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新媒體",宋代小報是如何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提起新聞業在我國的起源與發展,其實由來已久。早在唐朝就已經存在了《開元雜報》,而且存在了進奏院這個統一整理撰寫官方報紙的朝廷官署。
但是真正的民間小報誕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當然,大家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小報會誕生在北宋這個動盪的時期?而宋之前的隋唐王朝、秦漢帝國卻沒有出現?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宋代小報的誕生與發展。
宋代小報誕生記
在宋代,只要是一個關注新聞的人,每日都會去街上買一份報紙,上面內容紛繁復雜,不僅有時政消息還有新奇的社會新聞,這就是大宋"日出一紙"的小報。
那麼大宋王朝民間小報是如何產生的?當然就必須談談它們的"母體"——邸報。
邸報和民間小報可不太一樣,因為它的前身是來自於唐代進奏院撰寫的官方報紙,當時也是大宋王朝認可發放的官方報紙。它幾乎在大宋王朝開國不久就被確立了官方的地位。
邸報在大宋王朝的地位是多方面造成的。眾所周知,大宋王朝是一個高度集權制的封建王朝。因此,朝廷的核心就是集權、達到對國家各個層面的高度控制。那麼,朝廷就需要一種官方刊物控制民間的人心動向,提高自己的掌控力。
所以,邸報就是一種大宋朝廷控制民間的手段。
既然如此,邸報上面就只會刊登大宋朝廷允許頒布的政令和消息,而不利於大宋朝廷統治的是被禁止刊登在上面的。比如,各地的洪澇等自然災害不會刊登,因為儒家"天命觀"的影響,往往很多人都會以為這是上天不滿皇帝的統治,導致人心惶惶;再比如,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朝廷機密等等也是不會被刊登在上面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大宋王朝政局本就不是特別穩定,重文輕武,對內軍備鬆弛,對外金軍虎視眈眈;所以,大宋內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不管是為了爭權奪利還是為了自身安全,對於消息都趨之若鶩。
而邸報這種官方刊物顯然不能滿足大宋人民的需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這就成了刺激宋代小報誕生的重要因素。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這是北宋著名詞人柳永描寫大宋杭州的一處繁華之景。
現在說起大宋朝,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弱宋",但是大宋朝的民間經濟實力卻是不可忽視的強盛。彼時的大宋朝的經濟實力幾乎引領世界的水平,甚至是我們中國歷史的最高峰,城市化水準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二。大宋朝空前鼎盛的經濟狀態,也為宋代小報的產生提供了成熟的社會經濟環境。
再者,雕版印刷技術經過了唐朝的發展,到了宋朝更是飛速改進至成熟。究其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宋朝廷十分重視教育,而涉及到教育必定需要大量的教材。所以,朝廷方面都是鼓勵大宋民眾私自印刷教科書。而且,刻書售賣是可以獲利的,這大大的刺激了民眾的積極性,工匠的水平也漸漸成熟,因而,雕版印刷成本不高,民眾因此獲利也就更高。
也就是這樣,書籍成本低,民眾積極性高,沒有政治壓力,朝廷支持,國民文化素養也是非常高。陳寅恪先生就曾說道:"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所以,大宋的文化創作環境非常輕松自由,各階級知識分子各說其詞,民眾也時常聚在一起高談闊論,造就了獨屬於宋代人民的市井文化,為小報的傳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廣泛的受眾群體。
而宋代小報的內容方面也是和朝廷的進奏院相互聯系,他們也就是小報信息的主要來源。而徽宗之後,社會也開始存在"專以探報此事為生"的民眾,然後以"小報"的名義,傳播市井,而因此"坐獲不貲之利"。
就這樣,宋代民營的"小報"在各種復雜的政治社會因素中就此誕生。
宋代小報之優勢
大宋小報誕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時期。但是,當時做這一行的其實沒有固定和官方的稱謂。而"小報"二字其實是大宋朝讀者所取的代稱,本質上是為了區分官方報紙刊物邸報等。
雖然宋代小報不是正統的報紙,但是有官方報紙難以媲美的優勢。
首先,小報的消息非常靈通,傳播速度之快,時效性遠超官方刊物。舉個例子,每次遇到朝廷有新出的官員任命消息,早朝還未散盡,具體情況就已經被小報給傳播出去了。所謂"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傳播"說的就是如此。
