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媒介對兒童的影響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電子媒介以不可抵擋之勢入侵童年,影響兒童成長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從兒童認知、道德、審美與童年進程四方面探討電子媒介的影響,使用得當,電子媒介會成為兒童知識淵博的朋友;使用不當,電子媒介會摧毀美好的童年。
電子媒介充斥在現代人生活與工作的每一個角落,以至於人類已經無法想像在沒有電的世界裡該怎樣生存。電腦、手機讓成人著迷的同時,也讓兒童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看看周圍,在餐廳的某個角落,成人吃飯聊天,兒童就沉浸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的世界裡。在家中,孩子哭鬧無計可施時,家長會掏出手機,播放有趣的視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個人無法阻止歷史的進程,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個人很難避免兒童不接觸任何電子媒介。電子媒介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們「隨風潛入夜」,逐漸滲透到兒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兒童的成長造成利弊交加的影響。
一、對兒童認知的影響
皮亞傑認為:「認識上的適應,也像生物學上的對應物一樣,是由同化和順應之間的一種平衡所組成。」兒童通過同化和順應掌握外界信息,從而適應環境,學會生存。
電子媒介出現之前,人類通過紙質媒介來獲取信息。兒童通過學習才能尋覓到打開成人世界大門的鑰匙,這一過程是漫長的,伴隨著兒童的成長。電子媒介的出現,大量信息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呈現,使得現在兒童可以獲得從前兒童難以接觸的秘密。這一方面可以擴大兒童的視野,知道人的身體組成是什麼,世界的另一端有什麼,科技的前沿創造出了什麼……另一方面卻可能意外地讓兒童了解到暴力、性等從前對兒童封鎖的信息。是否因為電子媒介會造成惡的後果就阻止其進入兒童世界?當然不可能,同樣對兒童也不公平。如今,兒童如果從未看過某個動畫片,玩過電子游戲,那麼在同伴中間他會被排斥,因為他和他們沒有共同話題。從幼兒園小朋友集體被平板電腦誘拐的實驗,可以看到科技產品對小朋友有著無可抵擋的魅力。兒童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看見成人時不時看看手機或電腦,他們會好奇其中的奧秘,他們會探索如何使用成人的「玩具」。黑格爾認為文明的進程會使曾在歷史上顯得神秘的知識都成為兒童的玩具,「在知識領域里,我們就看見許多在從前曾為精神成熟的人們所努力追求的知識現在已經降低為兒童的知識,兒童的練習,甚至兒童的游戲。」曾經的計算機只有國家實驗室才擁有,如今兒童都會使用計算機聽音樂、看視頻。長時間沉迷在電子媒介營造的世界裡會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電子媒介絕不是也不應該成為唯一的途徑。兒童處於大自然中,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聽,還可以用手去觸摸,用鼻子聞,用嘴巴嘗,他們感受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生動靈活的。兒童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他們充滿好奇地觀察這個世界,世界呈現給他們的每一天也是充滿變化的。昨天天晴,今天下雨;昨夜漫天星星,今夜月朗星稀;昨天有雁飛過,今天小蝌蚪在找媽媽……兒童在大自然度過的每一天都是充滿生命力的。何必浪費大自然的恩賜?在大自然的庇護下,每一個兒童都能快快樂樂地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現在電子媒介無處不在。成人對電子媒介的態度是否應該如臨大敵,還是應該聽之任之?或者應該淡然處之,既不放任也不完全拒絕,就像周作人在其《兒童的文學》中所闡述的,成人可以「放膽供給」兒童所需要的、能夠滿足兒童的本能和興趣的一切精神食糧。成人「不必愁他有什麼壞的影響,但因此我們又更須細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滯,脫了正當的軌道……」電子媒介寓教於樂,合理的使用可以對於兒童的認知起到積極的作用。電子媒介的魔力讓很多成人都不可自拔的沉溺其中,但是成為父母後,成人必須承擔控制兒童使用電子媒介的時間與質量的責任,就像守護一朵帶著露水的玫瑰一樣,成人該有怎樣的小心翼翼,才能保護世間最純真最脆弱同時也是代表未來和希望的花朵。
二、對兒童道德的影響
