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關系

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10-18 23:20:34

1、新媒體藝術為什麼產生於現代主義的技術關懷傳統?

如果從以錄像藝術為個案看新媒體的發生語境和演進規律來看,新媒體藝術產生於現代主義的技術關懷傳統。因為它對技術歷來抱以兩難的態度:一方面,現代主義自身就是產生自對19世紀末大量的科學發現和激烈的技術進步的感性反應,對於新技術新世界的烏托邦的熱情,在這種興奮下產生了未來主義、構成主義和立體派的技術崇拜美術;另一方面則是對於機器的恐懼,寧願跟隨高更的步伐回到未被機器污染的原始樂園,這種怨恨之下產生了「達達」和超現實主義的夢魘,直至20世紀50年代,最新的機器——電視機進入了家庭。電視機作為日常家庭用品被普及使用,傳統的居家陳設與電視機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針對現代主義運動對電視機這一技卡革命的產品而引起的心態變化和反應,並參照整個現代主義運動,藝術批評家邱志傑在其《盤點現代主義》一文中將現代主義運動整理為四條思路的平行與交叉的實踐:烏托邦與反烏托邦,塵世發現,語言反思與時間性的體驗。進而,他還指出:「新媒體藝術無疑應處於時間經驗之發掘與正反烏托邦思想這兩條思路的交匯點上。它一方面秉承了早期現代主義熱烈擁抱技術,與技術進步保持對話的樂觀精神,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對技術進步持續質疑的批判精神。在這種質疑中,麥克魯漢所描述的全面媒體化了的地球村並不是一個美麗的新世界,而是一座現代化的『電子監獄』。」電影本身早已是一個騙局,騙人在幽暗的影院里失去自我,情節和角色的情緒奪去觀眾的自我意識,他們被催眠,身體變得僵硬麻木。電視則比電影更無孔不入地滲入了家庭,電視真正結束了舊時代而開始了活動電子形象的廣播時代。

2、大學視覺傳達專業要分方向'第一個是偏新的數字媒體(新媒體)設計方向'一個是偏傳統的平面設計方向'請

我覺的是你應該具體了解下,這兩個不同的方向具體以後要學習的東西。你說的平面設計我知道,這個工作相對來說就業率較高,但是相對來說工資水平不是很高。新媒體這個我不是很清楚,因為好多學校對其定義可能不太一樣,所謂的數字媒體應該是動態的,相對平面來說應該是平面上的延伸,由靜態的設計變為動態的視頻性質的,就像由好多幀平面畫面組成的設計,算是高大上吧,相對要求更高,就業對應行業相對少點,不過應該會涉及好多平面的東西。
不過,就拿現在國內的設計來說好多就是模仿和抄襲,真要是搞設計那真是太難了,做什麼做好都不容易。加油吧!!!

3、三大傳統媒體30年以後的發展

多媒體與傳統媒體利弊談
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後,互聯網成為又一重要的傳媒形態。面臨巨大沖擊之時,做為強勢媒體的電視,已經認識到充分發揮網路交互性功能,走整合與互動之路將是新老媒體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們知道現代化多媒體有互動性,它是多媒體的一個本質特點意味著網路打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送信息的格局,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變得切實可行。正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闡述的那樣:「從前所說的大眾傳媒正演變為個人化的雙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給』消費者,相反,人們將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來』,並參與到創造信息的活動中」。 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多通道的刺激,促進學生的學習。利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設合作的環境和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老師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也會應用一些多媒體和傳統媒體作為教授知識的輔助途徑,多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應用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大大減少了老師在講台上單憑板書所帶來的麻煩,媒體的應用在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這一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二重性的,突破與發展、開拓與創新,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也就是說,要正確、恰當、合理的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如果使用得當,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反之,不但得不到任何效果,還會浪費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例如,有些老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只是在各種評課活動中,一旦活動結束,就又回到了老樣子;有些老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自己製作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但只注重畫面的漂亮、有動感,而忽略了教學重點、難點的體現,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一節課下來,學生對軟體中的動畫印象深刻,學習的知識點卻一塌糊塗;有些多媒體軟體只是作者本人會操作,其他人要想使用,卻無從下手,尤其是學生對一些演示的內容還不理解,若想再看一遍也是一件難事,沒有親手實踐的機會,學生仍然是被動地觀看,教師點到哪裡,學生就要看到哪裡,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卻得不到及時的反饋;有些多媒體軟體內容涉及的過於全面,一節課結束,黑板上乾乾凈凈,學生想記筆記,都找不到內容……。

(一)多媒體的優勢
1.資源優勢,內容豐富
2.時效優勢
3.互動優勢與高度的參與感
4.全面服務
(二)網路媒體的三大不足
1. 缺乏嚴謹性
2. 缺乏深刻性
3..缺乏權威感
(三)傳統媒體的優勢
1. 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
2. 發揮傳統媒體的特長
3. 豐富的經驗

