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做好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營銷
新媒體時代,最重要的是做好外鏈,多發外鏈,增加曝光率,注重內容的輸出,維護好社群
2、如何運用新媒體創新傳統媒體的報道?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發起一個名為"昨天你讀報紙了嗎"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報紙讀者的平均年齡超過了45歲,30歲以下的報紙讀者不到10%,而50%以上的讀者超過了65歲。
傳統媒介受眾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早在2004年,一項針對北京市場進行的調查顯示,北京綜合性報紙讀者的平均年齡已超過41歲,報紙讀者老齡化趨勢開始加速。但皮尤這次調查的另一層含義——報紙讀者年齡結構不合理,可能比老齡化的問題更突出。在層出不窮的新媒體面前,如何贏得年輕讀者,是關系傳統媒介生死存亡的問題。
年輕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互聯網
,打通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也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利用網路,既可以延續傳統媒體的風格和品牌,又可以吸引青年讀者的注意,實現新聞內容的多次傳播。因此,圍繞著互聯網進行創新、融合、轉型,成為很多傳統媒體高舉的大旗。
在過去,報紙就是報紙,電視就是電視,很少聽說有報紙轉型做電視這種事情。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媒介的界限。今天,無論規模大小、實力強弱、口碑高低,傳統媒體紛紛進行媒介融合的實踐,從開網站開始,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基本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沒落下,新媒體迅速崛起,傳統媒體居功至偉。
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換句話說,媒介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電視之所以區別於報紙,在於其並非將報紙上的內容轉述一遍,更不是簡單地將文字音像化、視頻化,而是通過它獨特的製作和表現形式,創新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將報紙所代表思考型的精英傳播拓展到普及型娛樂型的大眾傳播。反觀今天正在積極進軍新媒體的傳統媒體,更多是看重了互聯網這一介質,更在意信息渠道的拓展,更注重內容形式的創新,而常常忽略了新媒體背後隱藏的一些重要變化。
傳統媒體進軍新媒體,不是簡單的長話短說、老話新說,把新聞轉換成音視頻或濃縮成140字,而是要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創新報道的內容和形式,利用新的思維拓展新聞寫作的內涵和外延;是通過新媒體跳出自己的媒介限制,吸引更多的讀者,創造更大的價值。更進一步說,媒介融合是為了生產更多嚴謹、客觀、豐富的新聞產品,引領社會主流價值和判斷,而不是追隨互聯網消解新聞,娛樂社會熱點。
如何運用新媒體創新傳統媒體的報道?去年《紐約時報》在媒體界引起不小影響的特稿《雪崩》是一次積極的嘗試。這組報道16位滑雪者在美國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慘劇的特稿,並非簡單將文字、圖片、視頻拼湊在一起的"報網融合",而是充分融匯了文字、圖片、視頻、動漫和互動式圖形等新媒體形式,通過流暢的連接和敘事,將事故發生的背景、過程、後續處理及每個當事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同時,傳統的報紙還出了5疊報道,並很快推出了以文字為主的"電子書",之後在周末版《紐約時報》還推出了特別報道。這組報道既創新了新聞報道的形式,用現代化的技術引起了年輕讀者的關注,也為報紙贏得了聲譽和讀者,成為傳統媒體利用新媒體強化報道的範例。
新媒體之新,不僅是內容之新、形式之新,更是觀念之新。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不僅是把報紙的內容搬到網路、平板電腦和手機上,而是應聚合多種信息元素、綜合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介技術的平台搭建,向受眾提供最現場化、最易理解、最易獲取的新媒體化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媒體要吸引更多年輕讀者,在媒介融合之外還有不短的路要走。(呂 洪)
3、互聯網時代下,企業如何做好新媒體運營布局
先說官方媒體:
央視。互聯網產品:央視網,央視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央視新聞砸了上千萬做移動,這些錢可以做一個網站了。
人民日報。產品:人民網,人民日報客戶端,微博,微信。客戶端的廣告都打到地鐵上了。
新華社。產品:新華網,新華社微博,微信,客戶端。新華社做的比較低調,但客戶端,微信做的都很好。
這三家媒體,客戶端跟傳統的電視,報紙分開,為另一個系統,有獨立的記者,編輯。所以權威性也不如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紙質版。前幾天人民日報客戶端發的批評豆瓣評分的事就可以看出來,這種漏洞非常明顯的文章,人民日報紙質版是絕對不會出現的,人民日報評論部後來發的這個東西就能看出來。
另外多說一句,微信公眾號「俠客島」不代表人民日報立場,俠客島是「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人民日報海外版是什麼?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海外網」,跟人民日報是分開運營的,權威性還不如人民網。所以,大家要了解中央精神,還是以人民日報紙質版為准。
