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學些什麼技術比較有前途?
學廚師,高工資,也不需要學歷
1.高薪低壓收入高 餐飲行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廚師薪資的整體上升,如今,廚師位居十大高薪藍領職業,成為人們眼中掙錢多的黃金職業。無論是中餐廚師,還是西餐廚師,其月薪達萬元早已不是新聞,而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行政總廚更能拿到百萬年薪。
2.前景廣闊發展好 餐飲業誕生幾千年來,從未面臨淘汰,一直是關乎民生的重要行業。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對生活水平要求越來越高,餐飲業已經成為21世紀的朝陽行業,進入了又一輪高速發展期。未來,具備廚房管理、餐飲管理等相關知識的復合型廚師將成為用人單位的可以選擇。
3.工作穩定地位高 現在的廚師,不是你去找工作,而是工作等你找。餐飲業已經進入競爭白熱化階段,新一輪廚師人才爭奪戰已經打響。同時,廚師工作環境好,體面衛生,正常作息,解決吃住,你從起點上就贏得一籌。技術好的廚師,就是餐飲企業的靈魂所在。
4.投資小容易創業 餐飲行業具有投入小,回報大的天生優勢,不用像其他行業動輒投資百萬元。同時,投資餐飲業風險小,飲食作為人們的首要需求,永遠不會過時。不論你出身在哪裡,不論你貧窮富貴,只要你肯努力,你就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
2、當今社會,新媒體是否能取代紙質書資料
取代不敢說,但是會越來越適應社會的發展,紙制的也有存在的不要的
3、和傳統媒體比較,現代媒體有哪些優越性
一、「新媒體」的利與弊
號稱「新媒體」的網路傳播有著其他傳媒不可取代的諸多優點。它傳播信息的無限量遞增和信息接受方式的快捷簡便是傳統媒體所無法企及的。它藉助計算機、數字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形成自己的平台。它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數據等於一身,不受地域、數量和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它是貫穿全球的互動式網路,可以實現全球性覆蓋,並且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尤其是網路趨向的互動性,使傳者和受者完全處於平等的地位。
同時,網際網路的全球性、開放性和平等性,使網上的不良信息形成全方位的時空跨越,尤其敵對勢力的反動宣傳會對一個政黨和國家的輿論導向直接構成威脅。互聯網的平等、自由、廣泛參與的特性,使一些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往往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可信度大打折扣,這也給輿論導向的控制帶來了困難。
但對於受眾群體來說,網路的最大特點是人通過計算機網路進行對外交往,這種趨勢的發展一方面將形成機器代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造成現代生活方式越來越先進而人卻越來越封閉,人際交往、交流和溝通出現倒退現象。另一方面,由於對網路的交流空間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為一些文化中不健康的因素以及低級趣味提供了滋生和繁衍的溫床,致使思想道德和文化品位出現滑坡現象。
二、傳統媒體優勢尚存
傳統媒體是指報紙、雜志、書籍等印刷媒體和廣播、電視、電影等電子媒體。對於廣大受眾來說,「早上聽廣播,白天看報紙,晚上看電視」仍是他們接觸媒體的主導模式。而「新媒體」對受眾遠比傳統媒體苛刻得多,它不但需要一定的計算機應用技能和網路知識,而且它需要高成本。
傳統媒體,尤其是我國人民大眾認知程度較高的傳統媒體,在信譽、品牌、權威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未來的傳統媒體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戰略、結構、機制和人員的調整而不是被新媒體所取代。
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可融合共同發展
在目前的環境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即使是商業性的新媒體,它的新聞信息來源也擺脫不了對傳統媒體的依賴。傳統媒體長期形成的許多資源和優勢對新媒體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和傳統媒體結合,是新媒體的一條重要出路。原因很簡單:第一,信息來源。盡管網上信息已到了多得讓人目不暇接的程度,但絕大多數信息的第一來源仍是傳統媒體,受眾經常看到的網路新聞都是轉載於某某報紙或其他傳統媒體。第二,采編能力。傳統媒體擁有一支龐大的訓練有素的記者隊伍,對於新媒體來說,組建自己的新聞採集隊伍,不僅存在著政策方面的障礙,還存在著無法承受的成本開支,更重要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見效。第三,新聞經驗。早期的網際網路為技術精英們所創建需要的是技術人才,而今,網路越來越把眼光轉向了有新聞背景的人員,傳統的新聞規律、新聞實踐和新聞經驗被網際網路所接受和利用。傳統媒體的采編經驗、采編方法、采編手段等,一旦結合網路的特性,創造性地運用到網路上,必然會結出更加燦爛的奇葩。第四,大眾的認知度。傳統媒體,尤其是社會上和人民大眾認知程度較高的媒體,在信譽、品牌、權威性等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而網路的內容現階段仍存在可信度的問題。
4、新媒體社會對社會道德有什麼影響? 當今社會變遷給當今道德帶來什麼影響或挑戰?
