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傳播的真實性

新媒體傳播的真實性

發布時間:2020-10-15 01:58:38

1、紙質媒體比新媒體更有權威性,真實性嗎

傳統媒體是以往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平台價值。這個平台價值,被各種互聯網平台抽空了。

這點很少被人提及,即傳統媒體其實是平台。而不僅僅是產品(一張報紙)。

2、新媒體寫作平台有哪些

1、今日頭條:你關心的,才是頭條。

今日頭條是一款基於數據挖掘的推薦引擎產品,為用戶推薦有價值的、個性化的信息,即受眾感興趣的才是頭條推薦的。

高精準推薦、流量巨大,屬於新聞資訊類寫作平台,娛樂和新聞類的文章比干貨、文藝類更容易獲得高閱讀量;

今日頭條主體用戶為:社會人群。



2、簡書:創作你的創作

簡書,是一個優質的創作社區,是一個將寫作與閱讀整合一起的產品,是一款寫作軟體,是一個閱讀社區;

簡書對文章的原創性極高,是許多出版社和微信百萬大號編輯錄用文章的首要之地。簡書,更利於打造個人品牌;

簡書的主體用戶為:文藝青年和大學生。

3、豆瓣:簡單,尊重個體

豆瓣,是一個集書評、影評、樂評等評論及興趣交友、小組於一體的新型網路社群,豆瓣中的內容、分類、篩選、排序都由用戶產生和決定,豆瓣基本上依靠人際的口碑相傳。

豆瓣的主體用戶為: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



4、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

知乎,是一個真實的網路問答社區,用戶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知乎的優勢在於其回答問題的深度,鏈接的是行業精英,利於專業垂直領域的意見領袖建立個人品牌;

知乎的主體用戶為:IT和文藝青年。



5、領英專欄:在這里,連接世界

領英,是職場人士的在線社交平台,是職場領域最大的社區,平台上用戶更具真實性,或發布招聘信息,或交流行業動態,或應聘工作崗位,或鏈接行業人脈。

領英專欄是邀請制,無法自主申請;

領英的主體用戶為:職場人士。



6、大魚號:一站式創作平台

大魚號,背靠阿里,是阿里文娛體系為內容創作者提供的統一賬號。它實現了阿里文娛體系一點接入,多點分發,多重收益。內容創作者一點接入大魚號,上傳圖文/視頻可被分發到UC、優酷、土豆等,獲得多產品多平台的流量支持。

大魚號的主體用戶:男性青年居多。




7、企鵝媒體平台(企鵝號):讓世界看到你

企鵝媒體平台,背靠騰訊,媒體/自媒體在企鵝媒體平台發布的優質內容,通過手機qq瀏覽器、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新聞插件和手機qq新聞插件進行一鍵分發,實現內容更多更精確的曝光。

