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新媒體」?一直不明白這個概念。
呵呵,沒有那麼復雜。雖然我不願評價樓上朋友說得正確與否,但是我還是要說一句,說新媒體就是網路媒體是非常片面的,不太正確。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不在於出現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不同。
曾幾何時,互聯網路的盛行,曾經使業內人士無不感嘆,網路媒介已經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媒體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介。在一段時期內,網路媒介成了新媒體的代名詞,似乎一提起新媒體,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網路媒介。在本人就讀於大學的時候,專業課老師也是這樣對我們講的,互聯網就是新媒體。但是,說新媒體就是網路媒體正確嗎?答案是不正確。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科技的變遷,具有越來越多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媒體形式不斷涌現,如數字電視、車載電視、樓宇電梯廣告、手機簡訊、手機電視等等。
最後,可以明確地說,所謂新媒體,是指一切區別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具有多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形態的不斷更新、不斷涌現的新型媒體。
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
從岩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印刷品傳播和電子傳播的形態、通道是固定的,其傳播的專業要求和邊際成本都很高,傳播者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控制權,而數字化必然帶來的網路化,以及網路化必然導致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轉換極其容易。如今,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日誌、發起網路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
「信息」與「意義」無關
尼格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說:「比特就是比特」。在數字語言里,所有的文本、聲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組合。傳播的信息從傳播的意義中抽象出來,使「把關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為意義是完整、單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來進行傳播的,易於甄別,而信息是可以編碼、分段、壓縮,進行傳播,再組合、復原、解碼,進行讀取的,很難在傳播過程中判別每一片斷的信息意味著什麼。上海目前發展很快的樓宇視頻和地鐵視頻系統是電視還是計算機?曾經發生一場定性之爭,就是這種突破的生動案例。
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在傳統傳媒一統天下的鼎盛時期,傳播的效果似乎是無堅不摧的,大眾媒體對於公眾有著「魔彈」般的效力。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信息和「噪音」越來越多,以一個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進行接收和處理,同時,在技術上對信息進行篩選、復制和傳遞已經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麼樣的標准,通過什麼途徑,如何選擇和過濾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傳送者的傳播意圖能否實現。這意味著受眾在接收信息時的主動性和消費偏好變得日益重要。
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傳播學研究中曾經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的發現,表明人們為了避免成為異類,陷入孤獨,往往在大眾媒體或輿論活躍分子發表了意見之後,不再表達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而在數字加網路的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人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就可以隨時進行信息溝通,甚至成為傳統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人際傳播的性質得到凸顯和強化,傳統的,傾向於無差異的普遍的廣大受眾,開始分割為氣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關的「小眾」,如各種各樣的網路游戲團體、戶外旅遊論壇、簡訊交友俱樂部等。在小眾中,人們也許更容易找到聲氣相投的夥伴,以對抗大眾傳播所造成的「社會孤立
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媒介壟斷對當下世界新聞業的影響??
媒介壟斷形成的原因
政治原因
經濟上的統治地位,要求壟斷資本在思想文化領域也實施全面的控制。而要實現這一目的,依靠自由主義時期分散的自由競爭的新聞媒介,是不可能做到的。壟斷的政治經濟現實,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規模巨大的壟斷媒介。
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不僅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還控制了國家的政治機構。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要求壟斷資本對經濟、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實行控制。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壟斷既然已經形成,而且操縱著幾十億的資本,它就絕對不可避免地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而不管政治制度或其他任何『細節'如何」① 另方面,「『經濟上的強者'的力量也在於他們握有政治權力,沒有這種政治權力,他們也就不能保持自己的經濟統治。」②壟斷資本既然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掌握了國家機器,下面一步,必然會走向控制近代社會最基本的輿論工具——報紙。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控制了報紙就意味著控制了民心,控制了輿論,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穩固了統治基礎。而要實現這~目的,依靠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分散經營的、自由競爭的資產階級報業,是不可能做到的。壟斷的政治經濟現實,要求建立規模巨大,為數極少,從而能在根本的意義上,保證宣傳與政治步調一致的壟斷報業。
