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冠疫情融媒體

新冠疫情融媒體

發布時間:2020-08-01 07:42:18

1、「互聯網女皇」發布疫情趨勢報告:新冠疫情過後,世界將會怎樣?

曾經投資Slack和Uber等創業公司的矽谷風投公司Bond Capital近日通過電子郵件告訴投資者,新冠疫情的高速傳播和影響與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相似。Bond最著名的合夥人瑪麗·米克(Mary Meeker)曾經是銀行分析師,以年度互聯網趨勢報告而聞名,許多投資者和企業家將其當做現在和未來技術發展的試金石。她也因此得到了“互聯網女皇”的美譽。她發布的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01新冠疫情的沖擊和餘波

地震就像一個高速拉鏈,可以在一分鍾內把大地撕開138英里的裂口——1906年的舊金山地震就是這樣。新冠疫情的高速傳播/影響所帶來的震撼具有相似之處——截至2020年4月16日,也就是自首次報告中國境外病例以來的第94天,全球有21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有14.5萬人死亡。

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傳播,縱軸為出現確診病例的國家/地區數量在“餘震”中,經濟也停滯不前,失業人數迅速增加。按照目前的速度,失業率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達到近一個世紀前的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平。將過去43個交易日的數據與1929年9月至1936年12月的美國失業率和股市走勢進行對比,便可發現二者的股市走勢極為相似,而如今的失業率攀升速度卻遠高於當時。

失業率vs.股市趨勢:2020(2月12日-至今)vs.1929-1936年。藍線為美國失業率,綠線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目前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


了解人們何時可以安全地離家外出,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以前的生活並重啟經濟……同時平衡隱私和公民自由;

確保政府資金有效落實到位,並幫助經濟渡過難關;

幫助企業逐步復產復工,同時注意可能還會定期關閉;

確保人們有足夠的創造性方法來恢復工作(和/或獲得支持)以維持長期經濟增長;

管理政府債務——不幸的是,這在繁榮時期有所增加——避免未來負擔過重。

02病毒+微生物=一致+周期性

災害世界人口越來越密集,數字連接、航空旅行、跨境流動和貿易活動穩步上升,為新冠病毒創造了完美的繁殖基礎。


2018年全球航空旅客超過42億,同比增長7%病毒根據周圍的環境實現了完美的進化,它的潛伏期很長,很多人沒有症狀,即使出現症狀也比較輕微,導致多數病毒攜帶者可以繼續工作和外出。這種變幻莫測的特性令人心生恐懼,不光擔心感染病毒,還會疏遠人際關系。好消息是,社會距離似乎正在起作用,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接受了這種方式。


世界前20大經濟體迅速實施社交距離政策通過對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學數據進行研究,我們現在對這場災難有了更多的了解,了解的速度快於以往任何時候:

如果不採取干預措施,新冠疫情將呈指數級蔓延:早期的共識是,每個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都將導致另外2至3人被感染。在一個普通人每天與10-15人互動的世界中,這可以為處於傳染階段的病毒創造數百次傳播機會。

極端的社會距離防控措施:實施管控措施後,各國/地區都看到了改善跡象,全球新的每日病例在4月份基本趨於穩定,世界病例數翻倍時間約為15天,表明可能已經接近此次疫情的峰值。

我們不知道在“中間”會發生什麼:我們知道兩個極端,但是並不知道如果開始放鬆警惕將會發生什麼。為此,我們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部署系統和工具,衡量相關影響,並反復尋找最有效的方法來遏制新冠疫情,直至開發出疫苗為止。

03全球攜手創新,共同對抗病毒

當人們了解了過去幾個世紀的瘟疫大流行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時,很容易對新冠疫情的肆虐心生恐懼。當今世界的重大區別在於,全天候的透明度使得人們比以往更快地形成廣泛意識。全世界都緊急採取了醫療和公共衛生措施來阻止新冠疫情的蔓延:

全球信息共享——約3000篇新冠論文發表,與之前處於相同階段的傳染病相比,足足多出20倍;

快速動員臨床研究措施——全球34個國家/地區正在進行或已完成的新冠臨床試驗約為500項;

規模空前——預計臨床試驗參與者達到500萬。



新冠研究論文發表數:科學界的響應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全球專業醫護人員全天候快速響應,大規模地實時共享和迭代信息/最佳實踐/反饋,還整理出許多相關信息,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外分享。我們之前從未在技術的輔助下,採取這種針對醫療相關問題的全球協同快速響應,其中也包括私營部門與政府/監管機構之間的協作與合作。全球專家藉助數據、技術、機器和激情展開的快速響應,究竟能否對抗病毒的快速暴發?我們很快就會知道答案。

