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彩互動問答,顛覆新媒體世界觀
「做技術的,一般寫字都不怎樣」 (王鐳 作品)熟悉的人都叫我「王正能」。資深互聯網技術、媒體從業者、新媒體專家。現任百度大咖、騰訊地方觀察團、新浪區域媒體人。新媒體內部創新業務項目負責人。以下內容是4月精選部分朋友向我提問得詳細解答。
1.陳建霖:如何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待紙媒唱衰?
新媒體專家-王鐳:從目前來看,傳統媒體包含紙媒雜志,電視台,電台等主流媒體。
從傳播學來看,新聞資訊類門戶網站也屬於傳統媒體,他們從內容採集編輯發布是高度規范化、系統化、中心化等特點。
還有另一種媒體形態叫社交平台化媒體(比如微博/微信/論壇等),主要由用戶組成自產自銷內容,門檻較低,參與者眾多,內容生產傳播效率高,其中自媒體組織首當其沖,這類媒體稱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形態截然不同,瓜分同一市場蛋糕,試圖打破行業格局,隨著移動互聯網化的發展和互聯網巨頭的支持,閱讀習慣和媒介的改變,新媒體依靠這一趨勢的帶動,沖擊傳統媒體地位和市場,自然成為紙媒唱衰的主力軍。
2.金超:自媒體競爭白日化,如何實現盈利?
新媒體專家-王鐳:隨著移動互聯網化的發展,受眾閱讀習慣和媒介的改變,互聯網巨頭大力推進社交平台媒體的高度發展,大家看到了變革帶來的紅利。
但是進入門檻較低,各社交媒體平台流量增長放緩,個人在此類平台上依靠自媒體形態來瓜分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變得越來越難。
因為競爭來自社交媒體平台本身的龐大從業者,和傳統媒體打壓,獲取受眾的成本越來越高,各個領域自媒體領袖山頭形成,單單依靠同質化的內容實現盈利是很難的。
以我個人和單位的經驗來看,根據自身優勢,充分了解內容領域情況,找准內容和服務空白區域進行發力,仍有一線生機。
我們就在這個區域依靠傳統媒體資源,在社交媒體平台做營銷案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營銷策劃案解決商業營銷的需求,我們把所有媒體當成營銷的工具,把營銷策劃當作核心。
運用視頻、文案、設計、H5技術,按照計劃、媒體屬性、傳播規律,為客戶達到商業營銷目的,實現盈利,成為一家整合網路營銷機構。
當然個人創業,我建議在O2O活動、短視頻、營銷服務、空白內容領域進行突破,還有機會。
3.王京芝: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紙媒是否會被取代?
新媒體專家-王鐳:首先,我要介紹下當今媒體現狀,隨著移動互聯化的發展,受眾轉移到數字信息化媒介,自媒體依靠這一趨勢和互聯網巨頭的支持,唱衰傳統媒體。
這背後,其實是因為目前知識產權保護不完善和政策不清晰的問題造成的,新媒體形態沒有能力支撐起一個完善的內容採集編輯發布系統,全部依靠傳統媒體的「免費」內容支撐和互聯網巨頭引流能力,開始推動媒體變革,我相信主流媒體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
市場規范遲早形成,所以現在我建議,傳統媒體從業者沉住氣,做好內容保護,依靠主流媒體的優勢,發展新媒體,了解各平台運作技巧,在新媒體市場重塑主流媒體地位,依靠地域和政治優勢,展開多元化發展,在這個媒體形態變革的時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重振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紙媒本身的傳播形態,內容承載媒介會產生巨大的變化,也許以後「紙媒」不再是紙媒。
當是紙媒的品牌和團隊將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形態存在下去,未來紙媒通過技術改造,依靠龐大媒體數據歷史積累在媒體大數據和媒體專業服務方面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紙媒會成為各個行業單位核心「智庫」,為各個行業單位提供多種類型的專業媒體服務。
4.翟安軍: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時,如何從嚴肅向活潑的風格轉變?
新媒體專家-王鐳: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有兩種辦法,也是不少傳統媒體採用的。
因為傳統媒體大部分屬於黨、國家和人民,代表公信力,加上中國漢字博大精深,鑒於新聞資訊必須客觀公正中立!
