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交媒體的發展歷程
社會化的互聯網生活已經在一小批互聯網Geek中成熟發展起來,尤其是每天泡在Twitter上的「推客」們,每天孜孜不倦地推送各種新奇好玩的想法,網站,新聞,音樂,視頻的鏈接,這些「推特」(Tweet)消息被一級一級過濾轉發(RT,ReTweet),迅速傳遍了全球。一個最好的案例就是2009年3月25日上線的陌生人聊天網站,在Twitter老用戶Veronica的Tweet下,如坐上了火箭,20天達到15萬的日獨立訪問IP 。
可能很多人並不理解Twitter存在的理由,更不理解Google和Facebook為什麼都要收購Twitter,最不可理解的是Twitter創始人Evan Williams和Biz Stone拒絕了Google和Facebook的開價(Facebook開價5億美金)!(備註:Twitter兩位創始人曾將Blogger賣給谷歌)
只有Twitter上的Heavy user(重度用戶)才能真正理解Twitter對他們生活,工作帶來的影響,這些人才是Social media最早,最資深的一批實踐者,他們中Follower數超過1000的「推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博客,這部分人不在少數。真正在使用Twitter的推客(而非測試玩家)都知道,Twitter上傳播的消息主要是推客自己在網上看到的新奇事物或者自己寫的博客的標題和鏈接,當然也包括少量的個人突發奇想短語。但是細心的用戶一定會發現,超過1000個Follower的推客一定是有「料」的,如果一個人僅僅是不停地在Twitter上發發牢騷,罵罵鄰居,或者記記流水帳,那麼根本沒有人願意Follower他/她。
很多Twitter的Heavy user同時也Follow了很多其他推客,少則上百,多則成千(一點都不稀奇)。以我為例,我在Twitter上活躍的比較晚,大概是2009年4月15日左右開始活躍起來,還不如我寫了四年的博客,已經超過了1000多位訂閱讀者。但是就這短短的一個星期,我通過積極的Tweet一些有趣有價值的信息,以及我的博客內容和思考,快速積累了250多個Followers,同時我也Follow了將近400多個推客,這些人帶給我的就是平均每秒鍾刷新一條Tweet,理論上我是無法全部看完的,只能在空閑的時候走馬觀花掃描一些關鍵字,個別感興趣的點開信息中的Tiny URL自己閱讀一番;也可能直接RT一些特別好玩的信息;還有就是重點關注一下回復給我的信息 @betashow ,絕大部分信息錯過了就錯過了,但是真正有價值或者好玩的信息,一定會被別的朋友反復RT,直到我看到,所以錯過的也無所謂。
推客們總能在第一時間看到很多最新的報道,從互聯網新奇網站上線到Susuan Boyle一唱成名,再到市政府著火……但是代價也很大,因為推客成癮,需要投入大把的時間來「經營」,很多推客自己也會禁不住抱怨一把「Twitter占據了我們太多時間」,然後呢,繼續Tweet……我們對Twitter是即愛又恨……
像我們這樣的生活在Social media之中的人,除了Twitter,另外普遍都會用的就是Facebook,Linkedin,Wealink, Blog,Flickr,ipai,深受社會化網站和媒體的影響,對其有著切身的體會。
我提到的這些服務都可以籠統地歸類為「社交網路(SNS)」。社交網路對個人而言,是一項「服務」,一項用以跟老朋友互通有無,保持聯系,拉近距離的網路服務;一項拓展關系網,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 「服務」,這些服務帶領我們進入了數字化的「泛社交時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交網路(SNS)」也可以是一種媒體,因為在這個網路平台上,無數的信息被網路中的節點(人)過濾並傳播著,有價值的消息會被迅速傳遍全球,無價值的信息則會被人們遺忘或者只能得到小范圍的傳播。這就是我們近幾年剛聽到的新名詞:「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下面我們來看看Wikipedia上對於Social Media的標准解釋:
Social media is information content created by people using highly accessible and scalable publishing technologies. At its most basic sense, social media is a shift in how people discover, read and share news, information and content. It's a fusion of sociology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monologue (one to many) into dialog (many to many) and i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ing people from content readers into publishers.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extremely popular because it allows people to connect in the online world to form relationships for personal and business. Businesses also refer to social media as 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 or consumer-generated media (CGM).
