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千豫新媒體

千豫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7-31 20:58:02

1、如何搞好新媒體工作室

如何打造新媒體工作室?如何快速打造多矩陣,多平台的新媒體平台?成為我們首先面對的問題。

Q1:什麼是多矩陣新媒體工作室?

A1:多矩陣,也就是多平台,跨平台的新媒體,包括但不限於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今日頭條,一點咨詢,騰訊新聞,網易新聞,百家號,搜狐自媒體平台,新浪看點,映客,花椒,秒拍等。

Q2:前景如何?是否通過進行SWOT分析進行前景預測?

A2:

(SWOT分析)

1.(優勢)STRONGTH :

1)新興行業,市場前景良好;

2)目前多個平台均在支持,包括今日頭條,新浪微博,騰訊企鵝號,百家號都在推出自己的政策支持,入今日頭條的千人萬元,企鵝號的芒果計劃,百家號的支持,網易的星級平分;

3)流量足夠大,目前僅以頭條為例,單篇10萬 比比皆是,達到百萬 的也不在少數,新浪微博更是可以做到單篇千萬 。

4)目前很多公司的新媒體平台尚且不足,缺乏專業的人才來運營,這就是個體的機會;

2.(劣勢)WEEKNESS:

1)需要專業的運營來做,包括編輯,運營,推廣,外聯;

2)規模難以做起來,也是閱讀量粉絲數不能快速突破,對廣告商的吸引力都不足;

3)受平台政策限制,很多平台目前不鼓勵商業軟文投放,會影響變現能力;

3. (機會)OPPETUNATY :

1)今年才是新媒體元年,當很多人還在猶豫或觀望的時候,快速出手,迅速積累;;

2)對平台的游戲規則盡快熟悉;

3)目前,很多公司都需要和大V合作,進行互推有無;

4.(威脅)THRETS :

1)國家政策法規的調整,如新廣告法的實施;

2)大的廣告公司快速介入,對個體或工作室的存在造成影響;

3)人才匱乏,缺乏原創能力。

Q3:如何保持變現能力?保證工作室的收入?

A1:1.平台分享收益,目前頭條,微博,企鵝號,百家號都可以,網易需要達到三星級;

2.商業軟文投放,不過需要你的平台達到足夠閱讀量,一般門檻為單篇10萬 ,微博粉絲突破10萬;

3.微電商。微電商,是自媒體新常態下的新生商業模式,微電商是一個有逼格的商品鏈接加上一段有調性的文案;微電商是順應微信生態環境的要求,探索出的一種商業模式,從微信微博龐大的用戶群上來看,總體趨勢是樂觀的。

Q4:如何與粉絲活動?

A4:微信公眾號和新浪微博作為與粉絲互動最多的平台,可以利用其他平台的推廣,將粉絲引流到微信公眾號,同時尋求實體門店的合作,比如和婚紗,4S店,展會,景點合作,進行粉絲回饋活動,尋求團購優勢,讓粉絲得到實惠,提升活躍度。

2、(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 一萬次,不如實踐一次)與這句話類似的語句有哪些?

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 猶豫一萬次,不如實踐一次。 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不要猶豫不決:反復考慮猶豫千萬次,不如親自去做一次,即使做失敗了,也好過你從來沒做過,只是在那裡空想,至少你知道自己是怎麼失敗的,以後做就有經驗了。

3、千豫:《清明上河圖》你不知道的細節,有多搞笑

清明上河圖裡面很多人物形象很有意思,也許因為畫的人太多了,畫幅有限,所以人物很簡練,有些動作 表情可以認真的看一看

4、28推的新媒體課程靠譜嗎?

我朋友之前參加過,是理論+實戰的,實操性比較強。

5、新媒體學習門檻高嗎?

