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美國大選新媒體

美國大選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10-19 18:38:04

1、求美國大學新媒體專業的排名

排名 英文學校 中文學校
  #1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耐基梅隆大學
#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
#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
#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加州藝術學院
#5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芝加哥藝術學院
#6 School of Visual Arts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

2、美國留學新媒體專業怎麼樣

美國大學新媒體專業的分類及申請條件。美國新媒體專業作為美國的一個新興專業,近年來飛速發展,並且隱隱成了美國留學熱門專業。因為網路媒體是傳媒、新聞界增長最快的領域,新媒體專業將傳統新聞課程與數字媒體設計和管理結合起來。下文是美國大學新媒體專業的分類及申請條件介紹。
美國大學的新媒體專業特色各有不同,其中有些學校更注重電腦技術和網頁設計,比如舊金山藝術學院(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in San Francisco);另一些學校則更強調傳播整合和數碼技術,比如印第安納大學和普度大學。
美國大學新媒體專業分類:
一類是跟藝術相關、偏設計類的專業,申請這些專業的學生除了托福、雅思或GRE成績,還要根據學校要求准備自己的藝術設計作品。
另一類是跟計算機相關,學生需要相關的計算機背景和數學背景,語言要求托福90分以上,GPA80分以上。
最後一類是跟藝術相關、偏設計類的專業,申請這些專業的學生除了托福、雅思或GRE成績,還要根據學校要求准備自己的藝術設計作品。
美國大學新媒體專業申請條件:
從申請情況看,研究生課程的申請競爭非常激烈。大多數的碩士學位課程要求申請者具備相關專業(媒體研究、廣播、新聞、影視、廣告)的學士學位。當然,相關工作背景也可以彌補學歷的不足,也有一些大學可以接收本科階段沒有傳媒專業背景的學生。某些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如廣播方向)需要提供個人作品(錄音帶或稿件)。英語要求一般為IELTS 6.5-7.0分。

3、美國新聞媒體在選舉中起什麼作用

推波助瀾,渾水摸魚。。。。。

4、這次美國大選涌現出哪些新特點?

新千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報道分析 呈現五個特點
競選報道的基本原則:平衡

美國新聞媒體對大選報道的基本原則是:採取完全中立的立場。例如,支持布希和克里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報道篇幅和字數完全相同,力求不偏不倚,兩方面都不得罪。美國媒體在大選中保持中立立場,一是美國媒體在歷史上有強調客觀、公正的傳統,力求准確地向受眾報道事實;二是為了減少麻煩和來自外界的壓力,乃不得已而為之。

CNN邀請專家分析選情或發表評論時,總是安排兩方面的支持者同時出現。美國媒體大都設有「職業道德編輯」,所有節目或文章都要經過他們審閱,以杜絕明顯的政治傾向,保持中立。2004年大選期間,《紐約時報》發表「挺克」社論,很快遭到政府的壓力,兩天後該報刊登了布希訪問華盛頓一個教會的新聞,並配發布希與主教握手言歡的大幅照片,以保持報道的總體平衡。

競選報道的發展趨勢:網路化

新千年以來,網路傳播已被普遍應用於美國大選中,網路傳播的優勢與政治選舉宣傳的需要相融合,成為候選人進行信息傳播、募集捐款以及與選民互動的重要平台。

2004年博客躋身大選報道的舞台,及時發布和隨時更新選舉信息。對於總統候選人來說,這意味著網站在實現競選信息傳播這一功能時,漸漸超越了過往簡單的信息羅列模式,承擔起候選人網路「新聞發言人」角色;對於受眾來說,博客以虛擬模式構築了一種基於網路的「新型民主」,輔助受眾了解大選新聞、獲得觀點。

