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革命全書概括

新媒體革命全書概括

發布時間:2020-10-25 21:46:32

1、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概括全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主要內容:這篇課文寫了少年時代的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可說理的事,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背景:辛亥革命爆發後,周恩來帶頭剪去辮子,並接觸進步書籍,他讀光復會領袖章太炎的書和同盟會的雜志,讀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無論是章太炎難懂的古體文,還是梁啟超的近體文,周恩來都認真閱讀。

雖然進步刊物的思想側重各有不同,但樸素愛國的道理是一脈相承的。周恩來的眼界隨著閱讀拓寬,思想得到升華,對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所以,當其他同學還從未想過為什麼要念書時,周恩來已經明確地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新媒體革命全書概括擴展資料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成長的故事」專題中的第一篇課文,也是鄂教版第七冊課文。

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先寫12歲的周恩來剛到沈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疑惑不解;接著寫周恩來在租界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

然後寫在修身課上,周恩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最後寫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心繫中華的振興,立下遠大志向。

課文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文中寫了三件事,中間有兩次過渡。第一次是過渡句:「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這句話承接的上文是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話之後經常想問題,說明正是這些問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個究竟,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來闖入租界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過渡段,即課文的第9自然段。「從租界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緊承上文周恩來在租界里切身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這一句話巧妙地把課文引入了下文對修身課上這件事的敘述。

2、傳播史中五次媒介革命的內容及其所發生的大約時間分別是什麼?

一、媒介技術進步的動因:人類追求時空的無限性

根據傳播媒介學家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觀點,媒介系統要完成信息、知識、文化的傳播使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空間領域內信息的共時性傳播,時間范疇上的信息歷史性傳承、積淀。任何媒介都是一種物質實體,因此也必然會以一定的形態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並顯示出自身獨特的性質。書籍、雜志、報紙、照片、石碑等都是佔有空間的媒介,廣播、電話、對講機、無線通訊等都是時間性的媒介,電影、電視、電腦等則是時空兼具的媒介。

從傳播的過程看,信息傳遞經過了從傳播者到接受者的時間歷程和空間范圍。從媒介的時間性質看,媒介能夠保存信息的時間有長有短,傳播信息的速度有快有慢。例如,相對前者,電視傳播比印刷傳播快,具有時間的優勢;相對後者,電視傳播比印刷傳播短暫,不易保存,不具時間優勢。從媒介的空間性質看,能夠裝載信息的空間有大有小,信息覆蓋的地域范圍也有大有小。

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它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傳播既是人類空間的連接體,使信息不受山川海洋的阻隔而傳之萬里;又是人類時間的連接體,使信息不受滄桑歲月的磨損而傳之千年。然而,傳播要架起社會成員之間時間空間的「連續的橋「,卻受到有限生命體、社會關系等因素的束縛,因此,具體傳播的時間空間相對於整個物質世界的無邊無際、無始無終是有限的。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狹小社會活動空間的人,只能是片面發展的個人;而生活在具有最廣闊的社會交往空間的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媒介作為信息交流的中介,是人類獲取社會關系資源的必要和普遍條件。自有人類之日起,媒介就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為生存而斗爭的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而且它不斷推動社會發展和促使個體自我滿足、自我認識、自我完善。因此,傳播的時空條件決定了社會關系的豐富程度,從而決定了人類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然而,作為物質世界的具體的人,由於受生命體時間與能量、社會特定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的制約,導致人類擁有的時間空間是相當有限的,而時間、空間的有限性阻礙了人類交往的廣度和深度,使人所具有的社會性得不到張揚。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努力克服、戰勝時空的有限性。就必須探究和掌握時空的「必然」,才能獲得時空的「自由」。恩格斯說過:「自由就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2]

