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知道大家對新媒體藝術有什麼認識和看法?隨便說說學習學習~
現在社會發展的太快,快的都不知道如何去定義,如何去學習,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時間和取點,不知道新媒體藝術如何定義它的框架和路線,在眾多的藝術分類中,唯一不變的主題是尋找生活中的美點,並通過通俗的方式讓大眾去認識和接受,沒有根基談何成長。這是基礎。有機會可以分享一下您對新媒體藝術的闡釋。
2、以媒介的影響為話題的1000字作文
那我們今天就說中國傳媒業的發展史:當然了,最初人類的傳媒還沒有「史」的,那個時候都是以口相傳來傳遞信息,但是這種傳播手段除了誤差大以外,效率低,風險也高,所以那個時候口傳沒有手傳效率高,馬拉松傳信累死成佳話。
試設想一下,如果在那個時候運用一定的科學手段傳信就會好很多?例如:記者用時光連線了公正嚴明的包青天大人。
(彩鈴)開封有個包青天。A:你好,我是包大人的秘書,元芳。B:哦,元芳,這種傳媒包大人怎麼看?A:包大人認為,這種傳媒方式呢,應該考慮一下受眾的感受。B:元芳,說人話。A:你們這些媒體啊,仗著電話快就打過來了是吧,坑大人是吧。
又過了N多年,我們終於有了屬於新中國自己的先進黨,代表先進的廣播電台以及激昂的播音方式,而且遍布全中國,鄉村小喇叭也應運而生:
社員朋友們,大家好啊,下面給大家報告一條喜訊,村頭王二麻子家的三頭老母豬,在村長的英明領導下終於成功懷孕啦!當然,這一切也少不了鄉親們以及村委會的無私幫助,在此,王二麻子一家感謝各位鄉親,感謝各位領導,感謝毛主席。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村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隨著宋祖英的一首《越來越好》,把房子唱大了,電話唱小了,唱走了落後,唱來了新時代。如今通訊不再用吼,安全不再用狗,交通不再用走了,(可愛的小狗600字)商品也可以自由交換了,電視廣告也日新月異了。
A:觀眾朋友,歡迎來到我們的《不買就挨拍購物廣場》B:話說今天我們又帶來了什麼超值的產品呢。A:我們今天的超值產品就是這個——溫馨牌面巾紙。我們的溫馨牌面巾紙最大的優點就是有三防功能。B:是防火,防雨,防曬嘛。A:對,我們溫馨牌面巾紙上面是有鍍上一層純金的保護膜的,而且每平方米都有100克拉以上的鑲鑽打造而成。可謂是,拿在手裡夠奢華,摔在地上夠結實,埋在土裡夠長久。B:哇塞,簡直太棒了,物美價廉的面巾紙,你還在等什麼,趕快拿起手中的手機搶購吧。現在撥打電話只要998,998,溫馨面巾帶回家。
從此,廣告和傳媒有著不可分割淵源。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大家知道所有中國廣告商都想爭著搶著都要投的一個地方是哪兒?沒錯,就是「春晚」。於是,大部分中國人民都會看的一個節目呢,呈現了廣告裡面插播節目的狀況。於是,相關部門也開始禁止廣告的坦然植入。
但是廣告依舊無處不在。選秀,虛構悲劇。不過,時代始終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相信中國的傳媒事業一定會:竹子開花節節高,一天更比一天好。
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東西好不如廣告好,來點掌聲好不好?
3、對新媒體藝術的認識有哪些?
