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視頻 hiv病人想個擁抱,但是沒有人給他,然後一個老奶奶給了他擁抱
真是個勇敢有愛心的老奶奶,給個贊。
艾滋病雖然很可怕,但該病毒的傳播力並不是很強,它不會通過我們日常的活動來傳播。aware京 東提示下面這些行為,都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
(1)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擁抱、撫摸、禮節性接吻;
(2)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飯、喝飲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設施,如廁所、游泳池、公共浴池、電話機、公共汽車;
(4)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勞動、共用勞動工具;
(5)購物、使用鈔票;
(6)咳嗽、打噴嚏、流淚、出汗;
(7)蚊子、蒼蠅、蟑螂等昆蟲叮咬。
2、[抖音營銷]抖音營銷怎麼做比較好?
那你就盡量發一些你比較專業的東西。要在平台上邊亂發一些,對你這個銷售東西沒有意義的。圖片或者視頻。人家看起來也就比較整齊劃一。要不然大家也不會。知道您到底是在干什麼?
3、為什麼短視頻APP開發如此火爆?
2017年,直播行業用戶規模和佔比呈現下降趨勢,不斷見諸報道的直播行業亂象也讓人擔憂,直播行業正經歷著冰火兩重天。然而短視頻APP開發則風生水起,土豆網轉型短視頻平台,快手獲得騰訊3.5億美元融資,今日頭條成立自己的西瓜視頻,直播平台紛紛轉向短視頻。
一、短視頻APP的萌芽
啟動科技表示短視頻的價值比直播、圖文都大,有著更加成熟的變現模式,所以在當前的資本熱度、市場選擇下,自然而然出來了諸多短視頻APP開發。
對直播而言,使用門檻高,以顏值和擦邊球直播內容為主,缺乏傳播性,難以沉澱粉絲,並且帶寬費用高昂;而短視頻APP適合各種移動場景下的用戶參與,以內容為核心賣點圈粉,操作簡單,更容易引發二次傳播。
二、短視頻APP開發現狀
據藍蓮花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我國市場廣告規模在2021年將達到600億元以上,而短視頻的貢獻率將從目前的13%上升到63%,是所有渠道中佔有率最高的。
在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緩慢、流量越來越貴的情況下,短視頻APP憑借著其優質的內容和社交屬性,快速俘獲了大量的用戶,它是「信息獲取+碎片化閱讀+娛樂消遣+社交關系」的綜合體,成為普通大眾展示自己的產品。
而從產品上來說,時長1分鍾以內的更多是UGC小視頻,定義在4分鍾以上更多是PGC短視頻。內容形式有自拍、脫口秀、歷史紀錄片、采訪、音樂MV等,創作內容更加多樣化,一部分官方、團隊聯合生產,或者通過個人拍攝,網紅IP等進行創作。
三、短視頻行業未來發展
兩年時間的發展,短視頻行業將開始追求精細化和差異化,未來的短視頻行業將會出現以下幾個特徵:
1、專業化生產
未來PGC創作者更加專業,創作內容也更加穩定、內容多、質量高,將會產生一些PGC巨頭。而UGC更加平民化,注重生活場景的記錄,內容趨於平淡。
2、富美學形式
從短視頻出現,到有趣、有料、有用;最後依據這三者入口,最終會回歸富有美學形式的作品內容上;其主要表現就是在質量上的提升。毫無疑問,誰能夠持續不斷地生產優質短視頻內容,會決定誰將能走得更遠。
3、行業大滲透
運營商的調價、5G時代的到來,視頻流量成本正越來越小;基於視頻的交互性、豐富性、功能性,視頻必定會在所有行業的圖片領域以燎原之勢鋪開,接下來便是短視頻+時代;短視頻越短、越碎片化,傳播起來更快,人們消費起來更輕松。
4、視頻智能化
如何才能保證向用戶提供差異化的優質短視頻?如何適應不同人群進行精準分發?如何讓短視頻變得更加有料、有趣?短視頻APP開發需要結合AI人工智慧來實現視頻的內容分析,優化短視頻平台的核心演算法推薦機制。
4、短視頻為何會為食品安全謠言提供寄生土壤?
