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工作的職能在新媒體時代有哪些變化?
新聞工作者當下的三大困惑:
1.內容生產的獨立性困惑: 在社交媒體環境下,記者不再是獨立於受訪者和受眾的個體。他們有可能在受眾的期待下,產生參與事件的沖動。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難以保持中立性,甚至自己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參與、介入、影響新聞事件的發展進程。
2.媒介的管理者和生產者困惑: 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的管理者和生產者身份開始合一,記者不僅關注內容生產還要關注內容推廣和受眾反饋,部分媒體也以量化考核指標作為記者的指揮棒。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記者為了更好的傳播效果討好受眾,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判斷。
3.移動平台的碎片化困惑: 由於其便捷性,移動平台已成為許多人獲取內容的第一來源。然而,移動媒體本身的碎片化、娛樂化特徵會影響內容的完整性,社交平台更有利於突發事件的告知和短評論,而不利於嚴肅、冷靜的思考。
三大矛盾:
1.快速與准確的矛盾 ,動搖著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權威感,最終可能導致這種權威感帶來的對新聞職業應有的神聖感不復存在。
2.信息的量與質的矛盾 ,讓新聞記者感到傳播專業化受到空前擠壓,這種擠壓最終可能讓新聞記者感到關注度的喪失,由這種喪失帶來對新聞職業本身應有的傳播機制喪失信心。
3.信息題材的專與雜的矛盾 ,記者感到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專攻某一領域的可能性不復存在,讓一人身兼采寫編播等數職,但專業水平沒有了,新聞稿件粗製濫造,新聞產品的質量下降,職業神聖感漸行漸遠。
對MJC和新聞學同學而言,這三個知識點太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最近幾年考新聞大題,大都是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理論、新聞實踐變遷。
這是比較專業性質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到你
感謝採納
2、越來越多的應用新媒體發布新聞應該用哪個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應用新媒體發布新聞,
有無數眾多的平台,有的及時,真實,
可靠,也有的新聞後發,有的任意誇大
縮小,誤導民眾。
應該選用正規平台,如,央視新聞、
今日頭條。
希望能幫助到你,請採納謝謝!
3、未來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新聞的媒介方法和渠道可能有哪些
網路上的各大新聞網站、微博、微信、論壇等
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的相互融合是新聞傳播的主要發展方向。互融互通能夠實現不同的媒體間優劣互補,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實現共贏。隨著網路的發展,一旦新聞事件發生,網路上的各大新聞網站都會做出迅速的反映,同時進行相關的報道和傳播;
除此之外,網路上社交媒體的發展以及自媒體的廣泛應用,例如微博、微信、論壇等也會對新聞事件進行相應的報道。
與傳統的傳播渠道相比,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之前相互孤立的媒介互相鏈接起來,相互作用,相互依託,讓新聞從業人員能夠通過多元化的傳播渠道發揮自身的新聞能力,迅速完成新聞事實的傳播,並與受眾進行多方面的互動與交流。
(3)最近關於新媒體的新聞擴展資料:
未來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內容的獨特性
網路和自媒體迅速普及,對新聞信息的傳播產生的了重大影響,新聞信息的產生不再僅僅局限在少數人手裡。
人們漸漸地掌握了新聞傳播的主動權,新媒體的時代,使得受眾的體驗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基於自媒體和網路的傳播特點,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
人們可以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或新聞事件利用網路進行傳播,因為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容易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例如人們把自己城市的霧霾污染情況傳播到網路上,很快就引起各個不同城市人們的相應和共鳴。
4、如何將一篇新聞報道改成符合新媒體傳播的文章
1,改標題。標題更短更精煉更吸引人。
2,縮篇幅。網民不喜歡讀長文。
3,加圖片。
4,推薦相關閱讀。。
5、新媒體新聞生產的主體是什麼?
新媒體新聞生產的主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路、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
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路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新媒體誕生以後,媒介傳播的形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移植到了全新的傳播空間。
(5)最近關於新媒體的新聞擴展資料:
新媒體特點
由於技術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體幾乎都是大眾化的。而新媒體卻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細分的受眾,可以面向個人,個人可以通過新媒體定製自己需要的新聞。
也就是說,每個新媒體受眾手中最終接收到的信息內容組合可以是一樣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從技術層面上講,在新媒體那裡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當信息發布者。
6、新聞的特點是什麼?
新聞的特點是公開性、真實性、針對性、時效性、准確性、顯著性、接近性、開放性、廣泛性、變動性。
新聞的要素 從表達方式上看,新聞以記敘為主,十分講究真實性。 新聞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即五個「W」和一個「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時)、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
1、如果對新聞的傳播模式進行簡化,那就是信息從傳者經處理後到受者的過程。新媒體新聞的傳播卻是開放性的,也就是說,這樣的傳播模式隨時可能被打破。
開放性包含著兩層意思:傳受關系的開放和信息處理權的開放,傳播主體的交互性及其引發的「把關人」缺失是新媒體開放性新聞的形成原因。
2、新媒體的存在改變了我們對環境的認識。我們看到了肉眼所看不到的東西,如衛星轉播的身歷其境、細菌影像以電子顯微鏡拍攝。麥克盧漢認為,
經驗是由無數不同的感覺材料組成,信息媒體的聲、色、形、光等多種的知覺刺激,透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與運動感覺等全身的感覺去感受外物。
3、新媒體對新聞的海量存儲不僅體現在信息數量上,也體現在以多少篇幅或數字容量去表現一個新聞事件上。不像報紙只有印刷的文字和圖片,電視只有聲音和圖像,新媒體的信息傳遞是集成性的。
微博新聞報道作為基於互聯網技術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典型的例子,它使新聞內容的表達由圖文並茂的二維平面轉向視音頻多媒同行的三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