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沖擊傳統報業

新媒體沖擊傳統報業

發布時間:2020-10-19 17:16:47

1、網路新聞和傳統新聞有什麼不同

網路新聞和傳統新聞的不同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傳播方式

網路新聞的傳播媒介是網路,載體的電腦、移動設備等互聯網終端;傳統新聞的傳播媒介是報紙、電視等平面媒體。

網路新聞是突破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在視、聽、感方面給受眾全新的體驗。未來的網路新聞將不再受傳統新聞發布者的限制,受眾可以發布自己的新聞,並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快的傳播,而且新聞將成為人們互動交流的平台。

2.組織方式

網路新聞是以層次化、網路化的方式聯系在一起的。網站發布網路新聞時,常常不是一次性的和盤托出,而是在不同的層次中逐漸展示出完整的內容。

報紙等平面媒體,在進行新聞資源組織時,遵循的是二維空間的思維,即將所有內容在一個二維平面空間里進行展示,平面空間如版面是新聞的包裝容器。電視、廣播等媒體則是以時間為容器進行資源的串連。但無論是報紙還是廣播電視,都只能用一種單線條的方式來進行新聞內容的組織。

3.發布與利用方式

隨著網路新聞編輯手段的豐富,網路新聞資源被越來越多地得到循環開發與利用。網路新聞資源可以通過資料庫長期保存,並被加以無限制的反復利用。利用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可以被再次發布,可以作為相關新聞鏈接,也可以通過分類檢索加以利用。

傳統新聞,一條新聞只是進行一次性的簡單發布。

(1)新媒體沖擊傳統報業擴展資料:

網路新聞是突破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在視、聽、感方面給受眾全新的體驗。它將無序化的新聞進行有序的整合,並且大大壓縮了信息的厚度,讓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有效的新聞信息。未來的網路新聞將不再受傳統新聞發布者的限制,受眾可以發布自己的新聞,並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快的傳播,而且新聞將成為人們互動交流的平台

報紙等平面媒體,在進行新聞資源組織時,遵循的是二維空間的思維,即將所有內容在一個二維平面空間里進行展示,平面空間如版面是新聞的包裝容器。電視、廣播等媒體則是以時間為容器進行資源的串連。但無論是報紙還是廣播電視,都只能用一種單線條的方式來進行新聞內容的組織。

網路新聞資源,是以層次化、網路化的方式聯系在一起的。網站發布網路新聞時,常常不是一次性的和盤托出,而是在不同的層次中逐漸展示出完整的內容。

早期的網路新聞就像傳統媒體一樣,一條新聞只是進行一次性的簡單發布。但是,隨著網路新聞編輯手段的豐富,網路新聞資源被越來越多地得到循環開發與利用。

循環化的含義是,網路新聞資源可以通過資料庫長期保存,並被加以無限制的反復利用。利用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可以被再次發布,可以作為相關新聞鏈接,也可以通過分類檢索加以利用。

2、新媒體傳播專業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是傳統的四大媒體.

新媒體
我們新媒體專業出去到底能為新媒體領域做點什麼?記得我畢業的時候對什麼叫富媒體、什麼叫流媒體都不清楚,把banner意思混成一團。記得畢業那年去美院看新媒體畢業展,有這么個共識:「他們搞的是裝置藝術,只要有錢我們這些人也能搞,也能玩」。真不知道美院老師聽了這個共識會不會氣吐血。我不得不承認我們錯了,美院的新媒體我理解成裝置新媒體,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等發達國家的公共場合,讓用戶參與到裝置新媒體,宣傳產品成果。而我們學校搞的是網路新媒體,藉助網路為傳播者和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搭建流暢的網路平台。我們跟美院有個共同的特點,數字性,互動性,個人性,我理解為都是數字互動新媒體。

新媒體是:用戶能自主選擇內容、傳播者和用戶形成對等交流、同時無數用戶也可以進行對應交流的媒體。艾,太概念了,還是簡單點,來自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它具有互動性、數字化、個人化的特點,數字化是本質,互動是表現形式,個人化則是一種延展。