木耳有風險,食用當慎重?近日,以「黑木耳生長過程竟然全程打農葯」為內容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農民打扮在給木耳打農葯的男子聲稱,種植過程要打好幾種葯,包括除草劑、殺蟲劑和激素。但這很快遭到專業「打臉」:中國食用菌協會作出聲明,指出眾多與常識不符的疑點,並稱該視頻拍攝單位、時間及地點不明,擺拍特徵明顯,具有明顯動機不良和惡意抹黑的意圖。
在地栽模式下對少量雜草「多此一舉」地噴除草劑,冒著導致畸形木耳的風險,「反常識」地在正出耳的菌袋上灑農葯而不是通過暴曬防蟲害,這些嚴重背離黑木耳常規栽培管理技術和田間管理常識的情節,讓黑木耳狂打農葯的視頻可信度極低。
用「竟然」等聳人聽聞式詞語,讓男子裝成農民現身說法,看似「有視頻有真相」……不得不說,「黑木耳狂打農葯」跟此前很多涉及食品安全的謠言如出一轍:長期以來,許多造謠者將食品安全視作「重點開發區域」,散播「西瓜甜是因為打了甜蜜素」「頂花帶刺的黃瓜和彎黃瓜不能吃」「吃小龍蝦會得哈夫病導致『醬油尿』無法醫治」等。有媒體總結「2017年十大謠言」,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最多。
從謠言共有特徵看,它們多用煽動性詞語,如「緊急」「震驚」「竟然」;也善於以誇張詞語渲染行為惡劣、後果嚴重,刺激公眾潛在敏感點,包括貼「致癌」「有毒」之類的標簽,或更具象化地點出「全程打農葯」;還有的打著「善意提醒」的旗號騙人,打著科普名義反科學,動輒托「知情者」之口,稱「權威人士透露」「親歷者揭露」……
在短視頻時代,這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謠言還出現了很多新特點:呈現方式視覺化,傳播路徑社交化。早些年,有電視台曾製造「紙餡包子」的假新聞,引發軒然大波。如今,短視頻平台蔚然興起,內容審核門檻參差不齊,很多人基於流量導向又如法炮製出類似「紙餡包子」式的視頻,像螃蟹注膠、面條燃燒、塑料紫菜、蜜桃噴避孕葯等,都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視頻面目出現,比純文字謠言更具蠱惑力。當然,關於食品安全的內幕帖和陰謀論,向來自帶易傳播體質:它迎合了公眾「負面想像偏好」,再加上信息不對稱、認知門檻高,也導致很多人看到「致命」「有毒」等字眼就已如驚弓之鳥。
時下,視頻以其更高信服力和「信息繭房」特徵,既厚植謠言寄生土壤,讓謠言在小圈子裡內銷,還讓辟謠遭遇「逆火效應」反噬——辟謠說法反被視作謠言,造成辟謠效果大打折扣,更容易引發公眾恐慌,也更低成本地重創某些企業或產業。有媒體報道,「蛆橘事件」導致全國柑橘嚴重滯銷,皮革奶粉傳言重創國產乳製品。「黑木耳狂打農葯」也會誤導消費者,進而導致菌農菇農被殃及。
對於這類謠言在短視頻還魂,顯然有必要加以遏制。有學者提出「三法則」:謠言止於「知」,即滿足公眾知情權;謠言止於「制」,即完善治理謠言的法律制度;謠言止於「治」,即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
針對那些製造、傳播涉食品安全謠言者,當秉持露頭即打的原則,該依法處理的絕不姑息;對應的科普辟謠機制也要跟上節奏,不只是藉助新媒體渠道和短視頻形式,還應「向演算法等技術要辟謠的觸達率」,讓辟謠的聲音精準覆蓋謠言傳播管道和抵達人群,讓科學話語的「說服力+傳播力」對沖謠言的蠱惑力。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5、模仿網紅短視頻致安全事件頻發,危險短視頻誰來監管?
盡管辦公室小野與去世女孩家屬達成和解,但這起安全事件暴露出來的短視頻監管難題遠遠沒有到鳴金收兵的時候,多元治理格局有待形成,這需要監管部門、平台、短視頻創作者、用戶等多方共同努力。
簡單回顧下這起安全事件的前因後果。8月底,山東棗庄兩名未成年女孩哲哲、小雨在監護人不在場時,於家中模仿一條網路視頻內容製作爆米花,在錯誤操作下引發爆炸,導致嚴重燒傷,其中一名女孩因感染過重不幸離世,而她們在事發前在抖音觀看了知名短視頻博主「辦公室小野」的視頻。
一時之間,辦公室小野成為眾矢之的,盡管其表態稱本次事故並非模仿自己的視頻,但翻開辦公室小野過往視頻,腦洞大開的背後大多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而她在視頻拍攝過程中有安全保障和消防措施的情況下,尚且在操作過程中受傷。
對於好奇心強、辨別能力弱且安全意識淡薄的未成年人來說,盲目模仿大V短視頻中演示的操作過程,很容易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要麼讓自己受傷要麼同伴受傷,更有甚者將帶來生命危險。
令人遺憾的是,自己吃過虧的辦公室小野既未指出視頻拍攝是在專業人士監督之下完成,也未添加「危險動作,切勿模仿」等提示信息,無形中給慘劇的發生埋下了種子。
據央視報道,兩名女孩在操作中因為材料不足,並未使用相對安全的酒精燈,而是使用了家中濃度高達90%、重達一公斤的桶裝高濃度工業酒精,在火還未熄滅時再次倒入酒精,最終引發爆炸。
在我看來,在這起悲劇中,盡管辦公室小野並非直接推手,但屬於間接的「幫凶」,理應承擔一定的責任。正如其在聲明中提到,將對賬號內容進行全面整改,全平台永久下架帳號中一切存在安全隱患的視頻,在整改到位之前將無限期停更。而雙方達成和解,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去世女孩家屬,卻永遠無法修復家長失去愛女的痛。
事實上,這起誰都不願見到的悲劇,不僅給辦公室小野上了一課,不要為了搏眼球而只顧腦洞大開,忽略了內容本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給平台上了一課,內容審核時不要以為不涉黃涉暴就可以過關,應堅持積極向上的內容導向。
眾所周知,短視頻因趣味性、互動性、娛樂性而迅速走紅,不僅吸引BAT高調入局,也誕生了頭條系、快手等實力強勁的玩家。與其他新興行業類似,短視頻行業發展初期呈現出野蠻生長態勢,亂象頻出,加上政策監管的滯後,導致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行業秩序。
6、企業如何做短視頻營銷?怎麼做才會有效果?