4、現在媒體對傳統藝術有哪些影響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是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新文化形式。這些例子包括:網站、虛擬世界、擬真實境、多媒體、計算機游戲、計算機動畫等等。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文化形式,在本質上與傳統的文化形式有了相當大的差別;隨著計算機這個工具硬體、軟體的快速非線性演化,被呈現與被傳播的文化形式也經歷著快速變遷的劇烈變化。
二、新媒體時代的藝術
網路的出現,可以兼容印刷傳媒與廣播電視傳播之所長,既具備廣播電視的直觀、動感的聲園系統,可以毫不影響電視、電影語言的運用,又具備了印刷媒介運用文字傳達深刻的思想、進行准確的定性的優勢,可以同樣含蓄、婉約地營造意境。同時也彌補了兩大傳統傳播媒體的不足。
網路既存在著點對面的傳播,又存在著點對點的傳播,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具個人化的藝術傳播方式。個人在網站上可以公初自己的作品,機會與其他任何人均等,從而使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傳播者出現,同時,作為傳播者個人又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躍過其它對自己無用的信息,大大減少了選擇信息的時間。使網路傳播既可以成為「廣播」,一種大眾傳媒,又可以成為「窄播」,既可以以廣度取勝,又可以以深度取勝。
三、新媒體對藝術創作積極的影響
(一)藝術創作者因新媒體的傳播而大眾化
大量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將逐漸分裂成具有不同興趣的團體,人們面對網路,自主性和選擇的范圍擴大了,受眾群體在分化,人際傳播在網路藝術傳播的過程中成為傳播的主流方式,個性化得到極大地體現。傳統藝術作品的發表要受到審查,並具備一定的實現接受的條件,如媒體的宣傳、適當的空間、時間等,有時接受的范圍還非常有限。與此不同的是,網路藝術作品的發表和接受都是無窮無盡和即時的,它基本上是面向全體大眾的一種開放式的藝術享受方式。網路的出現豐富丁藝術的傳播方式,擴展了藝術的接受群和接受方式,使藝術的傳播和接受的自由度增加了,擴大了傳統藝術的傳播渠道。
(二)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多樣豐富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運用最多的領域無疑是我們所接受和熟識現代電影中國特效的國產電影《秦頌》的正式登場是新媒體藝術的亮點,這是一部製作精良、面恢弘、明星薈萃的歷史大片,其中氣勢龐大的阿房宮就是由電腦製作完成的。
2002年,張建亞導演的《極地營救》,整個影片設計都是模擬好萊塢大片製作,此片製作過程,配備了國內第一台數字攝影機,聘請了國內電腦圖像圖形專家,運了計算機相關軟體、作了大量的數字特效力,主要三維軟體是Maya和3dmax,影視後期合成軟體Inferno、Flame、Shake等。而且創新地使用了國內數字特技製作從未使用過的先進技術,如三維人體掃描、動態捕捉、大型的粒子特效等。使該片的視覺效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掀起了中國電影的新革命。還有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中,大量的運用了新媒體藝術形式,那萬劍齊發、萬馬奔騰的壯觀畫面,其完美的、不尋常以及震撼人心的視覺及聽覺效果,帶給我們顛覆性的全新視聽感受。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不僅在電影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虛擬技術和動畫模擬。虛擬設計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虛擬生產」、「虛擬貿易」、「虛擬市場」、「虛擬網路」等等。將在建築設計、裝備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中發揮神奇的效用。
虛擬設計利用3D、CAD建立一個非常完整的模型,加上渲染和動畫功能,使模型變成一個形態逼真且具有動畫功能的模擬物體,並具有了真實、交互、構想的特點。
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行為活動,實現人與所設計對象的操作與交流。以不斷改進設計模型,強調三維圖形的立體顯示,使設計對象與人、環境更具現實感和客觀性。
四、新媒體對藝術創作消極的影響
(一)新媒體的大信息量使藝術創作成為機械復制藝術
「媒體在使我們的感官急劇延伸的同時,也令我們的感官變得麻木。顯然,「當代審美經驗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低界契合』審美時尚消解了具有相對穩定及深刻理性內容的審美理想」。總體而言,新媒體在傳達給我們大量信息、轉變了我們的審美思維方式的同時還占據了我們的思考。
新媒體對藝術家的創作傾向和受眾的審美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也許在本意上它並不影響美術家創作,但是它能確定哪一種美術作品應該和值得給觀眾看。在美術市場方面,它們充當著市場品位和趣味的引導者。為了體現自己的一種藝術主張,它們往往會策劃或引導一種趣味,以誘導大眾的消費慾望。
新媒體藝術使得技術手段運用後的機械復制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僅此而言,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
(二)創作媒介的過於自由陷入的創作尷尬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數字藝術工具幾乎無所不能,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的設想作品的潛在形式,甚至可以強勢控製作品的各個表觀細節。但這種自由卻絕非美事。媒介的無限擴展提高了表現技法的熟練門檻,也導致了藝術創作的情感低落與訴求無力。正如詩歌和詞牌需要格律,藝術創作也需要外在條件的限制。面對一個瀚如浩海的創作空間,藝術家會感到茫然和虛無。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明顯缺陷,或停留於新式媒介的雜耍式展示,或思想單薄,或言之無物。
這誠然與創作者的藝術修養有關,但更多卻是源於技術思路的桎梏。一味追求媒介以及表現手法的新穎最大化,作品不幸蛻變為炫耀技術的空殼。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性和社會性的缺席導致了藝術性的削弱,過度的媒介自由成為新媒體藝術的創作瓶頸。從操作的層面看,信息媒介的萬能表象卻只是理想中的美麗肥皂泡。脫離了直觀真實的油彩和畫筆,新媒體藝術作品大多演化為顯示器背後的抽象代碼和復雜計算。對於普通藝術家而言,繁雜的技術勞作和冗長的程序編寫實屬難以掌握的高難技術――這直接造成了新媒體藝術的最大門檻――藝術的最終自由實際上建立在創作過程的不自由之上。創作中的藝術家必須和復雜的程序代碼談判妥協,和苛刻的編程語法交涉讓步,在藝術和程序的夾縫中進行藝術構思和不斷修正,其過程充滿了痛苦的跳躍和未知的歷險。
這一特殊的創作方式使得藝術思維不得不在理性和感性之間來回往復,因而思路中斷,方向迷失等問題屢見不鮮。如此一來,新媒體藝術作品更像是某個規劃嚴謹的項目,而非傳統意義上隨興而發的藝術揮灑。如不是配合默契有序的團隊,最後的作品往往可能流於集體意圖的妥協,既非個人情緒的表達,亦非集體智慧的凝聚――集體創作的困境再次成為囚禁藝術自由之魂的高牆。
五、結語
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完成了人的個體性解放。當人類的藝術之樹發展到分化的節點,當我們路過歷史的這個當下,新媒體藝術正面臨著一次次的分化和嬗變。這個瞬間既有茫然和未知,也充滿機遇和挑戰。當然,人類歷史上的各門藝術都如羅馬城般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藝術的萌芽期必然充滿了阻力、未知、挑戰和歷險。新媒體藝術在歷史的陣痛中蠢蠢欲動,呼之欲出。相信不久的將來,當科技進一步發展,信息工具進一步普及之後,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最終會走向它應到達的頂峰。

5、求一篇有關網路影像文化的論文

【內容提要】
藝術的重大流變從來都是伴隨著媒介的改變而發生的,依傍著高科技媒介而發展起來 的新媒體藝術便是當下電腦、錄像、網路、數字成像技術等先進科技成果混同與整合而 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藝術樣式。可是,與新媒體藝術勃興的發展態勢形成強烈反差的 是對新媒體藝術理論的研究卻很少。本文通過對新媒體藝術的釐清,特別是對其語言品 格特性的集中探求,以尋找新媒體藝術獨特的「詞彙模式」與「語法規范」,並在新媒 體藝術本身語言範式的支點之上,將它置放在與傳統繪畫樣式的對比中進行詳細的甄別 ,探尋新媒體藝術獨特的感知方式和審美資質,以及這種感知方式和審美資質對影像文 化發展的促動作用。

【關鍵詞】 視覺文化/新媒體藝術/影像文化/促動

如果僅從整個藝術材質的自然流變來看,以高科技為支點的新媒體藝術的出現並不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它只是藝術表現媒介發展的許多環節中的一個步驟和階段而已。然而正如油畫顏料對西方藝術產生的巨大影響和推動一樣,這種新型的媒介能否在今後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還是未知數。即使如此,在新媒體藝術半個世紀的興起與發展歷程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這種新型藝術樣式的咄咄逼人之勢。一定意義上, 信息化社會里以計算機為代表的高科技媒體藝術正逐漸成為這個社會里普泛的藝術樣式 ,人們無法離開數字影像正如無法離開電腦一樣。