互動性。互動應該是一種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彼此發生積極的改變的過程。關鍵詞是「相互作用(reciprocity——A reciprocal condition or relationship.)」「積極」。分眾不請自入的廣告形式,當然被排除在新媒體之外。互動性使得在公共領域中的傳播不僅有大眾傳播的性質,還有人際傳播的特徵。
數字化。在題為「新媒體的新字,便是霸權,前無古人的霸權」的日誌中,我討論過這個維度。數字化的內容,使得內容本身得以更廣闊地實現「范圍經濟」,即以很多種不同形式呈現。
個人化。傳統媒體,在面對每個受者之時,都是一樣的。比如,同一台節目,或者,同一張報紙。但是,新媒體不然。同樣一個域名的網站,用戶面對的界面和內容可能不同。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用戶定製;二是傳者(也就是網站)根據用戶的操作習慣,通過類似cookies技術,給予不同的內容呈現。這兩個原因其實根子上,還是受者與傳者互動的結果。試想從來沒有留下閱讀痕跡的用戶,怎麼會被網站判斷出他希望讀什麼?

互動
工作中,在一起討論創意時,經常會有人說:「艾,你這個想法不錯,就是缺少互動,沒有一個滑鼠動作讓用戶去玩」。有資深廣告人聊天時竟然說:「游戲不是互動,他就不過是在玩個游戲嘛」。完蛋,我個人認為很多大小公司都存在這個現象,被互動表面意思迷惑了。
所謂的互動:就是雙方互相的動起來。一種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彼此發生積極的改變的過程。關鍵詞是「相互作用(reciprocity——A reciprocal condition or relationship.)」。而不是簡單理解成一定要讓滑鼠在這么個顯示屏幕上畫朵花,畫個雞蛋後畫面出現什麼樣子的效果。對於做什麼樣性質的網路廣告,應該有的放矢,比如滑鼠感應,拖、拉、觸一些動作引起用戶興趣;比如視覺沖擊震撼用戶;比如畫面表現形式,塗鴉,插畫等等;這些最終目的是讓用戶參與到整個互動過程中來。採取什麼樣的表現形式是互動營銷重要的部分。我敢肯定:不管做什麼設計,有什麼創意,本質在於以人為中心,這是真理。互動的雙方一方是消費者,一方是企業。他們抓住共同利益點,找到巧妙的溝通時機和方法才能將雙方緊密的結合起來。互動營銷尤其強調,雙方都採取一種共同的行為。
公司互動培訓會上:演講人shon把互動歸納為Design+Technology,我很贊同,因為設計已經包括用戶使用性
互動廣告的本質 :互動廣告作為一種廣告活動,它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內容主題、受眾、時間、媒介或載體。離開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構成不了互動廣告。互動廣告作為一種廣告手段是符合人類的自然溝通行為的一種雙向溝通理念。它區別於傳統的廣告方式。互動形式是互動廣告作品的靈魂。
廣告圈內有這么種說法:三流的讓人們對表現形式表示誇獎;二流的讓用戶對其創意和策略印象深刻;最成功的則讓目標群付諸行動,而忽略創意和策略本身。那麼最好的廣告當然就必須運用互動營銷來實現。

互動營銷
互動營銷是指:企業充分利用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用於產品的規劃和設計,盡可能生產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互動營銷的實質就是: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切實實現商品的實用性。
互動營銷的表現方式:目前的主要有付費搜索廣告、手機簡訊營銷、廣告網路營銷、博客廣告和電子郵件市場營銷等,主要藉助互聯網技術實現營銷人員和目標客戶之間的互動。
精準的互動營銷:通過《Marketing Test》營銷測試系統及大型個性資料庫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精準衡量和分析,實施精準定位。目的是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樹立起企業產品和服務在顧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為企業培養和建立穩定的忠實顧客群,從而達到一對一傳播溝通的終極目標,即由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轉化為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從而實現消費者的口碑傳播和無限客戶增殖;「一傳十,十傳百」形成裂變式客戶增殖效果,使企業低成本擴張成為可能。

3、傳統的四大媒介是?新興的媒介是?新媒體的定義是什麼?傳統媒介如報紙、電視的優缺點,新興媒介如網路媒

四大媒體的異同點與優劣勢比較

媒體間的功能差別很大,在傳播中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廣告媒體整合傳播就是基於合理、高效地利用媒體資源這一目的。在整合媒體前必然要先了解各種媒體的特性、優缺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餘,本文按傳統媒體,新媒體並結合大眾媒體與小眾媒體的分類方法對媒體加以區分,以下是介紹了各媒體的特點及異同。