經濟原因
資本主義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競爭經濟、自由經濟。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和資本的集中。而資本集中的動機便是試圖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控制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把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提高到生產價格之上,從而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壟斷利潤。這種動機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在19世紀末期相繼走上了壟斷化的道路。而報紙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消費品,成為了一種特殊商品。
在壟斷階段,生產資本集中的基本動機,乃是壟斷資本試圖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控制某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把商品價格提高到生產價格以上,從而獲取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壟斷利潤。而報刊事業,自工業革命以來,已變成了一種營利性的知識產業。報紙本身已由上層社會的精神特權變成了以普通民眾為對象的特殊商品。控制這種特殊商品的生產及銷售市場,一方面可以製造對於壟斷資本有利的輿論,塑造其正面的社會形象;另一方面則會通過壟斷的市場和價格,獲取超額利潤。據本傑明·康培因估計,1978年報紙集團的中等利潤率為9.6%,為製造行業的二倍。報業壟斷為其老闆賺了大錢,這便是壟斷資本插手報業,使報紙的所有權日趨集中的另一重要原因。
自身原因
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新聞媒介已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資本主義企業,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報紙的手工作坊性質不同,那時一個人數百元錢即可辦起一家報紙。現在只有籌資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才能涉足報業,這顯然只有大資本家才能辦到。
報業壟斷,雖然在許多場合是出於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但是報業自身經營上的要求也同樣不能忽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交流專家們認為,報業的集中,從其自身經營的層面來看,是由以下幾種因素造成的:
(1)市場經濟的基本趨勢;
(2)為政府當局所需要的新聞產品、信息和內容的劃一化趨向;
(3)出版和發行方式的技術變革所產生的經濟壓力;
(4)由於流通和廣告收入的競爭而帶來的壓力;
(5)各種交流工具的競爭;
(6)一般精神產品的千篇一律;
(7)某些報紙缺乏經濟和社會需求;
(8)生產成本的提高和廣告收入的減少;
(9)有計劃地整頓報紙;
(10)行政安排、財政刺激和稅收政策抑制了獨立企業;
(11)管理上的缺點;
(12)通貨膨脹和普遍性的衰退;
(13)私營和國營企業都缺乏新的創造精神也缺乏新的資金。」這種概括雖然全面,但並不很具體,重點也不突出。
我們認為,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報刊事業的所有權之所以會趨向集中,主要是取決於如下幾個條件。
第一,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報紙已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資本主義企業,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報紙手工業作坊性質絕然不同,那時一個人幾百元錢便可以辦起一家報紙,而現在唯有籌資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才能創辦報業,這顯然只有大資本家才能辦得到。
第二,壟斷報業公司由於經濟實力雄厚,擁有絕對的人才優勢和眾多精良的設備,可以出版眾多的報紙、期刊、書籍,經營新聞性和非新聞性事業,在龐大的企業集團內部,合理地配置並且充分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從而降低生產成本,賺取超額利潤。
第三,報紙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報紙銷量越大,廣告來源越多,廣告收費越高。一般而言,廣告客戶寧願以較高費用在一家銷數大、讀者多的報紙上刊登廣告,而不願意在幾家小報分登廣告。在各報紙間的發行、廣告競爭中,資本小、發行量少的報社,往往會因為高成本而倒閉甚至被合並。
第四,報團在各城市各地區出版多種報紙,在經營管理、廣告、發行以至新聞采訪、特稿供應上,都比分散經營的獨立報刊有更多的便利條件,更容易發揮整體的優勢。
總之,報業壟斷並非一個偶然的歷史現象,而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報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也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一個國際現象。它在任何經濟制度下都可能出現,但其范圍和格局在各個不同的國家,卻是十分不同的。有的主要是由於私人利益集團促成,有的則是由政府當局所促成。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報業壟斷成了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報刊事業的基本特徵。
3、美國互聯網廣告營銷行業為什麼會出現壟斷現象?