相對於SNS來說,Social Media是個更為廣泛的概念,而Social Media是基於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基於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工具(技術),並且由無數個節點(人)根據自己的專業,喜好,價值觀等過濾加工後進行傳播的。所以SNS相對更為狹義,只是Social Media中的一個新興崛起的傳播平台(技術?工具?手段?)。所以我這個SNS從業人員也只能淺談一下Social Media,更深入的探討需要來自傳統媒體,博客服務提供商,Email服務提供商,IM服務提供商,迷你博客服務提供商以及社交網路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及綜合人才來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本人要有豐富的社會化傳播經驗,比如在Twitter上有上萬個Follower(這絕對是無法逾越的經驗門檻,如何在 Twitter上發展到Follower?),這方面我推崇一個推客,@Mashable,他在Twitter上有 479,241 Followers,這個推客已經是公司化運作(Social Media Guide),除了做一些Social Media的研究之外,就是幫助一些巨頭做Social Media營銷的嘗試,應該算是專業的Social Media顧問。通過他們發表的文章,我學習了很多,所以也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可以這么假設,如果Mashable的CEO Pete Cashmore(@mashable Twitter帳號的實際管理者)不小心發現了你的產品,試用過感覺良好覺得值得Tweet一下的話,理論上就會有47萬個Social media的Geek看到,其中一部分就會參與體驗並ReTweet,還有不少人會寫一篇常常的文章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又有人會看到並在Twitter 上推一把,到Facebook分享一把,或者自己也用完寫一篇博文……如果一個產品本身設計的足夠有吸引力,那麼從此就會引爆流行!如果這個產品設計的差強人意,那麼理論上Pete Cashmore這樣的人也不會幫你「推一把」。
當然,Pete這樣的超級意見領袖在Twitter有不少,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如果能到達一位這樣的推客,那就等著引爆吧。但最關鍵的核心還是我曾經問過的那句:「是誰把Omegle告訴了Veronica」?
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因為理論上只要能到達,就一定能引爆。
到底如何到達呢?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紹了Traffic Exchange這樣一個產品,這只是Omegle案例上的一例,也帶有一絲運氣,所以並不能用來參考設計你公司的產品和社會化傳播策略。
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或者一次營銷推廣策劃),一定要有特別之處,Veronica這樣的人只會推一種信息,那就是他/她認為「對他/她的Followers有價值的信息」,所以產品或者策劃要讓這些假設能夠到達的引爆者心甘情願主動幫你來推,能過得了他們這一關,後面的關就比較容易了 。即便你有了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或者策劃,但是也需要一個「中間人」幫你把這個信息推到Veronica或者Mashable這樣的超級推客 「Tweet信息流」里!(如果你碰巧認識一個這樣的超級Social Media節點,那麼恭喜你,你根本不需要看這篇文章,直接找他們就OK了,如果他們Say yes的話)這個中間人可能是Tracffic exchange的交換流量產品,也可能是一個在Twitter上有1000個Followers的高級用戶,甚至也可能是一個普通的Twitter用戶,但是他的Followers裡麵包含了很多更高級的用戶(我也很奇怪,雖然我才260個Followers,但是不乏一些5萬個Followers級別的推客),也有可能是一個稍有一點名氣的博客 。所以,有個好的產品,找個差不多點的推客(博客)並駕齊驅!