一些大型網站在發布大選新聞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2008年總統大選臨近,YouTube已成為選民和候選人互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政治平台,政客們甚至對該網站充滿了敬畏。政治運動網站Politics Online的創始人菲利浦·諾布爾說:「過去候選人在選戰運動中對創新技術的運用非常有限,而此次選舉中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已成為造勢宣傳最基本的平台,幾乎每一次運動從頭到尾都有YouTube的參與。」在本屆總統大選中,從黨內提名到調查投票、籌劃路演內容及發表聲明、宣傳冊子,大多數候選人都充分利用YouTube。網民的熱情毫不遜於候選人,他們上傳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為CNN、YouTube選舉辯論提供的問題;也有女性選民歌頌自己心儀的候選人的音樂視頻《我愛上了奧巴馬》,這一視頻上傳僅1個月,點擊率已超過250萬次;還有一段婦女們對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魯迪·朱利安尼進行的辯論戰視頻,短短4天的瀏覽量超過50萬次。

2007年3月19日美國最大的社交網站MySpace即推出美國10位總統競選人的網頁。MySpace首席執行官克瑞斯·戴沃夫說,作為美國點擊率最高的網站,MySpace將在即將開始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新年伊始,趕在大選初選的前一天,MySpace舉行了一場「虛擬選舉」,網站戲稱這是「全國第一場總統預選」,1月2日網站收到15萬多張選票。

競選報道的娛樂化色彩:性丑聞

政治娛樂化已經成為當今美國新聞界的一大重要現象,媒體的監督功能常常退守到次要的地位。傳媒在美國屬於商業企業,它不是公共機構,它也代替不了公共機構所能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娛樂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家媒體對競選人的丑聞津津樂道,特別是性丑聞。揭露性丑聞似乎變成了大選中的「家常便飯」,幾乎沒有哪個總統候選人沒經歷過這樣的「考驗」。目前勝出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希拉里·柯林頓最近被媒體指稱她具有同性戀傾向,其競選班子里年輕漂亮的胡瑪·阿貝丁常伴希拉里左右。

在美國,那些受到媒體精英鄙夷的「腐敗墮落新聞」,卻被數量眾多的美國觀眾視為「反映華府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對卧室緋聞這類敏感話題更感興趣。共和黨候選人前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動用公款與情婦廝混」的性丑聞也成為最近很多人的話題,一些報道煞有介事地聲稱,為了方便同情婦鬼混,朱利安尼濫用安全保護的經費。最早曝光這則消息的是一家影響力日增的網站Politic.com,消息出現在兩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場重要的電視辯論的間隙,這讓朱利安尼大為震怒,怒斥這是「政治對手對他的打擊」。

曝光競選人的性丑聞首先符合了兩黨互相攻擊的特性,從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競選總統時,就遭到政敵對其私生活的猛烈攻擊;其次,大選期間關於兩黨競選人的報道無所不包,涉及私生活的內容更引人注目。近年來,一些總統競選人所謂的「性丑聞」報道遵循了類似的規律:大報首先獲得線索,但苦於無法核實或者出於政治或新聞標准考慮,決定暫時不報,然後網站或者博客搶先發出。新媒體的崛起給了「性丑聞」傳播更多的空間,由Google、YouTube這些網路媒體的弄潮兒造就的「曬時代」,也使原來充斥嚴肅話題的「新聞空間」被擠對得更為狹小。

5、「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

微博 微信 網站(網頁) Twitter Facebook QQ空間 類似的這些都屬於新媒體的范疇

6、美國新媒體專業研究生申請要求有哪些

可以先做一個簡單的定位,看看別人和你情況類似的同學申請的什麼學校什麼專業,借鑒參考。

7、美國今年的總統大選出現的一些新特點?

