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
1、交互性較強: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
2、海量化信息承載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體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3、資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
4、超文本、超鏈接的應用並提供多媒體支持: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
5、個性化與主動性較強: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6、虛擬社群化:網路社交是繼網路興起後發展起來的,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虛擬化信息的傳播環境,使用的用戶構成了虛擬的社群。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利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1)新媒體時代網友擴展資料: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
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
2、新媒體時代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有何影響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
(參考資料:財識網)
3、新媒體時代的輿情特點有哪些
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特點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網路化、即時化、互動化的特徵,快速地影響和改變了社會輿論的生成模式,使輿情傳播具有鮮明的特點。
傳播主體多元化。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的時代。
傳播內容海量化。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體現,伴隨著搜索引擎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文字、音頻、圖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斷創新和擴充,使公眾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傳播節點碎片化。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輿論事件的報道者。智能手機的普及,更讓大眾麥克風隨時隨地地現場直播變成現實。
傳播方式群際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海量信息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多,多向傳播,多點互動,移動獲得,移動表達,即時傳播,即時分享,並且呈現「點對群」「群對群」的特點。
傳播范圍廣泛化。互聯網最大的優點是天下互聯。隨著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傳播速度瞬間化。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完全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尤其在時間上,無論是文字、照片,還是音頻、視頻,只要當事人願意,輕輕一點,瞬間便上傳到網上,形成了新的信息。
傳播結果擴大化。在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的方式和路徑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4、新媒體時代企業的公共關系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引入我國以來,特別是進入web2.0時代以後,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日益成為社會輿論集散地和放大器,不論是國內重大事件還是國際重大事件,都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從2003年的「網路輿論年」、2006年的「網路暴力」到2008年的「網路監督」,新媒體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已完成了從配角到主角的轉換,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獨立源頭,網路結合手機成為最強輿論載體。特別是由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變革時期和矛盾凸顯期,作為社會矛盾和社會利益沖突表現形式的突發公共事件頻頻發生,互聯網作為一種便捷而有效的工具,與各類突發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輿論超強磁場。與此同時,新媒體輿論關注的議題正在向社會議題、政治議題快速轉化,新媒體輿論主流化、政治化、現實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鍾瑛、余秀才對1998—2009年160起重大網路輿論事件進行研究後發現,48%的網路輿論事件由傳統媒體率先報道,33%源於網路媒體,4%源自手機,15%各類媒體同時報道 ;重大網路輿論事件發生的頻率呈波浪式不斷上揚的態勢(個別年份除外);涉及的階層以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首當其沖,約占整體的30% ;涉及的事件類型主要集中在政治與民生方面,約占整個案例的39% ;從各類媒體對事件發展的影響看,網路媒體主導事件發展的案例有80起,佔50%,傳統媒體起主導作用的14起,佔9%,多種媒體共同起作用的66起,佔41%。 [2]這份研究報告進一步表明:新媒體已日益成為中國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負面輿論的主要載體,新媒體輿論指涉的重點是政府機關及其行政行為,新媒體成為推動事件解決的主要輿論力量。