電子媒介雖然會向兒童宣傳道德規范,但同時暴力、爭斗、爾虞我詐也會出現在電子媒介上,造成兒童道德認知的迷茫。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不無憂慮地指出:「很顯然,媒介已經削弱了家庭在塑造年輕人的價值觀和情感發展上的作用。」電子媒介給兒童創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兒童會認同虛擬世界的規則。例如家長說打其他小朋友會痛,欺負別人的小朋友將沒有人和他玩。但是兒童看見貓和老鼠成天打架,看見喜羊羊和灰太狼總在爭斗。兒童會發現這個過程充滿樂趣,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時也會產生同樣的邏輯。怎樣知道欺負別的小朋友是不對的呢?當兒童看到別的小朋友受傷哭泣,當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感到痛苦時,兒童這才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和理解問題,才會對別人產生同情心。休謨認為「廣泛的同情是我們的道德感所依靠的根據。」在虛擬空間中,兒童身體的存在被抽離,於是應該形成的常識和同情心也被抽離。正常兒童會了解人被火烤的後果,並同情被烤者的痛苦。而連雲港9歲男童竟然模仿灰太狼用火烤羊的情節,將兩名同伴綁在樹上點火,造成了嚴重的燒傷。這樣極端的事例說明該男童沉溺虛擬世界中,在動畫片中,小羊並不會受到真正實質性的傷害;現實中,他認為他的行為只是游戲並不會造成嚴重後果。兒童的道德觀正在形成中,電子媒介的矛盾讓兒童困惑。一方面,兒童會得益於電子媒介宣傳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兒童會受困於電子媒介透露的假丑惡。家長所要做的是控制和解釋電子媒介所傳播的信息,讓兒童在與人交往中形成被社會認可的道德觀。
三、對兒童審美的影響
審美是兒童的天性。經驗告訴人們,兒童喜歡漂亮的夥伴、漂亮的衣服、玩具,喜歡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環境。畢加索認為每一個兒童都是藝術家。兒童的藝術不受功力目的支配,他們憑著純粹的心表達稚嫩的情感。美是秩序的感性表達,兒童天生有一種對規律性的強烈需要,兒童通過審美表達自己對於世界的觀感和對於規律的把握。正如莊子所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老子指出聖人的精神狀態 「復歸於嬰孩」。聖人通達天地之美,兒童也在通過自己天真無邪的雙眼觀察世界,試圖尋找世界的規律。自然是美的,處於大自然中的兒童是快樂的,他們有著無窮的問題需要探索,他們也有著無數的藝術作品亟待完成。電子媒介同樣也會試圖向兒童傳播美,通過電子媒介,兒童可以看見平時很難看到的海底世界、非洲大草原、熱帶雨林……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兒童通過電子媒介認識的世界是不全面的,潔凈的城市生活會讓兒童詫異「臟」為什麼存在。有的兒童看見自己的排泄物會惡心,當污泥濺到皮膚上時甚至會嘔吐;任何人想到污泥由動物排泄物構成,都有點不舒服。而鄉村的兒童或許此時正開心地玩泥巴,單調的生活和傳媒讓人無法想像另一種生活方式。真正的美是一種和諧,自然中不僅有高大雄偉、光鮮亮麗,自然也包括各種奇形怪狀,經常接觸大自然的兒童,會明白可愛的貓咪是美,同樣老鼠的存在也是和諧的;會明白蝴蝶是美的,明白雖然毛毛蟲不起眼,可正是它變成了美麗的蝴蝶;自然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而且美好的。如果兒童接受相似的傳媒,那麼他們長大後會怎樣?是否會依照相似的審美過著與他人無差異的生活?他們未來的生活是否會豐富多彩,充滿創造力? 四、對童年進程的影響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電子媒介不應該讓童年走向逐漸消逝的道路。達爾文、愛因斯坦等人皆因為童年的好奇心而激發了他們成年後的探索。電子媒介是人類科技的成果,使用得當可以增光添彩。現在,每天,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和各個領域的信息通過電視或互聯網傳播,兒童可以快捷地從中獲得所求。這些信息可以是有益的、寓教於樂的,有的兒童探索了科技的力量,學習的捷徑,努力的結果使得他們成為神童或者少年大學生,在這之後,他們依然會對童年的玩具念念不舍,在學識方面,他們超出了正常的兒童,在生活和心理需求方面,他們仍是孩子。電子媒介也會為兒童打開一扇窗,讓兒童窺見成人世界的秘密。有的兒童過早了解了性知識,甚至早早有了性行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媽媽是一位五歲女孩,這個兒童或許會在哺育方面多一些知識,可是並不會一下子擁有成人的思想和經驗。電子媒介是否會加速童年的進程?木桶效應告訴我們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神童在某一方面可以卓爾不群,可是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可能平常甚至失常。英國來德爾克斯大學36年間跟蹤調查210名神童,結果3%的人最終功成名就。極端的個案可見塞達斯的事例,哈佛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在自己兒子塞達斯身上進行「培養試驗」,塞達斯6個月時能讀出26個英文字母,2歲看懂中學課本,4歲發表4篇文章,6歲完成解剖學論文,12歲被哈佛大學錄取,14歲住進精神病院。精神的物質基礎是神經生理組織。兒童心理發展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過渡的最佳速率是由大腦等神經生理系統發育中相應階段過渡的速率決定的。只有符合自然的正常速率才能讓兒童健康地成長。盧梭認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長時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有自己的大綱,尊重兒童的成長速率,滿足兒童對電子媒介的好奇,有選擇地讓兒童接受電子媒介傳播的信息,讓電子媒介成為生動有趣、知識淵博的朋友,讓童年更加美好。
結語