媒介技術發展史表明,媒介技術革命的進程是人類打破時空枷鎖的過程。早在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其《人的延伸:媒介通論》著作中,提出了「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著名論斷。在麥克盧漢的眼裡,書是眼的延伸,廣播是耳朵的延伸,電話是耳朵與聲音(嘴巴)的延伸,電子技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總之,它認為媒介是我們人類生理與神經系統的延伸,它構成一種系列化交互作用的世界。在我們看來,與其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不如說媒介是人體的時空延伸。因為正如麥克盧漢在其另一著作《媒介即訊息》中所說,口語媒介受聽力的物理因素限制,導致人們必須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之中:部落群體;文字及印刷媒介出現以後,媒介的時空得到擴展,人類開始分散居住,原有的部落社會隨之解體;電子媒介出現以後,以其范圍廣、速度快、現場感強等優越性能,把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納入到一個傳播系統之內,形成一個類似部落群體卻地域范圍廣闊的「地球村」。可見,媒介技術進步為人類從時空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不斷邁進提供了先決條件。

麥克盧漢還提出了「媒介即訊息」的著名論斷,認為不是媒介所傳播的內容而是傳播媒介本身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的基本構型。意思是由媒介形式的任何進展所引起的人類的規模、步代或類型上的變化,這是媒介形式除了傳遞媒介內容之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信息」。這一命題的實質,是強調媒介形式遠比媒介內容重要。一般人認為媒介僅僅是形式,僅是信息、知識、內容的載體,它是空洞的、消極的、靜態的。可是他認為,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是積極的、能動的,對信息有重大的影響,它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式。有人不以為然,認為媒介僅僅承載內容的形式和外殼。習慣的思維定勢堵塞了洞悉的目光、創新的思路,人們對媒介形式的革命力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二、五次媒介技術進步與人類時間空間的延展

在人類媒介技術史上,曾經發生過五次媒介技術革命,每次媒介革命所產生的巨大作用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有力地改變了人類在過去的所感所觸和所見所聞,而且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現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在前語言時代,我們的祖先只能靠動作、表情、吼叫、記號等非語言媒介進行傳播。勞動創造了人類語言後,口語媒介掀起了人類媒介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有了語言,人類個體的經驗可以交流、可以為社會成員共享,上一代的知識也能傳授給下一代。有了語言,人類從此脫離了動物的信號傳播藩籬,踏上了人類精神交往的大道。口語的產生無疑加速了人類社會進化和發展的進程,直到今天,口語依然是人類最基本、最常用和最靈活的傳播手段。但是口語有其局限性:第一,由於人體能量的限制,口語只能在很近的距離內和短時間內傳遞和交流。第二,口語使用的音聲符號是一種稍縱即逝的事物,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媒介發展歷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文字克服了音聲語言的轉瞬即逝性,它能夠把信息長久地保持下來;文字能夠把信息傳遞到遙遠的地方,打破了音聲語言的空間限制。

印刷媒介技術面世以前,由於媒介笨重、復制困難和傳播壟斷,文化知識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竹簡、帛書、邸報等書寫媒介也只在上流社會流傳。印刷媒介技術的發明,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第三次媒介技術革命,並引導人類傳播真正步入一個嶄新的大眾傳播時代。印刷傳播以其輕便、易保存的優勢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在人類的第四次媒介技術革命中,以廣播、電視為主體的電子媒介,不僅大大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息傳播瞬息萬里,而且掙脫了印刷媒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運輸的束縛,為信息傳播開辟了一條便捷、高效、省錢、省力的空中通道。特別是廣播、電視插上衛星轉播的翅膀,這種傳播就不再是通常的大眾傳播了,而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跨國傳播甚至是全球傳播。「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電子技術的發展之後,我們已在全球范圍延伸了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我們的星球范圍取消了時空。」 [3]

網路媒介的出現和網路技術的進步,又掀起了媒介的第五次革命。網路是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視頻技術等聯結世界各個國家、部門和個人的高速信息交換系統。網路媒介具有極為廣泛的傳播時空,可以把信息傳播到互聯網所覆蓋的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所有目標受眾中。而且,由於網路媒介的超文本格式和相互超鏈,使其內在的信息空間巨大,不受廣播電視播放時間、報刊版面空間的限制。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關系一般是基於血緣、地緣、業緣關系建立起來的,人的交往過程受制於人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和社會角色等因素。網路媒介超越時空的限制,不同階段、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語言的人在網路中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交往關系,突破了以往的點對點的局限性,實現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多對一的各種交往形式,社會成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就任何內容同時進行交換,增強了人的開放性和社會性,形成了更加自由的人際交往關系和更加全面、豐富的社會關系。