稍有偏差便會產生輿論導向,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和混亂,所以以傳統媒體命名的新媒體平台,尊重以上原則不可動搖,這個方面可以借鑒和學習央級新媒體的采編形式製作內容,最為妥當,因為央級新媒體的水平和內容把控是代表中央的形象和聲音,基本不會偏差。
第二就是將主旋律的內容剝離出來的其他不涉政務相關的內容,拆分歸類,以行業、專題、欄目、興趣等,重新命名進行獨立運作便可順應新媒體用戶喜好,採用適度靈活的內容表達形式進行采編發布,結合互聯網流行文化。當然遵紀守法客觀公正是媒體基本原則,永遠都不可以動搖,媒體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5.歐陽文森:獨立媒體人與新媒體合作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
新媒體專家-王鐳:獨立媒體人的概念是由國外傳入國內的,從相關媒體政策法規來看,國內是不承認這一概念的,我想您說的「獨立媒體人」應該是指明星、網紅、意見領袖等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名人吧,媒體從業者的合法身份必須歸屬合法媒體單位所有,脫離合法媒體單位,便不再擁有媒體人。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公眾人物紛紛入駐各大新媒體平台,為各大新媒體平台帶來了巨大流量提升,同時新媒體平台也給予了社會公眾人物優質低價的新媒體服務,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讓社會公眾人物更加高效的管理自己粉絲,做好粉絲經濟,與粉絲即使互動,同時將自己的觀點、作品、商業信息,能夠便捷高效的免費傳播出去,一定程度的取代了傳統媒體在明星運營中的作用。這是一種趨勢,也是一場變革,它打破了明星行業傳統,讓優質的社會公眾人物更加有名,讓劣質的社會公眾人物無所遁形,讓具備社會公眾人物潛力的普通人能夠快速成名,不再被中間環節所操控,這也是大勢所趨!
6.何本霞:新聞專業學生未來如何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選擇就業?
新媒體專家-王鐳:你好,同學!如你所說傳媒行業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無論新媒體對傳統新聞業有多大,有個根本原則不會改變,必須符合主流價值觀、公正、客觀,且被法律認可的新聞單位才具備新聞的采編權利,如今新媒體依靠互聯網巨頭提供各種信息平台,收獲大量用戶群體,但是大部分新媒體在新聞采編不符合條件,甚至不符合法。
綜合以上觀點,和國家推出相關政策,這一局面遲早會得到改善,所以未來屬於具備新聞采編權,又具備新媒體運營能力的合法媒體機構,這些機構應該大部分都由傳統媒體機構轉型而來。
這些機構有嚴格的新聞采編流程,很重視新聞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重視新媒體相關技能,所以我建議你,學好你大學相關新聞專業,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或報班學習新媒體相關技能,畢業後盡量去運營良好且重視新媒體發展的主流媒體單位投簡歷,應聘新媒體部門的職位,具我了解他們是很缺掌握新聞專業技能又掌握新媒體技能的人才,祝你好運!
7.王雪婷:新媒體的內容編輯應該怎麼發展?
新媒體專家-王鐳:你好,並非你淺薄,你的感覺是對的,與其說微博微信是快消品,不如叫作當代流行社交媒體平台比較准確,擁有其他信息平台無法比擬的用戶量和活躍度,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的必然產物,當然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更好的平台將其取代,也是極有可能,所以說新媒體是一個變數,並非固定名詞。
作為新媒體從業者,必須站到更高的高度來看待它們,不要把它們當成你的核心,它們只是你輸出價值內容和聚合粉絲互動的部分工具,熟悉它們的規則和用法,讓自己的內容品牌快速累積自己的粉絲群體,才是你的核心之一。品牌內容才是新媒體從業者的核心,快速更新迭代優化自己的內容生產體系,創造自己獨一無二又筷子人口的現象級內容IP,無論未來平台怎麼被顛覆替代,內容形式如何變化,都不會受倒太大影響,當然必須保持接受新媒體不停變換的接受程度,掌握快速學習的方法,才能使你的品牌內容立於不敗之地。
在不斷進步的網路環境下,我認為未來流量成本會不停降低,上網速度會越來越快,新媒體內容編輯必然會從文字到圖片到視頻,這個快速進化的過程,我們已經可以預測了,我認為新媒體就是不停解決用戶獲取信息的高效性、便利性,視頻未來會占據用戶閱讀習慣很大份額和時間,如果你具備視頻內容創作條件,不妨把時間精力用於其中,也許會有較長時間的高速發展,當然內容的策劃和創意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多關注下哪些空白的垂直細分領域,根據自己或團隊優勢和興趣情況,從這些方面方面入手,成功幾率較好,祝你好運!