報紙:
1、平面靜態方式表現的傳播媒體,對消費者的文體水平有一定要求,能過濾掉一部分社會群體,內容偏向理性,但整體表現能力不高(尤其是對圖片的表現能力)。

2、具有非強制性傳播的特點,讀者有較大的主動性和選擇權,因而讀者會願意自覺深入了解所關心的信息。

3、可信度高,特別是國內報紙,與黨政機關聯系緊密,更被讀者奉為權威。

4、時效性差,並且同一版面有多個廣告同時呈現,相互之間有較強干擾度。

5、從廣告主角的度看,報紙媒體投入形式靈活多樣,能機動地配合各種促銷宣傳活動。

雜志:
1、類似報紙,亦為平面方式傳播,但視覺表現能力強,頗具藝術美感,印刷精美,為讀者喜愛,許多廣告甚至被讀者收藏(筆者就有此愛好)。

2、針對性強,讀者群穩定且明確,尤其是專業類雜志,因而能使得廣告更具針對性。同時雜志對讀者文化、社會層次要求更高,一般雜志訂閱者都有較強的社會購買力。

3、雜志內容一般關注某一領域,能進行深度報導,在傳統四大媒體中最富理性色彩。

4、相比其它媒體,雜志的重復閱讀率及傳閱率最高,同一廣告能反復傳播。

5、時效性差,廣告安排不靈活,難適合做短期促銷廣告。

廣播:
1、是一種簡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手段,在所有媒體中唯一能伴隨其他生產活動同時進行的「一心二用」溝通方式,不影響人的正常工作,在農村、學生、工人、司機中有較大佔有率,有較好的親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觸。

2、時效性強,內容分時段分欄目,機動靈活,有很強針對性,並在傳播過程中能與聽眾實時互動交流,產生立影的效果。

3、信息較為感性,適合做低捲入度產品的廣告宣傳,能較好感染聽眾情緒,甚至達到煽情的效果,並能留給聽眾廣闊的想像空間。

4、廣播信息依時間線性傳播,稍瞬即逝,保存性差,聽眾難以重復認知。

電視:
最具實力的傳播媒體,電視傳媒的發展甚至推翻以前的某些廣告傳播理論,但在實際廣告活動中電視媒體的性價比並不是很高,其特點如下:

1、視聽兼備,有完善的介紹、演示功能,內容詳細易懂,偏向感性,容易被觀眾理解。

2、信息傳播有強制性,觀眾選擇權相對報紙雜志要小得多,如同廣播也是依時間線性傳播,但由於電視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使得同一時間會有很多人關注同一內容:如重大體育賽事、社會活動、國際會議等。

3、信息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

4、從大眾傳播媒體的「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教育大眾,提供娛樂」四大功能來看,電視無疑是功能最完備的大眾傳媒,特別是其娛樂資訊,可謂精彩紛呈、形式多樣、豐富全面,對各種意識形態的社會人群都有較大影響力。

5、電視廣告製作復雜,且投放費用更是驚人,非一般企業所能承受。實際上,由於種種原因導致電視廣告播放時間短暫,信息量有限,重復率低,很多廣告主抱怨,投放在電視上的大筆費用,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

五、與傳統媒體對應的是以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作為信息社會的產物,網路媒體具有以下特點。

1、網路媒體集中了影像、聲音、文本等多種媒介形式,真正實現了多媒體全方位信息傳播。

2、互動性,指信息發布者與受眾可以交互溝通,甚至是實時交流。

3、小眾傳播,針對某一群體或個體,可進行個性式信息配置,如電子郵件廣告等。

4、網路媒體能超越國家,文化、地域的限制進行全球信息傳播。

5、容量大,內容豐富多彩。

6、速度快,網路信息能實現全球實時發布和接收。

7、開放式信息傳播平台,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類第一次能在各種不同種族群體、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信息傳播。

二、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廣告傳媒的優劣勢對比
報紙:

