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路使人更親近更疏遠辯論賽的視頻。
網路一詞近幾年已深入國人心中,以至酒桌上舉杯共飲,
人們皆以「聯網」呼之。短短幾年,國內使用電子郵件、到網上聊天
者都以幾何級數增長。然而,網路到底要使人親近還是疏遠呢?辯論
伊始,馬來亞大學隊高舉「網路使人更親近」大旗,一辯何曉薇開場
列舉幾條理由:網路的出現讓全球減少隔閡、增加交流。比如,我沒
有去過澳門,但可以通過網路獲取澳門的信息;人們在網上共享咨訊,
促進人類互愛互助,比如去年人們援助華東水災。然而,澳門大學隊
同樣立場堅定,一辯張穎從人際關系學理論加以分析:人與人的交流
分情感與信息,互連網雖使人感到方便快捷,但豈能情感、信息千斤
重擔一肩挑———網上道別,怎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
情」的厚意;戀人網上問候又怎比「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詩
情畫意。不是有一句名言嗎———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隻狗。
按以往交戰方式,觀點亮出,下面應是交互廝殺。今年辯論新設
「自由人」:不求思維縝密,但要機智幽默,一分半時間分兩次使用,
可向對方三位辯手突施冷箭。這次,雙方各拋出一個問題,反方王維
成問:時空的縮短必然拉近人的關系嗎?正方陳瑞華反問:有人沉迷
讀書,有人沉迷釣魚,難道讀書釣魚會使人疏遠嗎?雖無交鋒,卻為
下一次兩分鍾的短兵相接留下伏筆。
果然,經過雙方盤問以及小結之後,自由人的直接交鋒帶來比賽
的高潮。正方陳瑞華咬定青山不放鬆:網路給人們提供交往的機會與
空間,又為什麼一定要說網路使人更疏遠呢?反方自由人王維成祭出
「情感」之劍,聲情並茂「控訴」網路之弊:哥倫比亞大學一名教授
沉迷上網,與人見面都要———王伸出十指,做擊打鍵盤狀———樣
子誇張好笑,王卻一本正經地說,他失去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再說,
都市人需要交流,即使親人都要「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洗碗幫爸
爸揉肩」。既然網上你不知道對方是男是女是好是壞,又豈能「別問
你是誰,請與我相戀」。所以,對沉迷網路者,還是那句話說的好,
「該下網時就下網,親親熱熱好時光。」動情之處,王維成邊說邊唱。
觀眾也報以熱烈掌聲。
接下來自由辯論更是短兵相接。反方問,你與你的戀人相知相戀,
依靠網路擁抱,可要當心觸電呀!正方回擊,今天我在北京比賽不能
回家,通過網路給母親發一個郵件更能拉近感情,如果非要相見才行,
豈不是一輩子都要呆在家中?雙方你來我往,各有攻守,緊張的是隊
員,忙碌的是觀眾———辯手妙語連珠,鼓掌都有點來不及。
2、辯論賽:網路發展使人更疏遠還是更親密
美國心理學會年會報告(1999),上網人群中IOU的比例約為6%。英國的一項研究(Niemz
K等,2005)表明,大學生IOU的比例為18.3%。韓國一項研究(Kim
K等,2006)對1573名高中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1.6%的學生被診斷為網路成癮,38.0%被診斷為可疑的網路成癮。國內文獻報道IOU
在大學生中發生率4%~13%,中學生6~15%。民盟北京市委進行了一項關於網路游戲與未成年人教育的調查(2000)顯示,北京市有近22萬中學生在玩網路游戲,而中學生上網成癮者比例達14.8%,初中生11.8%,高中生15.97%。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9
年1 月13
日在北京發布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結果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規模排名全球第一,較2007年增長41.9%,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2.6%,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21.9%)。其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5.1%,其次是25~30歲的網民(19.3%)和18歲以下的網民(16.6%),30歲及以下的網民佔71.0%,24歲以下青少年網民人數已佔網民總數的50%以上。以上的數據表明,青少年已成為網路成癮人群的主體人群,有人估計我國目前至少有440萬網路成癮青少年。自己重新整理一下類似數據,百度關鍵字網路成癮,網路購物,網路辦公都是一大堆數據。