一點建議,不管多麼喜歡,或者多麼想做,都希望你能管理好自己的預期。
三、轉行成本有多高,你考慮清楚了嗎?
假如我現在是某個服裝線下門店的銷售,那我轉行做金融行業的新媒體,難么?難。轉行做新媒體是個籠統的說法,而給我發薪水的新媒體崗位,肯定設立在某個具體領域,甚至只依託於某一個產品的運營與銷售上。
這個時候,如果做不到一往無前殺進行業,那就抽三天時間想想,勝任這份工作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精力、財力。一天想清楚一點,就挺好,如果能列出來,寫在紙上,更好。
除了上述有工作經歷的,還有一種就是像我這種,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是新媒體編輯——白紙一張入行。聽起來不錯,充滿無限可能性而且不存在轉行成本。
但實際上,這註定就是弱勢,即使投入再多時間、精力來打磨自己的實操技術,充其量只是新媒體這個工具用得熟練,是「術」的層面;而公司要的是你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對產品價值的熟知、對用戶需求的感知,這些都是「道」的層面,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積累。
相較於新媒體運營這個崗位,選擇哪個行業進入更為關鍵。做服裝還是做金融?慎重選擇,量力而行;一旦決定,也就不要反反復復,紮根到行業里去。
四、轉行做新媒體後,有沒有偏離你的職業規劃?
通常在一個職業上深耕細作,方向大概兩種:一、專業崗。成為自己所在領域的專家,本質上算是個靠手藝過活兒。二、管理崗。在專業崗的基礎上,不斷強化領導力,最終成為管理層。
那你呢?以後想做什麼?想通過這份工作獲得什麼?是想精通某一項技能,還是目標成為管理者,前者對專業能力要求高,後者更要求綜合能力。
五、想清楚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在我工作半年的時候,有家公司月薪 10K 挖我,我幾乎沒有猶豫就拒絕了,雖然當時我的工資是 4K。
為什麼?心虛。
去了之後,我能幹什麼?我牛逼在哪兒?是我文案寫得好,還是排版做得漂亮,亦或是選題對用戶口味?我能獨擋一面嗎?
這么一想,心裡很是惶恐。因為突然發現自己沒有一項不可替代的能力。好像什麼都會做一點,懂一點,但是哪一塊的積累都不足以達到行業頂尖水平。
總得來說,花架子多,底子不實。
所以,我們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自己最擅長什麼,我們要將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到自身的成長上來,即使換個「木桶」,我們也是那塊最長的木板。
六、你能做到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嗎?
為什麼叫「新媒體運營」,關鍵就在於,你要保持一顆時刻對用戶敏感的心,或者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所以,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是加班,這個加班不是公司需要,而是你必須拿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完成職業能力上的積累。
坦白講,做了一年,幾乎每天都是工程師給我微笑說再見。
自從負責公司公眾號以來,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時間不夠用。這一點貫穿於找選題、排版、起標題、配圖到保存發送的整個操作過程。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積累不夠。
改變的方法也無他,只能靠時間去填補經驗和認知上的不足。
別人每天工作 8 個小時,你可能額外需要 4 小時用在想選題、回答用戶提問、評論讀者留言。這還不算私下給自己充電的讀書時間。
七、是不是必須文筆好才能幹?
真正文筆好的,特別愛寫字兒的,應該去當作家。
對於新媒體運營來說,把字兒寫對,語句通順,用戶看得懂,就夠了。寫得多了,文字功力也會日漸深厚。
真正支撐新媒體在百萬千萬用戶面前風生水起的,不是討喜的文字和搞笑的動圖,而是內容背後的用戶需求和商業邏輯。
這就要求,你知道你接下來要進的公司是賣啥的,是賣燈泡還是賣保險,是賣產品還是賣服務。
你得清楚老闆的需求,其他部門的壓力,抓緊時間摸清楚新媒體部門在公司整個流程中處於什麼環節,扮演什麼角色。
說到底,這是商業理解能力,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本質上也是在運營一家公司。
八、每天都要接受用戶的考核
曾經在快工作滿一年的時候,寫過一篇 7500 字干貨心得,開篇提了一句:我認為新媒體是個很光明的行業……
這個光明除了對整個新媒體行業充滿信心,更是對這份工作本身的現實描繪。
每一篇推送的稿子,其背後的數據都是即時可見的,閱讀量、轉發量、收藏量、轉化率。
每次推送結束後,所有數據和內容本身,都會赤裸裸的擺在那裡,接受用戶的評價、老闆的挑剔、同事的建議以及同行的攀比。
這句話的重點是每次。
特別是日更的同行,幾乎每天都飽受著閱讀量的摧殘,不是說老闆萬事以閱讀量來衡量 KPI,而是你一偷懶,內容質量的下降就會非常明顯,這個藏不住。
也許會有人想到刷刷閱讀量、用戶什麼的,但是用戶和老闆又不傻,內容的好壞,怎麼可能讀不出來?
千萬別傻呵呵的以為自己比用戶聰明。我很克制地輸出內容,也是怕這個,擔心自己積累的太少,所謂的見識可能特別淺薄。
再者說,刷閱讀量這種作弊的事兒,你的競爭對手看得最清楚,他們巴不得抓住你把柄。競爭對手比你更在意你的數據。
為什麼老闆經常和我強調:新媒體這行很鍛煉人。
因為你得要臉,所以每一步都扛著壓力,老老實實地往前走。
九、新媒體是個大概念,你要做哪一類?
不是做哪一個行業,而是做哪一種類型,我簡單梳理一下,大致分成兩大類,供參考:

6、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 猶豫一萬次,不如實踐一次。 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這是什麼意思?