優勢 1.普及率.涵蓋率.到達率高

2.保存性強

3.讀者可以自己控制暴露,亦即廣告訊息可以重復暴露

4.廣告素材製作費低,而且可以實時製作,換言之具時宜性,廣告內容可以隨時反應時事或相關事件

6.由於可以反復閱讀,因此適合復雜的或需要讀者思索的題材刊登

權威性高,保存性強,傳閱率高,適合深度背景分析,受眾相對集中;

劣勢 1.存活率低,通常報紙只有一天(早報)或半天(晚報)的壽命

2.廣告費用高

3.不是線性暴露,讀者可以跳躍閱讀,因此對廣告可視而不見

4.印刷質量不及雜志,動感效果不及電視,亦沒有如廣播的聽覺效果

時效性差,閱讀選擇性強(廣告受閱率低),媒體獲取難度相對較高,價格高。

雜志:

優勢 1.讀者區隔明確

2.保存性強

3.廣告素材製作費用低

4.讀者可以自行控制暴露

5.印刷精美,廣告表現富彈性,可以以附冊.附送贈品等方式呈現

6.存活率高,周刊有一周生命,月刊有一個月的壽命,而且由於有保存性,壽命還可以更長 行業性強,傳閱率高,保存性強,印製精美,受眾集中,適合分析;

劣勢 1.只有視覺.缺乏動感

2.廣告費用較高

3.受眾面窄

4.通常雜志的發行量都不是很大,因此相對的廣告效果也有限

時效性差,閱讀選擇性強,獲取成本高,發行量小,受眾面窄,價格較高。

廣播:

優勢 1.廣告費用與電視與報紙相比,較低

2.廣告素材製作費較低

3.只憑聽覺,有豐富的想像空間

4.受眾明確:不同電台.不同節目,聽眾區域明顯

劣勢 1.只有聽覺接觸,聽眾訊息可能產生誤判

2.效率低:受眾低注意力,通常接觸廣播時常伴有其他行為,如做家事、工作、開車等

3.保存性弱,除非錄制,否則播出即消失

電視:

優勢:1.普及率、涵蓋率、到達率高

2.聲畫效果明顯.適合動感的廣告演出

3.閱聽人觀賞時注意力高

4.媒體威望高

5.雖然價昂,但分攤至每一閱聽人之收視成本未必比其它媒體高,換言之,其CPM(每千人收視成本)較低

6.為線性暴露,節目-廣告-節目-廣告…順序播出,要看節目也必須收看廣告,廣告效果較可期待

受眾面廣,權威高,時效性強,不受時空限制,視聽合一,動態感強;

劣勢 1.電視廣告片製作成本高,而且費時,亦即有時宜性的商品或活動要進行電視廣告時,必須及早規劃

2.播出即消失,除非錄制,訊息不能保存

3.受受眾限制大:遙控器讓觀眾可以隨時轉台,成了電視廣告殺手

保存性差,針對性弱,受眾層面差異大,廣告數量多,不宜區分記憶,價格極高

4、與傳統媒體比較,在網路傳播中進行議程設置有哪些不同

議程設置: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過大眾媒介形成或影響輿論的理論假設.
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 麥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德關系,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
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相關關系,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後來也有一些研究對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特點進行了探討.
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
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
有關議程設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見於1958年諾頓·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是什麼這些問題上,它起著很大的作用.
「新聞時效性」是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而網路,的時效性,當屬現在最快.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網路是不可比擬的.
網路和議程設置理論出現的時間是接近的.議程設置理論是在傳統的大眾媒介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說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沒有考慮到網路這個新一代媒體.所以議程設置理論在針對網路討論時是有所變化的.
並且根據,議程設置理論中的特點分析.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顯然網路,是具有議程設置這個功能點的.
其次,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網路,雖然是現代化的一個虛擬平台,但是他也具備,設置議題的原動力.也再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電視、廣播等的現場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和加強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方式與功能,但由於出版製作的時間、空間限制,由於內容甄別和把關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聞信息的實時傳播.
網路媒體完全可以做到實時更新、實時報道.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的存在,使得網路媒體擺脫了只是轉載傳統大眾傳媒新聞內容的狀況.實時互動性這個特點,使得網路媒體得以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加工手法等對傳統平面傳媒的媒體議程設置產生實質性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在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實現形式中,現場直播也是廣播和電視能夠採用的手段,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傳統大眾媒體的快速實時性特點.但是,廣播電視的直播一般適用於偶然性和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而現實生活中,實時性互動傳播在傳統電子媒體的日常新聞傳播過程中並不是報道的主要形式.
而從網路中,這樣一個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個,多元互動性的影響 .
多元互動性是網路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另一個重要屬性.網路媒體的多元互動性可以幫助受眾形成公眾議程.網路媒體作為一個被多元要素影響的媒體,一部分傳播權力分散到廣大網民手中,傳統新聞發布的單向度信息傳播變成了互動性多向度信息傳播.傳統媒體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聞來源,多元化的傳播者、復合式的傳播形態、多樣的傳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網民為代表的公眾可以自行選擇、加工信息,並通過網路傳播形成網上輿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農民工工資問題等,網上輿情對於媒體的議程設置起了很大作用,進而影響到政府議程.

