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政務新媒體輿情回應

政務新媒體輿情回應

發布時間:2020-10-25 00:34:38

1、1,結合事實分析簡述新媒體中的公共輿論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

當前,我國處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各種天災人禍、社會矛盾、社會問題集中爆發,諸多突發事件和社會現象使得中國網民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關懷,對各類社會問題和現象頻頻發聲。而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為各階層利益表達、情感宣洩、思想碰撞的輿論主渠道。在這一時期,網路輿論也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了解這些新特點,更有利於我們做好輿情監測,提升輿情應對能力。以下為樂思輿情監測中心匯總的網路輿論發展的五大特點:

一、新老媒體互動加強,網路輿論「倒灌」趨勢明顯

在網路輿論發展的初期,互聯網上的各種言論載體主要的運行模式是引用、轉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並對其進行補充式的傳播和討論。但是,隨著近年來網路言論載體和網民數量的增多,這種格局早已有所改變,網路輿論已經通過與傳統媒體的深入互動,越來越明顯地推動事件的發展。而在多數熱點事件的發展演變中,互聯網輿論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網路輿論「倒灌」傳統媒體的現象也逐漸增多。網路輿論中的「爆料」往往能引發傳統媒體的積極呼應,引發大范圍輿論議論。

二、網路輿論載體多樣化,社交平台影響力增強

在信息社會,社會輿論的發生往往被傳統新聞媒介的議程設置所主導。而隨著新媒體時代到來,互聯網傳播信息的互動性、匿名性等特點使各大社區論壇、BBS、個人網站都可能成為輿論的發源地。而微博因規避了傳統的新聞傳播媒介「你傳我受」的單向傳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優勝於其他網路媒體,成為引導公共輿論的新陣地。

三、政府官員現身網路,政務微博影響力強化

新媒體時代,隨著新型網路媒體的不斷創新發展,新媒體在輿論環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路成為個官員和政府擴大影響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體因其優越的交互性和展現的強大溝通能力,吸引了眾多的官員參與到網路中來。同時,政務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2012年第三季度政務微博報告》顯示,截至9月底,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50,947個政務微博已進入平穩發展、成熟應用階段。

四、網上輿情出現向現實空間「擴散」的趨勢

新媒體時代,網民對某一個熱點事件在網上通過各種形式展開熱議,已經是習以為常的形式,但從近年來的一些案例看,網民已不再滿足於網上討論,而是熱衷於走到線下的現實空間繼續關注和推動事件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網路走向現實空間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確引導時,其可能產生的潛在破壞力。

五、網路監督、網路維權與「網路審判」、「網路暴力」融合

新媒體時代,網路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網路監督、網路維權得以深化,無疑是社會民主進步的佐證。但是,在很多時候,網路不僅僅監督了事件過程,推動事件發展,還會過度發展成「綁架」媒體、煽動民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結果的「網路審判」,更可能成為給當事人正常生活造成過度影響的「網路暴力」。比如,網路曝光既使很多無良官員被曝光丟官,也讓很多言論被過分放大,遭遇輿論壓力。

2、新媒體下的公共輿論體現出怎樣的新特點

當前,我國處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各種天災人禍、社會矛盾、社會問題集中爆發,諸多突發事件和社會現象使得中國網民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關懷,對各類社會問題和現象頻頻發聲。而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為各階層利益表達、情感宣洩、思想碰撞的輿論主渠道。在這一時期,網路輿論也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了解這些新特點,更有利於我們做好輿情監測,提升輿情應對能力。以下為樂思輿情監測中心匯總的網路輿論發展的五大特點:

一、新老媒體互動加強,網路輿論「倒灌」趨勢明顯

在網路輿論發展的初期,互聯網上的各種言論載體主要的運行模式是引用、轉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並對其進行補充式的傳播和討論。但是,隨著近年來網路言論載體和網民數量的增多,這種格局早已有所改變,網路輿論已經通過與傳統媒體的深入互動,越來越明顯地推動事件的發展。而在多數熱點事件的發展演變中,互聯網輿論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網路輿論「倒灌」傳統媒體的現象也逐漸增多。網路輿論中的「爆料」往往能引發傳統媒體的積極呼應,引發大范圍輿論議論。

