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高校新媒體中心功能

高校新媒體中心功能

發布時間:2020-10-28 00:51:18

1、高校社團新媒體怎麼玩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2、中國高校新媒體聯盟是什麼組織啊?怎樣加入中國高校新媒體聯盟呢?

中國高校新媒體聯盟是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的指導精神下、由中國境內各大高校學生媒體在南京發起成立的組織機構。它的宗旨在於聯系國內各高校學生媒體組織,實現學生媒體組織新媒體之間的深度交流、資源共享,同時負責籌備每年一屆的高校校園新媒體交流會,促進高等院校新媒體的整體健康發展。
截至2013年,共有50餘家重點院校成為聯盟理事單位、100餘家地域高校校園媒體成為聯盟會員媒體。隨著聯盟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品牌活動的不斷推出、組織建設的不斷完善,中國高校新媒體聯盟現已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組織機構,成為各高校校園新媒體及社團資源共享、互動交流、企事業單位尋求校園推廣發展的重要平台,在全國高校新媒體組織的發展中始終保持領先水平。
中國高校新媒體聯盟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UNMUNJ 騰訊微博:http://t.qq.com/CUNMUNJ

3、大學有沒有新媒體專業

有的,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是基於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形態對新聞傳播行業及整個社會的的巨大推動,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所需,順應移動互聯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而產生的新聞傳播類新專業。該專業是對2011年開始招生的新媒體與信息網路專業進一步發展。

2012年教育部開始組織該專業申報工作。2013年首次批復28所高校招生,2014年批復20所高校招生,2015年批復29所高校招生,2016年批復47所高校招生。該專業文理兼收,畢業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3)高校新媒體中心功能擴展資料

新媒體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

1、具有深厚的傳播學學科背景和網路與新媒體的知識結構;

2、既懂得傳播規律,也懂得市場規律,在開闊的國際化視野中,形成對當今互聯網業和數字傳媒業運營的整體性、綜合性把握,將知識轉化為創意、策劃和執行能力;

3、具有良好的自學能力、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4、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5、在專業領域內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與整合能力;

6、掌握藉助科技手段完成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7、具有在IT、傳媒領域和相關的文化傳播行業經營管理的能力。

4、30所高校小程序什麼時候集體上線?

9月27日,教育部新聞辦、新聞中心攜手騰訊微信,在清華大學舉行「新平台 新聯動——30所高校小程序集體上線儀式暨教育政務新媒體宣傳研討會」,宣布全國近30所高校將上線專屬小程序,藉助小程序能力為高校師生提供更輕便的校園服務。這是教育系統政務新媒體運用新平台、新技術服務廣大師生的又一次生動實踐。率先推出小程序,也讓教育政務新媒體走在了「互聯網+政務」服務領域的前沿。

在教師節前夕,教育部政務新媒體藉助騰訊微信公眾平台正式推出「微言教育」小程序,並成功開展社交化活動「致敬!老師」,當天小程序訪問量即突破40萬人次,覆蓋微信用戶近2000萬。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部分高校也已初步「試水」,北京大學「就業小助手」、武漢大學「智慧島」、四川大學「校園導覽」等,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全面的信息服務。

微信小程序是一種全新的連接用戶與服務的方式,它可以在微信內被便捷地獲取和傳播,具有獲取容易、體驗輕便、不需下載、用完即走的特點。教育系統小程序,是教育部門、相關高校聯合騰訊微信公眾平台,向社會公眾、師生提供資訊與服務的全新方式,可以整合教學、校園服務、校務管理,實現高校運作智慧化升級。微信用戶只需打開微信客戶端的「發現-小程序」,在搜索框中搜索「微言教育」或上線高校,即可訪問。

教育系統小程序的上線,是對原來以「微言教育」公眾號為核心的教育政務新媒體聯盟的一個全新補充,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高校新媒體應用功能和發展前景。微信團隊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小程序,讓微信能力進一步深入校園,打造現代化的教育體驗,通過微信能力服務更多校園場景。」

自2013年1月1日教育部官方微博上線以來,教育部新聞辦積極打造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目前已先後開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入駐搜狐、新浪、人民日報、今日頭條、網易、一點資訊、騰訊企鵝號等7個新聞客戶端平台。目前,「微言教育」擁有粉絲3000餘萬,成為教育部發布重大政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溝通民眾的重要平台。

在教育部政務新媒體的帶動下,教育系統政務新媒體蓬勃發展。目前以「微言教育」為核心,聯合32家省級教育部門,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以及部分部屬高校、地方高校、地市教育部門共1200家單位組成「中國教育政務新媒體聯盟」,上下聯通,左右貫通,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政務新媒體矩陣。

高校小程序結合科技實現信息完整化。

5、作為一個技術小白,在面試高校新媒體類部門(其實初衷是想學PS PR什麼),要注意什麼?

熟悉微信的基本後台

熟悉你應聘的新媒體的風格

如過問你隨機主題的寫作你需要有一點的思路

熟悉排版技巧

了解不同新媒體渠道的分發機制  

6、高校新媒體的局限是什麼?

定位就已經很局限了,其次是成員更新迭代太快,政治因素影響大

7、如何通過新媒體平台促進高校間的交流

本次活動以「新媒體建設與高校媒體發展」為主題,將省內16所高校的34家校園媒體代表召集一堂,通過校園媒體建設主題報告、圓桌交流會、新媒體傳播矩陣、新媒體建設培訓等活動讓各高校媒體的建設經驗通過不同側重點、實踐與經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廣泛、深入、靈活地交流。
據介紹,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相對於報刊、網路、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建設是團中央在文化建設上的重大舉措。此次論壇的舉辦,為各高校媒體代表搭建一個分享特色校園新媒體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時也能夠促進高校傳媒聯盟內部信息的溝通,推動高校間媒體的交流合作,為高校校園新媒體區域聯盟化提供助力。

8、各高校新媒體中心的工作策劃書怎麼寫

你這問題提的太籠統了。
學校裡面的策劃書比較簡單。
題目、主題、前言(或背景介紹)、現有情況介紹、今後工作安排(從哪些方面著手、准備怎麼做、為什麼這么做、誰去做、做的時間節點),結尾結束語。

與高校新媒體中心功能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