一、新媒體藝術的語言品格
自誕生以來,新媒體藝術就因其媒介的多樣性而顯得模糊與多義。新媒體藝術到底是剔除傳統藝術中以油畫顏料和雕塑材料為代表的傳統媒介之外的所有藝術樣式呢,還是另有所指另有涵蓋?這是對新媒體藝術的語言特性進行考察的必要前提。從文字的意義 來看,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是與媒體藝術(Media Art)相對的一個詞,如果媒體藝術是指藝術家在工業社會中「用傳統繪畫、雕塑以外的一切工業、商業和技術材料所從事的藝術創作和探索」,(註:張朝暉《什麼是新媒體藝術?》,《美術觀察》,2001年第10期,第66頁。)那麼新媒體藝術「主要指的是那些利用錄像、計算機、網路、數 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作品」。(註:王端廷《<域外觀——什麼是新媒體藝術?>主持人語》,《美術觀察》,2001年第10期,第66頁。)當然,也有學者持有文化上的泛化性觀念,認為「新媒體中的媒介,不僅僅指藝術表現的物質載體或手段,而且指當代藝術作為文化活動面向社會、進入社會公共空間的方式」。(註:范迪安《從媒體變革到文化視線——在中國當代藝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美術研究》,2002年第3期,第66頁。)從文化的當下性視角反觀新媒體藝術也無可厚非,但是就新媒體藝術本身而言,無視新媒體藝術自身媒介的特殊性(即高科技技術的支撐,而這種高科技技術支撐本身與當下信息社會存在著一種互動式的勾連)的做法就是有害的。真正還原到藝術形態自身來看,新媒體藝術對應著的是由成像技術所主控與傳播的圖像文化之社會語境,它更多地聚焦於激浪藝術、前衛電影、視頻藝術(包括觀念性視頻作品、視頻裝置、專注於自我認同的視頻藝術、(註:張朝暉《西方當代新媒體藝術(二、三)》,《江蘇畫刊》,2001年7、8期,第17、4頁。)數碼藝術、網路藝術等藝術樣式。這樣,由於對新媒體藝術內涵的明確界定和分類的圈定,其語言品性的解析就自然與容易得多。
新媒體藝術的第一個與眾不同的語言品性就是對高科技的依靠。從激浪藝術、前衛電影、視頻藝術到數碼藝術和網路藝術,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無不彰示著它對高科技的親密關系。激浪藝術最初肇始於先鋒音樂領域,它把形而下的四處可見的噪音和宗教理念融合起來,在美國青年迪克·黑根斯(Dick Higgins)「互動媒體」(intermedia)創作觀念的推動下,激浪藝術發生了質的變化,整合了行為舞台、電影、攝影機以及其他的影像媒介,不僅形成了蔚為壯觀的藝術思潮,而且還根據各個媒介本身使用上的不同操作製造了大量的特殊的藝術效果。隨後,電視機和攝像機的逐漸普及,開始擺脫膠片的昂貴費用所帶來的創作局限,大量使用視頻和錄像技術,帶動與興起了藝術中的另一場媒介 革命,形成了以電視等為展示工具的視頻藝術。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從橫向上吸納了裝置 藝術和行為藝術的表現方式,加入了諸如身體、電視機等新的媒介材質混合構成視頻裝 置藝術;從縱向上它注重創作主體自身主體性的挖掘,在對主體性的展示過程中拓展為 觀念性和自我認同性的兩類視頻藝術。隨著信息社會的縱深化發展,基於計算機技術的 普及,很快又演變成了數碼藝術和網路藝術,從而創造出人類的一種新型的虛擬性的審 美體驗。
僅僅從材質上看新媒體藝術是不夠的,它在形態上還呈現為對現有圖像資源的移借和拼貼,並且通過這種特殊的藝術創作手段形成一種混同的文本形態。「拼貼,像戲仿一樣,是對一種特殊或獨特風格的模仿,帶著文體的面具,說著已死的語言;但是它是一種中性的模仿方式,沒有戲仿的隱秘動機,沒有諷刺的沖動……拼貼是空洞的戲仿,是失去了幽默感的戲仿:拼貼就是戲仿那些古怪的東西,一種空洞反諷的現代實踐」。(註:[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轉向》,胡亞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5頁。)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拼貼和移借是後現代藝術家津津樂道的獨創之舉,它通過文本之間的「隱喻、模仿、偷換、假借」(註:高名潞《中國前衛藝術》,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83頁。)直接削平原有的價值中心,並和已有文本形成了互文本關系,「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照片、報紙、雜志拼貼、錄像招貼」(註:高名潞《中國前衛藝術》,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83頁。)等各種影像資源,拋開圖式的繪制性風格,整合原有的圖像,形成文本自身的表現力與互文本之間的映襯張力,當然這種移借和拼貼並不是毫無目的性的,而是統領在藝術家 的藝術觀念之中的形態整合。被譽為反叛性文本的代表之作《女巫布萊爾》(很多電影 理論家把它視為美國「獨立電影」的典範性文本,但我們更願意把它看成新媒體藝術的 代表)在拍攝方式、敘事組織等多方面為新媒體藝術樹立了全新的藝術書寫觀念,徹底 洗刷了人們業已存在的新媒體藝術理念,達成了文本認識途徑的革新。在整個影像敘述 中,出現了電視攝像機(專用)、家用攝像機、老式16毫米電影攝影機等多種書寫工具的 雜合,通過對新聞報道式的鏡語系統的採納和連綴,形成了影像風格的差異性組接,造 成了屏幕顯示的影像跳躍,連串了人類目前的最落後與最先進的影像工具。另外,文本 所有的影像段落都是在戶外隨機交互拍攝、拼貼和組接而成,這種後果直接改變了傳統 文本中的影像肌理,漫溢出新媒體藝術形態的鬆散性和民間化特徵,展露出影像形態的 多樣性與豐富性,楔合了新媒體藝術之先鋒性形態特徵。所以,「要使藝術品成為藝術 品,必須超越語法和句法」,(註:[美]阿瑟·丹托《藝術的終結》,歐陽英譯,江蘇 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62頁。)巴特·紐曼便為新媒體藝術在語法範式方面 的不斷超越與升華中完成藝術本身形態的修繕與增補做出了充分而必要的肯定,它「超 越了詩、小說等先前藝術形式的局限。在許多領域內,藝術家開始混同各種媒介手段, 並把庸俗作品和大眾文化融入到他們的美學創作當中」。(註:[美]道格拉斯·凱爾納 、斯蒂文·貝斯特《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張志斌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年1月版,第13頁。)
新媒體藝術的語言品格還體現在影像與圖式風格的奇觀化本性上,奇觀呈現是「復合的,被想像與放大的影像化場景……是真正屬於電影的世界,它眩目的視聽價值沒有替代性」,(註:虞吉《電影的奇觀本性——從梅里愛到美國科幻電影的理論啟示》,《當代電影》,1998年5期,第11頁。)「融合了宇宙太空、宗教經典、歷史隱秘、域外傳奇、童話演繹、考古發現等多種內容的影像奇觀」。(註:虞吉《電影的奇觀本性——從梅里愛到美國科幻電影的理論啟示》,《當代電影》,1998年5期,第11頁。)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新媒體藝術都具有宏大的敘事功能,但是從電影中汲取營養卻是許多新媒體藝術的共同徵兆。雖然早期的激浪藝術用非常簡略甚至沒有影像的膠片來玩味人們的審美體驗,但是隨著新媒體藝術的不斷發展,許多藝術作品開始運用聲、光、色、人體等媒介來重新構置藝術創作,以表達當下人類業已存在的焦慮和不安。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准在1993年完成的《電子高速公路:比爾·柯林頓偷了我的想法》一共用了313台電視機,使之排成一面牆壁,充分調用閃爍不定的霓虹燈和管線,展示「當代生活圖形的資料庫,從政客到街景、流水線、時裝展示、明星作秀、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甚至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雲……將電視媒介文化的各種碎片無序地編織在一起,似乎作者敘說的不是媒介泛濫的社會現實,而是面臨生存的危機和社會災難」,(註:張朝暉《西方當代新媒體藝術(三)》,《江蘇畫刊》,2001年8期,第4頁。)新媒體藝術的奇觀化體現至此已經非常清楚地展露無遺。另一個新媒體藝術家比爾·維奧拉在1996年完成的作品《水·火·呼吸》由三組投影設備組成。所有場景都設置在英國德哈姆大教堂的天頂上,在哥特式藝術的形式張力下表現一個男人和三種基本生存元素的碰撞,以強化作為 力量之代表的男人與毫無差別之自然元素的共生關系,一組是呈現火焰中的男人,而另 外的則是這個男人淹沒於大水之中。三組視像藝術文本通過對動作的強化來展現男人在 水、火與求生慾望之中的奇觀場面,充分調動形體、聲響等新型的藝術元素以製造強烈 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
與成熟的影像藝術相比,新媒體藝術的藝術語言特性還表現為鮮活的原創性。從激浪藝術、前衛電影到視頻藝術,新媒體藝術都是以對現有影像藝術的反叛姿態出現的,他們用先鋒電影反抗電影藝術,用無差別的原始性拍攝的錄像資料反抗電視里的新聞報道等等,這些無不滲透著藝術創作朝始發性形態的回歸趨勢。比如《女巫布萊爾》,文本給人一種明顯的感覺除了移借和拼貼外就是對傳統敘事方式的叛離與背棄。藝術家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只彰顯一條主線,聚焦於尋找事件本身,而尋找過程本身則是生活化十分強烈的影像記錄,無法避免會造成一種敘事意義上的影像空白。這些空白只有借用各種影像書寫工具造成的敘述細節來填充與更新,從而造成了對傳統影像敘述的背離,完成文本在敘事組織方式、影像營造、成像依據的裂變和突破。在激浪藝術運動中,新媒體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則以實際行動反叛好萊塢,他創作的《睡覺》(1963年)、《親吻》(1963年)便消解了現實生活細節和電影處理的鴻溝,使攝影機無選擇地記錄事情的發展,也許這種事情根本不具備故事的潛質。這種對體制化的好萊塢進行反叛的結果便是影像形態自身的原初與鮮活性。
另外,雖然數碼藝術與網路藝術的起源也可以溯源到20世紀60年代,但是作為新媒體藝術勃興態勢的代表性藝術樣式則是20世紀90年代的產物,乍一看起來和其他新媒體藝術有著巨大的差異性,但是新媒體藝術透射出來的對高科技技術的依賴、移借拼貼、奇觀本性、原創與鮮活四個品性依然具有強大的涵蓋與包容能力。在數碼藝術的視覺品格中,幻想、規則、虛擬、復合之特性(註:關於數碼藝術的視覺品格見林韜《數碼藝術》,重慶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2—9頁。)都可以在新媒體藝術的語言品格中找到對應的位置,特別是在網路游戲與網路動畫中,這種品格尤顯突出,甚至成為新媒體藝術語言品格的典型特徵。
眾所周知,理論的顯現都是經驗的升華,雖然新媒體藝術本身的發育並不充分,要進行准確全面的概括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與探索,新媒體藝術這種基本的語言品格還是非常明晰地凸現出來了。