新千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報道分析 呈現五個特點
競選報道的基本原則:平衡

美國新聞媒體對大選報道的基本原則是:採取完全中立的立場。例如,支持布希和克里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報道篇幅和字數完全相同,力求不偏不倚,兩方面都不得罪。美國媒體在大選中保持中立立場,一是美國媒體在歷史上有強調客觀、公正的傳統,力求准確地向受眾報道事實;二是為了減少麻煩和來自外界的壓力,乃不得已而為之。

CNN邀請專家分析選情或發表評論時,總是安排兩方面的支持者同時出現。美國媒體大都設有「職業道德編輯」,所有節目或文章都要經過他們審閱,以杜絕明顯的政治傾向,保持中立。2004年大選期間,《紐約時報》發表「挺克」社論,很快遭到政府的壓力,兩天後該報刊登了布希訪問華盛頓一個教會的新聞,並配發布希與主教握手言歡的大幅照片,以保持報道的總體平衡。

競選報道的發展趨勢:網路化

新千年以來,網路傳播已被普遍應用於美國大選中,網路傳播的優勢與政治選舉宣傳的需要相融合,成為候選人進行信息傳播、募集捐款以及與選民互動的重要平台。

2004年博客躋身大選報道的舞台,及時發布和隨時更新選舉信息。對於總統候選人來說,這意味著網站在實現競選信息傳播這一功能時,漸漸超越了過往簡單的信息羅列模式,承擔起候選人網路「新聞發言人」角色;對於受眾來說,博客以虛擬模式構築了一種基於網路的「新型民主」,輔助受眾了解大選新聞、獲得觀點。

一些大型網站在發布大選新聞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2008年總統大選臨近,YouTube已成為選民和候選人互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政治平台,政客們甚至對該網站充滿了敬畏。政治運動網站Politics Online的創始人菲利浦·諾布爾說:「過去候選人在選戰運動中對創新技術的運用非常有限,而此次選舉中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已成為造勢宣傳最基本的平台,幾乎每一次運動從頭到尾都有YouTube的參與。」在本屆總統大選中,從黨內提名到調查投票、籌劃路演內容及發表聲明、宣傳冊子,大多數候選人都充分利用YouTube。網民的熱情毫不遜於候選人,他們上傳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為CNN、YouTube選舉辯論提供的問題;也有女性選民歌頌自己心儀的候選人的音樂視頻《我愛上了奧巴馬》,這一視頻上傳僅1個月,點擊率已超過250萬次;還有一段婦女們對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魯迪·朱利安尼進行的辯論戰視頻,短短4天的瀏覽量超過50萬次。

2007年3月19日美國最大的社交網站MySpace即推出美國10位總統競選人的網頁。MySpace首席執行官克瑞斯·戴沃夫說,作為美國點擊率最高的網站,MySpace將在即將開始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新年伊始,趕在大選初選的前一天,MySpace舉行了一場「虛擬選舉」,網站戲稱這是「全國第一場總統預選」,1月2日網站收到15萬多張選票。

競選報道的娛樂化色彩:性丑聞

政治娛樂化已經成為當今美國新聞界的一大重要現象,媒體的監督功能常常退守到次要的地位。傳媒在美國屬於商業企業,它不是公共機構,它也代替不了公共機構所能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娛樂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家媒體對競選人的丑聞津津樂道,特別是性丑聞。揭露性丑聞似乎變成了大選中的「家常便飯」,幾乎沒有哪個總統候選人沒經歷過這樣的「考驗」。目前勝出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希拉里·柯林頓最近被媒體指稱她具有同性戀傾向,其競選班子里年輕漂亮的胡瑪·阿貝丁常伴希拉里左右。

在美國,那些受到媒體精英鄙夷的「腐敗墮落新聞」,卻被數量眾多的美國觀眾視為「反映華府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對卧室緋聞這類敏感話題更感興趣。共和黨候選人前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動用公款與情婦廝混」的性丑聞也成為最近很多人的話題,一些報道煞有介事地聲稱,為了方便同情婦鬼混,朱利安尼濫用安全保護的經費。最早曝光這則消息的是一家影響力日增的網站Politic.com,消息出現在兩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場重要的電視辯論的間隙,這讓朱利安尼大為震怒,怒斥這是「政治對手對他的打擊」。