新媒體藝術在今天已被談論得夠多,也被製作和展示得夠多,但對新媒體藝術的認識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由現代主義的先鋒傳統培養起來的對新生事物的預期尊重以及媒體自身的時新特質的盲目肯定上。維特根斯坦說過:「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超越了他的時代,那麼時代遲早要追上他。」應該說,每個時代的藝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面對媒體更新問題,也就是說,每個時代的藝術都會有其新媒體。媒體更新的原因可能來自外在的技術條件,如攝影的發明,也可能來自內在的精神發展。
4、新媒體藝術的特點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人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硅晶計算機科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介面為鍵盤、滑鼠、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更復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板機」,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藩籬,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在這些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資料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 從新媒體藝術在歐美的發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一開始就與商業利益緊密地掛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藝術,而是展示新技術產品,參觀這種新媒體藝術展,給人的感覺更象是參觀商品展銷會。
這些問題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專家們很少談及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更多的是談新媒體的技術應用和掌握問題,以及新媒體藝術的市場問題。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新媒體藝術,最重要的不是藝術上的創造,而是如何引導藝術應用新技術佔領市場。當然,這也許與新媒體藝術一誕生就與商業化結下不解之緣有關。
5、求關於藝術修養與創作的感想的論文1000字左右
:藝術創作者的藝術修養不僅能在某種藝術形式中得以體現,還能表現出創作者對社會或是生活的內在感受。藝術創作者的藝術修養由審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作表現能力三者組成。藝術創作者的藝術修養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作品格調的高低,藝術修養的高低體現著高超的專業技能、獨特的個人風格及特殊的感受能力,與畫家的自身修養、生活經驗、專業技能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藝術創作者;藝術修養;形象思維;創作表現
榮格說,藝術說到底就是歸結為人格,無論藝術家有什麼樣的思想嘗試,只有在找到可行的表達方式之後才能完整地呈現出來,這可行的表達方式就是藝術家品質與睿智的綜合體。
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的誕生,絕不僅僅就是從開始到結束的這段創作過程,它是與創作者本人的品質、文化修養、審美感受能力、思維能力、精湛的技藝等分不開的。這就屬於我們所說的藝術修養。而藝術修養的形成不但取決於創作者長年累月的刻苦鑽研,而且與他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所處的社會背景等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藝術創作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外在的表達方式,同樣的表達方式,個人的藝術修養低,表達方式的結果則顯得淺薄;個人的藝術修養高,表達方式的結果則顯得有內涵。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對美術創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有更准確、更深刻的認識。因此,對創作者藝術修養與藝術創作的關系進行分析,就十分必要。
藝術創作者的藝術修養包括審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創造表現能力,而這些能力則是在長期的磨練與學習中獲得的,是從創作者的生活、學習、等等一系列活動中獲得的對藝術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
一、審美感受能力
藝術的創作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素材的積累、創作主題的確立、作品的構圖、表現手法的運用等各個環節都需要仔細斟酌。雖然藝術有時不一定要經過嚴謹的思考,有時只是隨手而來的成功,但藝術的創作必然會受到思想意識所支配——審美感受能力,沒有審美感受能力的創作者不可能創作出深層次的藝術作品,作品也就失去了藝術所具有的意義。
這種審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審美感覺器官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兩方面內容:一種是對審美對象外在(如顏色、形態等)的感知能力;其二是對審美對象的情感表現和象徵意義(如情緒體驗等)的感知能力。在這兩種感知能力中,要求藝術創作者不但要形似,還要在外在形象中體現出內在的精神,從而體現出作品的內在價值,這就類似中國文人畫一樣,通過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通過物象體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一樣,即借物言志。
席勒指出:「審美感受能力是時代最迫切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人類對生活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能喚起觀察力的改善」。如果畫家缺乏對美的感受,他就不可能將美升華到作品中去,也就不可能創作出具有內涵的高層次藝術作品。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藝術創作者要在深入生活,在實踐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的審美感受能力去發現和挖掘內心認為美的東西。創作者在深入生活中,在實踐中收集積累素材,通過自己的審美感受能力去挖掘能夠表達真善美統一的審美理想的創作主題。一個好的創作意向,一個優秀的創作主題,它體現了作者較高的審美能力,必定是對現實生活中美的外在反映,經過藝術家的藝術技巧、藝術手段把這種美通過作品表現出來啟迪人的心靈,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培養大眾的審美能力。
二、形象思維能力