3、《《紅星照耀中國》篇章故事梗概

第一章 探尋紅色中國

講述作者對紅色世界的好奇,開始深入蘇維埃紅區的冒險,去探究蘇維埃共和國、紅軍、共產黨的秘密。並且講述了張學良和楊虎成與共產黨達成一致搞日協議的原因和經過。

第二章 去紅都的道路

講述在進入紅區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經歷,並講述了國民黨通過「民團」這一組織對地方的統治和鎮壓政策。介紹了周恩來及賀龍的人生經歷以及他們獨特的個人魅力。介紹了許多年輕的紅軍戰士們因為被剝削被壓迫的命運而參加紅軍、熱愛紅軍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講述了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給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質朴純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過人,是一個頗有天賦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談到了共產黨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紅軍大學開展的各項課程以及紅軍劇社開展的宣傳工作。

第四章  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

本章講述了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的人生經歷、思想變改以及成長為紅軍領導人的過程。

第五章  長征  

講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過程。著生記敘了第五次大圍剿,以及長征中強渡大渡河、過大草原等艱難英勇的事跡。

(3)新媒體革命全書概括擴展資料

作品影響

《紅星照耀中國》不僅在政治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為同類作品的典範。人物刻畫、環境描寫以及敘事的角度幾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出版後,在中國同樣產生巨大的反響,成千上萬個中國青年因為讀了《紅星照耀中國》,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紅星照耀中國》首先在英國出版,一問世便轟動世界,在倫敦出版的頭幾個星期就連續再版七次,銷售10萬冊以上。世界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傑作,標志著西方對中國的了解進入一個新時代。

美國歷史學家哈羅德·伊薩克斯的調查說明,作為美國人對中國人印象的主要來源,《紅星照耀中國》僅次於賽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國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國老百姓,而《紅星照耀中國》則使西方人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代美國人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知識都是從斯諾那裡得來的。

4、《裝在套子里的人》梳理小說的情節,概括其內容

一、關於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來源於現實生活更高出現實生活,其中虛構和想像是重要的藝術手法。在課文的第一段,作者已經明白曉暢地揭示了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徵,首先是「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裡,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顯然這是不符合現實生活的誇張;接著是更進一步向細節延伸:他總是把雨傘裝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個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連那削鉛筆的小刀也是裝在一個小套子里,這也是在照應題目。然後作者總結到:總之這人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到第一段結束,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徵已經非常明顯,那就是膽小、怯懦、保守……而這種明顯的人物性格特徵正是通過作者的層層精心設計、不斷反復地虛構和想像形成的。這種手法的好處在於突出鮮明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臉譜化、單一化缺少豐富性。

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敲鍾人卡西莫多顯然也是虛構的人物形象,但與課本不同的是,雨果形成了卡西莫多身體與靈魂的巨大反差,通過這種對比使得敲鍾人的形象更有血有肉,也更震撼人心。

二、主旨與為什麼

課後研討與練習中問,他為什麼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這個題目並不容易,第一段中有「現實生活總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從外在的原因分析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種種變化使他難以接受。從內在的原因來看第五段寫出了別里科夫的極端膽小,這是內在的性格原因,教參里提起的沙皇專治,在文本中難以直接找到,因而介紹就可,不必強求學生上綱上線。通過這一題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明白作者是通過別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來表現一類人的整體特徵,因而在結尾才會如此結尾。

三、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與情節安排

課文以「我」為角度展開敘述。「我」是別里科夫的室友、同事。「我」這一敘事角度有以下優點:

①雖然是有限視角,但符合讀者了解人物的真實情況,更容易營造講故事的敘述氛圍。

②「我」作為與主人公不同的存在豐富了文章的內容。例如課文中的「我」顯然是作者意圖的表現。

情節安排上,課文有意識地營造了突轉。

課文第六段:可是,這個裝在套子里的人,差點結了婚。這個情節設計是匠心獨運之處。因為有個這個設計,才有了後文與科瓦連科的沖突,才使得前面由「我」敘述的略顯枯燥的交代轉入了豐富細膩的描寫。才使得別里科夫在與新派老師的對抗有了象徵意義。才使得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細膩。