人都知道 好壞 一句話慣的 橫的 前提就是有錢 道德淪喪 就是物慾橫流的時候 道德從古到今 一直提倡到今天有 改善嗎 有改善至於天天 電視網路 單位 街道的橫幅 在提倡道德嗎 說明了啥? 提倡就能改善 你說改就改 看幾個別人的事例 看幾個標語就能提高 這還用那麼幾千年來喊? 真道德不用 那麼客套虛假 假道德的確需要 現在的目標就是 千夫指效益 你不能沒有道德 但是你不能讓眾人指責 人罵人罵死人 罵死人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的 社會效應 人民監督 人民一天沒事干監督他人 這類人 他閑著沒事干?說白就是 不拿錢替國家出力?這是英雄啊
5、發展傳播學 名詞解釋
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很多人認為傳播沒有什麼好研究的,傳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實不然,傳播對於社會的發展運行都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傳播是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學科通過理性來學習研究的。
要回答傳播學到底學什麼,首先要知道傳播是怎麼來的,即傳播的歷史。
早期沒有傳播的概念,說服、修辭學這些是早期的萌芽。
啟蒙運動時期:祛魅
印刷機——宗教改革,(基督教分為三支:東正教,天主教中世紀,新教)文化程度低,天主教掌握著聖經的解釋權,印刷機出現後,中產階級都有了自己的聖經,並且引入了其他國家的聖經,民眾自主詮釋,出現了各種宗教運動,路德提出了新教,普及了知識,反對並架空了教會,爆發了戰爭。反之極大地促進了印刷機的進步,印刷第一次高潮,出現了對新聞的控制和反控制思想,新聞出版自由,第一次出現了媒介控制權的爭奪。兩種簡單的思想:控制和自由。歐洲死了三分之一的人,戰爭和流血
新聞自由時期:彌爾頓發表了《論出版自由》,主張真理的自由修正,過於理想。正如馬克思所說批判的武器抵不過武器的批判,參與了出版檢查,嘴上講新聞自由,實際上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檢查官,在新聞斗爭中,不惜使用政治手段,沒有純粹的自由,背後有很多力量控制。
19世紀:人們意識到傳播是可以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通過理性來把握,出現了社會科學。傳播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2011年重大轉折點,移動媒體,社交媒體,人類使用媒介的時間大大增加,進入了一個新的媒介時代,倒逼人類進一步思考傳播是什麼東西,社會是如何運行。
機器改變社會:工業社會,人口自由流動,鄉土社會崩潰瓦解,之前的社會理論不適用。政治上法國大革命,顛覆了君主皇權,工業革命顛覆了城市和鄉村的二元對立,宗教運動顛覆了宗教。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出現了社會科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傳播學的三大先驅,早期的西美爾,塔爾德等等都處於這個時期。
大眾媒體出現:美國大眾報業出現的標志:政黨報刊發展為商業報刊,增大了受眾人群,原先政黨提供補貼,是政黨喉舌,現在報紙獨立,有了財權和話語權。
傳播學史:
三大先驅:達爾文:社會的認識,非語言傳播的認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馬克思:
孔德第一次嘗試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社會科學之父,之後的西美爾(帕克把歐洲的社會學思想引入了美國,吸收了杜威的實證主義思想,建立了芝加哥學派,一個真正的傳播學研究領域開始成形),塔爾德,斯賓塞開始有了傳播學的萌芽。
20世紀40年代,學科成熟的土壤,美國是傳播學發展之地(實踐,理論,戰爭,媒介),大眾報業最發達的國家,新聞教育引領,新聞學研究傳統是李普曼(實踐),芝加哥學派歐陸社會學思想(理論),加之二戰的到來,出現了傳播的實際需求,美國戰略宣傳局吸納了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專家學者,著手研究戰爭宣傳,四大奠基人,三論,戰後,施拉姆把研究成果加以總結,建立了傳播學。社會因素:出現了廣播(聲音傳播),電影(畫面傳播),刺激了人們對傳播學的興趣。