8.王雪婷:定位於青少年活潑風格的科技類新媒體,從哪些方面進行創作?
新媒體專家-王鐳:你好,我認為首先要分析青少年受眾特點,梳理他們對科技內容的興趣點,掌握三點以上,再來研究商業模式,也要找出3個盈利點以上。
根據我的經驗和部分成功案例,我認為青少年對熱點、段子、游戲、漫畫、短視頻、動漫、二次元文化等內容比較感興趣,科技媒體內容可以首選以上內容呈現形式製作,當然商業模式也很重要。
通過以上內容以科普形式將商業信息和產品植入內容中,是比較好的盈利點之一,這也是我現在主推的媒體電商模式,廣告費和線上商品銷售分成。
品牌欄目冠名和貼片廣告也是盈利點之一,還有就是各個媒體流量主分成。當然一切都要建立在你的媒體吸引流量能力的基礎上。
聊互聯網+,聊媒體融合,聊新媒體,聊營銷,聊技術,聊創業風口,聊團隊管理,聊行業趨勢,聊職業規劃。
我想,我能給你一些新鮮的觀點和實戰經驗,不管你是行業「老炮」,還是Freshman,歡迎到百度問咖與新媒體專家王鐳互動。
2、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業會消失嗎?為什麼
不會,傳統新聞業也有它獨特的優勢
3、列舉被互聯網顛覆的傳統行業
一、支付
十多年前,線下交易市場還是銀聯和銀行的天下,00年第三方支付拔地而起,03年支付寶孕育而生,11年央行首發第三方支付牌照,如今互聯網支付遍布各大線下消費市場,堪稱一項巨大的顛覆。
二、銀行
13年余額寶橫空出世,「小金庫」、「零錢寶」、「百賺」、「微財富」等一大批互聯網理財產品相繼湧入大眾視線,開始了與銀行大佬的對飈,若非是國人對銀行的一種固守觀念,加上一些外力原因,銀行大佬們說不定也就喝湯的份了。
三、零售
同為14年2月,「京東白條」上線測試;12月螞蟻金服「花唄」上線。均為基於各自電商體系而提供的賒賬服務。在傳統零售市場即使常年在一家商場進行購物也定不能進行賒購,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結合大數據分析則為購物賒賬帶來了可期。
四、影視
同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娛樂寶」,投資《狼圖騰》、《非法操作》等電影;9月百度發布「百發有戲」平台,投資電影《黃金時代》;2014年底眾籌電影《十萬個冷笑話》走紅。互聯網公司憑借其強大的渠道資源優勢進入影視領域,其給中國影視業帶來的顛覆不可小覷。
五、通訊
面對日益火熱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國內三大通訊巨頭坐不住了,紛紛「殺入」其中,電信推出「添益寶」並與渤海銀行簽署戰略合作直指互聯網金融;移動推出「和聚寶」;聯通推出「話費寶」並與招商銀行籌建「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
六、出行
滴滴優步首當其沖,共享單車本著解決出行最後一公里的理念緊隨其後,上公車乘地鐵,不需要現金不說,就連城市交通卡都馬上要被淘汰了,想到哪裡,掃一掃都能解決問題。
4、如何理解"新媒體的技術邊界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流動狀態,幾乎不受約束
我是這么理解的,現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尤其是視頻技術方面,新媒體與互聯網也越來越高度融合。確實是得益於一些顛覆性的技術,拿傳統電視媒體舉例子,紹興的一個電視台就採用互聯網互動直播的形式,利用可視雲視頻技術,上線紹興地方雲生活這個頻道,將新媒體視頻技術與地方電視台結合在一起,為地方電視台的新媒體轉型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所以說新媒體的技術邊界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流動狀態,幾乎不受約束。
5、新媒體的特徵有哪些?