5、什麼是傳統媒體

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電視、廣播、報紙、周刊(雜志),此外,還應有 戶外媒體,如路牌 燈箱的廣告位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媒體,例如: IPTV、 電子雜志等,他們在 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5)新媒體沖擊傳統報業擴展資料

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 拉丁語「Medius」,音譯為 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 工具、 渠道、載體、 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 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 儲存、 呈現、 處理、傳遞信息的 實體。

「媒」是「女」字旁,《 詩· 衛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語又講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可見,很早之前,「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

6、如何運用新媒體創新傳統媒體的報道?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發起一個名為"昨天你讀報紙了嗎"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報紙讀者的平均年齡超過了45歲,30歲以下的報紙讀者不到10%,而50%以上的讀者超過了65歲。
傳統媒介受眾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早在2004年,一項針對北京市場進行的調查顯示,北京綜合性報紙讀者的平均年齡已超過41歲,報紙讀者老齡化趨勢開始加速。但皮尤這次調查的另一層含義——報紙讀者年齡結構不合理,可能比老齡化的問題更突出。在層出不窮的新媒體面前,如何贏得年輕讀者,是關系傳統媒介生死存亡的問題。
年輕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互聯網
,打通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也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利用網路,既可以延續傳統媒體的風格和品牌,又可以吸引青年讀者的注意,實現新聞內容的多次傳播。因此,圍繞著互聯網進行創新、融合、轉型,成為很多傳統媒體高舉的大旗。
在過去,報紙就是報紙,電視就是電視,很少聽說有報紙轉型做電視這種事情。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媒介的界限。今天,無論規模大小、實力強弱、口碑高低,傳統媒體紛紛進行媒介融合的實踐,從開網站開始,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基本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沒落下,新媒體迅速崛起,傳統媒體居功至偉。
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換句話說,媒介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電視之所以區別於報紙,在於其並非將報紙上的內容轉述一遍,更不是簡單地將文字音像化、視頻化,而是通過它獨特的製作和表現形式,創新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將報紙所代表思考型的精英傳播拓展到普及型娛樂型的大眾傳播。反觀今天正在積極進軍新媒體的傳統媒體,更多是看重了互聯網這一介質,更在意信息渠道的拓展,更注重內容形式的創新,而常常忽略了新媒體背後隱藏的一些重要變化。
傳統媒體進軍新媒體,不是簡單的長話短說、老話新說,把新聞轉換成音視頻或濃縮成140字,而是要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創新報道的內容和形式,利用新的思維拓展新聞寫作的內涵和外延;是通過新媒體跳出自己的媒介限制,吸引更多的讀者,創造更大的價值。更進一步說,媒介融合是為了生產更多嚴謹、客觀、豐富的新聞產品,引領社會主流價值和判斷,而不是追隨互聯網消解新聞,娛樂社會熱點。
如何運用新媒體創新傳統媒體的報道?去年《紐約時報》在媒體界引起不小影響的特稿《雪崩》是一次積極的嘗試。這組報道16位滑雪者在美國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慘劇的特稿,並非簡單將文字、圖片、視頻拼湊在一起的"報網融合",而是充分融匯了文字、圖片、視頻、動漫和互動式圖形等新媒體形式,通過流暢的連接和敘事,將事故發生的背景、過程、後續處理及每個當事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同時,傳統的報紙還出了5疊報道,並很快推出了以文字為主的"電子書",之後在周末版《紐約時報》還推出了特別報道。這組報道既創新了新聞報道的形式,用現代化的技術引起了年輕讀者的關注,也為報紙贏得了聲譽和讀者,成為傳統媒體利用新媒體強化報道的範例。
新媒體之新,不僅是內容之新、形式之新,更是觀念之新。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不僅是把報紙的內容搬到網路、平板電腦和手機上,而是應聚合多種信息元素、綜合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介技術的平台搭建,向受眾提供最現場化、最易理解、最易獲取的新媒體化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媒體要吸引更多年輕讀者,在媒介融合之外還有不短的路要走。(呂 洪)