效果:放幾張微博的圖。
看轉發量和評論就知道影響力了。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在微博領域,和新浪自己運營的號,頭條新聞,幾乎是微博上媒體的三巨頭。
另外,吐槽一下人民日報微博。
2月17日人民日報 微博:倡議:更多客戶端把彈窗用於尋人、打拐等民生領域,賦予尋人更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技術紅利,解救出更多陷於悲劇的家庭,讓人間奇跡變成巷陌尋常。轉起! 。
順便看看@人民日報 最近7條微博,又祭出雞湯+收藏+快捷鍵+轉起。共有991條微博有「轉起」 。
以上是微博上的影響力。網站,微信,客戶端也都是非常好的。可以看一下微信閱讀量。當然,其中有很多硬新聞,也有很多雞湯類。。。當時傳播量依然很廣。足見,官媒在大家心中的分量還是很足的。
4、新媒體環境下中國主流媒體如何開展新聞改革
首先,發揮傳統優勢,深化拓展挖掘信息。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泛濫又稀缺,稀缺是因為垃圾信息太多造成受眾難以捕捉有用信息,傳統媒體應該深化在深度報道,線索挖掘(例如微博爆料,記者取證采訪),信息求證上的優勢。除此之外,傳統媒體要細分受眾,為特定群體受眾提供高質量的細分信息。
其次,積極融入新媒體,傳統媒體在渠道拓展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報紙做電子報,電視做網路電視,數字電視,廣播也可以上網,拓寬形式,做好渠道,傳統媒體一樣可以成為復合媒體。
最後,發揮新媒體與全媒體的集合品牌優勢,增強媒體品牌影響力和公信力,爭取做成綜合性全媒體運營的大型權威媒體,為社會提供正確的議程設置和合理健康的輿論導向。
以上三大點來自揚子晚報主編講話,內容是個人理解。
5、淺談新聞媒體如何做好輿論監督
當下,傳統主流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強烈沖擊,尤其是在新聞輿論監督方面,網路媒體憑借其快捷的傳播、海量的信息以及較寬松的輿論環境迅速占據了主動,而傳統主流媒體受到的約束往往較多,在重大輿論監督報道中總給人一種滯後、弱化甚至失聲的感覺。這直接影響到傳統主流媒體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致使大量受眾流失於網路。在當前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尤其是傳統主流媒體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做出與其地位相匹配的新聞輿論監督報道。
提升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依然具有強大的公信力與權威性,依然具有一定的主流話語權,宣傳效果顯著。盡管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作用受到了相當大的挑戰,但必須認識到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並持續發揮其在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嚴謹性和權威性方面的優勢,在新媒體搶先的情況下,可以在調查性報道和言論方面予以提升,體現傳統媒體的高度、深度,進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積極主動干預,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力。公信力決定了傳統主流媒體一呼百應的地位,其忠實的受眾群體也往往是社會的中堅分子,其新聞播報具有較高的權威性。而網路媒體自發性強,約束力弱,盡管自由度高,但也由此導致虛假信息漫天飛的現象時有出現。尤其是對信息不夠公開的熱點事件,傳統主流媒體更應該積極發聲,甄別真實民意,並根據網路輿情的變化,及時追蹤,積極干預,以傳播信息、通達民意、引導輿論、緩解矛盾,把公眾輿論引導到理性健康的軌道上來。
創新報道形式,與新媒體加強互動合作。傳統媒體要加強與新媒體的互動合作,找准成為「引領者」的途徑,將輿論監督主陣地的地位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是加大力度建設自身的新媒體平台,辦好自己的網站,依託自己辦起的網路平台,提升傳播速度,加大反饋力度,加強互動,同時加強對網路中出現的新聞熱點、輿論焦點的重視,並進行正確的選擇和調控,將輿論監督置於領先地位;二是主動尋求與新媒體合作,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增加受眾,使傳播效果和傳播速度實現最大化;三是傳統媒體自身要與時俱進,加強創新,將新聞報道以博客、微博等多種形態進行再傳播,增強影響力,佔領輿論監督的主陣地。
恪守職業道德,加強素質建設。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技術飛躍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采編人員在思想上要提高認識、加強修養,正確理解和運用輿論監督的權利,擺正位置,端正輿論監督的目的,提高輿論監督工作的水平。在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同時,更要考慮新聞的職業道德,以職業道德作為專業主義的保障,做有溫度的新聞。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應當用好輿論監督這把利劍,引導社會輿論,疏導公眾情緒,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這不僅是傳統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其凸顯權威性和公信力、引領社會主流輿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力武器。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 如何做好新聞輿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