安全。美國國土安全部是自”911“事件後設立的一個聯邦行政部門,。美國國土安全部是負責美國國內安全的一個非常重要部門,這個部門的職責是負責國內安全及防止恐怖活動,也是美國應對和處理緊急情況的一個重要部門,下面有涉及到移民、海關、運輸安全等多個管理部門。而 國土安全部還下設有衛生事務辦公室,這個辦公室負責生化武器防禦、國內衛生服務、國際事務和全球衛生安全以及醫療戰備儲備 ,這都是與此次的新冠疫情相關的。作為美國國土安全部的部長,沃爾夫在安全部門擁有足夠深厚的履歷,他早在2002年就運輸安全管理局中身居要職了,作為一個安全問題專家,像新冠疫情這樣對美國威脅如此巨大的因素,沃爾夫居然是視而不見且毫不重視,這不得不說是他工作的疏忽。國土安全部是負責美國安全的部門,是僅次於國防部和退伍軍人服務部的第三大部門,這個部門擁有大量的人手,而這么多的人手就是讓它保衛安全的,所有的安全問題都與國土安全部有直接的關系。而作為這么重要的部門的頭頭,應該他這個部長應該掌握的,他卻一問三不知,對於國會議員提出的問題,沃爾夫沒有一個能夠答得上來或者正確的回答,甚至對愈演愈烈的疫情連最起碼的認識都沒有。而這次打得沃爾夫措手不及,很可能是共和黨所做的一次危機公關,目的是為了替特朗普轉移炮火,而在媒體和民眾圍攻沃爾夫同時,特朗普迅速轉變策略集中力量防疫,並提出願意與民主黨合作讓國會通過防疫緊急預算,這樣也把對立黨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

5、海外新冠疫情持續發展 全球大部分車企宣布停工停產

目前新冠肺炎在國內基本已經受到了控制,但截至今日上午10點,國外地區現確診380968人,累積死亡人數達17543人,按照這個趨勢,一次加強版本1918年大流感不可避免。而中國這邊在打贏了艱苦的本土抗疫戰爭後,正在面臨病例輸入的嚴峻考驗。

五天之前,特斯拉官方宣布「從3月24日起,美國加州弗里蒙特工廠將有序地進行短暫停產。此外,除了必需零部件和供應品之外,紐約工廠也將短暫停產。」曾經一直喊著要「在有限的產能下運營」、「在生產、交付、和服務條線上的員工繼續到崗照常工作」的特斯拉,也終於開始服從起了組織的安排。

除此之外,歐洲多個重災區國家及北美地區的主要汽車及產業鏈基地都大面積宣布停工停產、工廠關閉等對策。其中歐洲地區受疫情影響,義大利、西班牙均已成為重災區,義大利汽車品牌菲亞特克萊斯勒(FCA)、法拉利、蘭博基尼已於日前相繼宣布暫停部分生產線。

3月11日,菲亞特克萊斯勒(FCA)發言人公開表示,由於義大利疫情爆發,將暫停當地的Pomigliano、Melfi、Atessa和Cassino等工廠的運營,暫停時間為2-3天。

3月17日,菲亞特克萊斯勒(FCA)與通用以及福特,在拒絕美國聯合汽車工人工會提出的停產2周的要求後,與UAW達成協議,將通過減產和限制在崗工人數量的方式,防止疫情傳播。

而菲亞特克萊斯勒(FCA)表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導致工廠無法正常運作,公司位於歐洲的大部分工廠將停產至3月27日。此外,其旗下豪華品牌瑪莎拉蒂工廠也將同步停產兩周。

法拉利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因為疫情的關系,導致下游工廠產能受到影響,其目前面臨嚴重的供應鏈問題,無法繼續生產。考慮到員工的安全與權益,從3月16日起位於馬拉內洛和摩德納的工廠將暫時關閉、停產,直至3月27日。

除了義大利之外,歐美其他地區的車企及工廠也紛紛開始停產。3月16日,標致雪鐵龍集團(PSA)宣布關閉在歐洲的所有工廠,關閉時間將持續到3月27日,涉及15家工廠。

作為全球最大的車企,大眾汽車在全球范圍內有124家工廠,其中72家位於歐洲。3月17日,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迪斯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影響,大眾汽車集團將從下周一(3月23日)有序關停歐洲部分工廠,停產時間2~3周。

另外,沃爾沃也表示,自3月26日起,將其瑞典的托斯蘭達、舍夫德、烏洛夫斯特倫工廠,以及位於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工廠停產,停產時間為20天,停產至4月14日。3月17日,沃爾沃已經關閉了其位於比利時根特的工廠,暫定4月5日恢復生產。

另據外媒報道,從3月23日期起,勞斯萊斯也將臨時停產兩周。此前,勞斯萊斯響應英國政府的號召,已經開始生產呼吸機。

隨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全球越來越多汽車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倘若按照歐盟對疫情的預估,歐洲汽車市場或要等到6月之後,才有可能重回正軌,那麼全球汽車產業的復甦或許還要更長的時間。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6、有些媒體整天報道特朗普不靠譜,那麼他民意調查結果為啥還高了?

