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用聯系觀點,分析人民日報新媒體是如何打造時光博物館的?
1.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看到5G技術與周圍事物的聯系,
2、事物的聯系具有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臆造聯系。
3、事物的聯系具有多樣性,要求我們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抓住機遇,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
4.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5、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會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部分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6、堅持系統優化方法
具體請結合材料
總結不易 望採納!
2、人民日報新媒體將在北京三里屯推出時光博物館,如果可以你想把什麼東西放到時光博物館裡面?
讓我去珍藏的話,我感覺需要把自己的記憶珍藏在裡面,真的怕有一天自己老了會忘記那些過去,忘記過去的酸甜苦辣,到時候完全可以拿出來自己去看一下。
3、博物館光影藝術家在國內有哪些人比較知名?新媒體方面比較牛一點的?
成都的麓湖生態藝術館就是光影藝術和新媒體方面做的很牛的項目,我去看過,印象挺深,與人之間有很強的互動,好像是楊毅斌設計的,挺有想法的設計師。是麓湖地產的企業博物館,現在企業博物館越來越多了,特別是房地產,打文化牌,設計一個博物館B格就上去了。
4、互聯網如何改變博物館?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的博物館吸引了越來越多核心觀眾以外的群體,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手段找到新的觀眾。例如博物館將藏品數字化,為展覽增添多媒體元素,讓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故宮博物院正順應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將數字技術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藉助互聯網和新技術平台,把故宮廣博的文化資源分享給社會公眾。
去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故宮博物院發布第九款應用「故宮社區」,首次提出了社區化概念,這是新媒體互動性產品的又一次有益嘗試。經過3年努力,故宮博物院已建成「數字故宮社區」。其中「數字故宮」在線項目,包括全景故宮、故宮出品系列APP,以及數字展廳里分享的古建築修繕、藏品保護、科學研究、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而數字博物館更是將智慧旅遊與文物展示相結合,為廣大觀眾呈現出一個更豐富、多元、精彩的「數字故宮」。
2016年,在第四屆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上,「故宮出品系列APP+V故宮」榮獲首屆數字遺產最佳實踐案例大賽最高獎——最佳實踐獎。實踐證明,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只要認真研究網路受眾的心理特徵和興趣特點,找到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就可以把「陽春白雪」的內容變得「喜聞樂見」。 來源:人民日報
5、為什麼年輕人正在成為博物館的主要觀眾
原文在這里
我有限的記憶里,第一次參觀博物館的經歷絕對稱不上愉快:那是一次小學組織的 " 愛國主義教育 " 集體活動,不知道是因為老師 " 不準喧嘩打鬧 " 的訓誡還是那個高大、昏暗建築物里散發出的令人惶恐的氣味,一群混世魔王般的小孩只敢排著隊,默讀著指示上難懂的字句,悄悄地走過貨架一般的展櫃。走著走著,遠處傳來女孩兒們的尖叫和大人的訓斥 —— 當我們參觀到那裡時才發現,眼前是泡在匣子里的烈士人頭。
而現在,博物館在我腦海里挺 cult 的形象早已被擁擠的場景代替。在見識過蘇州博物館整條街呈貪吃蛇狀的排隊觀眾時,2011 年這條 "湖北博物館排長隊免費參觀" 的報道看起來也太大驚小怪了;當我還在為國家博物館去年的中法建交 50 周年特展上長槍短炮的觀眾們為搶占拍攝雷諾阿名畫的最佳位置時劍拔弩張的樣子感到震驚時,今年故宮博物院的 " 石渠寶笈 ",一個不允許拍照的特展就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分享全程攻略的、表示 " 排隊排到腿腫但看到清明上河圖的一瞬間幸福感滿滿!" 的,甚至還出現了 " 故宮跑 " 一詞,專門用來形容為了觀眾為搶占排隊先機,一路從午門狂奔到武英殿的情形。
盡管在不少人的眼裡, " 博物 " 、" 文物 " 、" 歷史 " 依然是盤著手串、守在家裡看鑒寶節目的中年人專屬名詞,可無論從朋友圈的照片還是實打實的數據來看, " 去博物館 " 這事的確已經成了 " 青年文化 " —— 根據 2009 年韓愛霞發布的論文《我國博物館旅遊創新開發模式研究》中的調查數據顯示,隨著博物館觀眾的增多(僅 2014 年全國博物館觀眾已達到 8.3 億人次,2013 年的數據是 6 億),博物館觀眾也越來越年輕了:18 至 30 歲的觀眾佔了全體觀眾的 83%;青年學生越發成為博物館觀眾的主體。在全體觀眾中,有 51% 是學生。
