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新媒體?有哪些特點 ?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新媒體的特點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製作成本造成挑戰。」張毓強還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
廣告在新媒體中的運用
新媒體的廣告投放是專指在新媒體上所進行的廣告投放,廣告主在新媒體進行廣告投放比例一般20%左右。
新媒體廣告投放的表現形式
戶外新媒體:目前在戶外的新媒體廣告投放包括戶外視頻,戶外投影,戶外觸摸等,這些戶外新媒體都包含一些戶外互動因素,以此來達到吸引人氣,提升媒體價值的目的。
移動新媒體:以移動電視,車載電視,地鐵電視等為主要表現形式,通過移動電視節目的包裝設計,來增加受眾黏性,便於廣告投放。
手機新媒體:手機媒體是到目前為止所有媒體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為方便並具有一定強制性的平台,它的發展空間將非常巨大。未來的兩到三年內,3G手機逐漸普及,手機媒體將成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獲得信息的重要手段。
藍牙廣告在新媒體廣告投放中的特點
手機是持在手中的交際圈、是手中的靈動伴侶、是移動的生活藝術,是不可離身之物。2007年,手機媒體將很可能異軍突起,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藍牙廣告(BlueAiring)。
定向性:藍牙廣告打破傳統廣告媒體定價的行規,廣告主定好自己的支出預算,定向定條發送給目標客戶。
精確性:藍牙廣告的最大特性是直達接收者手機上,「一對一」傳遞信息,強制性閱讀,100%閱讀率!
細眾性:藍牙廣告直接影響最具消費力的一族,且同一產品可根據不同的細眾對象輕松傳遞不同的廣告信息,以求最大程度鎖定最有效的目標消費群。
漫延性:藍牙廣告具有極強的漫延性,接收者可將信息隨身保存,隨時咨詢廣告主,需要時可反復閱讀,並可隨時發送給感興趣的朋友。
靈活性:藍牙廣告發布時間極具靈活性,廣告主可根據產品特點彈性選擇廣告投放時間,甚至具體到某個時間段內發布。
互動性:信息接收者可以採用不同方式回復信息源,及時方便地參考信息的反饋和再創造,其明快的互動性使得藍牙廣告具有越來越強的娛樂性。
2、新媒體的特徵
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 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沒有涉及到「質」上。碎片,我個人認為,是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特性的片語,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內容是由於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所謂「顛覆」就是指這個。但事實上,去中心化這個態勢是長久不了的。人類由於大腦接收信息的需要,會導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現。搜索引擎是極好的例子。 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確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賦予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種個人化的特徵,直接拷問著「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的句式。換而言之,互聯網,其重心開始由數據(信息)向人轉變。 結合程樂華老師的說法,這種個人化直接帶來了網路上的補充自我和補償自我的出現。 偶發性和碎片化兩個特徵可以合力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點: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是得到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們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a電視台就b電台的內容進行跟蹤,然後c報再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道算一個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卻不是,它們喜歡連續式的進行議程設置,我稱之為「鏈式傳播」。每一個節點的影響力都有限,但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話題接龍游戲:怪癖。 如果這個新媒體還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徵的話,自我便代入了。媒體擬人化後,就使得這個媒體的可信度增高,議程設置力量會更具有穿透性。 最後一個特點,當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e)。不過,這個特點已經被說濫了,我就懶得再大肆嘮叨了。 唯一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動。網路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完成於媒體之內,比如在某篇文章下發表一個評論。但新媒體提供了跨平台互動的技術,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台的互動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態勢。
3、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交互性(互動性)核心特點
超文本型(多媒體)
即時性
數字化
信息量大。
4、新媒體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媒體"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1、價值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比如近幾年來由於媒體的發展,各類媒體風暴市場,但是經過市場考驗的留下來的卻少之又少。其中有一些就是因為其沒有深入調研媒體核心價值所在而盲目拷貝別人的理念導致失敗的。或者是由於理念過於超前不能被市場認可,沒有深度分析消費者形態而強加細分難以體現媒體的基本價值,或者基本價值與市場不協調導致失敗的。原因諸多,不一一贅述。
2、原創性
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性,區別於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移動互聯網別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應該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於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新。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媒體,具備原創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卻是原創。但是那時的聚眾或者當下更多家類似媒體,都是新媒體典範,他們或者是不謀而合或者是復制,這個原創是這個特定的時間內時代的原創,仍可稱其為具備原創性的一面。而這個原創是理念上創新的典範。
當時興起的分眾傳媒、聚眾傳媒、框架傳媒等細分受眾的媒體都是在媒體理念上具有一定意義的原創性。以及後起細分到社區的安康、細分到醫院的炎黃、互力等媒體,雖然復制了分眾的細分概念,也不失為理念上創新應用成功的典範。
3、效應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網路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於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由於這個效應得變化發展,不排除新媒體可以發展成為主流媒體的可能,也就是新媒體在一定的時機也可以脫離新媒體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隨著發展而變化。
5、新媒體的特徵?