信息化時代,如何讓兒童快樂地成長是每個家長必須思考的問題。現在中國的年輕父母很多都曾經是獨生子女,可能他們兒時就與電視為伴,長大後又沉浸在網路世界裡。80後母親在家沉迷網路,讓8歲孩子洗衣做飯的新聞,說明80後父母曾經的生活重心就是電子世界,如果他們無法控制自己,那他們如何教育孩子?兒童是這個世界最美的花朵,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的時光,看看兒童天真無邪的笑臉,怎麼忍心兒童迷失在電子世界裡?兒童也是成人之父,當年輕父母無法控制自己時,請看看自己的孩子,想想自己的責任。如果年輕的父母童年的玩伴是冰冷的電視機,問問自己快樂嗎?問問自己是否想讓自己的孩子重復那樣的道路?電子媒介讓現在人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人無法阻止兒童接觸電子媒介,成人所需做的是控制兒童接受電子媒介影響的內容和時間。盡量多陪陪孩子,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多交朋友,讓孩子融入真實而美好的生活。
2、針對新媒介對少年兒童的消極影響的對策有哪些
針對新媒介對少年兒童的消極影響的對策
現代社會對少年兒童影響最大的就是網路媒介。在針對網路對少年兒童的消極影響方面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1、建立學校思想教育網路機制,營造綠色網路文化環境
(1)建立學校思想教育網路工作機制。學校思想教育必須認清網路文化發展的新特點,樹立強烈的陣地意識,不斷加強網路文化陣地建設,努力開辟思想教育的新天地。一是增加網路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二是規劃和建設好學校網路文化主題網站,三是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站文化,四是加強網路文化思想教育隊伍建設,五是積極利用 BBS 開辟網路文化教育新陣地,六是開辟網路文化專題論壇,七是開展網路文化心理咨詢,八是「依網路做活動,以活動興網路」,拓展網路文化思想教育空間。有計劃地開展貼近青少年網路文化生活的有影響的各類活動,如綠色網路教育徵文,開展「,「看INTERNET」等與之相關的系列徵文,關心青少年的思想、學習、生活、交際、友誼、愛情、道德、理想、職業和未來等方面,把主旋律唱到網上,以達到凝聚人、團結人、鼓舞人,激勵青少年拼博奮進的教育目的。
(2)建立學校思想教育網路創新機制。思想教育必須針對網路文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積極推進思想教育的改革,突破傳統,善於創新。一是在思想觀念上,把握網路文化的基本特徵,確立現代教育觀念。二是在思想教育內容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網路資源,用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內容佔領網路陣地。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體現網路特點,充分利用網路的各種功能,靈活開展思想教育。四是在工作格局上,建立以思想教育網站為主體的新型網路文化教育平台。
(3)建立學校思想教育網路保障機制。在當前學校及社會網路文化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要為思想教育賦予新的、現代化手段,保障網路的科學建設和健康發展。一是切實加大對校園網路建設的投入力度,努力做好思想教育進網路的硬體保障工作。二是加強建設、管理,切實做好思想教育進網路的組織保障工作。三是培養網路思想教育者,努力做好思想教育進網路的隊伍保障工作。四是建立學校與政府的合作渠道,努力做好思想教育進網路的環境保障工作。把好網路的「入口」和「出口」。五是爭取社會力量加大對學校網路建設的支持,努力做好思想教育網路的資源保障工作。
(4)建立學校思想教育網路功能機制。努力實現網路教育的引導功能,應積極引導青少年主動開展「網德」大討論活動,強化網路上的自律意識和道德意識,提高網路自我教育功能。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網路生存方式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弘揚健康積極的網路文化。引導青少年開展各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討論活動。要堵疏結合,監控和引導並重,有效地引導網上輿論。如果說靠監控和刪除文章來控制不良網路文化是一種「堵流」手段,那麼及時發布主流媒體信息,扶持正面理性信息,引導網上輿論方向則是一種「疏導」的手段。在網上關於一些話題的熱烈討論中,如果把所有涉及敏感問題的文章一味刪除,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導致對立情緒。因此,對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不僅要「堵」,而且還要「疏」,堅持疏堵結合,監控和引導並重。當代青少年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標准,無論是眼界、理念還是思想,都比較成熟、比較理性,應該相信他們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只要我們注重培養一批有獨立思考能力、立場正確而堅定的青少年網友,依靠這些骨幹帶動更多的網友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就能夠實現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可見,要「疏之有度、堵之及時」,才能牢牢把握網路陣地的主動權。不論是堵還是疏,都要立足於幫助青少年提高對網路文化進行獨立判斷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抓住了網路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加強網路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網路道德人格