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 猶豫一萬次,不如實踐一次。 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不要猶豫不決:反復考慮猶豫千萬次,不如親自去做一次,即使做失敗了,也好過你從來沒做過,只是在那裡空想,至少你知道自己是怎麼失敗的,以後做就有經驗了。

7、千山生態園千豫農家院:坐8路公交車到哪下車最近?

鞍山千豫生態農家院                        

地址:鞍山千山風景區韓家峪村道口裡走600米(仙來順生態園對面)

鞍山8路公交到終點站千山站下。

 

鞍山8路

郊區線路

運行時間:千山--虹橋北 5:10--18:00

票價信息:全程3元

8、畢業半年,我是如何做到快速轉行新媒體的?

JUST DO IT,改變第一步,就是先寫下你的計劃,越詳細的計劃越容易實現。思想和行動就好像是兩個平行世界,90%的時候你只是想想而已!!!

畢業那段時間的迷茫和不安,我非常能夠感同身受,因為我自己也是這么過來的。因為不想像周圍人一樣「工作差不多就行、湊湊合合就可以、錢到位就能幹......」。所以我決定放棄專業優勢另尋出路。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常常懷疑自己的決定,害怕自己一旦選擇錯誤又會浪費幾年的時光。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越來越了解新媒體運營這個行業,也越發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也看見了自己的短板和不足。

雖然新媒體運營的門檻很低,但是想要做好新媒體運營也確實不容易。我也知道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進步,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所以不要害怕從零開始。

我用一個月,學完了系統課,建好了自己的公眾號,一個月在各個平台上輸出了十多篇原創文章,積累了近百位粉絲,完成了作品集搭建,最終求職成功。

課程學習&原創文章

這篇文章不僅僅為了幫助那些想要轉行新媒體運營的應屆畢業生們,也是對我過往三個月辛苦學習經歷的總結沉澱。

希望它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那會是我持續輸出的動力來源。

下面是我轉行新媒體一些經驗,希望幫助你理清思路、做好轉行計劃,少走一些彎路。我會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幫助你確定自己要不要轉行,以及選擇最合適的轉行路徑。

自我剖析,確定自己的目標和目的。

了解新媒體,確定自己要去什麼崗位,要學習什麼技能學習路徑。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現在新媒體運營的市場需求在不斷增加,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轉行新媒體。但工作、生活是我們自己的事,所以你首先應該考慮自己的目的和目標是什麼。

一、分析自己的目的,應屆生轉行新媒體合適嗎?

1)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轉行

現在的專業哪裡讓自己不滿意,工資少,成長慢,發展不好還是自己不喜歡?你知道如果你放棄自己的專業那就意味著你主動放棄了一些先天優勢。應屆生的選擇有很多,新媒體運營只是其中一個。

大多數人轉行的原因無外乎三點:

出於興趣:充分了解後,願意投入時間,沉澱下來,能更主動地去提升自己。

出於成長:能學習更多東西,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氛圍,我想這是對於畢業生來說是最重要的。

出於金錢:崗位報酬高,當然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實際問題。如果你當下不是很缺錢的話,也不用看的太重,畢竟我們還有很長的時間去賺更多的錢。

對我而言,感興趣能成長永遠是第一位。如果不能兼得的話,我會先選擇能成長的工作,正是年少輕狂的時候怎麼能選擇毫無波瀾的生活呢?新媒體運營所需要的各方面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確實能讓我學會很多。

選擇重要,堅持也很重要,投身一個行業至少也得有個三五年。堅持下來了,才能在這個行業取得滿意的成就。

2)想在轉行新媒體後得到什麼?

這個問題一定是針對自己而問的,別人的意見參考一下即可,每個人想得到的東西,輕重緩急、優先順序都不同。

在轉行這個問題上前人的經驗和感受對你來說是比較有價值,所以建議你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的請教。問一問自己這種情況這種性格是否適合,是否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比如:具體的工作內容?有什麼困難的地方?我成長起來需要多久?等等。

當然問我也可以的,雖然我不是大佬,但我能幫助多少是多少。

圈子裡有很多人吐槽新媒體累、事情多,也有人說好,能學到很多,鍛煉人的能力。我當初想要轉行新媒體完全是因為,我認為未來新媒體運營人才是每一個公司每一個行業都需要的,無論傳統現代、線上線下的公司。如果擁有了新媒體運營能力,哪怕我自己單干,都會比其他人做的更好,會擁有更多的選擇。

3)自我剖析,給自己畫一張SWOT分析表,

明確自己的優勢和擅長,確定改變的決心。

詳細內容僅供參考

自我剖析這一點我當初就沒有考慮到位,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讀書,喜歡寫點東西,就想做新媒體,結果學了以後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需要補充的專業能力很多。導致我後面學的時候壓力很大,有點自我懷疑。

下面我還是給你詳細說一說新媒體究竟是個什麼崗位?需不需要特別的天賦技能?一定要看完了再做判斷和決定。

二、全面了解新媒體運營後,再決定要不要轉行?

