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播和電視在新媒體時代有何意義如何在現今立足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對於新媒體時代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媒體。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媒體。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2、全媒體時代包括新媒體時代和傳統媒體么
"全媒體"是媒體界近來使用最頻繁的關鍵詞之一。所謂"全媒體",就是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的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路、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 它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路、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是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
3、電台媒體有什麼優勢
廣播電台在信息傳播和節目形式上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其中,節目主持人與聽眾在廣播節目中的雙向交流,在聽眾要求信息對稱的今天,就更顯得具有優勢。因此,認真研究廣播電台雙向交流在節目中的應用及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應該成為廣播研究的重點之一。
雙向交流的應用
隨著直播節目的開辦,聽眾參與廣播的形式和參與的程度有了一次質的飛躍,由傳統的雙向互動轉為即時的雙向交流。在節目直播中,聽眾通過手機簡訊、電話網路等通訊方式進行交流。這種主持人設置主題,嘉賓答疑解惑,聽眾發表評論和建議的節目形式,就是聽眾與節目的雙向交流。進行節目內容的雙向交流,這種參與方式的轉變,不僅使節目內容更加豐富,節目可聽性更強,而且還使廣播與聽眾之間溝通更加暢通,廣播節目也更具親和力,廣播節目在形式的編排上,內容的選定上和節目深度、廣度上都具有了新的特點和表現形式。
雙向交流的表現形式
首先,在節目設置上,廣播開始關注雙向交流節目在整體節目上的比重,雙向交流性節目已經成為廣播節目的主流節目。比如目前許多廣播品牌欄目之所以節目越辦越受聽眾喜愛,政府關注。除了政治因素外,更多的還在於這檔節目已經具有了聽眾與節目雙向交流的精神元素,成為廣大聽眾實現民主對話,信息對稱,擁有話語權的重要途徑。
其次,廣播節目雙向交流形式的應用,不僅彰顯了頻率專業化的辦台思路,也使聽眾參與節目的熱情更加主動,也更加突出了節目的主體性。
第三,聽眾與節目的雙向交流,使廣播媒體的即時性和隨機性特點更加突出。
雙向交流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注意節目議題的設置,不能人雲亦雲。
新聞輿論的作用在於客觀地作用於聽眾的思想活動、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新聞是先進文化的參與者,廣播媒體的雙向交流就是要通過平等的信息交流,在平等對話、信息對等的同時,給聽眾帶去更多的理性思考,在聽眾的參與中,正確地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和榮辱觀。因此,廣播節目的采編播人員在節目的策劃、編排上,如何正確把握議程設置,就成為十分重要的環節。
第二,要注意節目內容的聽眾原則,不能曲高和寡。
雙向交流在廣播中的應用,要從聽眾需要出發,要注意聽眾廣泛關注的議題,以此充分調動聽眾參與廣播的積極性。
我們知道聽眾是由無數個體所組成的,從事行業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也不同,所需求的信息也千差萬別。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廣播雙向交流的優勢,彰顯廣播傳媒的魅力。在節目內容上,就必須注意聽眾原則,認真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防止一廂情願、曲高和寡的現象發生。
第三,要注意節目內容的差異化,不能眾口一辭。
節目的差異化、特色化是提高節目受眾率的關鍵。廣播媒體的雙向交流,既是廣播彰顯魅力的致勝武器,同樣也是評價廣播節目優劣的重要衡量標准。所以說,在應用廣播節目與聽眾雙向交流形式的時侯,同一選題,角度的差異化,十分重要。而我們所說的節目內容、節目選題和節目談話角度的差異化,目的就是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選取適合自身媒體特點的談話角度和內容。