(1)創新理論教育,倡導健康上網。把辨別網上信息的能力、網路道德、網路自我規范意識以及網上的行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作為工作的重點。把熱點問題討論作為難點,積極主動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說教和填鴨的方式,要發揚民主,尊重個體與個性,與學生展開討論和溝通,耐心地把問題從根源、本質上分析透徹,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思想上認識問題。
(2)以文明修身為載體,加強學生文化底蘊的積累。學校應加大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舉辦網上大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通古今、曉中外,接受先賢志士的教導和熏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備分析和評判網上信息資源的能力,增強防範辨別能力,加強約束能力。
(3)重視網路心理咨詢,健全學生心理。安排心理咨詢師,對學生展開面對面交流或網上溝通,排解學生內心的積郁,調整學生的心態,引導他們重塑健康的心理,步入正常的學習生活。使網路文化成為學生主動表達自己心聲的一個窗口,使學生擁有一片抒發自己情感、坦露自己心聲的天地,讓學生可以互相幫助,解決同齡人內心的問題。使學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時也能成為教育者。
(4)健全網路管理,加強綜合治理。深入研究並制定切實可行的網路法規,加大網路管理力度,規范凈化網路環境。例如制定「網路自律公約」,開通反垃圾郵件平台,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對網路信息進行審查、控制和過濾,使學生無法接觸垃圾信息。
3、新媒體時代 如何培養孩子閱讀興趣
一、讓孩子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
從我們家長的切身體會來講,小時侯讀很多書對人的一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才會不斷地提醒孩子要讀書,可是孩子知道為什麼要讀書嗎?我們總是不斷地告誡孩子要多讀一些書,甚至剝奪孩子玩的時間讓他們「看書去。」還有的家長總是拿別人的孩子與自己孩子比較:「你怎麼不像某某某那樣愛讀書。」他只是聽你一味地說要讀書,要讀書。也許他聽了你的話去讀了,並且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從此愛上了讀書,這固然是好事。可是大多數孩子呢?他們把你的嘮叨當成了耳邊風,對這種好像是被逼迫做的事情感到無奈,甚至產生厭惡感,不僅不愛閱讀,反而視其為苦差使。
書籍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孩子可能一時無法理解,但是可以告訴他一些格言,從而強化讀書重要的意識。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找到樂趣。大家都知道,這個時期的孩子是很會模仿的。家長們可以故意在孩子面前讀書,裝作讀得很專心的樣子,甚至在孩子們叫自己的時候,都假裝不理睬。還可以邊讀邊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或者放聲大笑。這樣,孩子們就會被吸引過來,甚至學起我們的模樣看起書。因為他們想知道是什麼吸引了他的父母,又是什麼讓我們如此快樂。而獲得這個答案最好的辦法就是:模仿父母自己去試一試。
二、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一)、家長要和孩子們一起閱讀
我們的孩子對讀書沒有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長的影響。問一問自己:我們一天中有多少時間是花在閱讀上呢?連我們自己都沒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怎麼能強求孩子們去讀書呢?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家長自己每天至少要讀半個小時的書。給我們的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讓他們知道,除了電視和電腦,我們還可以從書籍中得到樂趣,得到知識。當閱讀在我們的家庭中變得像看電視一樣自然的時候,孩子就會很自覺地拿起書籍,享受這種文字帶給他們的快樂。
當孩子主動地拿起書的時候,家長們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和孩子們一起來閱讀他們所感興趣的書籍。