二、新媒體藝術對傳統藝術的沖擊
作為剛剛興起近半個世紀的新型藝術形態,新媒體藝術是在承續行為藝術、裝置藝術 、觀念藝術、音樂以及電影藝術的品格之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資質。雖然在淵 源上吸納了各種藝術的構成要素,但是又由於它對新型媒介的依賴和所吸納的藝術樣式 (更多聚焦於現代派藝術)之間所存在的巨大的裂痕,因而也造成了新媒體藝術和傳統藝術的深刻溝痕,而且這種溝痕應和了後現代的社會語境,更顯示出明顯的反叛性和分裂感。
新媒體藝術對傳統藝術的第一個沖擊就是打破「精英藝術」的神話,消解了「精英藝術」與大眾藝術的距離感。傳統藝術一直是高貴的精英分子把玩的「器具」,可是在世紀末人類文化總體呈現出多元化態勢的前提下,處在文化鋒面上的後現代主義實際上是人類再度樹立的以平民話語替代經典話語的一場文化運動。這種帶有革命性質的文化運動從觀念上提供了打破舊有權威擬定秩序的可能性,是影像文化走向「邊緣化」的開端,而且人類所有文化成果在後現代的文化觀念中演變為碎片式的資源,這些資源就為影像文化的捩轉提供原創話語的資源配置與敘述表現,構成了對已有影像文化成果採取的處置態度,即新媒體藝術書寫。那麼,我們稱之為「新媒體藝術」的書寫方式究竟應該 具有一種什麼樣的品格呢?難道僅僅是文本自身鮮活的原創性嗎?當然,這也是其中的表 征之一,但是這種新型的文化書寫方式以一種民間化的方式普泛地存在卻是一個重要的 提示。作為實施個體話語的自然表述和流露的前提,它可以做到真實傾聽人類發自內心 的聲音,所以它至少意味著單純主體性的獲得。專業影像則是面具化了的影像書寫,是 影像歷史語境賦予精英們的某些操控權力,大多數時間內它昭示著一種話語表述的隱喻 特徵,因而不論是主流話語的霸權還是「精英藝術」的強加,它都是各類意識形態過濾 後的影像景觀,是逐漸弱化了的主體獲得強大權力的體現。這種新媒體藝術與專業影像 有著本質的不同,這種不同體現在新媒體藝術表述的自由與靈活性是任何專業影像無法 比擬的,它可以超越了意識形態的束縛與制約,真正實現了主體性存在的自由顯現,成 為了一種人類自身本性化存在方式的改良與進步的表徵。所以,「首先以觀念為重,再 結合表演藝術、身體藝術、聲音藝術和激浪派藝術的其他方面,多媒體裝置藝術成長起 來,它反映了藝術領域里的多種事物和思想,又挑戰了以電視廣告為基礎的媒體系統的 發展」。(註:秦蘅《視像裝置藝術》,《世界美術》,2001年第2期,編譯於[英]邁克 爾·拉什:《20世紀後期藝術中的新媒體》,Thames & Hudson出版社出版,1999年倫 敦。)盡管我們無法精確預測新媒體藝術的形態走向,但是經過新媒體藝術的實證,至 少體現為新世紀的一種良性開端,明示出新媒體藝術發展的一個向度。
在傳統藝術的形態組合中,「構成形式的元素主要有媒介、線、面、明暗、肌理、空間和色彩」,(註:Otto G.Ocvirk、Robert Bone、Robert Stinson、Philip Wigg:《Art Foundamentals:Theory and Practice》,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1962,P 11.)囿於材質的局限,它的主要功能是在二維與三維(雕塑)空間來完成物象的造型與展 示。在新媒體藝術中,造型與展示能力得以大大拓展和豐富,它不僅承續著傳統藝術對 空間的佔有慾望,而且還吸納了影像藝術中運動和聲音兩個構成要素,也就是說在表現 力上增加了聽覺感知與時間流動兩個新型的審美維度,「使用視像作為一種純粹視覺媒 材的觀念,看來對我而言是錯的,簡單的理由在於視像發生於時間中。對處理空間訓練 有素的視覺藝術家,常常對時間有種很不確定的把握,並對時間藝術如戲劇的重要性把 握不定……視像藝術要求這樣的集權:我們被期待熱衷於繪畫與雕塑,但它也要我們把 時間奉獻給它」。(註:[美]湯姆金斯《觀看與不觀看》,轉引[英]愛德華·盧西—史 密斯:《新達達、觀念藝術與裝置》,西美正譯,《世界美術》,1998年,第3期,第6 頁。)顯然,新媒體藝術本身的形態構成已經超越了傳統藝術而發生了質變,完全拓展 與顛覆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新型的藝術表現方式充分滿足了後現代藝術中追求視覺 快感的文化企圖和社會語境。
新媒體藝術對傳統藝術的沖擊與更改還表現在多渠道地進行著藝術現代性的探索。新媒體藝術走出了傳統藝術聚焦於形態本身的藩籬,適應新的文化語境並關注藝術形態以外的東西。傳統藝術,特別是「從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西方的審美意向就是要圍繞對空間和時間的理性組織建立起某種正式的藝術原則。和諧一致的審美理想,作為一項調整原則而起作用,它的焦點就集中在相關的整體和形式的統一上」,(註:[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三聯書店出版,1989年5月第1版,第157頁。)西方古典藝術一直恪守著歐幾里德以來的空間觀念和古希臘先輩們劃定的模仿理論,但是歷經非理性思潮的沖擊後,嚴密理性的空間觀念已經盪然無存,而流派紛呈的現代派藝術開始在形態構成上發生對單一元素地強烈突出與誇張。20世紀60年代後,在新文化情緒的夾擊之下,繼抽象派藝術之後「畫布對於一個又一個的美國畫家來說開始像一個行動的場所——而不是一個賴於再現、重新設計、分析和『表現』一個真實和想像的物體的空間」(註:[美]羅森堡,引自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三聯書店出版,1989年5月第1版,第173頁。),因而作為20世紀50年代後期興起的新媒體藝術便以張揚這種反叛情緒為樂,直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構成對傳統藝術的解構,以實現對藝術現代化的追求。當然,也不免顯露出抹煞藝術與生活界限的弱點,關注藝術本體以外的存在物,使得藝術在本質上就是「真理進入存在亦即成為歷史性的真理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一個民族歷史此在的一個本源」,(註:[德]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郜元寶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2000年10月第1版,第93頁。)徹底顛覆了「集焦點於人,以人的經驗作為人對自 己,對上帝,對自然的了解」(註:[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董樂山 譯,三聯書店出版,1997年10月第1版,第12頁。)的知識傳統。因而,由於注視著文本 外部的「觀念」世界,對鬆散性形態的不屑一顧,新媒體藝術不僅成為當下藝術的主流 模式,而且為藝術的現代性做出了探索與實踐,形成了多種圖式混雜的藝術存在態勢。