7、傳統新聞媒體(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應該如何發展???

報紙 、廣播、電視是公認的傳統媒體,他們屬於大眾性傳播媒體,近來炒的很熱的所謂新媒體包括INTENET,路牌、燈箱交通工具等戶外媒體以及樓宇電視、電梯廣告等社區媒體,另外人們竭盡所能地開發一切可以開發的注意力,POP、包裝物、電話黃頁、產品目錄等也成為了廣告載體,甚至人體、廁所牆壁也被納入了可供利用的廣告資源。
分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點從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所面對的廣告對象來分析:電視,廣播這兩類傳統媒體,其某一時段節目或某一欄目可能是針對特定消費者的,但就整個媒體而言,其對象幾乎是全民性的,包括了各個年齡,各個文化水平,各個收入標准,各個生活層次的消費者。報紙的傳播范圍比較明確,既有國際性的,又有全國性的和地區性的,既有綜合性的又有專業性的,不同的報紙有不同的發行區域,即不同種類的報紙的覆蓋范圍各有不同,報紙之間有了不同的區域劃分,另外在同類的報紙中,不同的內容和讀者定位也使得各個媒體具備了不同的品牌形象,這為廣告主選擇不同的報紙作為廣告投放對象提供了方便。網路現在已經成為名正言順的第四媒體,由於其對操作者物質設備的要求,其對操作者文化水平的要求,其對操作者經濟收入的要求,天然的對廣大消費者做了第一層次的市場細分,從全體消費者中分離出了"網民"這一具有某些共同特質的消費者群。
對於戶外媒體而言,因為其本身就是廣告,在具體投放的時候,可根據不同的廣告目標,選擇不同的方式,如果目標是要樹立或加強品牌形象那麼在特定的城市內,戶外廣告往往選擇人流眾多、視野開闊、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商業區域或區域游覽投放戶外廣告,在這種戶外投放過程中,往往針對泛目標人群;如果目標僅在於短期內銷售的提升,那麼就可以選擇在公車、候車亭、加油站、醫院、葯店、健身房甚至定位準確的一系列餐飲場所投放戶外廣告等,這些地方的特點是具有數量眾多、定義明確的目標受眾,具有產生良好的廣告效果的基礎。對於樓宇電視、電梯廣告等社區媒體而言,作為市場細分化了的住宅生活小區住戶在很多方面的消費特徵都有共性,如:收入狀況(樓盤售價決定)教育水平、消費特徵(和小區開發商倡導的文化品位,名人入住的領導效應有關)。因而社區媒體在有效到達和針對目標人群方面是最優的。綜上所述,在第一輪的比拼中,傳統媒體除了報紙之外在覆蓋的廣度方面幾乎可以達到全民性,但是在針對廣告主的目標消費者傳播方面輸於新媒體。
在廣告運營方面主要要根據產品的產品特性、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和目標消費群體對不同媒體的關注習慣等,採取最適合本產品的媒體進行廣告投放。

8、你認為新媒體廣告是否比傳統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廣告精準?你做出論斷的依據

新媒體主要是區別於傳統的廣播、報紙、電視等媒體而提出來的名次,新媒體是一個返概念,比如:電梯廣告,你可以叫他新媒體,也可以稱呼他傳統傳媒;我們現在主要指的是互聯網傳媒。互聯網傳媒最大的優勢就是精準度高,表現在受眾專業,比如百度推送廣告,基本上都是基於個人上網搜索習慣來推送的,另一方面,隨著公民個人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一些門戶網站會分析賬號主人的年齡性別來推送廣告信息,這些比起報紙的泛大眾傳播方式,精確性強了很多。當然,按點擊收費造成了很多水軍論點,廣告費花不到位,這個也是新媒體被人詬病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認,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更有優勢,適合中小企業業主投放。