這都是學生習作中可以借鑒之處

5、想知道劉慈欣的《三體》的主要內容 主要人物 故事梗概

1、主要內容: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天文學家葉文潔在期間歷經劫難,被帶到軍方絕秘計劃「紅岸工程」。

葉文潔以太陽為天線,向宇宙發出地球文明的第一聲啼鳴,取得了探尋外星文明的突破性進展。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四光年外的「三體文明」百餘次毀滅與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對人性絕望的葉文潔向三體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地球的基礎科學出現了異常的擾動,納米科學家汪淼進入神秘的網路游戲《三體》,開始逐步逼近這個世界的真相。汪淼參加一次玩家聚會時,接觸到了地球上應對三體人到來而形成的一個秘密組織(ETO)。

地球防衛組織中國區作戰中心通過「古箏計劃」,一定程度上挫敗了拯救派和降臨派擾亂人類科學界和其他領域思想的圖謀,獲悉處於困境之中的三體人為了得到一個能夠穩定生存的世界決定入侵地球。

在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之後,龐大的三體艦隊開始向地球進發,人類的末日悄然來臨。

2、主要人物:葉文潔、汪淼、史強、常偉思、楊冬、丁儀、伊文斯、羅輯、章北海等。  

(1)葉文潔,劉慈欣科幻小說作品《三體》中的一個人物,擔任過大學教授、天體物理學家、ETO統帥,人類毀滅的元兇。

(2)常偉思,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和《三體2:黑暗森林》人物。亞洲軍事力量中太空軍的奠基者,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軍司令員。

3、梗概: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5)新媒體革命全書概括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政府加強「科技興國」宣傳、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利科幻創作的條件;同時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創作隊伍逐漸更新,一些從科幻迷中分離出的精英化讀者也成長為作家。

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在2006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山》時,許多讀者去信說希望他寫成長篇,於是劉慈欣就決定不再寫中短篇了;「有三顆無規則運行恆星的恆星系」這個構思他最初打算用來寫短篇。

後來發現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於是把這和吳岩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們不顧一切地探索太空的歷史相結合,設定以「文革」時期為整個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與外星力量間的接觸、以及華約和北約的冷戰。

在一位出版人的影響下,他對原來的構思做了較大的變化 ,改為一個長篇的三部曲系列,敘述從20世紀60年代到五百年後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

6、小說《活著》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創作背景:

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6)新媒體革命全書概括擴展資料

人物介紹:

1、徐福貴

徐福貴本來是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不懂事,又賭又嫖,後來龍二設下賭局騙光了他的家產。敗光家產後,幸得妻子不離不棄,他也決定發憤圖強。但在去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後被解放軍俘虜,給他返鄉錢讓其返鄉,與家人重逢。

2、家珍

家珍本來是鎮上米行老闆的千金小姐,福貴對其一見鍾情,後來嫁給了他。但沒想到福貴結婚後越來越敗家,越來越混賬,但是家珍卻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甚至懷著大肚子還去鎮上,希望可以把福貴從賭場中拉走。後來不得而終,一個人挺著肚子走了十幾里夜路回家。

3、鳳霞

鳳霞是福貴的大女兒,在福貴被抓去當壯丁的時候,因為一場大病變成了聾啞人。從此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越來越懂事了。

而後,福貴為了能夠供有慶讀書,將其送給了別人,但在後來,她跑回家了,福貴又不捨得送她走,就將她又留在了家裡。在經歷了少年時期的苦痛之後,鳳霞嫁給了二喜,生活變得好起來了,過了段安生的日子。但在最後,卻又死在了產床上。