其實,對於一個創業者或者打算藉助Social Media傳播的人來講,自己的關系網質量很重要。我們可以做個極端的假設:如果劉德華投資做一個網站,那麼這個網站會在一夜之間被所有媒體報道一番,因為劉德華的影響力。但是我們不是劉德華,我們需要自己來積累「影響力」,這就是很多「專業博客」堅持到今天的根本動力——影響力!不管他們承認不承認, 「影響力」是很多專業博客前進的動力,「金錢」是排在第二位的。而通過撰寫專業博客擴大自己的「泛社交圈」是很漫長的,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也要無數的腦力(思考)和體力(撰寫,發布,回復)勞動,很多人半途而廢了……
而Twitter這種新事物創造了另一個新的「泛社交圈」擴大,或者說建立「影響力」的平台,很多很資深的推客起初都是靠不斷轉發一些自己看到的有價值的信息和鏈接起步的,很多Followers跟蹤他們的Tweet目的很簡單,「這傢伙經常發的信息都挺好玩或者聽有價值的」,加上Twitter中@,RT等符號和功能的使用,一個「有趣的推客」很快就能被更多的推客看到並Follow。更好玩的是,有個推客發起了一個叫做「FollowFriday」的活動,每個推客每個Friday都Tweet一個你認為值得大家Follow的推客,並用@格式發布,方便大家直接去Follow,我也被RexChung推薦了一次。
科技博客網站ReadWriteWeb(讀寫網)發表分析文章稱,社交媒體是2008年互聯網一大趨勢和熱門的話題,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革,2009年也將成為社交媒體重要的一年。為此ReadWriteWeb列出了2009年社交媒體十大個發展趨勢,以下是全文: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2008年互聯網一大趨勢。無論是對消費者、企業還是銷售商,社交媒體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現如今,社交媒體領域不僅存在很多權威,還有很多創業公司、專門的書籍以及社交媒體公司。在許多企業中,聘請社交媒體戰略家和社區管理員,並制定相應的宣傳方案對社交媒體加以利用的做法非常普遍。
不過,應用程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餡兒餅只有一塊。
作為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在線社區,Facebook已經成為了第三方應用程序的聚集地。微博客Twitter的用戶也已經用許多應用程序來彌補網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體中的人們維護著各種各樣的工具,而想要決定將何種信息與何人分享幾乎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用戶、銷售商和企業的面前也存在著眾多的干擾。只要出現一個新的應用程序,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應用程序幫人們管理它。雖然「眼球經濟」一直令人們垂涎,但廣告發布者和出資人都已經認識到,精準投放比大力推廣獲得的回報更高。
意義(Meaning)和鏈接(Meaning)是所有社交媒體生存的兩個關鍵因素。隨著人們組織信息以及尋找與自己相關網路難度的增大,這兩個要素被逐漸淡化。事實上,社交媒體正在沖破自己的天花板,因為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要了。基於這些因素,我們認為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革。
社交媒體正逐步以新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體驗。如果你是一家初創業公司的CEO,如果你希望在2009年著眼於下一代社交媒體,你就需要考慮以下10個趨勢:
1、著眼於人
我們已經從「用戶」、「客戶」和「消費者」的身上脫離開了:社交媒體將人的因素帶回到了所有的數字化的互動中。人們開始越來越謹慎,比如在尋找有用連接和具有相關性的社區,或者在尋求自我表達的方式時。
網路研究公司Altimeter的創辦人莎琳?李(CharleneLi)和美國市場調研機構ForresterResearch的副總裁約什·貝爾諾夫(JoshBernoff)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將全新的行為驅動模式引入了社交媒體。盡管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獲得成功,人們還需要將這一理論進一步推進並更加接近於人的需求。
社交媒體與功能和應用不再有關,而功能和應用已經沒有價值了。人們希望獲得有於社交媒體相關的有意義的價值。人們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動能夠更有目,同時有條不紊。
在線社交媒體與線下社交媒體沒有什麼不同,無論使用什麼樣平台,人們都會想辦法維護自己的網路。這些人將會被一些有意義的話題聯系在一起,並且在自己制定的范圍內開展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就能夠在互動中找到相關性。
FriendFreed是一個為用戶提供訪問目的地和應用程序借口的平台。盡管它的界面和交互性與維基百科一樣差,但這個平台仍然在迅速成長。這是因為,當人們面對來自多種渠道的交流時會感到困惑,所以必須要對他們賦以含義。
那些能夠將精美的設計、易用性和可搜索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將比其他社交媒體工具更重要。網路戰略專家戴伯·舒爾茨(DebSchultz)將社交媒體和藝術展進行了比較,他認為,人們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網路生態系統中尋找自己生命的表現。