企鵝媒體的主體用戶:17-25歲的年輕群體。

8、百家號:從這里影響世界

百家號,背靠百度,作者在百家號發布文章後,將通過手機百度、百度搜索、百度瀏覽器等多種渠道進行分發。

百家號的主體用戶為:社會人群。



9、搜狐號:再小的個體也能打造自己的媒體影響力

搜狐號,背靠搜狐門戶,是搜狐打造的分類內容的入駐、發布和分發全平台,是集中搜狐網、手機搜狐網和搜狐新聞客戶端三端資源大力推廣的平台。

搜狐,是百度的新聞源,在百度的搜索權重佔比高。

搜狐的主體用戶為:社會人群。

3、如何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近年來,隨著中國新聞市場的成熟與活躍,新聞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觀。但與此同時,新聞的真實原則卻受到了嚴峻挑戰。一些捕風捉影、誇大歪曲甚至編造事實的報道也開始頻繁出現。失實報道不僅引發了種種糾紛,也極大地影響了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要想正確行使好記者所肩負的神聖職責,我們又將如何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感受,在這里做一下淺析。
一、 關於新聞的真實性
「新聞的真實性是事實或隨著事實發展的真實,它表現為一個認識過程。事實的發展完結,報道的真實性也才能夠全部展現出來;事實進展到什麼程度,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才可能到達什麼程度」①
在新聞理論界,「真實性」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核心概念,但它同時是一個有爭議的理論問題。一般認為新聞中「真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求新聞中的每一個具體事例(事件)必須合乎客觀事實,二是對每一種大眾傳播來說,要求連續不斷的新聞向人們呈現一幅現實社會的真實圖景,也就是說新聞真實在於不僅僅是客觀事實,它必須是一個價值真實。②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堅持新聞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起碼要求,也是傳媒公信力形成的根本基礎。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第一重要原則,也是新聞工作的基本操作規范。堅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是新聞報道真實可信的保證。
新聞報道要真實,似乎是一件無可爭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實際新聞工作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往往也正在於此。新聞的失實即使是在信息傳播已經如此發達,媒體行業已經如此現代化的今天,仍然是威脅新聞生命的第一殺手。
二、產生新聞失實的原因
新聞事實的本原始終是固有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之所以會成為假新聞,是因為觀照者後期的錯誤失實的價值判斷的手段加工而造成的。同理,能真實正確的反映客觀存在的真新聞的本原也同樣是客觀實在。由此不難看出,真新聞具有真實性;假新聞不具有真實性;真新聞具有客觀實在性。而假新聞同樣也具有客觀實在性,這也是虛假新聞產生的客觀根源。
然而,作為「社會瞭望者」的新聞工作者的使命還不僅僅是保證對一個新聞事件或一則新聞報道所涉及的各個新聞要素的報道要真實,他們還必須承擔向受眾真實反映其生存環境的整體性變化和本質性變化的任務。這是一個更高的工作要求。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受眾關注的新聞報道失實的情況的發生,嚴重地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其主要表現有:
1、新聞工作者缺乏調查研究的作風。2、對材料缺乏認真核實和斟酌。3、偏聽偏信,主觀武斷。4、捕風捉影,道聽途說。5、誇大渲染,牽強附會。
由於客觀環境變化狀態呈現的復雜性,新聞工作者本身的職業能力制約,各種社會因素的復雜作用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堅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對於今天的中國新聞工作者來說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1、傳媒市場化和商業利益的驅使
在社會轉型時期,傳媒業面臨著商業利益的挑戰。傳媒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市場。市場經濟發展是世界新聞事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力。當新聞行業本身還沒有建立成熟完善的行業規范和自律機制,這樣的媒體行業在初次面對市場的殘酷競爭和篩選的時候,為了獲得市場和商業利益,把新聞工作的社會責任拋諸腦後,一味地迎合大眾,取悅大眾,用煽情手法處理新聞、「策劃」新聞,甚至製造假新聞的現象在世界新聞發展歷史過程中也是有前車之鑒的。雖然我國新聞業的「媚俗化」傾向不能和「黃色新聞」完全劃上等號,但是當前一些媒體片面地強調經濟效益,追求轟動效應,大肆渲染「星、腥、性」,盲目追逐報道熱點和炒作新聞的做法是與新聞媒體的社會功能以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背道而馳的。新聞媒體需要競爭,但競爭要符合市場規則和社會規范。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如果盲目地實行經濟效益為先的原則,整個新聞行業最終會被社會淘汰。
2、媒體和記者角色轉型的沖突
我國的新聞媒體在很長的時期內主要被視為黨政機關的一個部門,發揮著宣傳喉舌的職能。這種職能無形中給原本應該是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披上了「權力」的外衣,給一些媒體的記者賦予了「官記者」的地位。同時,我國記者的生存狀況也使得一些記者面對新聞責任與現實生活的權衡時無法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國報紙媒體記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黨報記者,一類是都市報記者。前者在工作必須遵守嚴格的制度規定,而後者在工作中則不得不受到編輯部、廣告商、市場發行的壓力。其實,當新聞記者接受了對方的「贊助費」也就放棄了對它的監督權和批評權。當媒體多次該報道的事實沒有報道,不該報道的事情卻大肆鼓吹炒作的時候,媒體就喪失了在公眾中的公信力。
3、缺乏有效監督執行機制
目前,我國傳媒業不是缺少法規的約束,雖然沒有成文的「新聞法」,但是還是有相關的規定。《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自1991年1月19日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一致討論通過,經過1994年和1997年兩次修改,已成為較詳細完整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條例。但是,在許多編輯和記者的眼中,該《准則》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在這一領域,缺乏有效的執行機制,盡管早在1991年就有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但是一次全國性的調查表明,有近半數的新聞工作不知道它的存在,當然也就談不上遵循它了。一個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機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准則,這是當前我國傳媒界亟需解決的。」⑤
 三、當前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的關鍵
「新聞采編人員要堅持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確保新聞事實准確。要認真核實消息來源,杜絕虛假不實報道。新聞報道在新聞媒體刊發時要實行實名制。新聞采編人員要發揚實事求是、敬業奉獻的精神,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求真務實,努力改進工作作風和文風,不斷創新報道內容、形式和手段,使新聞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⑥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理論要通過實踐來檢驗。」⑦新聞有沒有社會價值,關鍵是看它有沒有真實性,真實是檢驗新聞的主要標准之一。新聞作為反映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工具,是聯系黨和群眾的紐帶和橋梁,所以,必須提倡實事求是的精神。 
 馬克思認為,記者應該極其忠實地報道他所聽到的人民的呼聲,應該「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不是「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這就指出了判斷新聞報道具體事實程度的依據。⑧
維護新聞的真實性,還要清理真實、新聞、政治三者之間關系。
  出於各種狹隘的考慮,傳媒不能真實地報告事實在新形勢下已經成為一種痼疾。胡錦濤同志就這個問題談到:「要堅持講真話、報實情,實事求是地反映情況,堅決反對弄虛作假。要切實改進文風,寫文章、搞報道都要言之有物、生動鮮活、言簡意賅,切忌八股習氣。」⑨
事實是新聞的本質,新聞是事實的報道形式;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按照事實和新聞之間這種嚴格的主次邏輯辦事,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如果顛倒了這種關系,必然會出現報道失真的現象,從而破壞新聞工作的根基。顛倒這種關系,不尊重事實,造成報道失實,就會給黨的新聞事業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有些部門和單位往往事情還沒發生,新聞已出去了;計劃尚未執行,報道說已做了,鬧出笑話甚至政治問題來,這些深刻的教訓我們應該認真汲取並徹底改正,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辦法加以改善:
第一個辦法就是加強自身修養。第二點,強化監管職能,建立媒體信用等級評價機制。第三,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第四個解決辦法就是讓我們堅持走群眾路線,取信於民,加強隊伍的建設。

與新媒體傳播的真實性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