短視頻營銷是近年來產生的營銷新方式,甚至可以取代掉傳統的營銷模式,怎麼樣做短時頻營銷採用效果,你需要達到以下幾點:
1.用「未知」作為視頻兩點。人們總是對新鮮的事物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可以從這方面入手。
2.視頻內容滿足用戶幻想。
3.感官上可以給人帶來刺激。
4.視頻要有價值上的升華。
5.視頻中要有沖突。
以上幾點能做到,你的視頻就會很吸引人了。
7、抖音等短視頻APP的崛起,讓我們生活更有趣了嗎?
在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已經纏著爸爸媽媽錄抖音小視頻了,我身為一個成年人,表示對此真的很沒有抵抗力。抖音讓人有上癮的魔力,一刷就停不下來。
最開始接觸抖音是因為室友開始進行土味兒情話模式,雖然覺得很非主流,但又覺得很有意思。我便走向了「一入抖音深似海,從此休息與我無關」的道路,明明晚上困得眼皮都掰不開了,還是不捨得放下手機。
抖音有毒,沒有自製力的人還是把這個軟體卸載了吧!
抖音小視頻把很多經典的歌又捧火了,但也把很多經典玩壞了。
「確認過眼神,我遇見對的人」是《醉赤壁》裡面的歌詞,第一次聽到的是抖音里一個帥氣小哥哥的翻唱版本。當時就感覺「哇哦,我的耳朵懷孕了」,查了下原唱,才發現是音樂才子林俊傑的歌。
但是有些人惡搞音樂、古詩、名畫,我覺得很不尊重藝術。
抖音的套路和「土味兒情話」讓我們覺得撩人已經成了一個技能。會撩又走心的人收獲了愛情,只撩不負責的人則是渣男渣女的標配。
「你看我的眼裡有什麼?」
「有眼屎嗎?」
「不,是可愛的你呀!」
這種情話的打開方式層出不窮,讓我們的業餘生活多了很多娛樂空間,但也讓很多人誤以為遇到了愛情。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抖音提醒的「非專業人士請勿模仿」,結果模仿一時爽,哭的淚汪汪。
有個父親模仿抖音上的「空中接人」結果把自己女兒的胳膊整骨折了,悔不自已。
雖然抖音能讓無聊的生活得以消遣,但是我們要理智看待,千萬不要有依賴性。
8、小紅書恢復上架,小紅書是如何火起來的?
小紅書至8月1日下架後,經過漫長的77天終於重新上架,當時下架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有些說是因為小紅書酒店打卡筆記涉黃,但是直到上架仍然沒有知道確實的原因。
小紅書內部人員曾經透露,小紅說下架以後,之前跑的太快,需要時間沉澱和反思。在如今用戶增長放緩,各大平台爭相跨界競爭,創始人霍芳曾經對內容,生態亂象進行過反思,她說小紅書目前判定「內容真實性的標准」還不夠成熟,如何定義黑產,如何定義違規廣告也是沒有完善,一系列的規則還在制定當中,而這一切的過程會牽扯到技術產品和人工審核運營。
眼看「雙11」購物節將到,各平台競爭進入白熱化,而小紅書的上架時間恰逢其時,小紅書不僅要面對強勢玩家抖音和快手短視頻帶貨,還要應對主打內容設置的微博和支付兩大平台,後者還推出「綠洲」和男性種草社區CHAO,到底誰能笑到最後,還需要時間的判定。
小紅書如何火的,它最初只是一個論壇,大家在上面分享購物經驗,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漸發展成為以購物經驗為主,並且可以引導社會的購物交易,從而成為一個很專業的電商平台,變化巨大。
當初分享經驗的都是些購物達人,他們都有很深的資歷和經驗,所以他們分享的內容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這也增加了用戶的粘性,由於他們的推薦,這個商品的銷售量就會增加,小紅書還開發做一種精準的推選機制,一些用戶來到這個平台,閱讀一些有經驗的文章,就會點贊或者收藏一些作品,然後小紅書就根據這個動作來獲取讀者的信息,更添加一些讀者感興趣的內容。
久而久之,就了解用戶的愛好,最後增加了一些商品的銷售量和興趣,使推薦更加精準,最後達成增加商品的銷售量。和其他今日頭條,大魚號,百家號,平台內容大同小異,根據讀者的興趣愛好,去推薦讀者喜歡的文章,只不過他們的廣告放到最後,最終目的都是實現變現,獲取利潤,就是要賺錢,這才是他們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