新媒體輿論的空前活躍,不僅影響著虛擬社會,也對現實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給政府管理帶來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搭建了便捷通暢的平台和渠道,成為黨和政府聯系溝通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有利於政府推行政務公開,建設「陽光下的政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權力運行置於「無處不在的眼睛」的監督之下,「以權利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尋租,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有利於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有利於群眾暢所欲言,渲泄情緒,抒解怨氣,及時反映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緩解社會壓力,發揮「排氣閥」和「預警器」作用,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有利於政府吸納自下而上的推力,彌補現行公共管理體制的不足,推動公共事件的解決,形成推動改革的「倒逼機制」;有利於政府發揮政治動員作用,宣傳大政方針,推行政令,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新媒體引發的輿論的空前活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層出不窮,非理性和情緒性輿論的彌漫,各種虛假信息、網路暴力、攻擊漫罵、謠言充塞網路,政府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和挑戰。
挑戰之一 :影響政治上的安定團結,危害意識形態安全。新媒體作為公共信息傳播技術平台,很容易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腐朽文化傳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鋒和輿論斗爭的新陣地。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放言 :「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了。」近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往往藉助國內重大政治活動、公共突發事件、熱點問題等機會,肆意誇大和歪曲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矛盾,煽動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挑動民族分裂,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企圖達到「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2009年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廣東韶關發生的「6•26」社會治安事件,藉助網路和手機進行炒作,製造了烏魯木齊「7•5」事件。在事件發生後,又竭力污衊我打擊暴力犯罪是壓制「民主」、「自由」和「人權」,煽動人們對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和仇視,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為他們的分裂活動大造輿論。近一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以侵犯言論自由為名攻擊我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正常管理,卻無視自身對網路不斷強化的管理和控制。藉助新媒體的意識形態斗爭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一點尤其值得警惕。
挑戰之二 :損害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容易造成信任危機。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礎。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無法得到公眾支持,也無法實現對經濟社會的有效治理,甚至難以為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由於「非物質文化總是滯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快於觀念和制度的變革,因而人們總是生活在不適應狀態中」,極易滋生諸如浮躁、失衡、焦慮、空虛、郁悶、偏激等不良心態。如果這種社新媒體時代政府面臨的輿論挑戰及應對策略會心態得不到有效引導,往往會形成「仇官」、「仇富」等情緒化輿論,從政府及其官員身上找到「渲泄口」,而新媒體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條件。據統計,網上有關監督類輿論85%是針對政府、公務員的略帶「攻擊性」的負面輿論。一旦政府及官員捲入網路事件,網友幾乎不分青紅皂白,一邊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絕對壓倒性的輿論聲勢。一些網路事件如「周久耕事件」、「鄧玉嬌事件」、「李剛之子校園撞人致死案」、「微博開房案」等原本是個別官員的問題,但經過「人肉搜索」、炒作等途徑事件被誇大和泛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挑戰之三 :輿論引導的難度加大,輿論領域的秩序較為混亂。互聯網的發展已步入Web2.0時代。相對傳統媒體將信息以垂直方式傳輸給予目標受眾,Web2.0應用程序則旨在「水平」地傳輸信息,即從原來的「點對面」變為「多點對多點」。