iPhone(手機上網)的體驗讓所有用戶、企業和開發者眼前一亮。僅在2009財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銷量就達到了440萬部。與此同時,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台的應用以及服務。在這個社交媒體的全新領域中,人們正在尋求將手機、網路和現實生活進行無縫切換的解決方案。
人們將會創建、加入並尋找能夠為他們提供有意義且具有相關體驗的社交網路。人們還會對自己的投資回報(花費的時間和披露的程度)、獲得的答復、評論以及社交網路的影響力和價值等進行衡量。
社交網站的戰略關系副總裁瑞切爾·馬斯特斯(RachelMasters)表示,「互聯網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人們幾乎可以利用它來復制以前的所有媒體。Ning為人們提供的社交網路允許人們進行選擇性連接,因此解決了這一問題。」在2008年全年實現了388%的增長。
只有當廣告發布者及其相關的生態系統真正理解,究竟是什麼在吸引人們交流、尋找連接並進行表達後,他們才會不虧損下去。社交網路的下一個金礦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創業公司Nuconomy能夠提供定位精準的動態顯示廣告。
Nuconomy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沙哈·納什麥德(ShaharNechmad)認為,利用Nucomony發布的定位廣告的點擊率要比非定位廣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夠迅速改變觀念並創造新穎且相關產品的廣告代理商和發布者將會更具優勢。
由於社交媒體的存在,人們需要對原本無窮無盡的信息進行梳理。而為視頻添加標簽、歸檔對話內容、加大對雲計算技術的利用,並使得搜索結果具有更高的相關性都將成為需求。為這些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企業將獲得重要的機會。
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體用戶都屬於早期用戶。未來的一到兩年當中,社交媒體將跨越鴻溝並吸引更多的用戶,最終將自己變為主流應用。不僅在美國,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以及巴西、俄羅斯和德國這些容易推動的地區。企業需要理解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的詫差異,以滿足不用的需求。
2009年是營銷公司尤為嚴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將預算轉移到目標更明確的社交媒體上,而且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媒體解決方案供應商Spark的創始人大衛·斯巴克(DavidSpark)認為,企業不應該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頁面上發布廣告。社交媒體創造的新崗位要求人們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針對社交網路和聚合平台制定相關的活動,同時將產品、服務和人聚合在一起。
社交媒體的下一階段就是帶來大量的獲利的機會。隨著據和平台、社交網路新型移動設備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現,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定位和個性化廣告出現。此外,合作夥伴之間將會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線下生活也將與在線社交媒體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虛擬產品為真實的產品進行補充。
社交媒體已經永久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式,但是社交媒體已經依然無法滿足人們所有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張。
新型的社交媒體將創造出一系列的「整體產品」和用戶體驗,這些將貫穿人們整個生活,包括網路、手機和現實生活。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工具、功能和應用程序創建自己的體驗。人們可以對信息進行無縫切換,而這些都不會受到地點和時間的限制。
具有創造力的公司將會傾聽這些需求,並在這些需求的基礎上推出相關的產品。這樣的公司不僅能夠存活下去,也會在未來幾年中發展壯大。
2、常見的社交媒體有那些
微博和SNS社交網站這兩種互聯網服務滿足了用戶的不同需求:
——SNS是以版真實好友關系為權核心的社交網路,比如人人網和Facebook。
——微博是以話題為紐帶的信息發布平台,比如新浪微博和Twitter
3、社交媒體是否讓生活變糟閱讀答案
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日前報道,一項名為《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的調查顯示,與上一年相比,認為社交媒體讓自己的生活變糟的人增加了一倍。
報告顯示,其他國家也有這樣的趨勢,不過,對於中國這個全球最大也是增速最快的網路市場而言,這種態度上的轉變似乎更值得關注。中國網民對社交媒體的熱情出現的轉變,也體現在對這種媒體持正面看法的人數比例上,短短一年時間里,對社交媒體持積極態度的人減少了12.1個百分點,降至64.7%。
網 民對社交媒體的態度為何出現了轉變?報告稱,越來越多的網民意識到,社交媒體剝奪了讀書的時間,侵犯了隱私,導致睡眠不足等等。這些問題和原因其實都是顯性的,隨著社交媒體不再那麼新鮮,它的魅力自然會逐步下降。但是,也許網民們並未意識到,社交媒體的隱性傷害是,它將你的生活「圈層化」,你的生活可能越來越封閉,而你卻不自知。