其次,小報內容非常廣泛不受朝廷的控制,而且很多都是官報等不允許傳播或者還未來得及傳播之事。小報除了報道官員的升遷、任免、差除以及官員奏議等等時政性消息,還會報道其他貼近民眾的時局消息。比如,金人入侵大宋朝,大宋北方人民和部分官兵奮起反抗,小報對此敘述詳細。然而,朝廷內部因為主降派占上風,則認為此事是"駭惑聽聞",不準在官方刊物中出現。
最後,小報的來源非常之廣,絕不僅僅如官方刊物那般只局限於宮禁之中。由於小報的信息製作者來源於中央各個官署內部,有專門的"探官"為之打聽內部消息,探官們內部還有分工。內探、省探、衙探分別打探朝廷各個地方的消息,有的是打探宮廷內部的,有的則是打探中央機關以及各個官署等等。
而且,加上小報本身就身處於市井江湖,很容易掌握收集民間的小道消息。所以,小報內容可能來之於朝廷進奏院、各個官署內部流傳或者泄露的消息,也可能來自於民間訪談等等。所謂"或得之於省院之漏泄,或得之於街市之剽聞"就是大宋小報來源的一個概況。
正是如此,小報更具新聞性、來源廣、內容豐富,大宋百姓又都喜歡新奇的事物,使得小報比朝廷官方刊物更加受歡迎。
大宋民間常常聽見"已有小報矣","小報到矣"等等的聲音,大宋百姓漸漸的"皆以小報為先,而以朝報為常",宋代民間小報逐漸成為各階級知識分子的首選。
宋代小報之弊端
小報雖然頗受大宋人民的喜歡,但是其中一個很大問題一直受人詬病——真實性低,內容缺乏考證。
小報之所以被稱為宋代"新媒體",自然也具備現代新媒體的特徵,那就是"內容為王"。舉個例子,在宋徽宗大觀四年,小報竟然偽造了皇帝的詔令。偽造內容是訓斥宰相蔡京投敵賣國的,皇帝為了辟謠,還為此專門下了一道詔令。
所以,大宋朝廷也曾多次公開斥責小報"撰造命令,妄傳事端"。
當然,造成小報的內容虛假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們得知道小報是商品經濟衍生出來的產物,很多小報經營者是沒有多少政治抱負的,賺錢獲利就是根本目的。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網路上那些博人眼球的娛樂新聞,能讓更多人關注因此獲利,他們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小報有時候的虛假消息就是小報經營者故意為之,目的就是激發民眾的興趣,他們從中獲利。
其次,小報來源過於復雜,而小報並沒有專門的人員核查消息來源的真實性。前面我們提到小報的消息有的來自於朝廷內部消息的泄露,有的來自於民間流傳的說法。
雖然,消息來源很廣,小報甚至為了打探更多的消息,專門組建一支打探消息的隊伍,也與朝廷進奏院相互合作,在當時,進奏院的官員們撰寫報紙就相當於他們的"兼職";但是卻沒有安排專門的人員核實消息的真實性。
宋代小報之意義
宋代小報的缺陷很明顯,但是它的積極意義同樣不可忽略。
大宋王朝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民間報紙,而宋代的小報則打破了官府壟斷新聞報紙行業的局面。它的出現讓各階級的知識分子看到了國家另外一面,而不再是朝廷的一面之詞,對於國家局勢的了解也更加立體化。
再者,小報內容在另一個層面上來說是民意的傳達。前面我們提到了小報甚至有偽造皇帝旨意的做法,其實這也就是人民表達對國家大事看法的一種方式。他們偽造皇帝斥責蔡京的詔書,實際也表現了大宋民間對於宰相蔡京其實頗有微詞。
無獨有偶。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小報再一次偽造了旨意。報上刊登說,大宋朝廷將會重用主戰派張浚對付金軍,這消息一傳播開來,甚至讓金軍又驚疑又恐懼。而皇帝不得不又一次下詔書澄清。
兩次偽造詔書,都表達了大宋民間知識分子對於當時局面的看法,而且每一次都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可見影響之大。
此種表達民意的方式是當時從未出現過的,之前的皇帝都是通過大臣的奏報才能了解民間的實際情況,而如今小報的產生則是讓民眾的思想直接與皇帝接觸,可謂是古往從未有之!
結語
宋代小報出現被很多學者們認為是"悲劇的產物",誕生之初就受到多方的打壓,長期處於地下、非法的狀態,甚至在內容的真實性上也被多方所詬病。
但是,它卻打破了官府對於新聞報紙業的壟斷統治,讓民間對於時政的看法走上大宋的舞台,新聞報紙業不再是朝廷的一言堂。
而且,小報也在大宋復雜背景下成為一種商品,成功走入大宋市場。並因為其特殊的存在方式讓大宋民眾看到一個更加立體的時局。
大宋小報的誕生不僅促進了中國民間新聞報紙行業的發展,也開創了通過報紙向上層階級傳達民意的先河!
2、新媒體時代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有何影響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
(參考資料:財識網)
3、互聯網背景下媒體受眾特點表現在哪兒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平台。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