三、新媒體藝術對當下影像文化的促動
正如前面所述,新媒體藝術出現的超文本意義遠遠大於文本自身的發育。這種意義就是自身文本品格的獨特性使它在多方面為人們樹立了一種全新藝術書寫的觀念,從而釐清人們業已存在的影像文化與視覺文化理念,革新了文本的認知途徑。
新媒體藝術首先強化與凸現了人類自身的主體性,特別是在科技的推動下影像文化逐漸下嫁到民眾階層,撕破了原來只由影像精英們把玩的禁閉性的高貴面紗,促使影像文化與視覺文化的轉捩,而這種影像文化的捩轉直接告示著新媒體藝術對敘述話語權利的擴散。隨著影像界域的擴充和對人類生活的介入,影像的製作手段成為了普通百姓與一切社會機構所能操控的常規手段,家用錄像機、家用攝像機、編播系統的大量攀升以及各種數字化影像軟體的大量開發與簡易化發展,為普通人獲得影像敘述權提供了直接的可能性。話語權利的獲得,影像系統的多渠道展示,特別是家庭直播、單位內部直播、微波傳送、有線傳輸、衛星傳送、聯網播映等播映渠道的多樣性,為個人影像敘述提供了支撐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拍、編、播的影像循環流程,更有甚者還可以賦予一種經濟化的運行與銷售渠道,在各個方面共同保證了個人影像敘述的良性循環。
此外,新媒體藝術增強了影像文化與人類藝術體驗的互動性。視覺文化在人類整個文明層面上早已不再是一個狹窄的存在體,而是一個不斷擴張的文化面,尤其是在網路為中心的當下,形成了由美術、電視、電影、網路等共構而成的圖像時代,加之在全世界方興未艾的專業與非專業的藝術教育活動的催化下,視覺文化已經和人類自身的生活休憩相關,並成為人類自身生存的一種依附方式,尤其在最近出現的被國人稱之為新新人類的年輕一代身上就更真切地體現出來了。他們從小浸泡在影像文化里,動畫與卡通成為了他們幼年時期屬於自己的一塊自足的精神「樂園」,自小形成的這種觀看習慣烙下了圖像化生存方式的印記。顯然,影像文化已經不是存在於學院派理論家的舞文弄墨之中,它早已楔入並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可能這就是新新人類與眾不同的真正要旨,成為了影像發展與人類生存互動的例證。新媒體藝術還彰示著影像文化的另一重要維度——游戲功能,把觀影的體驗功能與新媒體藝術特別是網路藝術的播映功能結合在一起,讓網站與文本形成互動,促使訪客產生「融入、代理、轉變」的新型美學體驗,即「融入」到「浸入文本世界的體驗」,「代理」慢慢演化為「我們參與文本的能力」, 「轉變」成為「電子文本賦予我們的在一個始終充滿變化的世界中轉變立場、改變身份 、扮演角色或成為變形人的能力」。(註:[美]J·P·特洛特《<女巫布萊爾計劃>的策 劃》,《世界電影》,2002年第2期,第146頁。)所以,這種影像文本與新媒體藝術共 同提供了觀影或游戲體驗時的數字魔力,使得這種共生關繫上升成為新世紀電影營銷策 略不能忽視的重要方式,迫使人們不得不去考慮新媒體藝術文本透射形成的這種近乎互 文本關系的存在態勢與營銷效果。
新媒體藝術對影像文化的另一個促動表現在一種藝術書寫的形成。書寫本質上是思維模式的體現,文字文明主控的社會中,語言是思維運轉的工具,而在由圖像主控的文化形態中,圖式知覺與圖式轉化理應成為這種書寫的載體。當然,書寫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既然存在圖像的書寫,那麼圖像的閱讀自然而然地成為書寫思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靠高科技媒介的新媒體藝術,特別是在高科技媒介逐漸走向民間後,主體的書寫願望就非常強烈地滿溢出來,甚至這種圖式思維模式將會影響人們對世界的查看,形成用圖式來構建、反觀和替代世界的真實圖景,慢慢演化與建構一種新的觀看方式。圖式符號開始構造現實世界,所以「形象或類象與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內爆,與此相伴,人們從前對『真實』的那種體驗以及真實的基礎也均告消失」。
(註:[美]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張志斌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 99年1月版,第154頁。

6、新媒體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和趨勢?