04快速變化推動雙向增長

我們的許多傳統活動突然放滿了節奏,甚至完全停止。但是新冠疫情的影響也帶來了加速的增長,使我們專注於其他領域。其中大多數都是近幾年既有趨勢的加速,且多數都與數字技術有關。

科學家/工程師/領域專家重新獲得更大話語權。

最近三四個月的事件凸顯了以數據為驅動的大規模前瞻性計劃/執行的必要性,同時也凸顯出現代技術的必要性。無論是在產業界還是政府部門,我們都完全能夠在引入更多科學家/工程師/領域專家並為其賦予更大話語權的情況下,加大對前瞻性規劃的關注。這是好事。

數字轉型加速。

相對比較來看,但我們回顧2020年春天的商業趨勢時,那些表現最好的企業有以下特點:

基於雲計算的辦公模式,員工可以拿著他們的計算設備,在任何地方工作;

產品有著穩定的需求,在非常時期需求更強勁(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食物、水、居所等,一直延伸到娛樂需求);

具備很容易發現的在線實體,可以無縫對接消費者;

它們有很高效的方式,把產品在盡可能減少接觸的條件下配送給消費者;

產品可以讓企業在數字化方面變得更高效;

有廣泛的(或者正在成形的)社交媒體存在。

按需服務崛起,成為經濟增長驅動力。

在過去多年中,按需服務一直在發展。而在這次新冠疫情中,許多頭部的按需服務公司受到了負面沖擊。比如網約車領域的Uber、Lyft等,民宿行業的Airbnb等因為居家令、社交距離和關閉邊境導致了業務量下滑。另外一方面,配送食品雜貨和餐飲的按需平台(Instarcart/DoorDash等)需求暴增,大規模招聘新員工,他們也推動了當地食品店、餐館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店鋪的生意。從總體上看,我們認為按需和送貨上門服務通過一個非常時期永久性地擴大了他們的市場份額。據統計,2018年初,美國按需經濟的消費者已經達到大約5600萬人,專業機構Checkr表示,其按需員工背景核查服務在2019年已經受到了1150萬名員工的核查申請。作為參考,美國勞工部三月份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所有的就業人員為1.56億人。


美國按需經濟消費者兩年翻了兩倍

政府在穩定和刺激經濟以及就業上,必須依託新科技。

新冠疫情已經攻擊了人類,實際上,它也攻擊了我們的體制。各國政府面臨多個挑戰。我們希望新冠疫情能夠成為推動力,對政府的科技和業務流程進行早就該實施的技術升級,讓這些系統確保政府能夠有效連接納稅人、選民和公民。在全世界,我們看到了一些國家政府的成功例子,他們使用了科技基礎設施的優勢,以高度協調的方式來通知公民、監控新冠病毒的傳播。新加坡利用WhatsApp、推特和Telegram向民眾廣播新冠疫情每日動態,以四種語言發出。在韓國,政府推出了“Corona 100M”軟體,如果民眾一百米范圍內存在新冠病毒確診人員,軟體將會發出警告。


新加坡的新冠疫情通告目前政府推出的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失業救濟從長期來說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希望在未來幾個星期中,政府在一些領域的工作重點將會被公開,希望我們的一些優秀公司能夠幫助民眾尋找到傳統或者新模式的就業機會,並且在醫療健康領域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2020 = 科技+醫療的跨越之年?

新冠疫情可能成為一個警鍾,促使我們反思每年龐大的醫療健康開支。在這場危機中,我們發現了兩個重要的現象:第一,自從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疫情以來,美國的醫療服務系統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變得更好。科技和創新並沒有影響到初級治療中病人的歷程。一個病人出現了症狀,他去看了醫生,醫生主要通過外露的症狀進行診斷,醫生讓病人回家保持觀察,病人要麼自己康復,要麼病情惡化直到被送入急診室。在美國的初級治療中,這種面對面的診斷和治療周期被重復了5億次。在一百年時間里這種醫療模式沒有太多變化。


美國每年5億次的初級看診第二,數據量頗豐,但是缺乏聯系和洞察。在美國新冠疫情的初期,聯邦和州政府之間通過交換電子表格文件,通過手工方式監控醫院的利用率。由於這些數據之間缺乏關聯,公共衛生官員只能依靠傳統的指數模型進行預測,但是理論性假設的小幅變化會導致這些模型發生十分敏感的變化。雖然過去幾十年美國在電子健康記錄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幾百個相互沒有聯系的醫療數據“暗池”。即使擁有這些數據,醫療部門也被龐大數據的工作負荷所壓垮,因此他們無法從醫療信息的數字化中得到好處。


