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實現轉型
以開放的平台思維,再造資源聚合力。互聯網的平台思維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其精髓在於多主體共贏互利。體現在媒體信息傳播上,就是「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形成具有強大整合效應的信息集群。
一體化的整合策略,拓展傳播廣闊度。一體化發展,是媒體融合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而一體化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有機整合的乘法。要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這就要求,自媒體與社交媒體勢必要成為新聞生產的一部分,打破傳統思維中對新媒體的調度都置於內容生產之後的慣性,改變新媒體只是延伸平台和延長價值的工具定位,必須要使新媒體的功能得以前置、內容得以滲透,讓公眾對於某些問題的理解變成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新的新聞生產方式正在打破封閉的報道模式,體現在三種變化上:其一,新聞的產品形態發生變化,「新聞報道+社交媒體」將構成動態擴展的新聞產品,受眾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互動信息將迅速匯聚並且反哺傳統媒體內容;其二,新聞的生產形態發生變化,媒體內外廣泛的公眾參與將被納入專業化新聞的內容生產中,同時通過用戶需求而產生精準內容定位正在成為現實;其三,新聞的表達形態發生變化,新聞的專業選擇和公眾的個性觀點,將共構新聞的表達形態,同時傳統新聞對信息甄別、選擇和解讀的優勢將發揮更大作用,並且「社交化」的運用將兼顧人們對信息的豐富性與信息的准確性的需求,報道內容也將不僅僅停留在「信息」上,關系、情感、行為都可以是內容的一部分。
2、論述傳統媒體環境下和新媒體環境下的品牌傳播有何不同?
傳媒媒體環境下,話語體系相對主流而且易捕捉,品牌傳播的觸點是相對統一的;新媒體環境下,話語體系被完全打亂,品牌的理解和傳播觸點紛繁復雜,同時也讓接觸人群有了區分。此外,新媒體可以說是對傳統媒體在傳播市場上的瓜分,那品牌傳播如果要做到全覆蓋,當然也被瓜分了更多的板塊。不過,對品牌傳播而言,首先還是應該找到品牌目標群體更為信任哪個媒體的話語體系,從而在此媒體上做好傳播推廣,而且傳播要符合此媒體的話語體系規則。
3、新媒體如何與傳統媒體相銜接
下面引用湖州廣播電視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媒體融合發展的策略
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在感到危機與緊迫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在當前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積極勇敢地進行轉型,融合發展。
1.解放思想,打開新思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互動。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打開新思維;要轉變觀念,創新驅動,以創新思路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拋棄傳統的包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2.提升素養,適應新要求。人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核心要素。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每一名媒體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中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標准非但沒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幾百字或者幾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幾十個字甚至是標題式的導語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閱讀、收看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受眾手中。這就要求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非常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軟體使用能力、視頻編輯能力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圖表製作能力,要有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在當前媒體環境演變的情況下,負責統籌協調的媒體負責人也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要能夠洞察傳媒大勢,要勇於決斷和承擔風險,要善於用人,融合是沒有經驗可循的試驗和嘗試,這就要求媒體的領導層知人善任,用智慧來用人管人。
3.內容為王,進軍新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是媒體取勝的法寶。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聚合、分發的APP——「今日頭條」卻能融資1億美元,估值5億美元,盡管這引起了關注和思考,但其5億美元的估值證明了內容的價值。
傳統媒體要加強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這些報道在新媒體平台上的首發率和發布率,取得新媒體輿論場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加大主流價值觀新聞內容的覆蓋規模。