美國總統是一個公信力人物,隨便撒謊確實是不靠譜的,既然美國總統不靠譜,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民調支持他?據美國媒體相關報道,在最近的一次民調中,特朗普的支持率達到了49%,創近幾年的新高。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這么嚴重,經濟下降的又很厲害,說明政府組織領導不利,那為什麼還有這么多民眾支持特朗普呢?



一是因為美國的經濟發展。盡管從3月份新冠疫情在美國爆發以來,美國的經濟受到很大沖擊,股市在10天之內連續出現4次熔斷,下降了1萬多點,而且失業率達到了328萬人。但是在特朗普執政的三年間,美國經濟確實出現了一個“特朗普景氣”,美國的GDP年平均增長3%,2019年GDP達到了21萬多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相比之下,奧巴馬八年平均增長1.5%,小布希八年裡平均增長2.1%,而且特朗普時期美國經濟基數已經比小布希時期高很多,因此特朗普三年的經濟增長是不錯的,首先具有經濟晴雨表的美國股市一直處於牛市,而且這種牛市保持了11年,三大股指屢創新高。其次以科技為支撐,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一直比較堅挺,美元霸權地位無人撼動。還有就是美國的失業率一路下降,這是特朗普深以為傲的。另外CPI一直保持在比較溫和的水平,所以美國民眾認為特朗普不愧為是商人出身的總統,搞經濟就是有一套,不僅使美國更加強大了,而且讓大多數美國人的腰包也鼓了起來,所以特朗普的支持率持續走高。



二是美國的利益分配在總統手裡握著,因為總統是行政決策者,關系著美國的經濟和民生。疫情出現以後,特朗普曾經動用了一部分資金用於經濟發展和防治疫情,最近美國國會又通過了增資計劃,決定拿出2萬億美元刺激經濟,激發經濟發展的市場活力,其中還拿出2500億美元支持民生,每個市民估計可以拿到3000美元,也就是說美國要在疫情下要給民眾發錢,發福利,讓一大部分人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那麼在

一些民眾眼中你總統嘴上撒謊、不靠譜為什麼還要去追究呢?因為我得到了實惠,美國輕易不發錢,在疫情之下卻發福利,在潛意識中又拉攏了一波粉絲、支持者,因此美國總統支持率不降反升,因為粉絲們又得到了額外的實在福利,什麼都不重要,唯有錢最重要,你總統給我錢我就說你好,這是美國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識。



三是特朗普迎合了美國人自由、民主、人權的心理。雖然疫情很嚴重,但美國人寧要自由、人權也不要口罩,特朗普就是在附和著這些人,只要我能把經濟搞上去就行了,美國人還真是這樣,不管總統應對危機怎麼樣,對疫情的管控怎麼樣,他們都相信他。實質上美國人的骨子裡跟特朗普一樣,貪婪、傲慢,過慣了養尊處優的日子,不管特朗普採取什麼手段,哪怕是侵略搶來的,只要有好日子過就行,這幾年特朗普就是按照這些人的口味大肆欺騙、威脅,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目的都一樣,那就是把錢賺來,盡管他背上了很多如無恥、混蛋、卑鄙等罵名,但美國民眾就是支持他。


從上面可以看出,美國有些人還是從利益角度上看問題,給錢就支持你,就說你好。以後特朗普不再給錢了或者美國經濟徹底垮掉了,特朗普的民調還能這么高嗎?從美國應對新冠疫情的情況看,下一步美國的形勢很嚴峻,無論是防治疫情還是經濟發展都將帶來不確定性,特別是經濟下滑是絕對的。經濟搞不上去,到年底特朗普還能連任嗎?

7、外國使團列管是什麼意思?

將新華社,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發行機構作為外國使團列管後,對中國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正常工作的再次粗暴打壓,對中國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合法正當權益的再次粗暴侵犯,將進一步嚴重干擾中國媒體在美開展正常報道活動。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新冠肺炎疫情當前,應對這一全人類的共同公共衛生事件威脅,各國更應該團結合作,更應該促進信息透明,更應該推動理性、准確、負責任的新聞報道。

(7)中美媒體報道新冠疫情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媒體是各國人民加強溝通、增進理解的重要橋梁和紐帶。長期以來,中國媒體駐美機構秉持客觀、公正、真實、准確的原則開展新聞報道,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推動兩國人文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美方一貫標榜新聞自由,卻對中國媒體在美機構正常運作進行干擾、橫加阻撓,毫無道理,不可接受。我們敦促美方摘下意識形態有色眼鏡,摒棄冷戰零和博弈思維,停止採取損害中美互信與合作的錯誤舉措。

8、新冠疫情肆虐伊朗,衛隊總司令為何將矛頭指向美國?