電子健康記錄隨著美國繼續推進醫療去中心化,削弱醫院的地位,讓病人像消費這樣獲得更大的能力,我們認為,許多已經出現的醫療技術趨勢將會因此這一次新冠疫情而加速。

05我們會挺過危機,但是生活將會有所不同

我們是樂觀主義者,相信絕望的另外一面是希望。不過,另外一面不會來得太快。許多專家預測,另外一面會在幾個月內到來,而不是幾年內,相對而言,這是個好消息。雖然洗手、社交距離、自我隔離是必須做的,但是我們還需要需要給醫護人員提供個人防護裝備,我們還需要為下一次的疫情(或許還有再下一個)准備好呼吸機、抗病毒葯品、疫苗以及病毒測試、病毒跟蹤和快速診斷能力。我們還需要政府、企業和企業家進行大規模的干預(有效地進行資源的部署),從而盡早抵達“另外一面”。我們所有人必須團結起來,確保經濟重啟、工作崗位恢復,這樣民眾將能夠工作、有足夠的安全保障,同時照顧他們自己。正如美國前任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寫道,“這次疫情將會永遠改變世界格局,全球領導人已經從2008年金融危機學到了重要的教訓,目前的經濟危機更為復雜,新冠病毒帶來的經濟收縮,在速度和規模上幾乎是史無前例的,美國必須保護公民免受病毒之害,同時啟動一項重要工作,即為一個新的時代做好計劃。”

2、新冠疫情爆發,體現了什麼樣的哲學原理?

新冠疫情爆發,體現的哲學原理: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相結合。

我們堅信,只要繼續秉持科學和理性精神,只要繼續緊緊依靠包括武漢人民在內的廣大群眾,堅定信心、科學防治、群防群控,武漢就一定能過關,中國就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疫情,特別是新型病毒引發的疫情,常常會突然爆發甚至發生變異,人們對其有一個逐步認識和完善應對的過程。但是要相信我們最終會認識它、戰勝它。

(2)新冠疫情融媒體擴展資料: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不論是奮戰在斗爭一線的專家和醫護人員,還是在交通運輸、防疫物資加工、快遞等多條戰線上堅守崗位的幹部職工,每一個人挺身而出、盡銳出戰,為打贏這場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疫情防控的主戰場,沒有誰是旁觀者,人人參與、齊心協力,勝利終將屬於英雄的中國人民。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面對疫情都在忘我地沖鋒。

3、2020年新冠疫情時刻,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集體致敬秦始皇?

朋友你好,在這個特殊時期人們普遍都致敬一些科學家,因為他們會研究疫苗,並沒有原集體致敬秦始皇

4、通過各種方式了解新冠疫情對自己未來的就業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了解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對消費者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信息獲取方式的改變在電子商務方式下。人們除了從電視、廣播、書籍和報刊雜志等...

5、新冠疫情過後,為何公眾消費觀和理財觀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這次新館肺炎疫情結束之後,我們看到許多人的消費觀念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現象。比如原來許多人都依賴分期消費或者超前消費,但是現在許多人都開始意識到了存款的重要性。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經濟來源問題,這次疫情中有許多因為經濟狀況頭疼的人。不過教師等行業沒有出現這種問題,雖然已經在家休息但是還是能夠保持穩定的收入。其次就是許多人由於經濟收入的減少,而且還需要還房貸和車貸,導致自己不得不依靠借錢來保證自己的生活。最後就是許多家庭可能像筆者的家庭一樣,沒有屯年貨的習慣,導致出現了食物和日用品的短缺問題。

首先就是經濟來源問題,這次疫情中有許多因為經濟狀況頭疼的人。不過教師等行業沒有出現這種問題,雖然已經在家休息但是還是能夠保持穩定的收入畢竟事業單位的好處就是如此,即使出現各種問題,但是收入還是能夠非常穩定。而且和這個相同的還有國企,所以許多等待就業的人員開始想盡一切辦法進入國企或者事業單位了。

其次就是許多人由於經濟收入的減少,而且還需要還房貸和車貸,導致自己不得不依靠借錢來保證自己的生活。其實筆者今年的狀況還是比較好的,畢竟年前手裡面存了萬把塊錢,但是筆者周邊的發小就比較慘了,手頭沒有存那麼多的錢,導致遇到疫情之後,出現了非常多的問題。跑來借錢的不計其數。畢竟大家都有車貸和房貸要還,發到手裡的基本工資還完房貸和車貸之後基本上一分錢都不剩下了。

最後就是許多家庭可能像筆者的家庭一樣,沒有屯年貨的習慣,導致出現了食物和日用品的短缺問題。到了2月份左右的時候,筆者家裡面基本上只剩下米面和筆者之前囤積的一些罐頭。直到2月底疫情狀況好轉之後,筆者才有機會出去購買物資。其實偶爾在家裡囤一些罐頭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6、在新冠疫情下,有哪些行業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還能逆勢而上的?