1)了解新媒體崗位,掌握足夠的信息才能決定要不要轉行新媒體

現在新媒體運營這一塊還處於一個發展比較混亂的時期,沒有薪資標准、沒有行業准則、沒有明確的晉升路徑、薪資待遇......每個公司都不一樣。所以一定要慎重選擇公司,在面試的時候,就要把這些坑問清楚。

新媒體是什麼?不需要網路上面的解答,你只需要知道現在流行的圖文、視頻、音頻內容平台都屬於新媒體范圍,無論想知道什麼想得到什麼,總有一個平台能夠滿足用戶的胃口。

一句話來說,新媒體運營是依據公司產品特性,選擇適合的新媒體媒介。基於品牌定位和熱點,策劃高傳播度的內容選題,產出高質量內容,吸引用戶點擊和關注,促進用戶轉化消費,得到用戶推薦。

新媒體薪資水平:整體來看,北上廣一線城市7000+,成都武漢杭州二線城市5000-6000+,以此類推。具體還是看公司實力和對新媒體運營的重視程度,到底能給多少資源和許可權。

2)新媒體運營崗位職責、工作內容是什麼?

可以用新媒體的不同形式來劃分運營或營銷崗位,比如你負責公眾號,叫做公眾號運營,負責論壇就叫做論壇運營,負責社群就叫社群運營,每一個平台的運營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都差不多,主要是各崗位側重點不同。

越大的公司工作內容與職責劃分更細,專門從事新媒體運營的公司也會有更細的劃分。

其實新媒體運營屬於營銷,它的工作內容包括了營銷的前端和後端。有拉新、引流、轉化,還有購買後的售後服務,為了得到用戶的復購和推薦。具體的工作內容和能力,我們可以從招聘里發現。

3)搜索新媒體運營招聘廣告,有什麼能力要求?

像積極主動、責任心、執行力、抗壓能力,等都屬於綜合素質,像內容建設、數據分析、平台管理運營、拉新推廣、熱點敏感、活動策劃、熟悉用戶......都屬於專業能力

綜合素質很重要,但重點其實還是在專業能力上,那這些專業能力都代表了什麼內容呢?

平台管理運營:熟悉各大新媒體平台、了解平台規則、用戶畫像分布、權重演算法、「爆款製造」、運營思維。

網感好:知道怎麼蹭熱點,了解用戶心理、需求痛點。用戶會在搜索引擎中搜索什麼問題?用戶喜歡什麼樣的文章排版?會被什麼樣的標題和內容所吸引?喜歡分享什麼樣的內容?

需要通過用戶訪談和用戶調研深入了解用戶,進行用戶大數據分析,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目標用戶都可以得心應手。

內容創作能力:具備原創寫作能力,包括選題、關鍵字選擇、有吸引力的標題和開頭、講故事、結構邏輯流暢、軟文引流。

文案能力:能夠通過標題、海報文案來說服用戶,製作著陸頁、問卷設計、AB文案、行動呼喚、引導宣洩情緒技巧......

運營策劃能力:制定營銷方案、能夠結合熱點和用戶需求策劃高參與度的內容,6W思維邏輯,產品分析,突出賣點,競品分析。

可以根據銷售漏斗模型來完成營銷策略,規劃工作內容,分配到每一天的工作任務,監測營銷效果,及時地調整和優化營銷方案。

用戶畫像:用戶共情能力強,准確地定位你的目標用戶,清晰地了解他們的痛點,了解他們的消費心理、底層思維邏輯。

設計排版能力:能夠為文章配圖、製作基礎活動海報;設計一個活動海報、修改微信公眾號版面、設計落地頁和著陸頁。

你要知道去哪裡搜集設計圖片的原始素材、懂得用一些易操作的設計工具進行圖片設計、也懂得用一些排版工具進行內容的排版。例如公眾號排版工具。至於具體該怎麼設計一張海報、如何排版一篇公眾號文章,模仿是最好的老師,模仿也是最好的開始。