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沒有涉及到「質」上。碎片,我個人認為,是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特性的片語,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碎片化的內容是由於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所謂「顛覆」就是指這個。但事實上,去中心化這個態勢是長久不了的。人類由於大腦接收信息的需要,會導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現。搜索引擎是極好的例子。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確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賦予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種個人化的特徵,直接拷問著「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的句式。換而言之,互聯網,其重心開始由數據(信息)向人轉變。結合程樂華老師的說法,這種個人化直接帶來了網路上的補充自我和補償自我的出現。偶發性和碎片化兩個特徵可以合力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點: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是得到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們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a電視台就b電台的內容進行跟蹤,然後c報再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道算一個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卻不是,它們喜歡連續式的進行議程設置,我稱之為「鏈式傳播」。每一個節點的影響力都有限,但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話題接龍游戲:怪癖。如果這個新媒體還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徵的話,自我便代入了。媒體擬人化後,就使得這個媒體的可信度增高,議程設置力量會更具有穿透性。最後一個特點,當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e)。不過,這個特點已經被說濫了,我就懶得再大肆嘮叨了。唯一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動。網路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完成於媒體之內,比如在某篇文章下發表一個評論。但新媒體提供了跨平台互動的技術,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台的互動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態勢。
6、新媒體的特徵
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 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沒有涉及到「質」上。碎片,我個人認為,是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特性的片語,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內容是由於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所謂「顛覆」就是指這個。但事實上,去中心化這個態勢是長久不了的。人類由於大腦接收信息的需要,會導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現。搜索引擎是極好的例子。 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確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賦予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種個人化的特徵,直接拷問著「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的句式。換而言之,互聯網,其重心開始由數據(信息)向人轉變。 結合程樂華老師的說法,這種個人化直接帶來了網路上的補充自我和補償自我的出現。 偶發性和碎片化兩個特徵可以合力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點: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是得到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們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a電視台就b電台的內容進行跟蹤,然後c報再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道算一個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卻不是,它們喜歡連續式的進行議程設置,我稱之為「鏈式傳播」。每一個節點的影響力都有限,但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話題接龍游戲:怪癖。 如果這個新媒體還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徵的話,自我便代入了。媒體擬人化後,就使得這個媒體的可信度增高,議程設置力量會更具有穿透性。 最後一個特點,當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e)。不過,這個特點已經被說濫了,我就懶得再大肆嘮叨了。 唯一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動。網路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完成於媒體之內,比如在某篇文章下發表一個評論。但新媒體提供了跨平台互動的技術,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台的互動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態勢。
7、大家對新媒體這個行業有什麼見解沒
=
今天來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內容、形式、社交,而且是強關系社交,比如說微信、微博,可以轉發,可以零距離接觸到明星等各種人。過去,大眾媒體獨大,輿論是它們說了算。現在,許多微小的聲音,被迅速串連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大眾媒體的影響力慢慢在下降,而新媒體的影響力在不斷地加深,這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徵特別簡單——叫顛覆性,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新的思路、規則來顛覆之前的玩法。當每一個個體都具有傳播能力時,傳統的媒體結構就開始瓦解,消費者得知訊息的管道也不再大幅度地依賴大眾媒體,「自媒體」年代誕生。所以這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創造奇跡的時代,也是消費者獲得主權的時代,所以也是大家尤其是媒體人機會最多的時代 。;下面總結了幾個新媒體的發展趨勢趨勢一,碎片化.碎片化不是媒體的特徵,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特徵。媒體的碎片化其實給很多自媒體帶來了機遇。我認為它的出路就是專業、精細、特色加個性。