因此,正確的應用雙向交流,在議題設置之後,獨辟蹊徑地選取報道角度,嫻熟地應用綜合材料,就成為廣播采編播人員的重要工作。也正因為正確應用新聞角度的差異化,我們才能自覺地從同源信息中,梳理出不同於其他媒體的新聞價值和由表及裡的事件原型。因此說雙向交流在廣播中的應用,不是減輕了廣播采編播人員的工作強度,而是進一步加大了先期工作的質量要求和個人素質要求。所以在雙向交流節目中要盡量追求差異化,而不能千曲一調,眾口一辭。
總之,廣播雙向交流的產生和發展,是我們政治開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通訊技術普及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新的節目形式,這期間,雖然報紙、電視、互聯網都在採用,但從傳播成本,接受成本和隨機性上講,以及從節目內容的廣泛性上講,廣播電台都有先天優勢可言。因此,充分認識這一優勢,正確應用這一途徑,是廣播揚己所長,避己所短,取得應有地位的一項重要工作。
4、媒體,媒介,新媒體,新媒介的區別
區別:
(1)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傳播機制,已經從傳統媒體的點對面的傳播機制轉變為新媒體的多點對多點、全立體的傳播機制。
(2)傳統媒體採取的是「兩次售賣」的商業模式;新媒體採取的是「免費+收費」的商業模式。
分別解釋:
(1)媒體: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2)媒介: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買家和賣家或者其它兩者之間交接的工具。
(3)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4)新媒介通常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術語。不同的時期有不同時期的新媒介。《日本現代設計事典》中對新媒介(New Media)的解釋主要分為三個類型:(1)有線類:情報提供與終端均有線連接的。(2)無線類:衛星播送與高解像度電視、數碼電視等,是電波傳送的。(3)商品類:光碟,八毫米錄像帶等。在這個界定中,數字傳輸與數字製作成為新媒介的主要指標。
5、廣播廣播電台89.9現在換為哪個頻道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音樂之聲》調頻廣播在西安市開播。西安聽眾用調頻廣播可以清晰地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音樂之聲》三套重點節目。這三套節目在西安市的收聽頻率分別是:中國之聲-FM96.4、經濟之聲-FM103、音樂之聲-FM95.5。
6、廣播電台為什麼沒有消亡?
因為還有它存在的市場和優勢,畢竟大部分人開車,打開廣播,可以聽聽音樂、路況信息。甚至可以去了解最新新聞,畢竟不用打開手機,播音員,播出來,你就可以去聽到了。再者,這世界上有不少的盲人,他們看不到,只能去聽了,所以廣播是個不錯的選擇。
7、哪些FM電台是放音樂的?
1、經典音樂廣播
全天播出20小時,以直播衛星和新媒體等多種手段覆蓋全國,以FM101.8調頻覆蓋北京,面向高端人群,傳播高雅音樂。
2、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勁曲調頻(Hit FM)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旗下的國際流行音樂頻率,開播於1999年3月28日。
2003年4月16日,開始以音樂電台形象出現,全天18小時播放環球流行音樂,並啟動「HIT FM」的呼號。
該頻道與中國傳統的綜合性電台不同,全天24小時播出國際流行樂壇金曲。
頻道每天播出24小時,包括8種常用外語的綜合頻率。
3、音樂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三套節目)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音樂之聲(MusicRadio)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第三套節目,開播於2002年12月2日,前身是1997年1月1日開播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調頻。
音樂之聲以喜愛流行音樂的受眾為目標服務群,專注播出流行音樂。音樂之聲在全中國覆蓋超過64個地區和城市。
4、西安音樂廣播
是西安地區開播最早的調頻音樂廣播,於1996年元月1日開播,是「全國音樂廣播協作網」西北地區唯一的成員台和理事台。
全天節目以音樂為主線,以娛樂、時尚生活資訊為兩個切入點。
5、北京音樂廣播(FM97.4、CABLE FM94.6)
是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八個專業台之一,創建於1993年1月23日,是以有社會責任感、以流行音樂為主、經典音樂為輔、引導時尚潮流為品牌核心的現代化音樂電台。根據北京和海外社會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北京音樂台多年來在北京各家電台中一直保持著精品節目。
8、網路電台在新媒體時代有什麼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