***
除了那些本身對歷史就有喜好的人外,很多人去博物館的一大原因,是因為這種深入探索至少會讓你看起來像個深刻的人。隨著不少博物館的職能從 " 反正這些東西是搞研究用的你們愛看不看 " 轉變為 " 這個展覽可能會對你有啟發 ", 更用心的展品陳列、更美觀的布展、更符合年輕人需求的解說詞,甚至僅僅是個便捷的語音導覽器,都會讓年輕人覺得:嗯,這地兒適合我。
博物館與旅遊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 " 趁著年輕到這個世界去看看 " 變為實際時,路上的他們在宣傳著 " 深度旅行 " 的指南影響下,想看到的世界可要比旅遊景點們深太多了。所謂 " 深度、有文化內涵 " 的旅行,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也就是逛逛當地的博物館 —— 那裡是你能最快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風土、甚至文化事業發展水平的地方。
就這樣,一個個吵著要看世界的孩子們紛紛變成了 " 博物館控 "。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會在聊天時告訴你:" 無論去哪兒,當地的博物館必須得去。" 甚至還會因為感興趣的博物館而去規劃一次旅行。而另一方面," 博物館愛好者 " 的身份也許會讓你在社交網路上更受歡迎 —— 在一個同城博物館愛好者的 QQ 群里,一個叫哲璨的 " 博物館愛好者 " 就這么跟我說: " 其實一開始就是裝 X 去的,拍了些覺得還不錯的照片,加了些自己的感受發到朋友圈裡,結果那天收到了不少 『沒想到你這么有思想』 或者 『生活真充實』 的贊揚。結果後來再去,就是真的喜歡上博物館了。"
圖片來源
和許多新興的生活方式一樣,新媒體在 " 去博物館 " 這件事上發揮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夠了!朕想靜靜》、《朕生平不負人——雍正帝與年羹堯相愛相殺的郎舅故事》、《從前有個皇帝他不好好讀書,然後他就死了》…... 這些看上去經常會出現在你朋友圈的文章,的的確確來自故官文化服務中心的微信平台 " 故宮淘寶 " 。而且會讓戰戰兢兢在微博上打軟廣的段子手們自愧不如的是,這些其實在為故宮的文化創意商品打廣告的 " 硬廣 " 們每一篇都有十萬以上的閱讀量。
在界面新聞對 @故宮淘寶 的 采訪 中," 主頁君 " 表示:" 換個方法講故事,其實也是大勢所趨。我們現在的文章,雖然形式上更時尚,但內容上絲毫不敢有半點敷衍。發布出來的微信專題,看上去像段子,實際上是以正史為依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對故宮文化中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產生興趣,從而吸引他們了解傳統文化、歷史知識。"
在看上去很繁榮的 " 新媒體時代 " 中,努力與年輕人互動的博物館遠不止故宮博物院一個 —— " 賣萌文物大賞 " 、 " 每日知識競猜 " 、借熱門話題營銷,或是直接佔領年輕人的手機 —— 一位以博物館文物為拍攝題材的攝影師 @動脈影 在跟我談到他為武漢市博物館的 app 進行圖片拍攝的故事時說:" 聯繫上我時,他們強調,不想只做那種臉譜化的文物圖 —— 要有藝術感的、圖錄上看不到的那種。合作很順利,因為他們的想法也很符合我的審美。"
除了社交媒體上的滿足感和花樣百出的官方宣傳," 儀式感 " 也是年輕人去博物館的一大因素 —— 無論是決定吃煲仔飯而不是米線,還是聽起來高深不少的 " 耕讀 " 、 " 琴鶴 " ,只要不是滿足最基本生理需求的事,即使聽起來再沒用也是儀式感。而我們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正是建立在這些看似沒用的事上面。
" 今年的講解任務就完成了," 國博的講解志願者嘭嘭剛剛在觀眾的簇擁中,講解完了一場佛像造像展。在國家博物館還叫中國歷史博物館時,她就已是第一批志願者,今年是她作為義務講解員的第十二年。我一邊在國博的長廊里跟嘭嘭閑逛,一邊聽她講作為志願者的經歷:從一開始痛苦的 " 背講解詞 " 階段,到為了解決自己和觀眾的困惑查閱大量專業書籍,從唐宋器物到對青銅器的迷戀。
" 很多文物現在每次去看感覺就像老朋友一樣 —— 從一開始見面,到了解它的過去,再到想像它被製造出來時的場景 ..…. 就這樣看了它十年,而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的我,面對著它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 未來還會一直當志願者嗎?" " 直到我走不動道吧。" 做一個講解志願者,已經是本職為互聯網公司員工的嘭嘭生活中似乎無法缺少的一部分。
而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早起、排隊的所帶來的 " 儀式感 " 也已成為了展覽體驗中重要的一部分。 " 看展前,一看有清明上河圖就知道肯定得排隊,提前預約了門票,定了六個鬧鍾後早上七點多到了午門," 來自 " 博物館掃盪組 " 的成員小白告訴我。" 博物館員工給了我一個牌,上面寫著 782 號 —— 你能想像么,有 781 個人比我去得更早。八點半進宮排隊,盯著前面的指示牌從 『預計還有五小時』 到 『還有一小時』,期間完全不敢喝水,下午兩點多才進了武英殿。看完展已經快閉館了。特別特別難忘的一次體驗。"
" 那,當你看到清明上河圖真跡的時候有什麼感受嗎?" 我問。
" 太美了但 ...... 憋一天了,滿腦子都是想沖出去上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