7、新媒體寫作的特點和傳統媒體寫作的特點。最好具有概括性一點

您這個問題不太准確,或者說問的不太好。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話,其區別主要在傳播方式,傳播特點和新聞的社會分工這一領域有較大的顛覆,內容方面並沒有什麼革命性的改動。
內容為王,傳播手段的革新歸根到底承載的是內容。內容為本,但是本的變化是不大的。
我在電視台,報社,網站都工作過。
電視台對文字的要求相對較低,因為它傳播信息的主要手段是圖像,而不是文字表達。紙媒報刊對寫作的要求最高,新媒體的話 相對來說要更加追求時效性,更快速准確的傳遞信息,更加註重傳播方式可能帶來的交互性,這樣在寫作上則要趨於平和交流一些。

8、大家好,誰知道什麼是博客

* 博客是「個人網上出版物(社區)」

* 博客是「網路中的信息雷達系統」

* 博客是「人工搜索引擎」,是「專家過濾器」

* 博客是「自組織網路生態」

* 博客是「草根記者」……

* 博客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

* 博客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

* 博客是信息時代的麥哲倫(博客中國)

* 博客是信息奶牛,吃的是「信息草」,擠出來的是「信息奶」。

* 博客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通過博客,讓自己學到很多,讓別人學到更多。

* 一些人為摘錄的新聞吧

* 因為把信息進行了分類和篩選發布,所以很「有用」

* 通常用來廣播信息

* 一種學習工具

* 簡單到傻瓜也會建立

* 最個人化的電子日記 ...

* 一種與小群體進行經常性溝通的形式

* 不就是一個HTML編輯器嗎?

* web 出來就有了,不是新東西

* 迅速/便捷地出版

* 經常更新甚至包括褻瀆語言的發泄地,自言自語的場所

* 可能是下一代印刷雜志的發展方向,保持隨時更新

* 一種好工具!

* 只不過是作者個人描述自己生活和日常事件的短評,當然還包括一些有趣的發現和到其他網站的推薦鏈接

* 未來的網上隨筆

* 將發展並變成一個強大的、極便宜的電子學習(e-Learning)工具

* 有人把它形容為網路上的雷達系統

* 女孩子的私人好朋友

「博客中國」對博客內涵的基本定義和理解

博客是一種「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零進入壁壘」主要是滿足「四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成本、零形式)。

博客概念一般包含了三個要素(當然,也不需要局限這些定義):

* 網頁主體內容由不斷更新的、個人性的眾多「帖子」組成;

* 它們按時間順序排列的,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舊的在最下面;

* 內容可以是各種主題、各種外觀布局和各種寫作風格,但是文章內容以「超鏈接」作為重要的表達方式。

博客的三大主要作用為:

* 個人自由表達和出版;

* 知識過濾與積累;

* 深度交流溝通的網路新方式。

但是,要真正了解什麼是博客,最佳的方式就是自己馬上去實踐一下,實踐出真知。如果你現在對博客還很陌生,我建議直接去找一個博客託管網站。先開一個自己的博客帳號。反正比注冊郵件更簡單,也不用花費一分錢,覺得沒勁也就隨手扔掉得了。

博客概念必須澄清的誤解

博客不等於個人日記;博客不等於個人網站。但博客可以是個人媒體、個人網路導航和個人搜索引擎。

因為,Blog一詞來源於「網路日誌(Web Log)」,而不是「網路日記(Web Diary)」。兩者的側重點完全不同。

日記(Diary):指個人把每日發生的事、經歷和觀察的東西寫下的記錄。個人性、私密性,主要為自己而寫。

日誌(Log):航海記錄,對船速、船程以及船上發生的所有對航海有意義的事件的記載。非個人、公開性。主要為別人而寫。

因此,博客是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體,其精髓不是主要表達個人思想,不是主要記錄個人日常經歷;而是以個人的視角,以整個互聯網為視野,精選和記錄自己互聯網上看到的精彩內容,為他人提供幫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價值。

博客精神的核心並不是自娛自樂,甚至不是個人表達自由,相反,是體現一種利他的共享精神。為他人提供幫助。個人日記和個人網站主要表現的還是「小我」,而博客表現的是「大我」。也許形式上很接近,但內在有著本質的差異。因此,所有優秀博客網站中,真正表達作者個人的內容非常有限,最多隻是點綴,而不像個人網站那樣是核心!