20世紀50年代(過度保守),實用為王,經驗學派的主力是實用主義色彩效果研究,強大效果論,追求短期的效果,後來出現了有限效果論。國際傳播和跨文化傳播,美國引導了全球體系,需要投射自身力量,需要從內到外信服你,發展傳播萌芽。50年代隱藏著變革的種子(為什麼60年代能突然轉變為適度效果論),電視的出現和迅速普及,對於社會的沖擊極大,與原先的報紙,廣播的影響力不能同日而語,改變了美國的文化和傳播學研究的方向,開始意識到,媒介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預想,出現了技術學派的萌芽,開始思考為什麼媒介的更迭能夠帶來社會的變化,英尼斯。對於有限效果論的質疑,出現了適度效果論,開始思考更加長期宏觀的效果。法蘭克福學派出現,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二戰研究極權主義,在美國研究宣傳,標志:啟蒙辯證法,意識到大眾傳播的異化可以壓迫剝削人民,馬爾庫塞留在了美國,美國沒有反思,德國開始反思。
20世紀60年代(過度反叛)風起雲涌,從原先的保守變得反叛,盛極而衰,戰後一代開始懷疑上一代,出現了左派,整個世界處於革命的海洋,處處是革命,資本主義盛極而衰,新的一代是反叛的一代,挑戰社會等級——民權運動,挑戰性別不平等——女權主義,挑戰現有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挑戰國際秩序——反對殖民主義。第三世界國家獨立,需要新的力量來反抗宗主國,導致了批判學派的迅速發展,經驗主義研究從短期變為長期,原因是電視的普及、批判學派技術學派的思想開拓了經驗學派的視野,出現了反對實證主義的潮流,出現了定型的研究方法,傳統的經驗研究處於反思調整。經驗學派——適度效果論,批判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的洛文塔爾、馬爾庫塞批判流行文化中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伯明翰建立了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學派產生,霍加特、威廉斯開始開拓大眾文化的新取向,赫伯特席勒出版《大眾傳播與美利堅帝國》,傳播政治經濟學開始出現新的發展。(美國越戰,認識到了美國民主國家的虛偽性,青年反思,搖滾,麥克盧漢,法國結構主義學派)
20世紀70年代(大繁榮時期),經驗學派對於傳播效果的研究轉向了強大效果論時期,不僅僅關注短期效果,也關注長期效果,考慮到了社會心理和媒介影響:第三人效果理論,沉默的螺旋。法蘭克福學派進入了第二代,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文化研究學派崛起,霍爾里程碑人物,編碼模式。葛蘭西帶來了整個批判學派傳播學轉向。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發展,技術學派:麥克盧漢沉寂,波茲曼創立了媒介環境學派。
20世紀80年代及以後,媒介進一步發展,有線電視,全球傳播出現,經驗學派研究詳細的情景下的效果研究。冷戰結束,解除管制運動,媒介逐漸私有化集中化壟斷化,出現了大型跨國壟斷媒介集團。互聯網出現後,新媒體成為傳播研究的主流。現如今傳播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互聯網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
傳播學是一個更新迭代很快的學科,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傳播學研究呈現爆炸式繁榮。
6、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平時專業課多嗎?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學生怒答一波。
首先,平心而論,專業課並不是很多。但這是個功夫在詩外的專業,想只靠上專業課變專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發展基於社會對於互聯網信息的需求,具有信息傳播性質,因此屬於新聞學類。具體的專業課也從新聞學基礎開始:大一主要有大學語文、新聞學概論、新聞史、廣播電視概論等等具有新聞學性質的課程;大二開始向實操方面傾斜,有新聞寫作學、新聞編輯學、新聞采訪學、傳播學、廣告學等等;大三開始傾向技術性,例如網頁編輯與製作、音視頻製作、軟體剪輯、輿論學等;大四就是實習了。