如果你對辯論很熟悉了,那麼下面我的個人觀點就不用看了
我提一點我的個人看法,這個是個很老的辯題,所以想贏要打出點新意。所以論證上自己要多想點新思路。而不是事實性論證一個勁的堆數據,上面的數據完全夠用了,立論上可以打成邏輯環體系,從我的個人理解提供點思路:
1.網路的便捷性和娛樂性使人成癮,佔用大量的(交際)時間疏遠了人
2.網路的傳遞不完整性和屏蔽效應疏遠了人與人的關系
解釋一下上面立論,第一條不用說了,主要戰場,第二條指的是傳遞的不完整性,情感的傳遞不是僅僅通過視頻、文字、語音就能傳達的,需要肢體、神態、情景等等相結合,而網路這頭說一句我想你那邊收到的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而你認為你做到了,對方卻感覺不到,久而久之疏遠了人與人,屏蔽效應指的是,例如今天情侶間鬧矛盾了,他說一個分手吧,你點一個叉瞬間世界就安靜了,而那一頭的她(他)卻無力挽回,即便那隻是氣話之類的。
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但是畢竟不是我打我也就不繼續想了,給你提供點思路有用就參考下而已,主要還是靠你自己做。
-------------------------------------------------------------------------------
網上有這個辯題的類似辯題(網路拉近/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材料都是通用的,同樣是是非性辯題不是比較性辯題,會比較好打,唯一改動是這個辯題討論的環境是大范圍的,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發展趨勢,所以發展這個詞一定要單獨解釋清楚,給一個有利的定義,最後四辯升華時可以用到。對方提到個例就要給他抓回現象,說明我們今天論證的不是個別人而是全部人,是社會這個整體,對方提到網路現象會隨著發展而改進,就提到如今的病態發展需要的是人們正確的認識,打回一個倡導。
最後還是一句話:打出新意……
3、正方:網路使人更親近,反方:網路使人更疏遠辯論 我是正方二辯,求二辯補充陳詞
不知道你的具體賽制如何。我原來打過二。主要是駁。給你些方向吧。
1.網路可以拉近我們與陌生人間的關系。。。如論壇啊什麼的。。。要想天下誰人不識君,網路肯定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2.網路可以拉近我們和親人朋友的距離。或許在親人朋友傷心的時候我們不能及時給予擁抱。但是,網路視頻可以讓我們聽他們傾訴。陪他們哭泣。
3.很經典的駁。殺人非刀之錯。網路只是一個工具,具體看怎麼使用。那些沉迷與網路的例子只是他們自己不懂節制。畢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的動力是為了更好的促進信息的交流。
4.其實可以另闢蹊徑(只是我個人想法,我們沒這樣打),網路提高辦事效率,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陪親人,朋友。。。。例如商人啊什麼的。
具體內容還是得看你們的一辯稿和邏輯主線。
4、我們有個辯論賽,題目是《網路使人更親近:更疏遠》,我是反方一辯,求高手指教下一辯陳詞。
反方觀點是,網路使人更疏遠,一辯的主要任務是,破題,立論,界定自己立場且沒有明顯漏洞。
如何破題立論?要讓對手明白,這里的網路,專指過分依賴網路交往。因為網路本身是一種工具,是一種人際平台,無所謂好無所謂無所謂壞,如同家裡的廚刀,可以用來做美味佳餚,也可以用為殺人,不是說用了高科技的刀,就必然能做成美味。這就是破題。
過分依賴網路交往會造成什麼危害?你得預先估計對方會攻擊你的哪些方面。
網路交往且過分依賴,造成人際交往有什麼障礙?網路是一種介質,反饋不如會晤及時有效。網路交往更具面具性,不能真實反映心理情感。
正常的人際交往輔之網路交往,這是反方的立論,否則會造成疏遠。
5、社交媒介使人際關系更親近,還是更疏遠?辯論賽,我是更親近的那方,大家幫我想下如何盤問對方?