1、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6、媒體語言的特點
也許不是最最合適的
看一下吧
許嘉璐指出:「媒體語言(包括文字),尤其是廣播電視語言,太重要了——它對社會語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著任何其他載體不能比擬的影響力;現代化需要規范的語言文字生活和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文化,因而廣播電視語言應該規范而多樣,高雅而活潑。」 現代漢語規范化學術會議的召開和國務院《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的發布近50年了。50年前的媒體主要為報刊和廣播,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當今媒體已從報刊、廣播,發展到電視、網路。隨著媒體的發展,媒體語言對社會語言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了,對媒體語言的研究也越來越迫切。現僅提出幾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如何定性
⒈ 有無媒體語言
(1)認為沒有媒體語言。如[美]司卡萊認為:「有媒體的存在,有語言的存在,有它們之間的關系,但很難說有一個獨立的媒體語言存在。」
(2)認為是語言在媒體中的運用。如對網路語言的認識,「認為網路語言的存在只是語言的運用問題。」
(3)認為存在有自身獨特規律和完整系統的媒體語言。如多數研究新聞語言、廣播電視語言和網路語言的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的觀點。
(4)認為無論是語言在媒體中的運用,還是有獨特規律的媒體語言,都可以稱為媒體語言。如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稱其為媒體語言。
⒉ 媒體語言的內涵、外延
(1)寬派認為,媒體語言包括媒體傳播的符號系統。如黃匡宇對電視新聞語言的概括:電視新聞語言系統包括抽象語言系統和具象語言系統。抽象語言系統由抽象音響語言(播音語言、現場語言)和文字(屏幕文字、畫面文字)組成。具象語言系統有客觀性具象語言(造型語言:如形體語言、表情語言、著飾語言、色彩語言、空間語言、圖表語言;具象聲響語言:現場音響、音樂語言)和主觀具象語言(線條、光線、色彩、影調、角度、景別、蒙太奇、特技)組成。
(2)窄派認為,媒體語言單指在媒體中使用的語言、文字。
(3)中派認為,媒體語言包括在媒體中使用的有聲語言、副語言、體態語、文字、音響、相關圖表、字母等。
⒊ 媒體語言的屬性和功能
(1)屬性:①認為媒體語言是單質的,屬應用語言學科。②認為媒體語言是多質的,具有新聞、語言、藝術、技術等綜合性特徵。
(2)功能:①認為媒體是輿論宣傳工具,媒體語言主要具有宣傳功能。②認為媒體是傳播的工具,媒體語言主要具有傳播的功能。③認為媒體既具有宣傳功能又具有傳播功能,媒體語言也既有宣傳功能,又有傳播功能。
⒋ 媒體語言的特徵。
這里主要是講各種媒體語言的共同特點:
(1)傳播范圍的社會性。
(2)傳播速度的時效性。
(3)傳播手段的技術性。
(4)傳播符號的規范性。
(5)傳播言語的技巧性。
(6)傳播方式的策略性。
⒌ 媒體語言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1)及時、迅速。
(2)廣泛、深入。
(3)示範、導向。
二、如何分類
所謂分類,就是「根據事物的特點分別歸類。」媒體語言的分類,就是根據媒體語言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徵對其劃分歸類。這種劃分歸類,對於深入認識媒體語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把握媒體語言研究對象,具有重要作用。由於媒體語言的多質性、綜合性,其分類也不能簡單從事。
⒈ 分類原則:
(1)多視角、多分法。(2)多層次、細分法。(3)邊分類、邊綜合。
⒉ 按媒體劃分,可分為報刊語言、廣播語言、電視語言、網路語言等。
⒊ 按文體劃分,可分為新聞(消息)語言、評論語言、通訊語言、文藝語言、廣告語言等。
⒋ 按語言傳播樣式劃分,可分為有聲語言和文字語言等。
⒌ 按傳播符號劃分,可分為有聲語言傳播和副語言傳播等。
⒍ 按節目傳播方式劃分,可分為直播語言和錄播語言。
⒎ 按語言表達樣式劃分,可分為宣讀式、評述式、播報式、談話式等。