首先,葯店。葯店可以說是從疫情爆發以來從來沒有關門過,甚至是“門庭若市”。疫情爆發初期,前去葯店購買酒精、消毒液、口罩等防疫物資的人可以說是絡繹不絕,甚至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其他省份更是有新聞報道稱有市民半夜起來去排隊買酒精、口罩。疫情開始到現在兩個多月以來,葯店可是說是沒有一天休息的,上個月網上有一條消息在半夜炸開了鍋,說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狀肺炎病毒,該消息上了熱搜以後不到十分鍾我就看見樓下的葯店已經有人跑步前去購買了,而且前前後後怎麼也得有個二三十人吧。而且現在口罩、酒精基本是家家必備,從最初的物資緊缺到後來的預約購買再到現在的自由購買,葯店在新冠病毒這場疫情中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呈現了逆流而上的趨勢。

其次,超市。因為新冠疫情爆發比較嚴重,在一二月份,為了避免疫情大規模傳播,除了必要的生活超市外,其他店鋪一律需要關門不得營業,包括市場上賣菜的商販都不可以出攤,所以大型生活超市可以說是在疫情中逆流而上了。就比如我家附近的那個超市吧,平時去都沒什麼人,附近的居民都是去菜市場啊或者樓下水果超市買,但是疫情期間他們都關門了,只有那個大型超市營業。附近的五六個小區居民都去一家超市購買,而且大家還比較喜歡囤貨。那家超市不僅僅人非常多,而且經常賣斷貨,大型超市不但沒有受疫情影響,反而賣的更好了。

最後,外賣。外賣在疫情爆發前幾天確實受到了一定地影響,不過現在外賣的訂單可是說是爆發式增長。由於疫情原因大家都在家裡待了兩個多月,對於燒烤呀這些美食特別想念,所以最近復工以來,外賣幾乎是天天爆單。即便是前一陣餐飲行業沒有復工,外賣小哥們也很忙,居民通過網上訂購葯品、蔬菜、生活用品等等也非常多,所以外賣行業在這次疫情中也算得上是逆流而上了。

7、新冠疫情看到了什麼,從新冠疫情看到了什麼,從社會角度上看社會角度上看?

看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同時也看到了人性的弱點!

8、新冠疫情過後,公眾消費行為模式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在疫情過後,人們的消費行為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現在的消費明顯的更加健康,野生動物自己不吃也禁止別人吃。第二個就是更多的人選擇宅在家中,線上消費的行為更是大幅度攀升。第三個就是出現了報復性消費,不過這個都是短期的,只不過是因為被禁太久而必然會出現的一個反彈。

新冠疫情在全國人民的齊心合力之下終於被控制住了,人們面對災情的來臨臨危不懼,聽從上級的安排,最終終於讓這個疫情成為昨天的事情。不過在疫情結束之後卻發現人們的消費行為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要說最大的變化就是在吃上面,雖然已經知道此次疫情中國並不是始發國,但是人們對於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也是零容忍。畢竟所有人的努力不能功虧一簣,所以野生動物已經沒有了市場。如果看到誰在逮捕野生動物用來滿足口腹之慾,人們甚至還會把他上報給有關部門。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消費形式發生了變化,現在很多人都選擇無事不要外出,需要的東西如果網上能夠決定那麼就不會出門。這樣也催生了更多的網上生意,不過這樣也挺好的,避免大規模的聚集。讓病毒無可趁之機。

還有一個比較短期的變化,那就是會有些人出現報復性消費,也就是開啟了買買買。不過這種行為只不過是短暫的,也是正常的,畢竟很久都沒有購物的人們實在是需要宣洩。而且這種報復性行為人們也是保持著自己的理智,也沒有太大的關系。

在疫情過後消費行為明顯的變化也說明人們的思想也比較超前,也能夠分清楚利弊。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眾人努力的局面才是一個非常好的局面。

9、新冠疫情在全國爆發,體現了什麼樣的哲學原理?

唉,新冠疫情在全國爆發,體現了什麼樣的哲學原理?新冠疫情是因為是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所以說這種病毒的話需要大家共同來抗衡,需要國家的體制來進行。抗衡這種那個疫情的爆發。

與新冠疫情融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