就是網路媒體,也叫第四媒體
人們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把新聞媒體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以紙為媒介的傳統報紙、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和基於電視圖像傳播的電視,它們分別被稱為第一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
1998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Internet)。自此,「第四媒體」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將網路媒體稱為「第四媒體」,是為了強調它同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一樣,是能夠及時、廣泛傳遞新聞信息的第四大新聞媒介。從廣義上說,「第四媒體」通常就是指互聯網,不過,互聯網並非僅有傳播信息的媒體功能,它還具有數字化、多媒體、實時性和交互性傳遞新聞信息的獨特優勢。因此,從狹義上說,「第四媒體」是指基於互聯網這個傳輸平台來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路。「第四媒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如人民日報的電子版,二是由於網路提供的便利條件而誕生的「新型媒體」,如新浪網。
人類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藝術上的巨大變革,比如透視學和幾何學的發展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礦物和油料的提純技術的發展影響了北部歐洲明朗而富有層次的油畫塑造風格;機器生產的顏料和光學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寫生和印象派的發展。在20世紀,在藝術和科學技術之間最大的發展就是圖像技術對於藝術語言特殊影響作用。
藝術不僅要為社會創造視覺財富,同時也必然要對社會文化進行視覺化的思考。只有這樣,藝術才能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功能。本世紀以來,伴隨著流行文化的發展和商業性電視節目的普及,藝術家們開始了對於圖像化的視覺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開始了用實用包括攝影、電影、電視在內的各種圖像技術來從事這種思考和創作。從未來派開始,攝影和現成圖像的拼貼就成為了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式;從激浪派的白南准開始,電視就開始作為一種新的視覺技術在個性化的視覺創造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在整個20世紀,攝影和電視乃至電影膠片都被從流行文化改造成藝術創作媒介。攝影本來是記錄性和紀念性的工具,而藝術家則從中抽離出了擺拍和拼貼的技術手法,結合圖像的本身的客觀性,將其發展成為獨特的個人敘述方式,從而出現了超現實主義的攝影、辛迪·謝曼的假「電影劇照」和傑夫·沃爾的偽「真實」等等。在錄像藝術中,藝術家們結合電視的電子媒介特性,創造出和大眾電視節目的不同的「藝術性電視節目」,從而出現了白南準的「電視電子畫」、以及道格拉斯的「延長電影」等等。
二 就像攝影術和電影膠片是上個世紀之交的重大視覺技術發展一樣,數碼技術是一個新的世紀之交的視覺技術發展。同樣,它也必然會影響到視覺藝術的發展。
拼貼和傳統的暗房工藝中的多次曝光和多底合成,在技術上己被更方便也更強大的數碼影像所替代。數碼處理是圖形的拼盤,它比起手工時代的暗房*作在技術上更圓熟完美。攝影的力量來自人們對其客觀性的信任(盡管事實上他的客觀性是可疑的),幻想世界式的數碼蒙太奇在因為其貌似客觀而獲得信任的同時,埋下了無數的機關,吸引了長久和反復的凝視,客觀形象搖搖欲墮的危機感帶來了真假之間強大的張力。數碼影像是拍攝之後對圖片的處理,數碼影像使得圖片的體量變得無限,這樣它比傳統的攝影走得更遠,於是出現了照片裝置化。其實巴巴拉·庫格所營造的鋪天蓋地的巨大的圖文空間己經是一種裝置性的「場」。
在錄像藝術中,數碼技術使錄像短片輕松的分享了電影美學的許多成果――各種經典的電影時間處理手段適用於錄像。如「閃回」作為逆轉時間、激活記憶庫存的倒敘手法;慢鏡延緩時間以凸顯微妙細節的戲劇性;切換中的時間拼接以改變敘事流程,取消因果關系甚至提示同時性的手法;快鏡密集地壓縮時間縮減事件過程以強化其符號意義等。但錄像的時間處理在數字化方式下有著更大的彈性:畫中畫、多層疊畫等各種數字特技所刨造的多種時間維度重疊交叉並行的種種關系,大大豐富了傳統電影語言,三維動畫造型的介入更是使任何奇思異想卻可能成為視覺現實。
伴隨著錄像和錄像裝置的出現,互動性開始成為錄像藝術超越其他傳統藝術媒介的優勢。而數碼技術的發展在造就了CD-ROM和網路的同時也使原來那種用若干個電視屏幕或者昂貴的投影設備製造的互動性變得更加輕松的得到實現。
今天人們所談論的多媒體藝術已經比線性演進的電影敘事厲害太多了,結合了視頻、聲音、文字的超級文本不但可以鏈接到無窮無盡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種路徑進入,這已經使超級文本成了一座迷宮,而它所提供的互動性幾乎使無窮無盡的。從目前人們設想的數碼多媒體概念來看,今天的多媒體藝術還只是一個粗胚,我們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去發掘。
多媒體對於藝術意味著綜合性的某種復興。我們知道現代主義時期是各種藝術門類自我凈化的擂台,繪畫要排除文學性乃至物象成為畫布上的一些顏色,最終走到了抽象繪畫。音樂要成為激浪派的那種純粹的聲響,攝影中出現了純影派。古代藝術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畫、雕塑、管風琴和建築空間協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圍的"場"的工作方式看來可能在多媒體中再次出現。就象教堂中的祭壇畫搬到博物館的聚光燈下就不再神秘,多媒體將把各種藝術再次捆綁在一起,營造出不可還原為組合要素的綜合體驗。
對於多媒體創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傳統分科的專業藝術訓煉是遠遠不夠的。這使創作成為多學科人才之間的一種協作,再加上我們已經意識到的數碼作品在傳播中多次再加工的特點,多媒體同樣加劇了個人作者的匿名,就象荷馬史詩並不是荷馬的個人寫作一樣。我們在電影片尾長長的字幕中己經見識過這種集體創作的力量。另一方面這也可能為達芬奇式的全才的出現提供空間。多媒體藝術是正在出現的數碼藝術品種,它吸納了此前許多藝術方式之長,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性於一體,可述可論,也可以平直地鋪陳,更可以單線深入,可能性極為豐富。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潛能還有待更多富有想像力的實踐去開發出來。一旦互動性數碼多媒體作品置身於網上成為網路藝術時,將大大加強了的觀眾參與程度,將巨大地改變我們傳統的藝術概念。今天出現在網路上的藝術品絕大多數還是落後於網路本身的東西。你打開網上跟藝術有關的站點和主頁,看到的還是油畫、國畫、雕塑。可這些東西都還不是真正跟網路般配的藝術。網路藝術當然應該是多媒體,當然必須是互動的,鏈接著無窮無盡的東西。
三 美國著名的文化理論家丹尼爾·貝爾曾經說過,從20世紀的下半期開始,人類已經由以讀和寫作為接受知識的主要方式,轉變為以看和聽作為主要的方式。盡管作為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對於看聽文化稟持著懷疑和批判的態度,但是顯然從文字閱讀轉向圖像閱讀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電視、電影、網路和集聲音、圖像和文本為一體的電子讀物的出現無疑會對人類的知識結構、認知方式以及行為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伴隨著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的文化傳播方式也以一種加速度在向圖像化方面發展。
文化和藝術的社會功能要求我們必然對這種圖像閱讀的潮流作出回應。回應的方式無怪乎有兩種,一種是技術和視覺樣式上的開拓,一種是用藝術的方式和視覺藝術的理論對圖像閱讀的時代特徵進行思考,並將這種思考用符合這個時代視覺接受方式傳達出來。因此,將數碼影像藝術引入到當代藝術中來便具有特別的意義。藝術家對數碼媒體的參與,往往憑借著豐富的藝術資源,所有的這些都能為數碼技術在純藝術和應用藝術上的運用提供新的可能性。他們的時間必然和商業性的數碼技術公司有著積極的互補意義。和受市場制約的商業性數碼技術公司相比,在藝術家的時間有著一定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學術性。藝術史中已有的藝術資源能使數碼技術製造出更豐富、更奇特的視覺成果,滿足著日益增長的社會精神需求,豐富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數碼技術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同時運用在視覺藝術和實用藝術之間。所以在將數碼影響納入到藝術時間中來無疑是這兩者之間的一個交換管道。它能有效的將純粹個人的視覺創造有效的轉換成社會性的視覺產品,同時又能將社會中已經出現的視覺現象系統和有效的轉換成個人視覺創造的資源。
我們今天所說的高新技術,事實上是一個相對概念,即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時代的高新技術。新石器對舊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術;青銅器對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術;煤鐵對以往而言,就是高新技術;工業化對它以前的時代,都是高新技術;而信息技術,對以前任何歷史時代而言,都是高新技術。所以,所謂高新技術,就是人類在發展中,不斷發現、發明的,比之以往更優越、更實用的技術。

