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臘月二十三小年童謠
臘月嘛二十三過小年
大家把灶君爺送上天,灶君爺送上了天,人們好過年,灶君爺保平安。一家大團圓,一年嘛三百六十五天,灶君爺對我們有貢獻。叫一聲灶君爺,叫得那麼甜。請你呀灶君爺,保佑在人間。臘月嘛過了呀過新年,大人要給小孩壓歲錢。孩子們有了錢,快樂似神仙。大街上多熱鬧,爆竹向連天。
小孩小孩你別饞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花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謠
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堂倌粘;臘月二十四,輕度需吃素;臘月二十五,吃魚為大補;臘月二十六,備年燉大肉;臘月二十七,快刀宰公雞;臘月二十八,饅頭白面發;臘月二十九,順心多吃藕;臘月三十過大年,大盤餃子慶團圓。
2、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歌譜?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兒的歌譜兒,我會給你的一會兒。
3、依照中國的傳統風俗,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要過「小年」,通常人們要吃什麼?
1、吃灶糖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內麻糖等供容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2、年粽
壯、漢、彝等族節日風俗。流行於廣西西部。包年粽是一項辛苦活。通常大年三十不吃粽,祭祖拜神用。
(3)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短視頻擴展資料
其他習俗:
1、掃年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
2、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據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4、我們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為什麼日歷上是二十四
北方小百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
小年在各地的時間不一樣,一般北方以及中原地區過小年的日子都是在臘月二十三,而南度方過小年的日子卻是在臘月二十四。
緣由:
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了這種比較奇特的現象,那時北方地區過小年就是在臘月二十三,這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也就是王公貴族皇帝們知過小年是在臘月道二十三。
北方離政治中心近,皇帝都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了,北方人自然也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否則的話那就是跟皇帝對著干,搞特殊。
而南方離政治中心就稍微有點遠了,一般他們都是聽皇帝的風聲,皇帝過完了他們才會去過,所以就會偏差了一天,這也是信息差的一個回表現,畢竟古代通信手段並不發達。
不管什麼時候是小年,這都代答表了一個地區獨特的習俗,以及我們中華文化的獨特性跟地區性。
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我國部分地方流傳,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民間祭灶,源於權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5、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的來歷?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這便是小年的由來。
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於是,小年這天人們會擺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隆冬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可是這里「過小年」的意思和「冬至」當成小年過的意思完全不一樣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從頭起始的意思,那時候把「冬至」農歷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臘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備開始過除夕的「過小年」意思。區分與「冬至」的小年,人們普遍把臘月二十三定為「祀灶日」的。
6、依照中國的傳統風俗,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要過小年,通常人們要吃什麼?
依照中國的傳統風俗,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要過小年,通常人們要吃飴糖。
飴糖是由玉米、大麥、小麥、粟或玉蜀黍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而製成的食品。以米、大麥、小麥、粟或玉米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製成的糖類食品。又稱餳、膠飴。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粘稠液體,俗稱糖稀,非糖類成分多;硬者系軟飴糖經過濾提純,除去渣滓,混入空氣後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塊。
飴糖又稱麥芽糖漿或麥芽糖飴,是生產歷史最為悠久的澱粉糖品,現代工業以優質玉米澱粉為原料。以酶制劑液化、糖化、精製、濃縮而成的麥芽糖含量介於高麥芽糖漿與麥芽糊精之間的澱粉糖品 。
7、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有哪些風俗
1、掃塵土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
8、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間習俗有哪些?
農歷臘月二十三,也是俗稱的「小年」或「祭灶節」。「過小年」是進入春節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這一天,我國民間有送灶、祭祖、掃塵等習俗,傳統的民俗民間活動非常豐富。
民諺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
往昔的民間過大年是從臘月起直到正月十五,足足要歡慶45天。在這一個半月內,又分為「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臘月起到除夕是「備年」,在外的人要趕回家,在家的人要置辦年貨,做好過年的各項准備;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過年」,家人團聚,祭祀祖神,迎新納福;從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賀年」,花市燈彩,全民共歡、普天同慶。
為什麼要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備年」呢?這與中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關。舂米磨面、殺豬宰羊、縫制新衣、准備祭品,樣樣事件都是親力親為。到了「小年」這一天,一切都要准備妥當。這才能讓「灶神」上天匯報,一家人祈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爺一上天,這年也就快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又稱小年。
傳說中,灶官(灶王爺)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潛伏在各家的廚房裡,監視一家老小。二十三這天晚間,他騎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吉凶禍福。
由於灶王爺的匯報關系重大,在他上天之前,老百姓要搞一個祭拜儀式,俗稱「送灶」或「辭灶」。
除了發面餅,一盤灶餅、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隻殺好的去毛公雞也是必備的:灶餅是讓灶王爺在來回天宮的路上充飢的;芝麻糖是用來粘灶王爺的嘴的,讓他沒法子說壞話;公雞是送給灶王爺的「天馬」;至於那把草料,自然是喂「天馬」的。
祭灶多在黃昏之時舉行,先把灶餅、芝麻糖、公雞等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然後在像前點起三炷香,一家老小輪流給灶王爺磕頭。邊叩頭,邊燒金銀紙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燒成「稀」,糊住灶王爺的嘴。
禮畢,把草料扔到廚房頂上喂「天馬」。然後把灶官像揭下來,拿到院子里焚燒。一邊燒,一邊「願意」(祈禱):「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灶王爺呀,您是一家之主,請您騎上駿馬,帶上干糧,上天宮去,好話多說,壞話不講,下界時多帶吉祥如意,萬事亨通。請吧--」之後,燃放一掛鞭炮為灶王爺開路,就算把灶王爺送上天了。
如今,這種祭灶已經不常見了,不過部分家庭還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請」張灶官像。
「小年」這一天,中國民間有送灶的習俗。在很多人眼裡灶王爺是男性形象。但民俗專家說,「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灶王爺早期是女性。專家介紹,母系社會中,灶是由氏族裡威望最高的婦女管理。據說最初的灶神是個漂亮的紅衣女郎。後來,又說灶神是昆侖山上的「種火老母之君」,她專門管理人間住宅,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後世覺得種火老母比紅衣女郎更持重而富有親和力,便漸漸用灶神奶奶取而代之。漢代以後,出現了男灶神,但這卻讓後人錯誤地理解為,灶王奶奶是為灶王爺創造的配偶神,而非灶之主神。
9、過小年的歌曲
歌曲名:臘月過小年(兒童歌曲)
歌詞:臘月嘛二十三過小年大家把灶君爺送上天 灶君爺送上了天
人們好過年灶君爺保平安一家大團圓一年嘛三百六十五天
灶君爺對我們有貢獻叫一聲灶君爺叫得那麼甜請你呀灶君爺
保佑在人間臘月嘛過了呀過新年大人要給小孩壓歲錢
孩子們有了錢快樂似神仙大街上多熱鬧爆竹向連天
簡介:小年是我國傳統節日,被視為過年的開端。小年的日期在不同的地方有所不同,分別為:農歷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相傳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這就是說,官家是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慢慢地,因北方受官氣影響較重,民間也就把小年定為臘月二十三;而南方還是保留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