二、網路輿論載體多樣化,社交平台影響力增強

在信息社會,社會輿論的發生往往被傳統新聞媒介的議程設置所主導。而隨著新媒體時代到來,互聯網傳播信息的互動性、匿名性等特點使各大社區論壇、BBS、個人網站都可能成為輿論的發源地。而微博因規避了傳統的新聞傳播媒介「你傳我受」的單向傳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優勝於其他網路媒體,成為引導公共輿論的新陣地。

三、政府官員現身網路,政務微博影響力強化

新媒體時代,隨著新型網路媒體的不斷創新發展,新媒體在輿論環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路成為個官員和政府擴大影響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體因其優越的交互性和展現的強大溝通能力,吸引了眾多的官員參與到網路中來。同時,政務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2012年第三季度政務微博報告》顯示,截至9月底,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50,947個政務微博已進入平穩發展、成熟應用階段。

四、網上輿情出現向現實空間「擴散」的趨勢

新媒體時代,網民對某一個熱點事件在網上通過各種形式展開熱議,已經是習以為常的形式,但從近年來的一些案例看,網民已不再滿足於網上討論,而是熱衷於走到線下的現實空間繼續關注和推動事件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網路走向現實空間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確引導時,其可能產生的潛在破壞力。

五、網路監督、網路維權與「網路審判」、「網路暴力」融合

新媒體時代,網路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網路監督、網路維權得以深化,無疑是社會民主進步的佐證。但是,在很多時候,網路不僅僅監督了事件過程,推動事件發展,還會過度發展成「綁架」媒體、煽動民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結果的「網路審判」,更可能成為給當事人正常生活造成過度影響的「網路暴力」。比如,網路曝光既使很多無良官員被曝光丟官,也讓很多言論被過分放大,遭遇輿論壓力。

3、如何引導網路熱點案件輿情

網路熱點案件輿情是由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引發的,從其形成看,有一個從小到大,直至爆發的過程."封堵、刪帖、灌水"等傳統引導網路輿情的方法已經捉襟見肘.為了有效地疏導網民情緒,維護社會治安大局穩定,必須堅持科學的原則、理性的方法,把握網民的關注點,從證據、法理、法律原則、法律精神上引導網路熱點案件輿情.

網路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進行評論。作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網路既有可能成為人們反映社會現實進而尋求公正的平台,也有可能因為信息發布者缺少專業訓練而傳遞一些不夠全面准確的信息,還有可能被某些機構或個人惡意操縱而散布不實信息……種種因素造成網路信息良莠不齊,據此做出的評論和引發的輿論也難免會有偏頗之處。
而作為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路信息發酵快、傳播范圍廣,很容易激發令人始料未及的輿論走勢,在此可以用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系統時刻監測輿論的最新動態外,另外在主流媒體引導網路輿論的第一步,是認真調查求證,通過專業媒體機構的公信力,應使網民和社會公眾了解真相,並據此做出准確評判,以保證網路輿論和相關社會輿論的正確走向。
但從實踐來看,一些新聞機構和記者卻未能體現出應有的職業操守,一旦發現某個事件正在被網路熱議,立刻對其展開狂熱追逐,把網路上的相關信息照搬到自己的媒體上,而不是先去事發現場進行認真調查,依據事實寫作新聞。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來是為了追求「時效」,但實際上由於所傳播的事實並沒有經過認真核實,也沒有載入新的有效信息,因而對於受眾來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更嚴重的是,某些記者過於輕信網路,不僅自己把網路作為可信的消息來源,還以「經過實地調查」「記者走訪發現」等語言誤導受眾,使網路信息藉助傳統媒體和專業記者的身份引發受眾的高度認同,對某些錯誤信息和謠言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誤導輿論。

4、輿情處理有什麼方法技巧?