因為大公司有經濟有背景,人才大量湧入,有資金去研發新科技,新技術,所以越來越好,小公司只能撿剩下的,還不一定成功或者出現火爆現象,所以越來越差。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萬維網(www)的出現,才推動互聯網在90年代中後期迅速形成一個跨越國界的全球性新型媒體。互聯網以其特有的交互性,逐步確立了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並列的第四媒體地位。聯合國新聞委員會1998年5月舉行的年會正式提出第四媒體的概念,對互聯網的媒體地位給予正式確認。
自從1994年誕生至今,網路廣告在美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
2012-2018年,美國互聯網廣告規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走勢,其中美國2013年的網路廣告營收428億美元,首度超過廣播電視;2018年,美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為1074億美元,同比增長18.81%;其中移動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為751億美元,在互聯網廣告市場中佔比69.93%。
零售業繼續主導網路廣告業務,搜索營銷趨於常態
2018年,美國零售業將繼續主導互聯網廣告業務,其在互聯網廣告上花費約為23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8.7%;佔美國互聯網廣告支出的22%左右。零售領域在互聯網廣告的花費上遠超其他行業,是因為在美國零售行業中,越來越多商家選擇通過搜索獲取流量,對於在美國市場進行零售的商家而言,產品商店、電商網站或者亞馬遜站內搜索流量均至為重要。此外,對於零售行業,之前PC是主要廣告平台,未來則會有更多向移動端轉型。零售行業開始越來越多利用大數據技術,在社交媒體和用戶互動方面做出改變。
同時,汽車行業仍將是美國第二大互聯網廣告消費者,2018年,美國汽車營銷商在互聯網廣告上投入約13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6.9%,汽車行業支出則佔美國所有互聯網廣告支出的12.6%。
另外,金融服務是美國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廣告增長主要推動力,廣告預算增長了18%,其中電信行業在互聯網廣告中投入將持續增長。
4、媒體壟斷的特點
媒體壟斷的英文是Media Monopoly。雖然言論自由已經是普世價值,但是放任媒體無限制自由發展,並不一定能夠保證多元價值社會的出現。因此,是否需要對媒體的發展設下限制一直是各國爭論的焦點。美國近十年來一連串對於媒體發展的解禁,便持續引發媒體壟斷與反壟斷的爭論。 在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浪潮席捲之下,自由、無限制與無政府的情況持續擴散,對於媒體的限制也因為新自由主義的濫觴而不斷開放。但是完全而無管制的開放本意雖然是自由競爭、市場機制,但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卻無法避免,而且財團與特殊目的組織,也可以利用購並手段,達成壟斷言論的方法。
5、舉出關於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壟斷競爭的媒介例子
完全壟斷就是全中國一家賣某產品,寡頭壟斷就是在特定區域就一家賣某產品。
6、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區別
(1)市場的差異
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2)受眾的差異
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路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路媒體里,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3)寫作的差異
網路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網路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
(4)內容的差異
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路媒體的編輯職權相對大於傳統媒體的編輯。網站編輯的職權大,也要求他有更強的把關意識。
(5)版面差異
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網路媒體是以時間流分配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路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
(6)采訪的差異
網路媒體基本是編輯為主,少量的采訪新聞,少量的原創。而傳統媒體是以自采為主。
新媒體的特徵
1、價值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2、原創性
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性,區別於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別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應該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於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新。
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媒體,具備原創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卻是原創。但是那時的聚眾或者當下更多家類似媒體,都是新媒體典範,他們或者是不謀而合或者是復制,這個原創是這個特定的時間內時代的原創,仍可稱其為具備原創性的一面。而這個原創是理念上創新的典範。
3、效應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
網路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於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由於這個效應的變化發展,不排除新媒體可以發展成為主流媒體的可能,也就是新媒體在一定的時機也可以脫離新媒體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隨著發展而變化。
7、什麼是新媒體,為什麼那麼多人在學。
新媒來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的源一個概念,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和報紙等,新媒體是以互聯網為依託,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被少數企業壟斷的局面,讓普通人可以參與到其中。新媒體是一個新事物,於是也出現了很多商機,通過學習新媒體,很多普通人把握到機遇,或者成為網紅,或者賺取了豐厚的財富,所以大量的人蜂擁而至。
8、如何打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截止壁壘
1、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