● 新媒體藝術在歐美已經成熟了嗎?

20世紀60年代,信息革命使個人電腦成為計算機的主要形式,掌握了攜帶型攝影錄像設備的藝術家,開始將這一媒體用於藝術表現,新媒體藝術由此開端。70年代初,歐美許多大眾電視台紛紛設立實驗電視節目,嘗試在大眾電視網中接納實驗性的藝術作品,並提供將新技術與藝術思潮結合的實驗場所。這些實驗電視中心,為藝術家提供最新的設備,與技術人員合作的機會,直接促成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子視覺,造就了錄像藝術的第一代大師,同時也刺激了新技術的創造性運用。如1973年,錄像藝術家白南准(NAN JUN PAIK)與工程師阿比合作,開發了同步混像器,今天這已成為電視編輯的基本功能之一。70年代末期,美國的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勃基金會等,減少對大眾電視實驗性節目的資助,轉而直接資助藝術家,國家藝術基金也開始贊助非贏利性的媒體藝術中心。這些媒體中心提供了比電視台更民主的方式,也更容易接觸到新的數字化技術,這些中心創作的錄像作品較少在電視網中播出,而是在博物館和畫廊展出。於是,藝術家開始考慮將電子媒體與傳統視覺藝術的空間結合起來,這就促成了錄像裝置的成熟。

從80年代開始,錄像藝術在各種國際藝術大展上出盡風頭,它以新技術的強大威力,以傳統媒體無法抗衡的敏感性、綜合性、互動性和強烈的現場感,在國際藝術大展上頻頻亮相,成為與架上藝術、裝置藝術並駕齊驅的主要藝術媒介。90年代以後,世界各大藝術館,不但紛紛舉辦專門的錄像展覽,還先後設立了錄像部門或制定錄像計劃。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定期舉辦錄像節,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傳播和交流。近年來,由於個人電腦日趨成熟,許多作品以互動多媒體光碟的形式出現,1998年的波恩錄像節為多媒體作品專門設立了獎項,互聯網作品也正在蓬勃發展中。

到了今天,新媒體藝術已經發展成單頻錄像帶作品、錄像裝置作品、多媒體光碟和網路藝術的大家族。與之配套的各種培訓、服務和研究機構也應運而生。培訓中心如歐洲的EDA,研究機構如法國的皮埃爾·夏爾費國際影視創作中心,英國的LUX CENTER,德國的ZKM等。此外還有許多半贏利的製作中心,以低於商業價格的水平向藝術家開放。對新媒體藝術的資助,大量來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如柏林錄像節由蘋果電腦資助,漢堡錄像節由西門子資助,卡賽爾文獻展的技術部分由IBM和SONY贊助。對新媒體藝術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體的藝術魅力與技術潛能,在新媒體藝術與新技術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的關系。

在媒體工業與相關政府機構的支持下,不少媒體藝術烏托邦相繼成立,其中最知名的有位於德國卡斯魯爾(KARLSTUHE)的「ZKM」(CENTER FOR ART AND MEDIA)、奧地利林茲(LINZ)的「AEC」(ARS ELECTRONICA CENTER)及日本東京的「ICC」(INTER COMMUNICATION CENTER)等,目的是為了促進當代藝術與科學的對話。ZKM成立於1990年,1997年10月正式開始運作。是世界上第一個唯一以「互動藝術」(INTERACTIVE ART)為主題的博物館。它的宗旨是創建一個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大實驗室與媒體城,一個將掀起新視覺運動的「新包豪斯」。ZKM是典型的德國式企業經營方式,在大型企業如西門子贊助商與創館館長克羅茲(HEINRICH KLOTZ)的理念下,希望延續包豪斯時期的理念,繼續成為一個與工業結合的藝術殿堂,以印證所謂的「第二次現代」理念。ZKM成立的構想,緣自德國一個地方政治人物LOTHAR SPAETH的想法,他希望設立針對藝術與媒體科技,特別是視覺影像、音樂新聞的研發機構,並且選擇了前法蘭克福國家建築博物館創辦人克羅茲為計劃主持人及館長。該館主要是發展媒體創作、收藏、展示及推廣德國科學文化,1992年起舉辦「MULTIMEDIALE」多媒體藝術雙年展,以展示其媒體藝術收藏品、國際知名媒體藝術家和中心藝術家作品。

從新媒體藝術在歐美的發展,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一開始就與商業利益緊密地掛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藝術,而是展示新技術產品,參觀這種新媒體藝術展,給人的感覺更象是參觀商品展銷會。

● 我們准備好了嗎?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天性。創造新技術,利用新技術,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在中國IT產業和歐美新媒體藝術的雙重沖擊下,中國的新媒體藝術開始在近乎朦朧的狀態下起步。

新媒體藝術,不但中國的大眾感到陌生,就是中國的藝術家們也並沒有完全理解和認同。但是,和世間一切事物的發生與發展一樣,新媒體藝術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進你的世界,不論你喜歡不喜歡,它總是按著自己的規律破門而入。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大約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一批較優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藝術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畫廊,舉辦了名為《現象與影像》的中國第一次錄像藝術展。這個展覽包括十幾件錄像裝置和幾個錄像帶作品,集中了中國第一代錄像藝術的開拓者。該展在國內外獲得了巨大反響,各地傳媒以極大幅面加以報道,更有《文藝報》把這一事件評為當年中國美術十大新聞。該展被許多批評家定位為中國當代藝術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現了數個純粹由錄像藝術組成的個人展覽,如《王功新個展》,宋冬的《看》錄像藝術展,邱志傑的《羅輯:五個錄像裝置》個展。這標志著中國新媒體藝術家不但作為創作群落成為焦點,也開始以個體的方式沖撞著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更多受此影響的藝術家開始投入錄像藝術創作,他們的成果在《97中國錄像藝術觀摩展》中得到了體現。至此,錄像藝術成為中國美術界的熱點,《九十年代中國美術年鑒》特辟一章,敘述錄像藝術的興起。與此同時,中國錄像藝術的活躍引起了國際藝壇的矚目,中國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體藝術節上。隨著IT產業的發展,個人電腦上的編輯設備廉價並得到普及,不但錄像藝術進一步得到繁榮,而且更多的藝術家著手探索互動多媒體藝術和網路藝術。