小孩子們通常都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他們更願意受到別人的關注,喜歡熱鬧。這也是孩子們不喜歡讀書的原因——閱讀時是一個人,沒有聲音的刺激。所以要培養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家長們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特別關注。不妨陪他們一起來閱讀一本他們感興趣的書籍,就像他們小時候要我們在睡覺前給他們講故事一樣。所不同的是,這次是我們指導著他來閱讀。可以讓孩子們大聲的朗讀,我們在一旁對讀音、斷句等加以指導就可以了。這樣慢慢地等孩子們領略到讀書的樂趣後,就會自己來閱讀了。
(二)、讓孩子體驗讀書的樂趣
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告訴孩子讀書的樂趣,當然你還要讓他有成就感。孩子小的時候,通常都是我們給孩子講故事,當孩子能自己看書以後,我們就應該嘗試著讓孩子給我們講故事。不經意地去創造一些讓孩子給我們講故事的機會,比如當我們在做家務的時候,當我們辛苦了一天癱坐在沙發上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可以請求孩子給自己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幫助自己放鬆精神。通常這時候孩子們是很樂意的,因為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自己也可以通過給父母講故事的方式,幫助父母消除一天的疲勞。這樣,孩子為了講故事就要自己去看書,為了講得好就會認真地篩選故事,理解故事。孩子講完後,我們要給予贊許,這樣孩子會歸功於閱讀,就會從閱讀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更愛閱讀。當然我們也要引導他進步。給他指出一些他沒有理解的以及講述不當的地方。這樣他的進步才會更明顯。
除了讓孩子給我們講故事,還可以給他們創造更多展示的機會。周末去奶奶或姥姥家時,讓他表演給老人看。還可以組織住在周圍的孩子,經常地舉行一些故事演講比賽。一般當孩子得到更多人稱贊的時候,他就會更有自信,也更願意做這件事。
1.如果您想讓您的孩子喜歡閱讀,您就要讓他們知道您讀過很多書,而且您很喜歡看書,使他們知道,閱讀不僅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還是令人愉快的。 2.孩子可以在閱讀中學會閱讀。要給孩子提供閱讀機會和環境,家裡要有各類閱讀材料,每天安排一定的安靜的學習時間。 3.經常給孩子念一些書。聽故事可以使孩子學會集中注意力。要時常帶孩子到圖書館,並且使他們認為這是一件樂事。要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但不要替他們選擇書籍,要讓他們自己挑選。 4.讓您的孩子知道閱讀是必需的和實用的技巧,當您帶他們外出時,讓他們讀出路標、街名以及商店的名稱。讓他們幫忙查找電話簿里的地址、價目表裡的項目和價格、電視報里的電視節目等。 5.孩子都喜歡擁有「自己的」東西,包括在一些紀念日如新年和生日里收到禮物中的書籍在內。如果經濟許可,家長要盡量多給孩子買書(有許多價錢便宜的好書,不過您得花點時間去尋找。)要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專門放書的地方(書架、抽屜、箱子等)。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書籍象他們的衣服一樣屬於「個人生活資料」,有時甚至更為珍貴。
4、誇父逐日(北京)兒童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誇父逐日(北京)兒童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中央編譯出版社少兒分社、世界兒童文化創意中國中心(籌),由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公司聯合中央編譯出版社、萃英文化發展(天津)有限公司、著名評論員曹保印先生共同出資設立。誇父逐日(北京)兒童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主要服務對象為3-12歲兒童及其父母,產品涉及兒童圖書、兒童雜志、兒童創意文化嘉年華、兒童影視與視頻節目、兒童大學、兒童教育新媒體系列平台、兒童公益類項目等,以追求美好、享受美好為核心價值觀,打造真正屬於中國兒童文化與教育需要的精品文化產品,培育真正的全球化人才,讓優秀的西方文化走進來,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
法定代表人:馬建平
成立時間:2014-05-09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2017196700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車公庄大街4號23幢220號
5、新媒體對兒童游戲的影響
?
6、求翻譯英語 1. 針對兒童及家庭打合家歡概念 2 受年輕化,新媒體成為線上主要陣營 3 大製作影片
1.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play Carnival concept
2.By young, new media become the main line of the line.
3.The film needs to capture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in a wide range of forms, such as outdoor / 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