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粽子的來歷??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即粽子。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五穀之一,長相類似小米,俗稱大黃米,有粘度)成牛角狀,稱「角黍」;也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鹼水粽。現代多用糯米代替黍米,煮出來的粽子呈晶瑩油亮的棕黃色。
晉代時,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雜粽。就是在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2、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3、為什麼端午節吃粽子 要短一點 100字
端午節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毅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中國的節日。
4、端午節吃粽子的故事五十九字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4)請吃粽子短視頻擴展資料
紀念
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現,漢王朝經歷四百餘年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
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記載,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 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於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
歷史文學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愛和恨的記錄留給後人的紀念品。而重論理、愛憎分明的「漢魏文人」痛恨忘恩負義又稱雄一時的霸主越王勾踐、晉文公,把悲憫之心投向直言敢諫的伍子胥與功不求報的介子推、東漢蒼悟太守陳臨;
於是在漢魏後便把節日與歷史人物聯系在一起。在吳(今江浙一帶)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習俗(《曹娥碑》),而晉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說(《琴操》)。
當歷史長河流入東晉,經過戰亂洗禮的文人虞預在《會稽典錄》中,又記錄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紀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們又把同情之心獻給孝女曹娥。
民俗活動
自古至今,端午節都是中國民間一個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早在遠古時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陽氣旺盛端始的農歷五月初五,用刻畫上龍形的舟楫載上角黍等貢祭品以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祈福的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船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南方越族在吉日進行龍圖騰祭祀之時,而北方中原卻是把五月五日當作「惡月惡日」而避之。 隨著歷史的發展,端午習俗也注入了夏季時令驅邪與祛病防疫風尚。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端午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祛病防疫"活動。
根據陰陽術數,農歷五月初五,為陽氣旺盛之端;農歷五月為午月,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是陽盛之日,陽氣剛盛則陰邪衰弱,這一天利於藉助剛陽正氣驅邪消晦,端午是剛陽正氣匯集的吉祥日子。
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
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驅邪」及「祛病防疫"的內涵,如掛艾草與菖蒲、拴五色線、沐蘭湯、薰蒼術、飲蒲酒等等習俗。
5、有一部短片講一個關於精神病院的故事,有一句你不想吃粽子啦.
是《A面B面》
這是在線觀看的網址,要看趕緊看吧
http://movie.video.sina.com.cn/movie/ambm/detail.html
6、吃粽子有哪些禁忌?
粽子雖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