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怎樣看待新媒體時代的記者

怎樣看待新媒體時代的記者

發布時間:2020-10-14 11:08:37

1、如何看待媒體

目前的媒體還不夠公開完善,只要有利益價值就可能有人利用媒體炒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利用網路,招數繁多,對待這些炒作的,只要看看就罷了,只是表演的人演義的節目罷了。

2、如何當好新媒體時代的記者

一是必須以先進技術創新為支撐,緊盯技術前沿,瞄準發展趨勢,不斷以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
從傳播技術角度看,媒體的發展總是與技術的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新興媒體誕生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網路技術和信息內容相互結合與發展的過程。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相互融合,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共同構成核心競爭力。傳統媒體要生存發展,必須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積極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推進新聞生產,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超越,利用微博微信技術拓寬社會化傳播渠道,把當今可用的技術都囊括到我們視野中來,進入到我們的項目設計,把長期積累起來的內容生產優勢、傳播公信力優勢與新興媒體的數字技術、多媒體傳播、多元交互等技術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二是必須以內容建設為根本,進一步增強媒體信息內容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在強調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要始終把內容建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要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傳統媒體在信息採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有著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必須最大限度地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延伸和拓展到新興媒體。要在傳播上注重快捷精簡,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得先機。要在服務上注重分眾化互動化,認真研究用戶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生產特色信息產品,點對點推送到用戶手中,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提高新聞宣傳的實效性。同時,加強媒體與用戶間的互動交流,吸引用戶提供新聞線索、報道素材和意見建議,提高用戶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互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傳播。要在展示上實現多媒體化,以多樣化的展示、多介質的推送,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使我們的新聞報道動起來、活起來。
三是必須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改革步伐,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3、談談你對新媒體的看法?

新媒體的職業發展道路其實並不像它的工作職責和對應的工作內容一樣苦逼,相反,運營的職業發展道路其實非常開闊。新媒體是互聯網工作的一個很好的起點,可以通達很多的領域,新媒體的行當,要具有很強的大局觀,不是人雲亦雲,很多時候你要有前瞻性,對某一熱點,話題,事件要有很強的全盤操控,有時要統一,有時又要各自獨立。

4、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面臨什麼挑戰和機遇 如何應對挑戰 把握機遇

新媒體時代,記者能夠將更多更快的信息傳遞給觀眾,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福音,但與此同時,這對記者的采編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體時代對記者采編工作同樣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記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全民記者」時代新聞傳播的弊端也逐一顯現。這就對新聞專業主義提出了如下的挑戰:

1.信息內容缺乏真實性。

2.信息傳播的功利性目的明顯。

3.信息發布者缺乏自律意識。

「全民記者」時代新聞專業主義發展的機遇:

新聞事件報道更貼近群眾生活。在「全民記者」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社會輿論的主體。所以在總體上看,這樣的新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源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因此這些新聞更貼近群眾生活,這對於新聞專業主義的宗旨——「服務於全體群眾」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為新聞事件增加了報道角度。

「全民記者」時代的新聞活動使得原本以主流專業媒體為主體的新聞生產從組織化轉向社會化,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媒介融合的深入發展。這一時代的到來不僅預示著專業媒體信源結構的改變,甚至逐漸發展成為專業媒體的參照系。「全民記者」不僅能夠補充與平衡專業媒體提供的信息和評論,甚至能夠通過自身的真實體驗和親眼所見放大或者削弱某些媒體的報道效果,從而影響專業媒體的傳播力,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方向。

3.促使輿論監督的作用充分發揮。

由於在「全民記者」時代,「記者」分布范圍遍布社會各個階層,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不易被發現的信息可能會通過無處不在的「記者」被廣泛知曉。尤其是對於政府官員、公眾人物,無處不在的「記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監督。對於有悖於道德甚至違反法律的行為,這些「記者」們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這符合了新聞專業主義所要求的新聞業是一種自治的體系,它必須對政府、政黨以及政客採取一種獨立的和批判的態度。

5、如何理解新媒體環境下對記者的要求

1,要求鑒別信息的能力要不斷提高。新媒體環境的開放性導致信息的魚龍混雜。
2,要求新聞傳播業務能力不斷提高。新的媒體形式,新的傳播技術都要求記者去適應。
3,新媒體環境下,舊的傳播理念受到沖擊,新的傳播理念不斷涌現,要求記者在理念上要跟上時代。

與怎樣看待新媒體時代的記者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