什麼叫形象思維?人類的思維方法可分兩大類:一是邏輯思維;一是形象思維。前者使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是抽象的,理性的。後者使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外在實際形象,是具體的,感性的。當人們通過邏輯思維,對客觀事物獲得正確的本質認識之後,就要進行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概念建構於形象化之中,尤其是藝術創作亦是如此。
藝術作品對於欣賞者所起的作用是間接的啟迪與感化而不是直接的說理與教化。它要表達創作者的內在情感是通過形象來表達的;所進行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因此,它只有利用形象來引起欣賞者豐富的聯想,才能得到感染與啟迪。既然形象是藝術創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那就必須認識它,捕捉它,運用它。無論是在創作的構思階段,還是在製作階段,都要把形象放在首要位置,時刻從形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掌握藝術創作的特點,加強藝術感染力,才能以形代神,作品的內在價值才會得以體現。
即使是抽象的,或是怪誕的作品(如達達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藝術等現代藝術形式),它的素材仍然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無論如何怪誕,都離不開現實生活。幻想中所包括的可能存在或將要存在的部分,實際是從已經存在的事物中抽出來,重新構成的。不管是抽象的還是寫意的、還是寫實的,追根究底,也沒有完全脫離生活實際,是對生活,對當下事物的高度概括,或是感性的幻想而已。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藝術不是完全的反映生活。
6、藝術與生活論文1000字
從小學到現在的作文課,覺得只有一句話對作文的本質概括得較到位,那就是"作文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藝術作品"在我的理解,"源於生活"就是材料的選取是來自於平時的生活,而"高於生活"則是要求作文要以審美的眼光對一般材料進行藝術加工。
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像做每一件事一樣,要有源於生活的材料,則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靈敏的感受力。而要有靈敏的感受力則又要有敏感的思維和感官,要在每時每刻留心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特別要抓住一些細小的細節,也就是說感受要深刻、獨特、細膩。這樣才會在作文時不必擔心無話可說,無字可寫,硬是把作文變成"榨文"。
談起感受,不由想起清代揚州八怪里的鄭板橋,大家都知道鄭氏瘦竹不僅反映了鄭板橋的高尚人格,而竹本身的削俏、挺拔,竹之神韻更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板橋為什麼能把竹畫為"神品"呢?據說,板橋在空閑時就站在竹林里,默默的觀察竹的一舉一動,看竹的傲對冰霜,看竹的迎風送雨。通過對竹的深刻感受,於是就能很輕易地把它的神韻表現出來。另外達o·芬奇畫蛋也是訓練感受的一個例證。
藝術是相通的繪畫和寫作都屬於藝術,所以寫作也要通過不斷的接觸現實生活、感受現實生活,才能生動、准確地表現事物和道理。當在寫作中覺得無話可說,你就感到平時仔細觀察的重要性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平時的生活實在是太單調了,並沒有別人文章里所描寫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學校"--"家"三點運動,而大多的時間都是在學校渡過,只有單調的學習,很少有機會到社會上去了解一些情況,也很少有時間與社會進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陳式似的生活著,突發事件幾乎不會出現,一點新鮮材料也沒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寫了若干遍,再寫也無甚意義。於是到了寫作就有江郎才盡的感覺。
其實,哲學上講過,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絕對相同的東西,即使你每天過著同樣單調枯燥的生活,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你並沒有仔細的觀察和感受其中的細微變化。如果你無時無刻都做個有心人,不時的以敏感的心努力去挖掘事物的細微變化,並把它放大,同時加入你的想像和聯想,這樣你就能在細微中見偉大,於無聲中見有聲。那麼你在以後的寫作中就覺得有事可寫,一改以前"榨文"的狀態。
當然,有了材料還只是成文的一半,要文章有生命力,則還必須對材料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這樣你寫的才能稱得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那麼又要怎樣加工,如何讓自己加工的東西有一定的藝術性呢?這就要求每一個為文者注意在平時訓練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如果讓一個思想齷齪的人寫一些有很高意義,讓人賞心悅目的文章,這可能是很難的,勉強為之,只會寫出一種"四不象"的文章。而要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在我看來就要求你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在這基礎上多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精美的藝術作品。從別人的作品裡尋找適合自己的風格和樣式,感受繪畫、音樂,動物、植物等裡面所蘊涵的美感。同時經過自己的取捨以培養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從而用自己獨特的語言組織形成文章,這樣的文章才能吸引讀者,感動讀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已存在,只是等你去發掘,去利用,用自己的語言去組織成文,讓讀者感知,使其感動。
7、如何看待新媒體藝術在當下社會中的發展
1 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及定義
新媒體自從產生以來就一直是個極具爭議的話題。新媒體包含的內容很多,可以從媒體統治的時代來劃分什麼是新媒體什麼是傳統媒體,也可以從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上來區分,因為新媒體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但無論如何都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新媒體是有別於傳統媒體的新式媒體形態。隨著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也隨之產生不斷變化,並且在人類社會里產生廣泛及深刻的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也隨著改變,一部分藝術家也越來越多地依靠新媒體對自己的藝術進行闡述和表達。這種新媒體藝術藉助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試圖從傳統媒體中脫離出來,尋求一種全新的表述方式,從簡單的敘事變為敘情,從單一的感官感受變成綜合性的體驗,無論是新媒體還是新媒體藝術,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2 新媒體技術對藝術的影響