Web2.0 時代是「用戶創造內容」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即時通訊、電子公告牌、博客播客微博客、網路社區等平台發布信息,為輿論設置議題。新媒體消解了國家對媒體的絕對控制以及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使傳統的「把關人」作用弱化以致喪失,導致輿論的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不可控,輿論容易放大不可控。由於傳統的輿論引導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失靈,而新的引導模式又未建立,形成了輿論引導空白環節,輿論失范現象時有發生 :比如社會輿論分散、網路色情泛濫、隱私披露、謠言增多導致妖言惑眾、偏激和非理性、謾罵與攻擊、群體盲從與沖動、國外文化入侵等問題相繼出現。[3]輿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失控、失范現象,造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混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風險和隱患。
挑戰之四 :網路群體性事件頻發,危害公共管理秩序。憑藉手機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微博等載體,新媒體輿論已具備社會動員效應,「組織化」、「落地化」成為現實,網上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相互影響,特別是病毒式傳播的情緒輿論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聲勢,引發群體性、政治性突發事件。政府為了處理這些事件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行政資源,影響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此外,涉官、涉法、涉富的「人肉搜索」的濫用,導致諸如「網上審判」、「網上罷官」等極端個案的出現,干擾了社會秩序,影響了政府權力的正常行使。在這些網路事件的背後常常隱藏著一批「網路水軍」,他們主要是出於商業目的,經常別出心裁地策劃、「製造」轟動話題,或者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深入挖掘」、「推波助瀾」,推動事件不斷發酵、放大,直到演變成群體性事件,其危害性尤為嚴重。
挑戰之五 :幹部素質同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不相適應,普遍存在「網路恐懼」心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彷彿一切都被置於放大鏡下,許多幹部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同程度的存在「網路恐懼」心理。人民論壇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 :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官員缺乏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少網路群體性事件正是由於一些幹部的不當處置造成的。如何提高同媒體、特別是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媒體時代對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考驗。
5、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有什麼優勢,困境與選擇
新媒體時代傳統記者可能的轉型
尋空
先來看一個事件,3月18日,某網友在新浪微博上發了一條微博,內容為:「這酒是給犯人喝的嗎?還『五糧液』?如此人性化。」微博下面配了圖,圖片中有兩箱酒,其中一箱為五糧液提供的「四川監獄系統定製酒」。
此微博發布後立即快速擴散,很快便被轉發幾千次(原微博已刪除,因此具體數字無法統計)。這一事件也引起傳統媒體的注意,19日上午開始有大批傳統媒體對此事進行報道,20日上午此話題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榜。
不對此話題的內容進行評價,我們試著分析一下此話題的擴散路徑。這條微博是一位網友首發於18日上午,由於此話題較為敏感且網友本身擁有8萬多的粉絲,因而很快得到了大面積傳播,但18日的傳播基本僅限於網上,直到19日才有傳統媒體跟進此話題進行了報道。傳統媒體的報道擴大了此話題的傳播范圍,並再一次反饋到網路,使此話題得到了「二次發酵」。
此話題的傳播路徑我們已經看的比較清楚了,那就是首發於新媒體(微博),爆發於傳統媒體,然後又反饋至新媒體(微博)導致二次爆發。
多年來,媒體記者所報道的新聞一直是民眾打開雙眼看世界的第一選擇,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顯然終止了這一局面。上述那則新聞不是由傳統媒體記者而是由網友首發於新媒體上然後得到傳播的。
從此事件也可以看出,面對新媒體快速發現新聞線索,快速發布新聞並傳播的局面,傳統媒體顯得遲鈍而緩慢,傳統媒體在年輕、輕盈的新媒體面前似乎顯得垂垂老矣。同樣,傳統媒體的內容提供者——記者雖然具有專業、深度等優勢,但他們同樣具有死板(固定模版,固定字數)、反映速度慢等缺陷。而新媒體的內容提供者——我們稱之為新媒體記者,雖然沒有傳統媒體記者的專業度,卻有傳統記者沒有的靈活、速度、迅速爆發等優勢。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信息更加碎片化,人們關注事件很多時候關注的是事件的最新進展,而非事件的深度解讀,比如美國大選的最新票數統計,敘利亞戰爭的最新戰況等等,這時新媒體記者的存在就顯得無比重要。當然,新媒體記者未來也可能不只涉及淺報道,也可能有更廣闊的空間。但不論怎樣都可以預見,新媒體記者在未來的新聞報道格局中將會擁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從公民記者到新媒體記者