David Weinberger說:「互聯網教給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既能夠成為一個龐大公共群體的一部分,還能夠保持我們的個性面孔。但是這又需要我們花更多時間在公共場所生活。在互聯網上, 日記的概念已經被外化了:會有公共的日記出現。今後可能的情況是,在真實世界中曾經有的公眾和私人自我之間的那條本來明顯的界限會逐步被腐蝕掉,一點一滴地。」他認為,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擁有至少15個崇拜者。而博客無疑是構建個人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當然,博客是一種快速演變中的形式,而且是一種真正的草根力量,因此理解博客不必太拘泥於形式。

9、朝花夕拾示眾的概括

⑴《狗·貓·鼠》描寫了作者仇貓的原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⑵《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作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表達了對她的懷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圖》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朝花夕拾
⑷《五猖會》以趕會為背景,描寫了封建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⑸《無常》通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
⑹《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
⑺《父親的病》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⑻《瑣記》回憶了隔壁家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描寫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
⑼《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及他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
⑽《范愛農》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希望可以幫到你

10、別怪我見識少!~~知道的進,博客的問題!

http://www.bokee.com/
博客的定義

"博客",譯自英文Weblog/blog(也譯作"網路日誌"、"網志"或"部落格"等),它是互聯網平台上的個人信息交流中心。
2002年方興東和王俊秀將Blog音譯為博客。經過幾年發展,博客已經從小群體應用走向大眾,由一種新型的網上信息內容的組織和傳播形式變成了使用者在虛擬社會的標簽和縮影,從一種工具理性升華為一種價值理性。博客呈現給世界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日記和枯燥日誌,而是個人的思想精華和成長軌跡。

如何定位博客?

博客的繁榮,標志著以"信息共享"為特徵的第一代門戶,開始正式過渡到以"思想共享"為特徵的第二代門戶,開始真正凸現網路的知識價值,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
第一代門戶由於僅僅是信息的門戶,它雖然可以有多層的鏈接,都是信息之間的鏈接,還是屬於"平面的""單維的"的門戶。
第二代博客門戶由於"以人為本",它不僅僅有博客的人和機構的門戶為基礎,還有博客的人和組織之間的多種關系,並多種關系構成多種多樣的錯綜復雜的博客圈。這樣,第二代的門戶保護就從"平面的""單維的"門戶發展到"立體的""多維的"門戶了。
由於博客門戶的以人和機構為基礎導致的功能的多樣化,使博客門戶向著"虛擬社會"的方向演化。

博客的精髓:越分享越多!

博客發展的內在驅動是什麼?博客的魅力在哪裡?我為什麼要博客?為什麼人人需要博客?為什麼博客網的成功是大勢所趨?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我每天遇到的。我想博客的解釋已經很多很多,都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豐富多彩地進行了闡釋和演繹。那麼,能不能最概括地總結一下。
「越分享越多」,大概是最好的概括了。對於博客本人,對於閱讀博客的人;對於自己,對於他人,對於社會;對於工作,對於生活,「越分享越多」的博客精髓註定了它的發展是勢不可擋。
為什麼中國需要發展博客,首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博客可以美好一個人的生活!而所謂的新媒體革命,所謂的人際交往和知識傳播的革命,都是第二層次的。通過分享,美化每一個博客,美好每一個人的生活,自然美好整個社會。
分享可以是溝通,可以是人際關系,可以是文章,可以是音樂和聲音,可以是圖片和視頻,可以是閱讀和推薦,「博客網,讓你隨心所欲」,這個隨心所欲主要就是在超越時空的虛擬世界中,可以隨心所欲分享你願意分享的一切(當然,任何隨心所欲都應該在法律法規和道德的范疇之內)。
博客的繁榮,不僅僅是書寫的繁榮,而是分享的繁榮,改變的不僅僅是少數愛好者,而是所有人,是整個社會。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都將因為博客的新分享文化,而實現變革。變革的最終方向,就是美好我們的生活!
在分享自己和分享別人中美好生活,何樂而不為。「越分享越多」,就是博客無與倫比的魅力精髓!

與新媒體革命全書概括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