4.推進融合,運用新技術。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即是因為有先進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要實現智能匹配、融合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要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全媒體化的業務流程。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優勢相結合,通過流程重組,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採集、加工、編輯,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信息獲取需求。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面對融合新趨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
4、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新」在哪裡?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較而言,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新的傳播載體。新媒體是網路媒體,以互聯網會傳播載體,快速,多媒體,立體地傳播信息。新的傳播方式。新媒體的網路傳播把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有機融合在一起(比如社交媒體),而傳統媒體基本屬於較單一的大眾傳播。新的傳播內容。大眾化的內容,碎片化的內容,泛新聞開始出現。新的互動機制。傳統媒體缺乏受眾參與,而新媒體則特別強調受眾的參與,提供了各種渠道和方式吸引受眾介入傳播。5、舉例說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區別
1、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 ①市場的差異。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要有「准運證」。壟斷帶有保護性,能賺錢,能帶來高利潤。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6、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渠道都有哪些
傳統媒體:電視、電梯、公交、報紙、廣播
新媒體:主要以網路為主,微博、微信、sns、問答類(知乎、知道)、論壇、博客、b2b平台等一些網路渠道
7、如何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
傳統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應是綜合性的融合,全方位的融合。核心問題是思想觀念的融合。在大數據正向出版業疾步走來的時代,互聯網思維刷新著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調整著整個時代的認知角度。作為以信息傳播為己任的出版傳媒業,受到的影響更是首當其沖。新媒體不僅在產品形態和生產運營模式方面與傳統出版迥然不同,而且從根本上改變著出版業的社會功能、價值屬性和思維理念。對此如果缺乏應有的認識,就容易對新媒體產生疏遠感和排斥感,故步自封。 很高興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8、新媒介形態和新產業對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造成了哪些沖擊
新媒介;英文名:New Media.新媒介通常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術語。不同的時期有不同時期的新媒介。《日本現代設計事典》中對新媒介(New Media)的解釋主要分為三個類型:(1)有線類:情報提供與終端均有線連接的。(2)無線類:衛星播送與高解像度電視、數碼電視等,是電波傳送的。(3)商品類:光碟,八毫米錄像帶等。在這個界定中,數字傳輸與數字製作成為新媒介的主要指標。
優勢
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信息量大,內容豐富
低成本全球傳播
檢索便捷
多媒體傳播
超文本
互動性
9、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趨勢下如何加強財務管理
(一)加強信息管理規范化、精細化。資金是媒體行業進行一切經濟活動以及經營運作活動所必須的最基本物質保障,面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大融合,我們要看到資金管理及使用的新變化,從而在管理手段方面進行調整與加強。首先,要切實建立一套完善的網路化財務管理體系,這不僅僅代表了需要基本的硬體設備與操作軟體,而是要根據媒體行業的運作特點進行管理軟體的深入開發與應用,要加強各個伺服器、數據傳輸埠的統一,提升數據收集整理工作的高效、快速。同時還要針對新媒體傳播在財務會計數據方面存在的數據形式多樣性特點,提升財會數據儲存、使用形式的多元化研究,如圖片數據、音頻數據、視頻數據等都要納入數據收集管理網路當中,這樣才能夠提升財務管理部門的資料庫完備性,確保其工作能夠在更為完善、詳盡的資料庫依託之上有效開展。
(二)提升管理意識。要從被動管理意識向主動管理過度,從實務性操作向決策支持方向過度,提升財務管理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與創新性。在意識樹立方面不僅要加強具體財務管理人員的現代財務管理理論及實踐經驗學習力度,同時也要加強中層管理乃至最高決策層在這些方面的大力學習,同時還要緊扣新傳媒財務管理工作特點加強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夠確保財務管理有效執行。
(三)加強網路數據安全管理。首先要切實加強軟體設計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監控功能,同時還要提升管理人員在軟體操作及數據分析方面的專業技能,此外還要在各控制關鍵點設置專門的數據監控點,確保在數據出現異常時候能夠快速有效的做出反應,從而實現財會數據的精細化管理。
(四)加強監督約束機制建設。首先要加強財務管理風險監督機制建設,風險監督機制要包括數據監督與風險預警兩個方面,首先要進行財務資料庫建設,資料庫不僅要包括傳統傳媒所遭遇過的以及可能遭遇過的風險,同時還要研究新傳媒的財務風險類型以及在轉型融合過程中兩種傳媒形式交叉所可能產生的風險,然後制定數據安全等級並研究相應的應對措施。在內外監督約束方面,首先要加強內部審計機制建設,審計工作人員不僅應該包括財務管理專門人員、同時還要包括傳媒專業人員,以便讓審計工作能夠適應傳媒行業的具體發展特點。在外部監督方面要發揮傳媒行業的自身優勢,提升社會大眾在輿論監督權履行方面的自覺意識,幫助企業及行業營造一個更加科學嚴謹的外部監督環境,促進管理工作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