公民記者的概念,到目前大概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影響卻不可謂不深遠。早在博客時代,公民記者便已出現,2007年,一個沒有念過大學的業余記者周曙光遠赴重慶報道「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他采訪了著名的「釘子戶」吳蘋夫婦,並將采寫的新聞發表到博客上,這為他的博客帶來了巨大的點擊量。隨後,他的行動受到全世界媒體的關注。南方都市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英國廣播公司等大型媒體機構都報道了周曙光的行動。他也逐漸地被稱為中國公民記者第一人。
博客的出現造就了公民記者,而新媒體的出現同樣造就了新媒體記者。但與公民記者相比,新媒體記者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如果說博客時代的公民記者還需要寫一篇文章的話,那麼在微博時代新媒體記者只需要寫不超過140字的消息加一張獨家圖片或一段視頻就可以了,而這一切的實現只需要一個智能手機而已(別忘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小糖人》很大部分是用iphone拍攝的)。
2009年一架美利堅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20班機因故迫降於紐約哈德孫河面上。在首批到達的一艘救生艇上,一位救援人員賈尼斯·克魯姆斯用自己的iPhone手機拍攝下當時的一幕,並上傳到Twitter,成為了飛機迫降後首張現場照片。雖然隨後CNN等媒體也公布了現場圖片,但影響力竟遠不如那張業余圖片。
2012年,年僅13歲小傳旺被高壓氣泵誤傷,隨後他被緊急送往北京接受治療,途中一名隨行人員通過微博發布小傳旺病情的最新動態,讓眾多關注小傳旺的人的心跟這些消息緊緊連在一起。
新媒體時代傳統記者可能的轉型
與傳統記者相比,新媒體記者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力量,但作為一種非正式記者,也存在許多問題。
1.個人傾向性較重。作為業余記者,新媒體記者可能缺乏較為職業的素養,因此有可能使報道傾向性比較強,不能做到中立。
2.難以深度報道。新媒體記者可能沒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因此可能寫不出較為深度的報道。
3.難辨真假。一些無法辨認身份的新媒體記者發布的消息來源不明,難辨真假,很可能造成假消息大面積傳播。
與新媒體記者相比,以上缺陷卻正好是傳統記者的優勢。傳統記者由於有記者的職業素養和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自身又多出身於報社、雜志社等權威媒體,因而一般不存在上述問題。因此新媒體時代的來臨,顯然是傳統記者轉變為新媒體記者的的好時機。
那麼傳統記者如何轉變為新媒體記者?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在傳統媒體中轉型為新媒體記者。目前,大多數傳統媒體都開設了新媒體賬號(主要為微博),但內容多為將傳統媒體內容轉到新媒體上,較少有突發新聞的第一時間報道,這便完全沒有發揮出新媒體的優勢。在遇到較為重大或重要新聞時,記者應該成為媒體賬號的運營者,在最接近新聞前線的地方進行采訪報道,並第一時間將新聞報道發於新媒體上。在這方面一些老媒體比如新京報、京華時報等應該像36氪、愛范兒等新晉媒體學習,後兩者經常在奔波於各種科技產品發布會上,並在第一時間將消息通過微博傳播出去。順便說一下,英國天空電視台有一位Twitter 記者,其任務就是在個人 twitter 上發布突發新聞,追蹤實時動態。
2.直接投奔新媒體。能在傳統媒體中轉為新媒體記者固然是好的,但這卻未必行得通,畢竟傳統媒體思想僵化,不一定能適應新形勢。這時候就可以考慮投奔新媒體機構。在這方面@潘越飛老師做出了典範,他的心路歷程是這樣的:C,小記者,數月前開始在網上寫文章,情緒強烈,觀點鮮明,反響不錯。於是一發不可收拾,網友對他的內容給出觀點、分析和線索補充,其他媒體人進行解讀和反駁,C得到了信息的完善和是否要寫下去的判斷,這一個全新的流程讓他擺脫了傳統媒體閉門造車的困境,爽快至極。近日,C選擇了去新媒體機構。(C即潘越飛老師)
3.開辟自媒體。在傳統媒體浸淫多年的記者,往往會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或粉絲。此時在新媒體上開辟自媒體,持續地提供優秀的內容,適時地與讀者或粉絲保持互動,時間一久,便可以塑造較強的品牌力。有了品牌力,再想做點什麼便不難了。在這方面成功的有@李海鵬,@互聯網信徒王冠雄 @黑馬良駒等。
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面對席捲而來的浪潮,需要思考改變的不只是傳統媒體的事,也是傳統媒體記者的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記者只有積極做出改變,才可能處於「浪潮之巔」。
「世界是你們的,世界是我們的,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6、新媒體時代,我們怎麼做
新媒體時代的兩大媒介系統和媒體概念的三個誤區入手,結合教育輿情實例,講解輿情分類,發生輿情後的處置流程,以及教育輿情的傳播及影響,以鮮活事例為大家直觀生動講解輿情處置技巧和策略。
7、新媒體時代人認知差距會變大還是變小(我們是變小)
變小就變小吧,雖然我一直喜歡大的。
新媒體時代意味著什麼,任何媒體都會對人類的認知進宣傳引導,只要是被引導,必然是為了盡量多的消除認知差距,導致認知差距變小。如商業性廣告引導的統一性共同感受,只有做到這點,才算是好的廣告宣傳。
除了商業性廣告,我們再看非商業性的公益廣告,必然是為了引導大眾縮小對不道德、不文明、不健康、不環保等行為的認知。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新媒體時代,教育、宣傳、媒體、新聞無一不是為了廣而告之的降低認知差距,這就是教我們要有公德、要講統一性的約定俗成的文明理念,環保意識,難道對方辯友認為這是在反社會嗎?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消除信息不對等在經濟學上是達到最佳經濟前提條件,估只要是經濟在發展,信息不對等(即認知差距)固然總體上來看會變小。
8、新媒體時代的具體定義,簡短的
新媒體,應該是指Internet和手機普及後,尤其是近兩年來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後的時代。博客、微博、即時通訊、交友網站等信息交互手段,使信息發布與交互變得異常簡單,每個人都是信息時代的主人,都有發言權和評判權,而且,很有可能成為媒體的焦點。而不像以前那樣,普通個體只能作為被動的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