趨勢二,全媒體時代;大家會發現其實不存在誰死誰活的問題,就相當於廣播沒有顛覆報紙,電視也沒有顛覆廣播。所有的媒體未來就只有一種形態,就是社會化媒體,即我在NewMedia聯盟定義的全媒體時代。比如說提到人民日報,原來就是一張報紙,但今天的人民日報是什麼?它是一份報紙,是一個微博,一個微信,是一個全媒體平台,這構成了人民日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立體的全面化的影響力。
趨勢三,垂直細分受眾;大而全的公司是沒有前途的,小而美才有前途。比如說中華英才網不行了,拉勾網行了。很多獵頭公司甚至都上市了,這就叫垂直細分。所以,這個時代真正的標志應該是從消費、心理、行為這幾個角度去細分受眾,發現受眾真正的特徵。這也是新媒體非常難得的一個機會,可以直接和消費者接觸。我認為中國的門戶或者這種傳統的大眾媒體,會朝著真正垂直化或者是生活解決方案發展,也就是功能化的角度會呈現。現在傳統媒體都在拚命地做自媒體或者新媒體,之所以他們做得不太好,並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好,只是他們思維上還沒有真正解放。但是,我到今天始終堅持認為傳統媒體人是最優秀的人才。傳統媒體的人如果真正解放思想去做自媒體,一定會比別的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會有更大的優勢。比如說他的文字功底、他的視野、他的人脈、他在社會上的這種靈活度都非常強。
趨勢四,媒體出現並購潮;雖然中國的媒體管制比較嚴,但是在財經領域已經出現阿里巴巴在並購很多傳統的媒體,然後會發現藍鯨財經記者聯盟在拿到五千萬的風投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去招募二百個一線的傳統的記者。所以我的理解,是說這個時代並不是報紙死了,而是那個紙死了,那個載體死了,但換個平台或方式傳播,依然有生命力。
趨勢五,價值擴張;什麼叫價值擴張,就是媒體也要自媒體化,你會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你會輸出你的價值觀,輸出你的平台,輸出你個人的影響力,媒體也會出現擬人化。有這種個性化的標簽,媒體才能走得更遠,而不能像傳統的那樣,把幾家媒體合通過行政手段做到更那是沒用的。
8、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的特徵
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
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沒有涉及到「質」上。碎片,我個人認為,是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特性的片語,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內容是由於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所謂「顛覆」就是指這個。但事實上,去中心化這個態勢是長久不了的。人類由於大腦接收信息的需要,會導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現。搜索引擎是極好的例子。
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確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賦予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種個人化的特徵,直接拷問著「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的句式。換而言之,互聯網,其重心開始由數據(信息)向人轉變。
結合程樂華老師的說法,這種個人化直接帶來了網路上的補充自我和補償自我的出現。
偶發性和碎片化兩個特徵可以合力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點: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是得到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們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a電視台就b電台的內容進行跟蹤,然後c報再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道算一個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卻不是,它們喜歡連續式的進行議程設置,我稱之為「鏈式傳播」。每一個節點的影響力都有限,但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話題接龍游戲:怪癖。
如果這個新媒體還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徵的話,自我便代入了。媒體擬人化後,就使得這個媒體的可信度增高,議程設置力量會更具有穿透性。
最後一個特點,當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e)。不過,這個特點已經被說濫了,我就懶得再大肆嘮叨了。
唯一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動。網路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完成於媒體之內,比如在某篇文章下發表一個評論。但新媒體提供了跨平台互動的技術,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台的互動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態勢。
9、新媒體的四大特徵是什麼?
1、價值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
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2、原創性
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性,區別於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別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應該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於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新。
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媒體,具備原創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
3、效應
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網路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於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
4、生命力
新媒體作為媒體而存在,必須有一定生命力。或長或短必須有其存在期間的價值體現,而這個價值體現的長短,就是生命周期。由於近幾年我國媒體的發展迅速,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由於各類細分性媒體這種細分思維的影響,各種形式的創意嫁接層出不窮。
(9)新媒體顛覆擴展資料:
新媒體的特性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10、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有什麼影響
顛覆性的影響,不光是在對傳統媒體的影響,還體現在對全民的思想的影響上。全民都參與監督。一方面網路的信息安全還不能很好的得到保障,言論雖是自由,但根源上這這表面的自由是被運營商監督的,如果政府部門介入,網路運營商必須提供相應的信息,即網路上的發言人信息安全難以保障;另一方面,民眾反映問題確實比以往更及時更高效,但是沒有強有力的法治力量去給與民眾所提的問題相應的回答,這一點也是新媒體亟待解決的事情,反映及時還需解決及時,否則,新媒體帶來的技術進步難以真正受益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