……
以上是從不同視角,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其中4、5、6、7主要是指廣播電視語言。
在上述分類基礎上,就某一類、某一項,還可以進行多層次地細分。比如,按媒體,可以分為報刊、廣播、電視、網路語言等,其中,電視語言又可分為播音語言和非播音語言;播音語言又可分為口播語言、配音語言、采訪語言、主持語言等;口播語言又可以分為新聞口播和綜藝口播等;配音,也可以分為新聞片解說、專題片解說、給專題片中人物配音等等。
多視角、多層次劃分後,由於不同類型的交叉融合,在實際分類中往往是邊劃分、邊綜合。比如,要劃分出電視口播新聞這個類,就意味著一方面對媒體系統的劃分,分出電視來,一方面同文體系統中分出來的新聞合成,產生出電視口播新聞這個類。對分類的認識,不能簡單地看成切分,其中還有合成,是一個分合聯變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分類切合實際。
由此可見,分類是必須的;分類可多視角、多層次,分類是無止境的;分類總是相對的;在實際運用中,分類總是一個分合聯變的過程。
三、如何規范
⒈ 媒體語言必須規范。
(1)規范是語言自身發展、言語交際的需求。(2)規范是大眾傳播的必然要求,大眾傳媒要完成任務,實現傳播,必然要求語言規范。語言越規范,傳播越廣泛。(3)推廣普通話以媒體語言為榜樣,所以媒體語言規范應高標准,嚴要求。
⒉ 注意把握各媒體的不同特點,研究做好媒體語言規范工作的規律。比如,同樣要求新聞語言規范,報紙主要是書面語,是供人們「看」的,是對文字的把握;廣播則是口語,主要是對有聲語言的把握,是從「聽」角度衡量其語言是否規范;而電視則是從「視、聽」的角度來把握語言規范;網路語言規范的發展趨勢還正在探討中。
⒊ 注意從整體上把握語言規范系統。比如,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一說不規范,往往就考慮是不是讀錯字了(當然語音是規范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實播音語言規范遠不止這些。播音語言規范是一個系統,包括語音、詞彙、語法的規范;包括語言表達樣式的規范;包括語言技巧系統(內部技巧、外部技巧)的規范;包括語言、副語言(體態語)運用的規范;包括語言通過電子傳播過程的規范等等。
⒋ 在媒體語言規范領域需要討論的一些熱點問題。如:(1)網路語言發展的趨勢,如何做好網路語言規范工作;(2)媒體間的互動和融合,使得媒體語言特點發生的變化,給媒體語言規范提出的新的課題;(3)在媒體中如何處理好外來詞、字母詞等使用的規范問題;(4)深入研究各種媒體規范的特點;(5)如何建立好語言規范系統,如副語言、體態語的規范系統;(6)如何處理好播音主持語言規范與個性、風格的關系;(7)怎麼看待播新聞與說新聞;(8)如何認識廣播電視語體,有人認為有,有人認為沒有,怎麼看?
7、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
1、交互性較強: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
2、海量化信息承載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體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3、資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
4、超文本、超鏈接的應用並提供多媒體支持: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
5、個性化與主動性較強: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6、虛擬社群化:網路社交是繼網路興起後發展起來的,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虛擬化信息的傳播環境,使用的用戶構成了虛擬的社群。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利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7)新媒體語言的特點擴展資料: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
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