社群運營能力:活動策劃和數據分析。要能結合熱點,緊跟時事,提供利益痛點,創新思維。

數據分析:能夠分析營銷和運營的效果,並根據數據來優化過程;

以上,當然不同公司不同的運營崗位,要求不相同。但全棧/全平台新媒體運營師需要具備以上所有的專業能力。

4)新媒體運營的成長之路

上面的招聘海報中已經提示我們,想要做好運營,先得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專業的運營技能,是我們轉行的基礎,其次有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才是成功的關鍵。

打造實踐作品很重要。系統理論幫助你擁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邏輯,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能套進自己的框架之中,不會手足無措,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

即使有了理論的知識,但是工作是非常細節化的東西,每一個細節都需要親手去驗證、操作,才能行雲流水般的完成工作。

成長路徑:新媒體營銷理論--用戶調研--

學習專業系統的運營,其核心能力和底層邏輯能夠幫助你無論平台如何變化,你都擁有跨平台遷移的能力。特定的平台或產品會消亡,但新媒體會一直存在,只是以不同的名稱和形式出現,而且會持續發展,

下一個互聯網時代不再是內容的天下,將會是運營驅動的時代。

以上關於新媒體運營我所知道的就全都告訴你了,如果你現在決定嘗試一下,那麼接下來我會告訴你怎麼學習,完成作品積累。

三、選擇學習方式,如何快速轉行新媒體運營?

首先,現在就寫出你的新媒體轉行計劃。去找一些真實的轉行故事看一看,類比自己現在的處境,寫下你的轉行計劃。當初我就是從別人的故事裡看到了我想要成為的模樣

1)選擇好的學習方式,事半功倍。

選擇比努力重要百倍,所謂好的方式就是適合你的方式。應屆畢業生轉行的話,選擇0基礎的系統課比較好,當然這樣的課也有很多。

然後你需要依據你的短板來選擇,例如:時間跨度、價格、實踐項目......再強調一下沒有誰更好,只有誰更適合。各個平台都說自己有這個有那個,但是平台精力是有限的,雖然它都有,但不是每一個環節都是最優秀的。所以一定要先體驗一下,親身感覺合不合適。

2)自學、線上、線下......最適合的就是最有效的。

自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找資料、資源,適合學習能力強自製力強的同學,轉行成功的過程比較長,會多一些試錯的過程。選擇很多,容易挑花了眼,但不需要花什麼錢。

線上:這種教學比較靈活,性價比高,也能收獲專業系統的知識和實踐作品,但要好好選擇平台,不要被坑。老師優不優秀、課程質量高不高都要比較判斷一下。

線下:這種教學適合自製力差、學習能力一般的同學。但是價格也比較貴,有時間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選擇相對會少很多。

3)Example:報一個新媒體運營線上課程

當初確定要轉行前,我也會懷疑自己行不行,能不能成功,新媒體行業適不適合我?以至於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去糾結,千辛萬苦才出土一個轉行的計劃,然後大概花了近兩周的時間在知乎、百度、貼吧上尋找學習方法和途徑。

我把一些有名的線上課程列了出來,通過著陸頁、課程介紹、體驗課感覺、客服溝通答疑,用得到的信息做了一張分析表,來判斷自己應該選擇哪一個。

線上課程

客服溝通

選擇過程中我也收集了許多平台的免費課程,雖然不夠全面系統,但是入門是綽綽有餘的,想要的同學可以問我要。

選好課程報好名後,我還是先給自己做了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保證:每天至少投入5個小時用來學習、作業標准:80分以上。

然後就是跟著老師做項目、上網課、打卡、邊實踐邊琢磨、反饋改進、迭代優化、持續輸出原創文章和學習筆記、建立輸出體系。

4)完成屬於你的新媒體運營實踐作品

個人建議是運營一個公眾號,學習如何引流、如何促活、如何轉化。

我當初弄了一個工號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後來效果還不錯,半個月引流了百十來個人。主要是因為我在工號里放了許多學習福利,有我當初和老師同學們一起組建的一個優質新媒體運營交流群、還有小紅書、知乎、公眾號交流群,每個群里都有學習資源和大佬指教。另外還有大家一起收集來的免費運營課程、電子書和工具。可謂是用料十足了。

做一個自己的公眾號,也能提醒自己不斷的輸出,寫文章要寫的多才能得心應手。運營的技巧和方法,要用的多才知道怎樣抓大放小,達到最優傳播效果。

那麼怎麼加入交流學習群、怎麼利用福利引流?可以在網盤上搜,然後整理資料和分類,在做一下美化營造視覺效果。也可以在貼吧、豆瓣等平台搜索新媒體交流社群加入進去,或者直接告訴我你想進什麼社群,我這里都有資源。