伊朗的新冠疫情形勢十分緊急,連政府中樞的第一副總統都沒有倖免,成為病毒的宿主。而伊朗革命衛隊總司令更是對媒體表態:“肆虐的新冠肺炎或許是美國發動的生物攻擊。”結合之前美伊不斷緊張的局勢,以及因為疫情逐漸陷入困境的伊朗政府,很容易就能理解他這番言論的背後因由——將國內矛盾轉嫁到國際上來 ,以此穩定國內的局勢。

01.新冠肺炎不是美國所為

雖然有各種消息稱新冠肺炎是美國的陰謀,但是根據已有的科學報告,即使新冠肺炎發源地始終沒有確定,但可以確定它不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而是食用野生動物的惡果。所以,新冠或許有發源於美國的可能性,但是上升不到美國的陰謀,更別說是美國製造出來的“生物武器”。總司令海珊的這個指責和特朗普的“新冠是民主黨的陰謀一樣,都是不切實際的發言。

02.伊朗新冠疫情嚴峻

伊朗的新冠疫情接連響起警報,截止到11日,伊朗國內感染人數已經突破9000,僅次於我國與義大利,這還要考慮到伊朗衛生體制落後,很多感染者或許沒有被發現。並且伊朗是高官被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從一開始的衛生部副部長,到第一副總統,甚至連總統本人安危都要打上一個問號。

03.這是矛盾的轉嫁,也是仇恨的轉移

伊朗政府對疫情的遏制比較有限,伴隨著疫情擴散的,還有伊朗國民的恐慌,而恐慌會使人們失去理智,輕則哄搶商品,重則破壞社會秩序,危害社會穩定,總之,伊朗國內矛盾日益增長,日漸尖銳。失去理智的國民沖擊到了伊朗政府的統治,而伊朗由於之前歐美的制裁,加上本身底子差,無法完全處理好國內的各種問題,無法妥善處理好國內矛盾。於是,伊朗政府嘗試將矛盾轉移到美伊沖突上,試圖激起或者深化國民對美國的仇恨,以此減輕他們對政府防治不力的怨言。

伊朗政府自己也知道自己在說瞎話,但是萬一成功了呢?畢竟美國剛和伊朗結下樑子,兩國的民族矛盾在疫情前就十分尖銳,說不定海珊的這個說法真的會被伊朗國民所認可,真的能穩固伊朗政府的統治。

9、當美國誣陷新冠疫情是由中國傳到美國時中國人應該說什麼?

美帝國主義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極不負責任!我們奉勸特離普、蓬佩奧、布朗巴克們停止借疫情操弄政治議題。停止誣蔑抹黑中國、破壞中美抗疫合作。而應該把...

10、蘋果因新冠疫情再次關閉美國10%的店面是怎麼回事?

北京時間6月26日消息,由於最近新冠病例增多,蘋果將於周五關閉另外14家美國店面,使重新開門營業後又關閉的店面總數達到32家。

蘋果周四在一份聲明中稱,此次關門將影響在佛羅里達州的店面。這意味著蘋果在該州18家店面中有16家再次關門,只有Jacksonville和Sarasota的兩家繼續開門營業。  

「由於我們所服務的部分社區當前的疫情,我們暫時關閉了這些地區的店面,」蘋果發言人對彭博表示。「我們以非常謹慎的態度採取了這個步驟,我們會密切關注形勢,期待我們的團隊和客戶盡快回來。」

(10)中美媒體報道新冠疫情擴展資料

中國成蘋果主要利潤來源:

從今年2月起,在中國疫情逐步緩和後,蘋果在華門店就已經陸續恢復營業。相反,到3月新冠開始在美國和全球流行後,蘋果發布公告,稱對中國的蘋果團隊表示衷心的感謝,並於當天起恢復大中華區所有門店的正常運營。

今年中國「6·18」網路促銷節收官,中國媒體紛紛報道了蘋果在中國市場首次正式參加促銷的初步成績單。  

據報道,在京東,蘋果品牌刷出5秒成交過億,5分鍾成交過5億的紀錄,iPhone11高居手機銷售榜單第二名;在天貓,iPhone在開場5小時之後刷出銷售額超5億。可謂再次上演「東邊日出西邊雨」。

與中美媒體報道新冠疫情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