輿情應對,方式方法很重要
一日一得一鑒

近日,多少有點兒小意外,參加了省廳組織的新聞輿論培訓。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培訓,心中多少有點敲小鼓,尤其是看了參會的人員,不是宣傳口的領導、業務骨幹,就是河北警界新媒體的代表人物,更多了些忐忑。
還好,參加培訓過程中不需要自己發言,不需要提交什麼材料,不需要自己以任何方式去展示什麼。只是根據培訓日程靜靜地坐下來學就好。
在聽了各地宣傳部門領導的交流發言和新媒體代表的發言,尤其是輿情應對專家的關於輿情應對的授課後,心中充滿了莫大的感激,特慶幸自己能參加這樣的培訓,學習了解這一方面的知識。於自己,真切的是小意外成了大驚喜。
此次培訓給我最大的啟示、收獲是,在輿情應對中,打破了自己過去堅守的內容為王,其它都在其次的頑固認知,在輿情應對上,方式方法同樣十分重要。實戰告訴我們,太多沒有注意與重視這一問題的案例,往往教訓很深刻。
互聯網與信息化時代,人人都是輿情的發現者、製造者、發布者、傳播者、分享者,甚至往往也可能是受害者。以現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輿情應對已經成為了一門需要專門研究、掌握、處理、應對的學問。而在這一過程中,輿情應對處理的方式方法,類似於法律上的程序與實體的關系一樣,同樣重要,不能有絲毫的偏廢。
這里的方式至少包含了時間、渠道、節奏、范圍、態度等。
說到時間,第一位的當然是快,中間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發現快,二是處置快。當然其還可以分為更多的環節。其中發現快相對好解決,重要的是處置快。而處置中,往往要涉及匯報、調查、匯總、發布等。這里重點強調發布。除了要做到在法律法規規定的時間內回應這一底線要求外,通常越快越好。在這一不見硝煙的戰場上,很多時候要分秒必爭。另外,還要根據各種媒體或渠道的網民的瀏覽、關注習慣節點來發布、應對、處置相關信息,如此才能掌握主動,或變被動為主動,實現效果最好,否則往往成為輿論、媒體的犧牲品。
說到渠道,要清楚各種媒體,包括傳統的,也包括各種新媒體的客戶群體及其生活、瀏覽、閱讀、發聲習慣等,有針對性的發聲、應對。當然這裡面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也有自己手中媒體資源與外面媒體資源(包括了上級的、兄弟單位的、社會上的等等),有單位、組織的和網路的大V、名人等個體的資源的協同、互動的問題。要一加一大於二,而不是等於甚至小於二。
說到節奏,就是在輿情應對過程中,因為輿情的復雜、影響程度,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一些重大輿情。這就要有一個整體、系統地安排,發聲的頻率,後續的跟進時間,分幾次,每次要達到與實現的目的,及如果出現意外的補救措施等。從以往成功的案例看,節奏把握得好,往往事半功倍,否則,適得其反。
說到范圍,主要指輿情應對過程中,推送、推廣、發布的范圍。范圍的確定大體受兩種因素影響,一是事情本來擴散影響的圈子、范圍與廣度,二是我們要達到的影響受眾或目的是什麼。清楚了這兩點,相應地做工作,發布、推廣、擴散大體就行了。這中間通常范圍亦大不亦小,即應對傳播的范圍要大於輿情前期的傳播影響范圍。
說到態度,現實中往往因為職業的習慣或處理者所站的角度與立場而自然不自然帶出來。在文字中、視頻里、風格上等。但我們不要忘了,我們引導應對輿情不是自說自,不是關起門來自己搞,或只給自己人看。什麼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呢?一是社會通行的尊重與文明標准,二是法律法規的約定俗成,三是合乎特定身份、群體人員的各種習俗、戒律等。當然,最基本的莫不是真誠、坦率、謙虛、熱情(場合、時機不合適時,也應該是和善的)等。
當然,這幾者往往是一體的、協調的,而不是割裂的,各自為政的。同時始終銘記效果導向,即一切方法、行動、措施都要圍繞、服從最終的應對效果,而不是相反。
說這許多,並不是要淡化與忽視內容的第一位與重要。成就一件事情與毀掉一件事情大為不同,後者可能一個環節或一個因素就可以成就,而前者往往要多種因素,甚至是全部因素皆具備才能成就。所以,我們講方式方法的重要同時,不要忽視了內容與其它因素的作用與影響。
一句話,此次學習最大的體會就是:輿情應對,方式方法真的重要。

與政務新媒體輿情回應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