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我已經都告訴分享給你了,下面我把我在新媒體運營過程中經常用到的工具推薦給你,能幫助你提高不少效率。使用工具,學會偷懶,才是聰明人的玩法。

四、新媒體運營星人的工具推薦

以下工具都是我在學習和實戰過程中用到的工具,推薦給你。工具有很多的,其他沒用過的我就不寫了,等待你自己去挖寶吧。你有什麼寶藏工具,也可以推薦給我哈,感激不盡。

課程學習網站:半撇私塾、暖石網、三節課、饅頭商學院

學習工具:幕布、印象筆記、石墨文檔

運營工具:簡媒、新媒體管家內容創造:5118、占樓寶、麥克表單、草料二維碼

編輯排版與圖片設計:創客貼、135編輯器、秀米、上線了(著陸頁製作)

分析工具:公眾號後台分析、百度站長、谷歌分析

面試:超級簡歷

五、總結一下

無論干什麼事情,有方向有目的的行程才不會太累,不會走到頭了才發現自己走錯路了。選擇確實比努力重要,因為選擇比努力困難的多。如果你已經做出了選擇,加油,離成功不遠了。

再強調一下注意事項:

自我反思,慎重決定,避免無謂的試錯。先剖析自己,再去尋找合適的崗位,不要害怕從零開始。

全面了解,避免信息不對等導致後悔。一旦確定以後就不要猶豫了,立刻開始行動,把其他道路上的誘惑拋之腦後,一門心思朝著一個目標努力。、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相信自己的選擇,堅持下去。

願意投資自己,為知識付費,成長比其它的物質慾望都要重要。

對於轉行大家還有什麼想說的想問的,可以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我在學習新媒體運營過程中的經驗、收獲和遇到的問題,可以查看我的詳細資料關注我,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最後,祝願我們彼此都能到達想去的遠方。

9、新媒體營銷方式有哪些

新媒體的方式有:
1、搜索引擎(SEO/SEM)搜索引擎並沒有失去價值,甚至永遠不會失去價值。目前的科學技術還只能依靠文字來進行精準的搜索,在海量的信息源面前,人們獲取信息必須基於搜素引擎,所以有需求搜索引擎就有價值,而基於搜索引擎的也必不可少。搜索引擎並不是傳統的方式,它同樣是基於互聯網的,而且移動互聯網的搜索引擎正在逐步發展,搜索引擎註定在新媒體環境下作用凸顯。
2、微信,微信是目前最流行的方式,沒有之一。並不是誇大微信的作用,甚至有不少觀點認為每一家企業都需要一個主編,微信是目前的主流方式。微信是天生的即時通訊工具又是天然的社交平台,微信所具備的開發潛能是非常大的,而微信官方也在雄心壯志的實現著「連接一切」的夢想,跟著大佬走肯定沒錯。至少,目前沒有一個更好的平台能夠代替微信的功能。
3、微博,微博具有及時性、傳播快的特點。微博是一個天然的信息港,網友能各抒己見,靈活性大,這是微信所不具備的優勢。很多新聞媒體將微博當做自己的第二平台,微博能夠迅速的傳播給大眾,一日要聞只要通過微博皆可獲悉。此外,微博信息流式的廣告能夠發揮不錯的傳播效果。
4、論壇,各種老牌網路社區論壇已經回不去當年的輝煌,各種關於天涯、貓撲等社區落寞的新聞,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論壇不過是一種網路媒體形式,它的作用可以千變萬化,有人的地方就有社區,只是現在的社區更加「小而美」。小米社區就是論壇價值最好的體現,論壇有很多劣勢,但只要做好用戶運營能帶來更多的價值。魅族社區、花粉俱樂部、360 OS社區等全都是一個模式,社區已經變成企業用戶運營平台,價值猶在。
5、其他社會化媒體平台,陌陌、美拍、人人等,這一類平台用戶更加精準,影響力歲不如微信微博,但傳播價值也是不錯的,畢竟都是用戶過億的大平台。這類平台需要公司產品的用戶習慣符合產品特性,比如人人網就是學生群體,那麼企業產品消費的主力一定要是學生,不然沒有任何意義。

10、做新媒體運營門檻高么?