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算起來不過十來個春秋,但是,它卻和產生它的基礎——新媒體,包括聲、光、電和IT產業一樣,以非常驚人的速度發展和壯大起來。MOMA錄像部主任芭芭拉·蘭登認為:「錄像藝術在中國的活躍,是在西方新媒體藝術的圓周閉合之後劃出的一個新圓的起點。」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准確的定義新媒體藝術,也不論現在有著怎樣的見仁見智的評論,更無須擔心歷史將怎樣回眸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中國新媒體藝術為了畫好這剛剛起點的圓,在努力著,前進著。

● 應該如何定義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我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目前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硅晶計算機科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介面為鍵盤、滑鼠、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更復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板機」,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藩籬,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在這些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資料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

英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新媒體部主任BENJAMIN WEIL,曾於1998年在上海策劃了《數字藝術新媒體展覽》,他認為:藝術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藝術家的觀念,然後再由技術提出最為巧妙和聰明的解決方法,將其完成。藝術作品與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由觀念驅使的創作是藝術性的創作,而如果僅僅通過技術實現的創作就不能稱為藝術創作。這恰好闡明了新媒體藝術中,藝術創作和技術應用的關系問題。1996年,《ETIME》雜志曾經探討過NETART和ART IN NET兩者概念的差別,這首先取決是技術,還是藝術家的觀念,來有效地確定和影響藝術的創作。前者是技術性的,而後者強調了創作的人文觀念性,這就像在錄像藝術(VIDEO ART)出現的早期同樣發生過類似的爭論一樣,究竟是以觀念利用技術,還是以技術的利用作為藝術分類的純粹標准。

網路藝術可以給觀眾帶來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有的作品利用文本與表演相結合,互相闡釋作品,並且向觀眾提供機會,製作和共同完成作品。與傳統藝術不同的是,網路藝術可以讓作品與更多的觀眾進行直接的交流。在一些國際性的網路藝術展中,提供一種叫做網路虛擬建築(WEB ARCHITECTURE)的展示作品方式,觀眾在藝術家的指引和帶領下看作品,並由藝術家來介紹作品的創作意圖,藝術批評家也可以同時進行評論。在整個網路建築的參觀過程中,觀眾網上的行為方式與實際情況的差別不會太大,就像我們平時參觀其它藝術展覽一樣。

就藝術本身而言,新媒體藝術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以及由早期未來主義宣言、達達式行為和70年的代表演藝術等。溝通與合作,成為藝術家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關注的焦點,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行為模式與新的媒材,企圖發掘創造新思維、新的人類經驗,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許多藝術家對於讓觀眾參與到作品中深感興趣,而藝術作品本身的定義也不再決定於它的實體形式,更多在於它的形成過程。總之,整個20世紀對於新科學的隱喻與模式的著迷,尤其是世紀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紀末的神經科學與生物學,大大地激發了藝術家的想像力。

● 是藝術融入技術,還是兩者都融入商業化?

然而,也有一些問題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羅伊·阿斯科特也好,BENJAMIN WEIL也好,他們很少談及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更多的是談新媒體的技術應用和掌握問題,以及新媒體藝術的市場問題,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新媒體藝術,最重要的不是藝術上的創造,而是如何引導藝術應用新技術佔領市場。當然,這也許與新媒體藝術一誕生就與商業化結下不解之緣有關。羅伊·阿斯科特認為,對21世紀的藝術家來說,建構的問題比呈現的問題更重要。他說:「對網際網路、生物電子學、無線網路、智能型軟體、虛擬實境、神經網路、基因工程、分子電子科技、機器人科技等等的興趣,不僅關繫到我們作品的創作與流通,也關繫到藝術的新定義,關繫到『出現』美學(AESTHETIC OF APPARITION),以及互動性、聯結性和轉變性。『出現』美學取代了舊式的『外形』美學(AESTHETIC OF APPEARANCE)——後者只關心物體的外觀和某些具體的絕對價值。然而新的『出現』或『形成』美學(AESTHETIC OF COMING-INTO-BEING)則試圖透過科技文化的轉化演變技術,與世界中看不見的力量形成互動。」

他又說:「真正有創意的數字藝術家不在於他會使用新科技,像從食譜中挑選一種烹飪法一樣,而是由新科技來拓展市場、測試科技的極限、進而促成它的轉變。因此,我們尋求的是具有高度反應力的智能機器與系統,它甚至還能預測我們的需求、以及展現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但不是人工意識)。因此,置身於後生物文化中的藝術家是如何運作呢?我們必須拓展尋求新的經費來源與支持者。以畫商與畫廊為主的舊式市場,沒有能力對待這樣一種即使不全是曇花一現,但卻不斷在流動、在重新自我定義與自我轉換的藝術。相對於藝術的傳統以及它所形成的封閉性典範,我們似乎更容易接受科學的新發現與新嘗試。同時,互動性傳播系統中,人與人的親密關系、以及全球網際網路中心智之間的互聯性,意謂著一種新形態的精神性的出現。我們需要與科學家、高科技人員和企業,建立有意義的聯盟——他們不僅挑戰與測試我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而且更提供我們編織甚至實現幻想的可能性。若這些企業尚未存在,那麼我們就必須發明他們。畢竟,就在純粹想法以及創新性行為上投資這點來說,矽谷的新創企業與新股票上市公開發行價(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和文化與觀念藝術有非常相似之處!而我們這些數字、後生物藝術家在工作上進行智性與財務投資的同時,將創造新的行為模式、新的社會組織、心智與科技的關系,以及身體與仿生學、電信系統之間的相生關系。」

從羅伊·阿斯科特上面的談話中,我們似乎得到這樣的印象:新媒體藝術將逐漸融入媒體技術當中;新媒體藝術家將轉化成媒體技術專家,或者被媒體技術專家取代;新媒體藝術將更加商業化;新媒體藝術將為媒體技術的存在而存在,為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發展。這就是叫人迷惘和困惑的理由。但是,不論新媒體藝術今後的走向會怎樣,它必然會隨著IT產業和INTERNET的發展而存在和發展下去。我們不必急於給新媒體藝術下什麼樣的結論。
新技術還將迅猛的發展下去,對藝術與設計的影響和參與,也會越來越深入,藝術與科學共同作用於我們的生活,或者說藝術與科學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這可能是一種無法迴避的現實。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把藝術與科學等同起來,認為新技術將使藝術變成科學,或者科學成為藝術。技術追求統一性、標准化、定型化,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藝術追求個性化、獨創性、求異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人類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把一種新技術作為創造藝術的手段,我們卻不能把一種新藝術當成技術發明的方法。

7、新媒體中與數字技術相對的是什麼技術

新媒體藝術主要是以數字手段為媒介的新興藝術,它帶來了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與嘗試,在藝術領域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思潮。新媒體藝術的藝術內涵仍然是傳統藝術,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已滲透到人類工作與生活的各個領域,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也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本文闡述了數字技術與傳統藝術的高度融合的藝術形態,指出充分利用新媒介重新建立符合時代精神的民族文化藝術品牌,保存傳統藝術的精髓,是新媒體藝術追求與探索的方向。

與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關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