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

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

發布時間:2020-10-21 05:55:36

1、新媒體環境下對公共信息傳播信息該怎麼做

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的交互性。新媒體傳播是雙向的,尤其是通過網路,在公益傳播的過程中可以及時得到受眾的反饋信息並引起主動的再傳播,節目不僅利用包括微博、微信和移動互聯網工具,還甚至開設了專門的尋人網站,搭建起一個既是信息收集,又是影響力發散的平台。較好地彌補了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功能。在當下,連電視劇也尋思著跟著大數據邊拍邊播了,交互性之於電視,顯然已不是可有可無的功能了。

2、新媒體環境中的群體傳播有哪些積極作用?

組織傳播也稱團體傳播,是指組織成員之間或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信息交流行為。組織傳播的目的就在於穩定、密切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協調行動,減少磨擦,維持和發展組織的生命力,疏通組織內外渠道,應付外部環境的變化。其特點是:傳播者以組織或團體的名義講話;信息大多是指令性、教導性和勸服性的內容;具體活動是在有組織有領導的情況下進行的;傳播活動有一定的規模。

3、如何理解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格局的變化

1.新媒體突破了國別、區域邊界,實現了國際傳播的跨越時空、超越疆界,即刻傳遞、海量傳送、互動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傳播特性。
在全球聯網、智能移動終端設備、多媒體融合應用、零成本(或低成本)、自媒體等眾多的新型技術和應用基礎上,新媒體天然具有跨越時空約束的能力。藉助於智能終端設備、通訊技術、新型應用,任何個體都可以變成新聞事件現場的第一報道者,將信息通過具有全球聯網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迅速傳播到全球。這一優勢在新聞突發事件中尤為明顯。
 2.強大的互動、互融性特點,強化了國際傳播的廣度、深度和影響力。網路媒體以其與生俱來的自媒體和全球開放的優勢,將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可以幾乎無成本的、便捷的獲取和傳輸信息。這種優勢可以完全打破傳統媒體環境下弱勢國家無法施展國際傳播的局面。任何一個國度,只要接入網路,就可藉助新媒體平台突破媒體界限,輸出本國信息,放大本國聲音,擴大本國影響力。
以信息技術、新型通訊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使媒體的影響力從區域轉向全球,從新聞信息封鎖轉向開放的信息眾籌,從信息傳播的不對稱轉向公開開放的信息共享,可以說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傳統媒體的傳播缺陷。

4、如何應用大眾傳播理論去解釋新媒體環境下的新現象

來自【駒】【集】【人】【才】的回答~~
新媒體時代以來,社會傳播現實的變化帶動了傳播學界的觀念變化,促使傳統的「媒介—受眾」關系研究不斷向「新媒介—用戶」關系研究轉變。
新媒體技術誕生的初期,樂觀的技術決定論經常占據主導地位,而當新媒體技術擴散和採納的比例逐漸提高,學者們又總是適時地轉向社會塑造論,探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何以在社會歷史情境中產生社會影響,進而推動社會塑造的進程。
「新媒體」是一個歷史的、相對的、流動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所指。每當一個新的傳播技術誕生,「新媒體」和「舊媒體」的定義就會迎來一次更新,這一定義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得以穩固,直到下一次的傳播技術更新。
當前,我們所談論的「新媒體時代」是指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等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誕生以來的這一歷史時期。
新媒體時代以數字傳播、網路傳播和全球傳播為主要特徵。在此,新媒體並不單純指向傳播技術和媒介形式本身,而是同時指向「用來交流或傳達信息的製品或設備;傳播或分享信息的活動和實踐;圍繞上述設備和實踐形成的社會安排或組織形式」。換言之,即區別於大眾媒體時代的新傳播媒介及其相關的傳播實踐和社會情境。
新媒體研究所要考察的,不再僅僅是以往占據傳播研究核心的生產、文本和受眾等問題,而是在媒介、實踐和社會三個層面的交互作用下,新媒體能夠產生哪些區別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影響,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和媒介化社會的大背景下,新媒體何以成為權力關系得以展開的場域。

5、新媒體的含義是什麼?新媒體的傳播特點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地方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模式的變化。事實上,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最大的變革在於傳播方式的改變。區別如下: 1、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及新環境下的悖論。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是「傳者——內容、渠道——受眾」的經典模式。在這個模式里,傳者是清晰、居於控制者地位的,內容由傳者生產;而受眾是被動的,是基於統計學的、大量的、相對統一的,模糊的、難以辨認的群體。 2、在工業社會,大眾媒介的興起,使得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現在的新環境下,面對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的模式產生了悖論:為了在信息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囊括更多的受眾,媒體只能加大內容和渠道的投入;而越發增多的內容和渠道反而使得信息越來越難以影響受眾,信息價值降低,成為冗餘的信息。基於工業社會價值觀的傳播模式必將有不可以自身解決的悖論。在中國,傳者很少消失或減少,信息正處於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 3、新媒體的傳播模式與特點。與傳統媒體的傳者中心不同,新媒體傳播模式下,傳者逐漸隱去身份,成為一個平台。大量的組織、圈層形成一個個內容聚集地,在這個聚集地里,受眾自己生產內容。受眾在一個個圈子內交往,可以不通過傳者,直接傳播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傳者要贏得受眾,必須要成為受眾生產內容的編輯者。

6、新媒體環境下,廣告,公關,傳播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1、傳播主體的變化: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
2、傳播內容的變化: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創內容,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記者、編輯,因此誕生了「公民記者」。建議如果從公關公司組織的信息應盡量考慮公眾利益。
3、傳播渠道的變化:零門檻傳播,傳播渠道豐富。
4、傳播客體的變化: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客體,主客體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大家都是主動的主體,也都是被動的客體。是否成為客體,與人對新媒體的態度、生活工作狀態、價值觀念有關。
5、傳播效果的變化:需要建立新的評估方法和體系,在進行公關傳播時,對客體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7、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

1、交互性較強: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

2、海量化信息承載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體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3、資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

4、超文本、超鏈接的應用並提供多媒體支持: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

5、個性化與主動性較強: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6、虛擬社群化:網路社交是繼網路興起後發展起來的,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虛擬化信息的傳播環境,使用的用戶構成了虛擬的社群。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利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7)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擴展資料: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

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

與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