一、現在做微信公眾號,晚嗎?
首先業內的一個基本共識是:微信公眾號的流量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但專業內容的紅利期正在發生。流量紅利期的結束,意味著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進入成熟期,這個時期,更考驗運營者絕對實力,而不僅僅是「網感」與「小聰明」。
具體有以下三個維度的變化:
首先,不論是 C 端讀者,還是 B 端企業主,對「以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早已不再陌生,這意味著用戶教育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能夠抓住新的專業紅利的,往往在某一領域內有深厚積累的人。他們站在整個產業的最前端,哪兒能掙錢,哪兒有風險,看得非常清楚,既有積累又有眼界,普通新人想在這方面分一杯羹非常難。
第三,新媒體主要是在工具端的創新,而其承載的內核還是知識、洞見、觀察或者說是用戶服務。新媒體工具的普及,使其他行業的老手、專家用較低的成本,來到新媒體這塊土地上耕耘和收獲。
所以,如果你在某一個領域內有很深厚的積累目前想轉型做新媒體,依然有很多機會。另外,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文筆不好,或者非新聞傳播專業出身,就覺得做不了新媒體,新媒體最關鍵的,還是基於某一個細分領域,為用戶提供持續的、穩定的、可預期的用戶價值。
二、你是真的喜歡,還是覺得門檻低?
坦誠面對自己,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你喜歡做新媒體運營,希望你清楚:那些從業者熱衷討論的點贊、轉發、10W+ 的背後,往往是長期熬夜、不固定加班、反復改稿。其中,重點不是熬夜、加班、改稿,而是長期、不固定與反復…
新媒體說到底,是直面用戶的,這份工作,非常考驗一個人的用戶理解能力與產品體驗能力。所以,這是一份細活兒,粗人幹不了。
如果是因為「門檻低——畢竟誰都可以注冊一個微信公眾號」的原因,那我建議你千萬慎重。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幾乎所有外行都說新媒體的門檻低,但實際上呢?它的「進入門檻」確實低。
但實際上,新媒體的「競爭門檻」非常高。目前已經開通的微信公眾號有2000萬,但你每天都在看的有幾個?
一點建議,不管多麼喜歡,或者多麼想做,都希望你能管理好自己的預期。
三、轉行成本有多高,你考慮清楚了嗎?
假如我現在是某個服裝線下門店的銷售,那我轉行做金融行業的新媒體,難么?難。轉行做新媒體是個籠統的說法,而給我發薪水的新媒體崗位,肯定設立在某個具體領域,甚至只依託於某一個產品的運營與銷售上。
這個時候,如果做不到一往無前殺進行業,那就抽三天時間想想,勝任這份工作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精力、財力。一天想清楚一點,就挺好,如果能列出來,寫在紙上,更好。
除了上述有工作經歷的,還有一種就是像我這種,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是新媒體編輯——白紙一張入行。聽起來不錯,充滿無限可能性而且不存在轉行成本。
但實際上,這註定就是弱勢,即使投入再多時間、精力來打磨自己的實操技術,充其量只是新媒體這個工具用得熟練,是「術」的層面;而公司要的是你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對產品價值的熟知、對用戶需求的感知,這些都是「道」的層面,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積累。
相較於新媒體運營這個崗位,選擇哪個行業進入更為關鍵。做服裝還是做金融?慎重選擇,量力而行;一旦決定,也就不要反反復復,紮根到行業里去。
四、轉行做新媒體後,有沒有偏離你的職業規劃?
通常在一個職業上深耕細作,方向大概兩種:一、專業崗。成為自己所在領域的專家,本質上算是個靠手藝過活兒。二、管理崗。在專業崗的基礎上,不斷強化領導力,最終成為管理層。
那你呢?以後想做什麼?想通過這份工作獲得什麼?是想精通某一項技能,還是目標成為管理者,前者對專業能力要求高,後者更要求綜合能力。
五、想清楚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在我工作半年的時候,有家公司月薪 10K 挖我,我幾乎沒有猶豫就拒絕了,雖然當時我的工資是 4K。
為什麼?心虛。
去了之後,我能幹什麼?我牛逼在哪兒?是我文案寫得好,還是排版做得漂亮,亦或是選題對用戶口味?我能獨擋一面嗎?
這么一想,心裡很是惶恐。因為突然發現自己沒有一項不可替代的能力。好像什麼都會做一點,懂一點,但是哪一塊的積累都不足以達到行業頂尖水平。
總得來說,花架子多,底子不實。