中國人是很講究情感紐帶人際關系的,這些關系都屬於一個人的「社會圈子」。隨著媒介的變遷更替,傳統的、現實的「社會圈子」在社交媒體崛起的時代里也被不斷弱化和分化,然後又被以相關或相似的某條紐帶重新聚合。在這個平台上,人際關系的維系方式有所不同,「圈層」意義也更加顯現,而「圈層」這個東西,卻未必完全能體現積極的價值。
如果你是一個人際交往半徑不足的人,生活「圈層化」現象會越發嚴重。比如,你的微信朋友圈可能都是同行,那麼你每天從社交媒體上獲取的信息基本都是同一質別的內容。也許會有人反駁,即便沒有社交媒體,人際交往貧乏的人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但是,社交媒體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對社會獲取的信息渠道其實是「開放」的,它並不會因為圈層的問題而被束縛。相反,社交媒體越發達,它會強化你對某一圈層問題的感知。以我的感受而言,它也許加深了我對某個問題的認識,但卻影響了我對其他問題的感知度。
也 許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困惑。前幾天,一個媒體同行也發了一條微信給朋友圈:「為了避免被自我圈層所遮蔽,邀朋友圈裡的新聞同行做個實驗,放下自己的手機,拿起身邊非新聞界人士的手機,查看他們的朋友圈裡都在關注什麼……我們需要把視野變得更寬,更接地氣與人氣。」
如果按照英國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的說法,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現在最能表徵這個時代生活方式的,可能就是社交媒體文化了。社交媒體確實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舞台,人們的社會階層和主體屬性被重新表示,新的交往關系被重新確立並強化。沒人能抗拒技術變革帶來的「社交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但潮流之中,也許只有適當地融入與抽離,你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有生活的豐富性。所以,如果你的社交媒體已經出現了圈層化的現象,你不妨也多看看圈子外的生活。
4、社會化媒體有什麼特徵
社會化媒體定義社會化媒體即社交媒體指互聯網上基於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台。
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台,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等。社交媒體在互聯網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不僅製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進而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社會化媒體對比·自媒體:自媒體強調的是媒體的主體,即區別於傳統中心化媒體的個體。理論上說,任何能夠獨立進行信息傳播的個體都是自媒體,也就是說只要有微博、有微信,大家都是具有自媒體屬性。
·新媒體:新媒體是區別於傳統媒體的新興媒體形式,是種相對概念,即區別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之外的媒體,比如微信、微博。不過,當現在所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的時候,新媒體的概念就沒有太多意義。
·社會化媒體:社會化媒體側重在於媒體的屬性,即社會化屬性。簡單的說就是具備社交功能(自發傳播,高頻互動)的媒體。不僅包括微博、微信,現在主流的導購電商、視頻網站、社交工具等都是社會化媒體。三者的關系:1、從涵蓋范圍上看,自媒體和新媒體都是社會化媒體的子集,因為現在所有的自媒體和新媒體都具有社會化屬性;2、從概念定義上看,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都是新媒體的形式。互聯網領域對很多名次術語的定義和界定還是缺少共識的,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
社會化媒體特點
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後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范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路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麼多的互動模式,那麼多互動的產品,網民的需求只能被壓制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網民對於互動的,表達自我的強烈願望也不會催生那麼多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於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
社會化媒體價值1、品牌曝光度;
2、網站知名度;
3、多平台共同發展前景;
4、品牌建設;
5、品牌CRM
社會化媒體對比
5、社交媒體都有哪些危害
1、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互。
不僅減少了和身邊人相處的品質時間,而且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電子設備而不是人們身上,人們也很快就煩了。對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人而言,在Facebook上寫模糊的狀態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很容易成為一種不好的習慣。對「贊」和通知的無止境的競賽很容易把人掏空。