請問對方是認為社交來媒介使人際關自系更疏遠嗎?(是)請問對方社交媒介是如何讓人疏遠的呢?(人們在一起的時候只顧玩手機等等等等)那請問對方是社交媒介強制人們必須在一起的時候必須要玩手機的嗎?(不是)那社交媒介又是怎樣強制大家疏遠彼此的呢?
6、我對」網路是使人更親近還是更疏遠「的辯論賽的意見
有些時候低頭是為了更好的了解你內心深處那些不願意說出來只願意寫出來的話
7、辯論賽「網路使人們更親近還是更疏遠了」我是反方
提出論點、解釋論點,從生活中解釋網路使人更疏遠:
首先,網路交流並不能使人們之間的關系更加親近,只會使感情變淡。縮短空間距離並不等於拉近關系,維系人際關系的根本是情感交流。馬克思在文藝發展不平衡論中告訴我們,溝通工具的發展並不能直接帶來溝通效果的進步。
我們不否認網路提高信息的傳遞效率,但是,人們的交流有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而網路上的交流大多數是信息交流,可是,所謂親近與疏遠的問題,主要是人際關系和思想感情的親疏問題,有時候我們通過網路與異地親友聯系,但是這種親近關系是早已既定的,只是用網路來鞏固這種親近關系,如果我們想使這種關系更親近,那麼我們必須走出網路,回到現實。
如果人們沉迷在網路交友當中,反而可能影響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所以當網路縮短了地域間的距離時,卻在無形之中拉大了人們心靈間的距離,讓人們更疏遠。
其次,網路引起人們思維變化進而導致行為上的變化,使人們更疏遠。在網路信息滿天飛的今天,一些負面信息蒙蔽人們的雙眼,腐蝕人們的心靈,而網路的娛樂性和虛擬性,更是帶給人們種種的誘惑,如今有網癮的人逐漸增加,中國青少年上網人數中14.1%有網癮,高達2400多萬,有網癮傾向的還有1800多萬,還在不斷增加中。
讓這么多人顧此失彼的留戀網路,更有甚者,痴迷於網路無法自拔,他們有時將網路中的一些行為帶入現實生活中,輕則行為異常,重則觸犯法律,他們這些人,網路又是如何讓他們與人親近的呢?這些事實告訴我們,網路使人們更疏遠。
最後,網路的虛擬性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一降再降,使人們更疏遠。網路道德和法規很難對網民的言行進行有效的約束和規范,網路的這種高度虛擬性、消息真偽難辨,讓人們連最基本的信任都無法做到,在這樣的網路上,虛情假意,逢場作戲之輩如過江之鯽,又如何能夠使人們更親近呢?
日本人通過網路發布虛假侵華史實,造成日本人對侵華史實的極度誤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了國家之間的疏遠,不利於國家之間建立良好關系。這是如何使當代的中日兩國人民親近呢?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網路雖然帶給我們了便利,但讓人們更疏遠。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虛擬的網路,使人們更疏遠。
綜上所述,我方堅持認為,網路使人們更疏遠。
8、辯論賽,社交媒介使人的關系更親近還是更疏遠?我是正方,更親近的,可以問什麼問題?