20世紀末以來新媒體技術逐漸發展,而新媒體藝術則是利用新技術賦予藝術家新的手段,藝術形式不再是單純的平面畫面或者是立體作品,而是各式各樣新式的表現形式,並且大多具有交互體驗。這種體驗給受眾一種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單方面的接受藝術家傳達的信息,而是可以參與到其中,能夠更深刻的體驗,這種追求即時效果和互動感受也是新媒體環境下藝術的新的表現特點,作為一種結合了多種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給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也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更廣闊的視角。作為不停探索人類新想法、不停突破現有界限、走在大眾思維前端的藝術家,將電腦科技等新媒體技術與現有表現手段結合在一起,實現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
談到新媒體技術對藝術的影響就需要先了解新媒體所具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是成本低,製作流程比較簡單。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製作相比傳統媒體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傳統媒體的信息製作環節十分復雜,先由記者進行前期採集編輯,然後由媒體公司進行後台完善總結,再通過各種渠道發送出去。新媒體卻節省了其中很多環節,信息大多藉助網路傳播,在傳播過程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不像傳統媒體需要依靠紙質的大量印刷或電視廣告的大量播放才能達到宣傳的目的,對於一般受眾來說,接收信息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相比傳統媒體人們更傾向於免費的新渠道。
二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信息傳達比傳統媒體順暢。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的傳播可以依靠自由發達的網路和受眾隨身攜帶的客戶端來實現,相比依賴紙張的平面媒體、依賴電視的電視媒體、依賴收音機的廣播媒體,新媒體可以將各種媒體的優勢集為一身,打破媒體自身的界限,將各種技術手段聯系在一起,使信息傳播的雙方都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交流。隨著互聯網及雲時代的到來,產生了信息爆炸的現象,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也不同於以往,更加簡潔明快迅速的接收方式更合乎當下快速的生活節奏。
三是受眾體驗更良好,相比傳統媒體具有交流互動的優勢。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扮演輸出的角色,具有交流的局限性,無法很好地和受眾交流互動,即使有也不能實時互動,不具有時效性,而新媒體技術不只是單方面的輸出,還有雙方互相交流的互動,具有良好的時效性、活躍度、新鮮感。
結合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藝術家在利用新媒體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也可以嘗試相比以往藝術行為的更多的新形式。基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對自身人性的探索也越來越多,從大工業社會量產的精神需求逐漸轉變為強調個體突出個性的精神需求,在這一前提下,能夠進行交互的藝術應運而生。人類不再是生硬地單方面接收,而是富有個人情感的交流互動,每個受眾個體的不同都會對信息傳達的這個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造成不同的後果。相比過去,人們更樂意於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他人的感受,展現不同的樣態。
一方面,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更具有客觀上的優勢,另一方面,在主觀層面上受眾也更樂於接觸新媒體。
藝術家在進行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時候可以藉助其信息傳播的優勢,綜合各種渠道,在更多的媒體媒介上進行藝術表達,這種新興的藝術創作形式給人們日新月異的感受。
3 對新媒體藝術未來發展的思考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時代也不斷的推進,當下社會的主要發展特徵之一就是新媒體的崛起。媒體藝術的運用更加廣泛更加專業,新媒體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影響,從事藝術行業應當更加努力學習新的知識以應對不斷快速變化的社會,積極主動對現有的生活進行提升和改變,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新媒體為藝術帶來了全新的科學技術、觀念思想、行為方式,也為藝術帶來了一些弊端,某些藝術的創作逐漸被大眾同化,逐漸變成快餐、簡單、無腦,可供思考的空間越來越少。因為對個性的逐漸倡導,人們對自己的喜惡也愈發明確,在選擇信息的過程中越來越傾向個人口味。如果無法對信息進行有效的辨別,可能在接收的過程中會因為個人的差異選擇更多的垃圾信息,從而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無法收獲有益的資源。
對科學技術的過度依賴也可能導致藝術本質的偏離,從利用客觀事物表達主觀情感進行思考變為單純為表現客觀事物的技術樣態,從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思想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爆炸、各種想法紛至沓來的時代,對與錯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甚至機器也會越來越像人類,在虛擬世界中存在的人與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人可能愈發分離不清。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標准或目的到底是什麼,這又是未來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
4 結語
在這個新媒體藝術不斷發展的時代里,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對審美觀念也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不僅在客觀上要合理運用科學技術,也要在主觀上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從統一、簡單的平面角度變為多樣、復雜的立體角度。在對新媒體藝術不斷開發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這種與新技術相依相生的藝術形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研究新媒體藝術也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進行歸納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