2、分散你對人生目標的注意力。
人們很容易在社交媒體中牽扯過多,以至於忽略了真正的生活目標。尤其是年輕人,很容易去追求互聯網上的明星地位而不是通過有用的技能來去爭取夢想的工作。
3、會更容易導致抑鬱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們使用社交媒體服務的時間越長,得到的負面體驗就越多,其中包括抑鬱。這尤其是對之前已患有抑鬱症的人更有危害性。如果開始注意到自己經常不開心,那麼現在可能是時候斷開社交媒體服務了。
4、戀愛關系更容易以失敗告終。
當涉及到處理戀愛關系時,在網上發布信息可能是個簡單的選擇,但是在現實中這樣造成的傷害會比得到的益處要多。實際上,研究表明一個人使用Facebook越頻繁,他越可能監督自己的另一半,這樣會導致吵架和關系破裂。
5、過多使用社交媒體會損害創造力。
社交媒體是損害創造力過程最簡單的方式。瀏覽社交媒體網站時,尤其是Tumblr,大腦處於麻木狀態,和無意識地看電視效果相似。人們在網上感覺太舒適了,很容易說一些真實生活中通常不說的事情。網路欺凌越來越猖狂,人們即使是斷網了也比以前要粗魯。
6、缺乏睡眠。
各種電子屏幕上發射的光會讓人認為現在還不是睡覺的時間。沒有額外的干擾,晚上睡足覺已經是很難了。也許晚上最好不要把手機放在身邊。
(5)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的社交媒體形式擴展資料:
社交媒體好處
一、社交媒體推動企業信息透明化
社交媒體比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新都更能夠促進企業的協作精神,從而使得所有的公司和組織都能夠處於公眾的監督之下。企業對社交媒體積極性越高,其透明度也就越高。例如,惠普的員工博客計劃使得外界能夠更好的洞察惠普的內部狀況。沃爾瑪等公司甚至還邀請客戶來撰寫博客。
二、社交媒體提升產品質量
社交媒體使得所有消費者都可以針對產品發表評論並提出批評,因此廠商的產品必須有過硬的質量。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廠商將會被曝光並最終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好的產品往往在傳統營銷上投入的資金更少的原因所在。社交媒體的存在使得優秀的產品能夠獲得自己用戶和粉絲的追捧。
三、社交媒體能夠創造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星巴克、戴爾和寶潔都採取了這種模式,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反饋,並藉此創造更好的產品。大型企業對此越積極,就越能促進這種模式的發展。
四、消費者可自主控制社交關系
這與傳統媒體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在傳統媒體中,是完全無法控制自己與大型公司之間的關系的。
五、免費接觸大型企業
企業建立平台、網站和服務通常都是為了賺錢和建立業務,但它們大部分都對用戶免費開放。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服務都是依靠廣告費和贊助費等形式來獲取收入的。
六、大型企業可借社交媒體提供有趣的資訊
如果某些品牌希望通過社交平台來發布視頻且做法得當,那麼消費者就可以從中獲得資訊。比如可口可樂在其博客上發布的公司發展史以及耐克在YouTube上發布的足球視頻。
七、用戶主宰內容和互動
社交媒體上的許多交流都與大企業有關,這一點並不奇怪。無論是否出於自願,大型企業已經實實在在的參與到社交媒體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社交媒體「上癮」危害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交媒體
6、新媒體和社交媒體不是一個概念吧?
新媒體(New 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台,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等。社交媒體在互聯網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不僅製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進而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因此可以看出社交媒體是屬於新媒體的一個方面。
7、社交媒體怎麼影響現實交流?
1、傳播媒介的改變
麥克盧漢認為:「任何媒介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於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
媒介即是訊息的觀點表明媒介形態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內容,內容和載體是不可分離的。而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產生直接的後果是在實踐中會形成新的標准和新的人類生活方式,這種標准和方式是不受媒介內容所決定的;
2、傳播信息的改變
社交型媒體由於內容簡短,不用經過大腦的深度思考,就可以直接將所見所聞以簡短的信息及時製作出來。同時,信息可以通過網頁、客戶端、手機簡訊、手機客戶端、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等方式來實時發布。
所以,社交型媒體從信息生產到發布所用時間非常短,甚至可以說是即時播報。對受眾來說,對即時信息的需要超過了對信息深度挖掘的需求,更注重新聞的連續性報道和滾動性報道,強調信息的更新速度。
社交媒體的信息發布系統(如微博)由於容量有限,可以讓信息發布者更注重信息的選擇加工,讓受眾更容易在這短短的140字當中找到重要的信息,提要式的新聞越來越精煉,同時更加強調新聞價值。