注意,這個專業的專業課是不夠的,必須學會自己學習。例如,在上一些技術性課程的時候,許多基礎性操作老師是不怎麼講甚至一句帶過的,因為時間要用在較為復雜和關鍵的操作講授上。因此,本專業學生在課下需要通過許多練習來熟悉專業性較強的軟體,從基礎的Ps、Ae、Pr開始,一直到GeoFlow、Smartbi等。
同時,網路與新媒體本質上依舊是吃互聯網這碗飯的,這意味著技術的更新換代是很快的,如果不想被新人淘汰,就必須努力學習專業性知識技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關於如何規劃日常生活的問題,兩點尤為重要:一是多讀書,二是多實踐。中國大多數大學生還是有大量空閑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的,一定要避免大學四年就窩在寢室里碌碌無為。讀書是永不過時的充電方法,作為網媒專業學生,必須學會多讀書,讀雜書,廣泛涉獵,把自己培養成「全才」型人才,不論是對個人發展還是以後就業,都是大有裨益的。最後,這個專業十分重視操作性和實踐性,不用以為學了點理論知識就可以自稱媒體人了。
以上。
7、新媒介與現代社會關系 求1500字的論文 資料也可以
媒體是各種社會主體之間溝通的場合的延伸,媒體不僅傳遞社會信息,同時傳遞著社會不同主體之間的觀點和意見。因此,媒體輿論既是社會輿論的體現,本身也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媒體組織和工作者而言,一方面要報道社會信息,一方面要體現社會觀點,同時,作為輿論的引導者,媒體本身會發出並體現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例如社評等。因此,媒體又是社會的「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是社會輿論傳播中的重要中介,他們是具有社會影響的各領域的人或者組織,或者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威望,或者具有專業經驗的權威性,因此周圍的人在判斷事物的時候願意聽其觀點,受其影響。「意見領袖」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權威性」和「影響力」。
例如,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媒體組織,例如行業專家、資深從業者等,都是社會具有影響力的組織或人,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
通過最近的對媒體的影響力的研究,我深刻意識到這種社會關系中的「影響力」對品牌塑造的重要性。現在,我更願意把「品牌」看作是「影響力」,影響力越大則品牌力越強。所謂品牌,就是符號性的標識,帶來的積極聯想和豐富的體驗價值。
例如,每個人都是「品牌」,名字就是其符號性的標識,人們會聯想到其個性和附帶的社會關系。「湖南衛視」和「新浪」也都是「品牌」,「麥肯錫」和「奧美」也是,通過符號性的標識,以及系統的傳播,帶來差異化的品牌形象和聯想體驗。
就媒體而言,不僅提供信息,而且需要提供對事件的看法,給受眾以積極的力量,辨明行動的方向,帶來思想價值文化的升華。因此,媒體是特殊的組織性的力量,社會傳播力量。當然,媒體也可以提供娛樂化的信息,就互聯網而言,就更是包含各種工具化的應用。
此外,媒體還是個社會關系的平台,這點在互聯網上表現就更為明顯,網民可以在論壇上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Google新聞2.0甚至允許新聞當事人標明自己的聲明。當然,媒體也是有自己的立場,或者商業立場,或者政治文化立場,通過編輯和版主的版面管理體現出來:選取傾向性的專家觀點或者論壇博客言論,放在網站的前台的醒目位置。
線上社會是線下社會的社會關系的延伸,認識這點,才真正了解了媒體。
8、新媒體給現代社會帶來哪些沖擊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製作成本造成挑戰。」張毓強還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完全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