①市場的差異。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要有「准運證」。壟斷帶有保護性,能賺錢,能帶來高利潤。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②受眾的區別。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路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路媒體那裡,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③管理的不同。傳統媒體發展至今已經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機制和結構。編輯至上,輕視市場。而網路媒體的管理機制相對模糊。網站的老大是總經理而不是總編。對技術的重視也有區別。在網站決策層中技術人員的份量重,而傳統媒體則不然。
④內容的不同。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路媒體的編輯職權相對大於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編輯—總編輯,這樣一種「三審制」,沒辦法在網站上實行。總編把
關的模式很難在網站實現,一天滾動發2000條新聞,你總編輯一個人哪裡看得過來。所以網站編輯的職權大,也要求他有更強的把關意識。
⑤
時效的不同。傳統媒體有明確的發布時效、時段。定時定量。這種傳播時效,決定了受眾的關注也有了時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關注。而網路媒體24小時在滾動,
每天必須N次關注,才不會漏掉重要新聞。滾動新聞這種形式,對於習慣了每天一次性關注的受眾來說,很可能會漏掉重要新聞。
⑥版面不同。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在網站上不存在。網路媒體是以時間流分配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路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
⑦寫作的不同。網路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幾千字的新聞稿,在網上是行不通的。網路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什麼標題的對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沒人看的。
⑧采訪。網路媒體基本是編輯為主,少量的采訪新聞,少量的原創。而傳統媒體是以自采為主。一個特派記者,花多少多少費用寫回來的稿子,如果到網上一發,全給人抄走了。 2、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①新媒體(網路媒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網民到2010年,預計絕對數字將達到全球第一(當然相對數字還是小)。
②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存在的關系。近年來,受網路沖擊最大的是電視。當然,電視的娛樂功能,服務功能不全受網路影響。我這兒有5月10日美國一家
公司的調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電視了,20%少看雜志了,9%少聽廣播了,11%少看報紙了。電視觀眾的減少量最多。但是,我認為任何媒體是
相互不可替代的,「網路媒體會替代傳統媒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紙、廣播、電視,三者能和平共處,現在也會是這樣。以前電視剛出現後,有人預言它會替代
廣播,事實是和平共處。各種媒體有它的優勢,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報紙不要任何電子設備就能閱讀;廣播,可以邊干其他事邊接收。受眾在選擇媒體上不存
在排他性、應有多種選擇。以後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新媒體還可以刺激傳統媒體的發展,相互融合,出現網路廣播、網上視頻等。
一個新媒體要超越一個傳統媒體,成為一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至少要經過一代人。2250萬,這是中國的網民數。這樣一個相對比例很小的數字,完全能說明:今天在中國,互聯網對傳統媒體遠不足以構成沖擊。
3、新媒體的傳播特徵:
今天回顧網路媒體的歷史,要從
9、新媒體相較於傳統媒體有哪些優缺點
缺點
信息的選擇困難。信息量巨大,甄別困難,不確定信息多
2.對虛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處理非常棘手。由於信息發布者可以採用假名,並且網路信息發布商和論壇非常多,對這些信息的阻截不會有太大成效,對流言和惡語無法有效地直接制止。所以企業多採取在第一時間發布聲明的方式。
3.垃圾信息導致相關公共關系調研的效果大打折扣。某網站的改版調查中,有效回收只佔全部發放調查冊的35%左右,嚴重影響了形象調查。
4.安全危機時刻出現。
優勢
相較於而言,新媒體具有更快捷方便,給人更好的感官享受,更符合人們對現代化生活的要求的特點,但隨著各自的改革發展,現在是割據一方,各有所長。拿電視劇的播放形式來說,在代表-電視機上播放的,需要不斷收看廣告,等待更新時間較長,廣告質量較差,廣告播放費用成本較高,給觀眾的選擇比較單一。
而在新媒PPS等互聯網上播放時,觀眾可隨時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播放畫面進來也出現高清選擇,廣告時間較短,廣告內容,畫面質量較高,廣告播放成本投入較小。但是就音效和畫面質感以及播放的流暢性來說,電視播放媒體還是比較占優勢,互聯網播放媒體就受到網路連接,網路信號不穩定造成的播放不夠流暢,甚至不能播放的尷尬情況,同時網路的使用也涉及更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隱患。互聯網環境復雜,給人多種選擇和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潛在很大的使用風險,隨時可能遭受病毒等惡意程序的影響,給觀眾帶來損失。
同時,因為互聯網的寄託形式-計算機或等,使用操作較電視機復雜。還受到觀眾(購買電視機和電視無線信號的價格平均低於電腦和寬頻或無線網路的價格)年齡,習慣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造成兩者的觀眾基本盤,幾乎秋色平分。但電腦(筆記本),等互聯網的攜帶方便性是無可比擬的。
(9)新媒體壟斷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10、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有什麼優缺點?
傳統媒體:投入大、根基穩、老成、權威性高,但高高在上。收益穩定但平緩下降,互動性較差。
新媒體:分為公司行為和個人行為。若個人行為則投入較小,(需具備某項專長,形成價值效應)。很多公司在媒體上投入是很節約的,當然大公司捨得,可是他們也將在新媒體上的廣告投入比重加大很多。互動性較高、具有創意性和實效性,但權威性差,用戶忠誠度不高。這類媒體大多在積累一定粉絲後就忘記品牌建設,開始胡搞了。而成功的一群則藉助前期積累開始進入更高級別的事業規劃。新媒體時代之後,我認為是權威媒體會更加註重互動性,接地氣的傳播方式。而個人媒體具有一定粉絲後要更加依靠大公司背景傳播(產生權威性)。兩者媒體互相補取雙方的長處。權威走下神壇,草根渴望登基。暫時不贊成什麼時代的說法。學者還能編出什麼新詞?新新時代?現代派之後是後現代,後現代之後再來個超現實主義?只要所做的事業是跟著時代在走,管它什麼時代(不過又是一個新出的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