社交媒體信息言簡意賅的特性,使人們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判斷信息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一讀,從而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
3、傳播方式的改變
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型媒體的出現,讓人際傳播找到了和大眾傳播的結合點。其獨特的「節點―廣播」傳播模式,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
網路用戶習慣以「短消息」的形式記錄與分享觀點,發布新鮮事,這種使用習慣的培育與形成,反過來也會對信息的表達方式產生影響,特別是促成從單向線性傳播模式到節點互動模式的轉變。這種理念也必將對今後的新聞產生進一步的影響。
例如當前「短訊式新聞」和「交流式新聞」的產生表明了受眾正在適應並創造了新的新聞生產和發布方式;
4、傳播效果的改變
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果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考察:微觀上,定向傳播效果顯著,基於真實的好友身份進行信息傳遞,受眾的反饋及時。
社區群體的崛起,使這一個群體內部的粘性增強,在群體內部,一條信息傳播速度會異常迅速。同時,社交媒體的人際交往更傾向於形成「弱鏈接」的人際關系。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弱關系的強勢」假設。他認為,弱關系傾向於連接與行動者本人具有較高異質性的人群,充當了溝通不同群體的「關系橋」,容易在不同的團體間傳遞非重復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傳遞范圍,能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宏觀上,社交網路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戶參與信息傳播的方式正在改變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形態。
現如今,移動媒體的植入,讓受眾在接觸社交媒體方面變得更加便捷,這又從無形中加大了社交媒體受眾的粘性,使信息的傳播更快速。
8、社交媒體怎麼影響現實交流
1、傳播媒介的改變
麥克盧漢認為:「任何媒介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於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①媒介即是訊息的觀點表明媒介形態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內容,內容和載體是不可分離的。而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產生直接的後果是在實踐中會形成新的標准和新的人類生活方式,這種標准和方式是不受媒介內容所決定的。
2、傳播信息的改變
社交型媒體由於內容簡短,不用經過大腦的深度思考,就可以直接將所見所聞以簡短的信息及時製作出來。同時,信息可以通過網頁、客戶端、手機簡訊、手機客戶端、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等方式來實時發布。所以,社交型媒體從信息生產到發布所用時間非常短,甚至可以說是即時播報。對受眾來說,對即時信息的需要超過了對信息深度挖掘的需求,更注重新聞的連續性報道和滾動性報道,強調信息的更新速度。社交媒體的信息發布系統(如微博)由於容量有限,可以讓信息發布者更注重信息的選擇加工,讓受眾更容易在這短短的140字當中找到重要的信息,提要式的新聞越來越精煉,同時更加強調新聞價值。社交媒體信息言簡意賅的特性,使人們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判斷信息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一讀,從而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
3、傳播方式的改變
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型媒體的出現,讓人際傳播找到了和大眾傳播的結合點。其獨特的「節點―廣播」傳播模式,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網路用戶習慣以「短消息」的形式記錄與分享觀點,發布新鮮事,這種使用習慣的培育與形成,反過來也會對信息的表達方式產生影響,特別是促成從單向線性傳播模式到節點互動模式的轉變。這種理念也必將對今後的新聞產生進一步的影響。例如當前「短訊式新聞」和「交流式新聞」的產生表明了受眾正在適應並創造了新的新聞生產和發布方式。
4、傳播效果的改變
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果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考察:微觀上,定向傳播效果顯著,基於真實的好友身份進行信息傳遞,受眾的反饋及時。社區群體的崛起,使這一個群體內部的粘性增強,在群體內部,一條信息傳播速度會異常迅速。同時,社交媒體的人際交往更傾向於形成「弱鏈接」的人際關系。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9?9維特提出「弱關系的強勢」假設。他認為,弱關系傾向於連接與行動者本人具有較高異質性的人群,充當了溝通不同群體的「關系橋」,容易在不同的團體間傳遞非重復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傳遞范圍,能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宏觀上,社交網路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戶參與信息傳播的方式正在改變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形態。②