曝光競選人的性丑聞首先符合了兩黨互相攻擊的特性,從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競選總統時,就遭到政敵對其私生活的猛烈攻擊;其次,大選期間關於兩黨競選人的報道無所不包,涉及私生活的內容更引人注目。近年來,一些總統競選人所謂的「性丑聞」報道遵循了類似的規律:大報首先獲得線索,但苦於無法核實或者出於政治或新聞標准考慮,決定暫時不報,然後網站或者博客搶先發出。新媒體的崛起給了「性丑聞」傳播更多的空間,由Google、YouTube這些網路媒體的弄潮兒造就的「曬時代」,也使原來充斥嚴肅話題的「新聞空間」被擠對得更為狹小。

8、哪些美國大學有開 New Media 的 Master

美國很多綜合性大學都有開設傳媒研究生課程,其中就有很多新媒體方向的研究。

新媒體作為美國留學熱門專業之一,一直來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由於網路媒體成為傳媒、新聞界增長最為迅猛的領域,新媒體也順理成章的名列第一。


新媒體專業結合了傳統新聞課程與最新的數字媒體設計和管理。其中像舊金山藝術學院這樣的學校更加側重於電腦技術和網頁的設計;而另一些學校則更強調傳媒和數碼技術的整合,印第安納大學和普度大學比較有代表性。


關於美國新媒體專業大學擇校:


(一) 首先57美國留學專家認為此專業擇校最好的方式不是去百度谷歌,也不是去漫無目的地刷論壇。


1、直接發郵件問小秘和系主任,這個項目多少人啊?一年招多少啊?國際生多少啊?在職的多麼?往屆就業情況怎樣啊?Just ask whatever you wanna ask; 

2、 去網上搜往年的該學校留學生qq群,加進去以後找同專業的學長學姐問;

3、 搜留學生博客看,這個的成功率就要看人品了。


(二)咨詢家長和老師的意見。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想法有時候確實比學生本人更有遠見。


(三)不要過於看重綜合排名。比如有的學校是這幾個學校中綜排最低的,但是它的【數字通訊與媒體】專業排名和聲譽都很好,phd項目能排全美前三。再比如一些像「嚴肅游戲設計」等研究生專業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排名。


美國傳媒(新媒體)專業大學排名:


(序號為世界排名)


1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3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4南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7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8斯坦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11密歇根州立大學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2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3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14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5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16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17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18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19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4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31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32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33佛羅里達大學 University of Florida


34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36賓州州立大學公園分校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37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 Pure University


38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9、美國競選也瘋狂,特朗普和奧巴馬競選的時候都做過哪些事情?

競選本就是一場激烈的競爭,在這場競爭中可以說所有的競爭者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自己的勝算可以更大一些。他們有的人甚至不僅動用自己的個人人脈關系,還會得到家人的幫助,藉此機會來為自己樹立更大的威信。

特朗普競選的成功令事前的預測跌破眼鏡的「意外」,作為一名「政治不正確」的候選人,特朗普既沒有任何從政的經驗,也沒有任何經得起推敲的施政綱領,他以玩票性質參選,但憑借對各種爭議敏感事件「口無遮攔」的抨擊和提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對策而獲得了許多民眾的支持。特朗普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在很大程度上與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改變了訊息傳播生態有關。

傳統媒體式微,基於互聯網和社交網路的新媒體的崛起,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訊息傳播途徑。特朗普充分利用了各類社交媒體、網路視頻直播、移動媒體、自媒體諸多新媒體組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媒體資源,如Twitter、Facebook、Google、Youtube等,最終「超級網紅」特朗普勝出了,成為「新媒體總統」。

特朗普和奧巴馬在競爭中都是強烈的競爭對手,他們不僅在政治地位上彰顯出自己強烈的手段,在社交能力或者經濟實力等不同的方面的向人們展示自己堅強的後盾。藉此為自己贏得競爭實力。



與美國大選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