親,辯論賽考驗的不單是知識的積累,還是考驗參賽者的臨場應變和團隊合作精神,所以,建議,一是根據團隊中各隊員的特長,定出誰當一辯二辯,三辯論。。。。,二是在網上和書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可以論證你們觀點的知識、新聞、事例,等等,梳理出有用的證據材料,在辯論時進行闡述,三是針對對方可能提出來觀點和論據准備提問,盡量做到抓住重點,一針見血的問題,這個是需要大量准備工作的,所以趕緊去准備吧。
9、辯論賽,辯題是,網路使人疏遠(反方)和網路使人親近(正方)。
這個辯題曾在99年馬來亞大學 和澳門大學 辯論過,現在把這個過程復述如下:
正方:馬來亞大學 網路使人更親近
反方:澳門大學 網路使人更疏遠
主席:網路到底使人更親近呢,還是更疏遠呢?這也是我們今天的辯題.根據賽前抽簽的結果,正方:馬來亞大學他們所持的觀點是「網路使人更親近」,反方:澳門大學所持的觀點是「網路使人更疏遠」.下面首先要進入的是陳述立論階段,雙方的一辯各有3分鍾的時間來陳述觀點.首先有請正方一辯發言.(掌聲)
正方一辯:從前人們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們卻可以有網千里能相會,從前即使是小國寡民,人們也是老死不相往來.而今人們卻可以千里姻緣一網牽.主席、評委,大家好!網路是由電子郵件組成的通訊脈絡,它的出現使人與人除了正面交談以外,還多了一種通訊管道.它的出現讓人們的關心產生了量與質的改變,更親近.從宏觀而言,指的是全球人類減少隔閡,增加了解;從微觀而言,它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從無到有從淺至深的一種情感轉變.因此,今天對方必須論證網路的出現讓人與人之間增加了隔閡,建立起了種種藩籬,並使得好朋友反目成仇,如此對方的立場方能成立呀.而我方將從兩個層面來論證立場.第一,網路的出現,使人們便於溝通.無論是文教還是科技,所有資訊,都可以在網上快速流通.這個時候,我們不僅要問,當所有的醫學專家通過網路共享生機,為患病者朱麗而做出友善努力工作的時候,對方辯友如何還能說是網路讓人與人之間更疏遠了呢.從華東水災到印尼華人慘案,再到科索沃危機.全球人類都通過網路發揚互助友愛的精神,互表關懷,在個人聯系方面,網路讓人類減少了時空的限制,讓人類可以自由加強個人聯系.今天我們留學在外,但是卻可以在彈指之間和家人取得聯系.第二,網路提供了廣大的交流空間,讓人們呼朋喚友,無論是文教還是科技,人們都可以在網上尋找到知音.站在歷史的這個角落之上,站在歷史的交接點之上,我們回首過去,看到網路就是讓人們更加親近,更加熟識,而我們展望未來還可以看到人類將與網路更加親近.謝謝!(掌聲) 主席:感謝何曉薇同學,謝謝!下面有請反方一辯張穎同學來陳述觀點,時間也是3分鍾.
反方一辯:主席、評委,大家好!首先,剛正方一辯告訴大家,我方的觀點是「網路使人們更疏遠」,那麼她要我們論證朋友如何反目成仇,這和疏遠又有什麼關系呢?請對方辯友不要誇大辯題.其次,對方辯友說她沒有去過澳門,可以從網路上獲得澳門的一些有關信息,可是對方辯友,我與你一面都沒見過,你我之間如何通過網路親近呢?剛才對方辯友洋洋灑灑,無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網路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是人際關系學告訴我們,人們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與信息交流兩大類,而目前網路上的交流多數是信息交流,可是我們都知道,所謂親近與疏遠的問題,主要是指人際關系與思想感情的親疏問題,而網路又怎麼能千斤重擔一肩挑呢?馬克思說得好,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網路只是人類發明的一種工具,它確實為人類的遠距離溝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們不能就此成為網路的崇拜者,以為有了它,就可以獲得使人們親近的靈丹妙葯.從近年來網路對人們的影響來看,它不僅沒有使人們更親近,反而使人們更疏遠.我方從未否認網路為人們的交通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是很多人沉迷於人機交流,而忽略了現實生活中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而你的電子郵件怎能比得上你親自為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擦擦後背揉揉肩.網上友人們的分別怎能比得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深情厚意呢?網上戀人們的問候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詩情畫意呢?(掌聲)最後,從網路存在的問題來看,當今網路至今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網路道德和網路法規對其進行約束和規范,很多人帶著假面具上網,而所得到的也極可能是一個或很多假面人發出的信息.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條名言——「不知道你是一條狗」.這不就是對網路生活生動的寫照嗎?不必負責任的互聯網上什麼都可以亂說,互聯網簡直成了胡粘網,怎麼能使人更親近呢?因此我們必須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缺乏人類理智約束的網路只能帶給人們情感上的疏遠.謝謝大家!(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