9、傳統媒體較互聯網的劣勢有哪些

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相比,劣勢究竟有哪些,又是怎樣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呢?
首先,紙媒互動性、時效性弱的特點又使得它的發展「先天不足」。
報紙從誕生之初,就作為一種單向傳播的媒介,被放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者的位置。
由於介質的局限性,其擔負的職責就僅是簡單的傳播作用,對於受眾的接受程度、反饋無從知曉,「我說什麼你就聽什麼」成為報紙的傳播模式。
但在當下海量信息鋪天蓋地和人們言論自由的時代,「你說什麼我就聽什麼」的灌輸式傳播顯然已失去人們的青睞。
新媒體海量的信息加海量傳播、海量互動,這樣的介質與傳播方式無疑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傳播方式。
另外,新聞最講求的是時效性,新聞的戰爭是爭分奪秒的,誰搶佔了報道先機,誰就成為新聞戰爭中的勝利者。
報紙由於傳播介質的局限,當天發生的新聞往往要第二天才能見報,而新媒體則不存在這樣的局限性,當下發生的新聞當時就可以編輯後上網。
其次,生產成本過高,傳播載體受限導致了紙媒「後天畸形」。
眾所周知,一份報紙的面世,需要層層環節:記者采寫、相關領導審稿、編輯做版、校對檢查、領導簽版、印刷、發行……每個環節所花費的人力、物力,都構成了報紙的生產成本。
而以互聯網作為傳播媒介的新媒體,其首先省去的就是發行成本,而有不少網站的信息主要來源仍是傳統媒體,其采編成本較紙媒也大大減少。
作為傳統媒體紙媒,它的三大支撐就是采編、經營、發行,新媒體直接省去發行成本,從行業發展角度看,這才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另一方面,紙媒的傳播介質是紙,其依靠把新聞內容印在紙上傳遞出去,來達到傳播的目的。
從報紙版面來看,它的信息容納量是有限的,而且報紙的攜帶性較差,與新媒體的易攜帶性、隨時隨地上網瀏覽的方便性相比,明顯從使用習慣上就處於了弱勢。
再次,紙媒同質化現象的日趨嚴重也註定了其沒落的命運。
同質化,通俗一點講,就是生產的產品模式化一致。從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報紙的同質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主要表現在報紙定位和新聞內容上。
目前,我國報紙多定位於綜合性報紙,面向大眾市場發行,受眾面較廣。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在一個區域內,各家報紙的新聞內容重復率較高。
董天策先生曾對成都報業市場做過實證分析,他在北京市場,對《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京華時報》、《北京娛樂信報》、《新京報》一周報紙的相同版面與特色版面數量經過對比後,統計發現,相同內容占總版數比率最低為50.4%,最高的為83.6%。
由於報紙的定位和記者采訪所限,同一區域內,報紙過高的重復率,讓不少報紙的存在顯得毫無意義,因為人們只需要一份報紙,即可知曉此區域內的重要新聞,同質化的競爭讓不少報紙淪為雞肋。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也在於,廣告收入做為媒體財務進賬的支柱「自負盈虧尚不可得」
以報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就自然難逃滑坡的命運。
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其實十分明晰: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一門生意。生意的好壞,由賬本決定,上面的數字不會騙人,無論是罵還是吹,計較之後,冷暖尤為自知。
根據Ctr媒介智訊提供的數據,傳統媒體廣告中,電視增長6.5%,報紙下降7.5%,期刊增長7.5%,廣播增長9.6%,戶外增長2.0%。
由此可見,報紙成為傳統媒體中廣告負增長的媒體。而互聯網廣告的發展,與傳統媒體的頹勢相比,卻是另一番景象。據艾瑞資訊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廣告核心數據顯示,中國網路廣告市場規模達753.1億,增長了46.8%。
受生存壓力驅動,許多地方報紙的讀者甚至發現,一度被禁的醫葯類廣告都開始重回版面。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的更新和迭代,以及互聯網的快速滲透,即使藉助這些飲鴆止渴的手段,傳統媒體仍然前景黯淡。

與新媒體沖擊傳統報業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