所以,我們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自己最擅長什麼,我們要將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到自身的成長上來,即使換個「木桶」,我們也是那塊最長的木板。
六、你能做到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嗎?
為什麼叫「新媒體運營」,關鍵就在於,你要保持一顆時刻對用戶敏感的心,或者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所以,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是加班,這個加班不是公司需要,而是你必須拿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完成職業能力上的積累。
坦白講,做了一年,幾乎每天都是工程師給我微笑說再見。
自從負責公司公眾號以來,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時間不夠用。這一點貫穿於找選題、排版、起標題、配圖到保存發送的整個操作過程。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積累不夠。
改變的方法也無他,只能靠時間去填補經驗和認知上的不足。
別人每天工作 8 個小時,你可能額外需要 4 小時用在想選題、回答用戶提問、評論讀者留言。這還不算私下給自己充電的讀書時間。
七、是不是必須文筆好才能幹?
真正文筆好的,特別愛寫字兒的,應該去當作家。
對於新媒體運營來說,把字兒寫對,語句通順,用戶看得懂,就夠了。寫得多了,文字功力也會日漸深厚。
真正支撐新媒體在百萬千萬用戶面前風生水起的,不是討喜的文字和搞笑的動圖,而是內容背後的用戶需求和商業邏輯。
這就要求,你知道你接下來要進的公司是賣啥的,是賣燈泡還是賣保險,是賣產品還是賣服務。
你得清楚老闆的需求,其他部門的壓力,抓緊時間摸清楚新媒體部門在公司整個流程中處於什麼環節,扮演什麼角色。
說到底,這是商業理解能力,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本質上也是在運營一家公司。
八、每天都要接受用戶的考核
曾經在快工作滿一年的時候,寫過一篇 7500 字干貨心得,開篇提了一句:我認為新媒體是個很光明的行業……
這個光明除了對整個新媒體行業充滿信心,更是對這份工作本身的現實描繪。
每一篇推送的稿子,其背後的數據都是即時可見的,閱讀量、轉發量、收藏量、轉化率。
每次推送結束後,所有數據和內容本身,都會赤裸裸的擺在那裡,接受用戶的評價、老闆的挑剔、同事的建議以及同行的攀比。
這句話的重點是每次。
特別是日更的同行,幾乎每天都飽受著閱讀量的摧殘,不是說老闆萬事以閱讀量來衡量 KPI,而是你一偷懶,內容質量的下降就會非常明顯,這個藏不住。
也許會有人想到刷刷閱讀量、用戶什麼的,但是用戶和老闆又不傻,內容的好壞,怎麼可能讀不出來?
千萬別傻呵呵的以為自己比用戶聰明。我很克制地輸出內容,也是怕這個,擔心自己積累的太少,所謂的見識可能特別淺薄。
再者說,刷閱讀量這種作弊的事兒,你的競爭對手看得最清楚,他們巴不得抓住你把柄。競爭對手比你更在意你的數據。
為什麼老闆經常和我強調:新媒體這行很鍛煉人。
因為你得要臉,所以每一步都扛著壓力,老老實實地往前走。
九、新媒體是個大概念,你要做哪一類?
不是做哪一個行業,而是做哪一種類型,我簡單梳理一下,大致分成兩大類,供參考:
1、企業新媒體,還是得重形象
企業新媒體,本質上就是塑造企業的品牌形象,進而提升用戶口碑或者推動銷售轉化。前者是硬性要求,後者是錦上添花。
2、自媒體,要想好變現方式
自媒體有小部分是有情懷的,但是大部分是需要活下去的,因此,商業變現無可厚非。
常見的有兩種變現方式:其一,是比較火的內容變現;其二,直接走電商,比如賣衣服。前者更偏文人,後者更篇商人,有點兒直接和間接的區別。這個想清楚更喜歡哪個就好,最終都是要賣的。
十、做新媒體,到底能掙多少錢?
上面提到的那句做公眾號的小老闆能少奮斗 10 年,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其實就像淘寶一樣,早期堅持下來兩三年的賣家,年收入千萬也很正常。如果是做個體戶的新媒體電商,還沒有值得參考的薪酬數據。
如果你是准備入職企業新媒體運營,這有一些拉勾網在8月初提供了薪酬數據:運營崗的薪酬數據,現在運營崗的行業均酬在 8K 左右,相信看到這個數字的人,都心頭一揪,有這么高嗎?其實回過頭想想自己入行的時間,也就釋然了。
應屆是 4.69K;1-3 年是 7.32K;3-5 年是 12.33K
新媒體助理 5-8K
新媒體編輯 10-15K
新媒體主編 20-25K
新媒體總監 30-50K
是不是在想,嚯,能有這么高?
可能有這個想法的大多和我一樣,處於助理或編輯的階段,做得時間不超過 2 年。但實際上,真得在這個行業里摸爬滾打 3 年以上,那老闆自然看得到你的價值。
如果看不到,也可以換老闆。

與千豫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