現如今,移動媒體的植入,讓受眾在接觸社交媒體方面變得更加便捷,這又從無形中加大了社交媒體受眾的粘性,使信息的傳播更快速。如下圖所示:
二、社交媒體對受眾的表層影響――受眾的媒介依附
1、社交媒體影響下的受眾媒介依附症
對比傳統媒體,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個性化、即時性、智能化的特點決定了受眾對它愈加青睞,從而也加劇了大眾對它的依賴。
社交網路不僅改變著全球的互聯網市場,還改變著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有數據表示,在中國,每天有45%以上的人有閱讀BLOG的習慣,而33%的人群則堅持更新自己的blog。6年以來,中國網民的上網時間增加了一倍,不管是網路基礎的應用,還是在獲取信息這一功能上,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
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數據表明:「從各類媒體的消費者平均接觸時間來看,除互聯網外,其餘媒體的周接觸時間均在緩慢下降,其中電視的平均接觸時間下降最厲害。例如,報紙的周接觸時間由5.9小時下降到4.8小時;廣播由10小時下降到8.4小時;電視從25.3小時跌至22.8小時;而消費者在網路上花的時間從10.2小時增長到16.4小時。」③
2、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
(1)信息發布方式加劇了受眾對社交媒體的依賴。社交媒體基於群體和圈子的信息發布范圍,再加上信息發布不受時空制約,在任何場合下都可以以「短消息」的形式來記錄和發布,社交媒介更多地成為了社交工具平台上的信息發布工具,信息是為社交服務。顯然,人際關系的穩定性會加劇受眾對社交媒介的依賴。
(2)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迎合了受眾的媒介期待。社交媒體的優勢顯著:首先,社交媒體融合了所有媒介的傳播優勢,不僅可進行文字、圖像、聲音等傳播,還可以隨時隨地下載、儲存、交互溝通、發送信息。其次,傳播形態由點對點或點對面轉變為面對面,同時再反饋回受眾本身。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沒有明確的身份定位。不論是互聯網還是手機媒體,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向受方傳送信息。再次,容易形成二次或多次傳播,形成新的信息源。
(3)社交媒體適應了現代受眾的心理。「在原子化的社會關系中,社會生活和文化圖景顯得支離破碎,社會關系網路不足使得孤獨感成為一種彌漫性的心理狀態,孤立的個體遭遇前所未有的自我認同困惑和歸屬感的缺失。」④因此,受眾會把內心復雜交錯的恐懼感轉化成對媒介的依賴,把媒介當作一個精神放鬆的舞台來緩解內心的壓力。社交媒體的各種傳播優勢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虛擬空間,他們通過使用社交媒體獲得信息,獲得與人交流、社交的機會,獲得娛樂消遣,獲得話語權,提高了大眾參與的主動性。受眾通過社交媒體技術築成的虛擬的堡壘,自由倘佯、釋放煩憂。多方位地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滲透到他們心理之中,給他們提供了可尋求慰藉的精神家園,從而依賴並推崇。
三、社交媒體的深度影響――受眾碎片化生存
隨著Web2.0時代的發展,網路成為了社交的平台,社交媒體是根據受眾現實的關系來構建的信息傳播模式,它的誕生對傳統的傳播模式產生了改變,信息獲取具有便捷性,媒體結合新的技術平台,再加之社交網路的關聯性,助推了受眾信息反饋的及時與媒介依賴程度。
信息傳播模式的改變,以及受眾對媒介的依賴程度加深造成了社交媒體對受眾最本質的影響――生存空間的碎片化。比如說,知曉或描述一件事情並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了,而是獲取其中一個有趣的點,一個片段。在知識結構上,缺乏完整性,只獲取受眾自己覺得對其有用的部分。
很多人在不斷描述我們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孩子們養成了超文本鏈接的瀏覽習慣,很難按照一個邏輯推演過程完整地看一本書。豈止是讀書,足球這樣的消遣也變得「碎片化」了,很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90分鍾的比賽。如下圖所示。
9、科技發展社交媒體如何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
社交媒體對人最大的傷害就是在你使用它時你能得到所謂的快樂,但是一旦當你放下了它,你的內心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在針對青少年的一項研究中顯示,他們在短時間內與社交媒體斷開聯系後,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就如同與成人戒煙或戒酒時所產生的症狀及其相似,例如:渴望、焦慮、情緒化、不安和憤怒等。他們的這種上癮症狀使得這些孩子更加難以從社交媒體中脫身。因為社交媒體所採用的可通過持續狀態和照片更新傳遞信息的方式,可以非常有效的消磨時間,當孩子在比較自我生活和他人生活後就會產生心智上的沮喪或焦慮。如果這時在看些所謂的心靈雞湯時他們的症狀就會更加明顯。
推薦看看【逛街去】APP,雖然也有社交的屬性,但更多的是引導用戶積極與身邊或周圍的人交流,在真實場景中能有多姿多彩的生活,APP只是一個紐帶,一個平台,一個幫助人與人更好溝通的軟體,喜歡我的回答,記得採納支持哦~蟹蟹!
10、直播平台的熱潮退去之後,什麼將可能成為新的社交媒體平台?
短視頻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