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何短視頻不封殺那些賣弄風騷的女人,不該為正能量讓路嗎?
因為很多平台就是以這樣的賣點來吸引流量啊。
2、在短視頻平台說陰謀論會違法嗎?
不管違不違法,首先不要宣傳陰謀,因為搞陰謀的人是不受人歡迎的。你要知道陰謀兩個字算是貶義詞,也就是壞的詞語。所以還是陽光心態的做吧。
3、想發個惡搞嚇人短視頻,嚇唬微信友,她說她承受力很強,我想試試。最好那種前半段很平淡。突然一下轉畫面
別這樣吧,很容易造成心理陰影的,而且有可能嚇死人,如果被嚇的是我,我會一輩子恨你的。而且可能她就那麼說說,你沒必要為了試一試她承受能力把自己搭進去吧。
4、你最討厭短視頻的什麼梗?
隨著疫情的發展,很多人都被迫的宅在家裡。然後也不能出去,那麼他們通常會在家做什麼呢?有的人就會在家裡睡懶覺,啊,有的人就會去拍一些短視頻,但是他們的視頻質量都並不是那麼的好,而且有些梗也讓人不喜。那麼你最討厭短視頻哪些梗呢?我最討厭有關於這三方面內容的短視頻的梗。一:關於妻子大變樣的視頻,這樣的梗也讓人不喜歡。
短視頻裡面其實很多人拍家庭感情生活。有很多的人會拍自己老婆前後對比的照片,然後做成一個視頻。就是結婚前是校花的模樣,結婚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尤其是因為生孩子,導致自己的身材發胖。然後她的老公會通過一些社交平台發布出來,他也許會說這是很搞笑的,這也是一個很好玩的梗,但是我覺得,這是不尊重自己的老婆,以及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婆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還不是因為為你生兒育女,導致自己的身材大變樣。這種梗一點都不好笑。
二:以惡作劇為樂的短視頻,會讓人很討厭。
由於視頻千花百樣,很多人會想方設法讓別人觀看自己的視頻。那麼這個視頻就應該有賣點了。很多人就會以惡作劇為樂,做一些惡作劇搞笑視頻,但是我覺得這種短視頻的梗並不好笑,而且具有不良的教育意義,因為小朋友看了之後,有可能也會模仿。比如,在人一杯牛奶裡面放了很多的鹽,人喝了之後非常痛苦的模樣,人們會通過視頻把這一瞬間記錄下來。看似很搞笑,實則一點也不好,既浪費了食物,又沒有教育意義。三:以胡亂改造別人作品為樂的梗的短視頻,以此引出的梗真的很討厭。
很多原創視頻是非常優美的,有的人卻偏偏要特立獨行,把人家的原創視頻改的一塌糊塗,還以此為樂,侵犯了別人的原創權。有時候配上一些非常不好的網路流行詞。這些梗我實在是欣賞不來。
總而言之,雖然網路是很自由的,每個人可以自由發言,是由拍攝短視頻,但是你拍攝短視頻的梗一定要有水平,有文化,不然很容易遭到別人的討厭。
5、短視頻為何會為食品安全謠言提供寄生土壤?
木耳有風險,食用當慎重?近日,以「黑木耳生長過程竟然全程打農葯」為內容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農民打扮在給木耳打農葯的男子聲稱,種植過程要打好幾種葯,包括除草劑、殺蟲劑和激素。但這很快遭到專業「打臉」:中國食用菌協會作出聲明,指出眾多與常識不符的疑點,並稱該視頻拍攝單位、時間及地點不明,擺拍特徵明顯,具有明顯動機不良和惡意抹黑的意圖。
在地栽模式下對少量雜草「多此一舉」地噴除草劑,冒著導致畸形木耳的風險,「反常識」地在正出耳的菌袋上灑農葯而不是通過暴曬防蟲害,這些嚴重背離黑木耳常規栽培管理技術和田間管理常識的情節,讓黑木耳狂打農葯的視頻可信度極低。
用「竟然」等聳人聽聞式詞語,讓男子裝成農民現身說法,看似「有視頻有真相」……不得不說,「黑木耳狂打農葯」跟此前很多涉及食品安全的謠言如出一轍:長期以來,許多造謠者將食品安全視作「重點開發區域」,散播「西瓜甜是因為打了甜蜜素」「頂花帶刺的黃瓜和彎黃瓜不能吃」「吃小龍蝦會得哈夫病導致『醬油尿』無法醫治」等。有媒體總結「2017年十大謠言」,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最多。
從謠言共有特徵看,它們多用煽動性詞語,如「緊急」「震驚」「竟然」;也善於以誇張詞語渲染行為惡劣、後果嚴重,刺激公眾潛在敏感點,包括貼「致癌」「有毒」之類的標簽,或更具象化地點出「全程打農葯」;還有的打著「善意提醒」的旗號騙人,打著科普名義反科學,動輒托「知情者」之口,稱「權威人士透露」「親歷者揭露」……
在短視頻時代,這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謠言還出現了很多新特點:呈現方式視覺化,傳播路徑社交化。早些年,有電視台曾製造「紙餡包子」的假新聞,引發軒然大波。如今,短視頻平台蔚然興起,內容審核門檻參差不齊,很多人基於流量導向又如法炮製出類似「紙餡包子」式的視頻,像螃蟹注膠、面條燃燒、塑料紫菜、蜜桃噴避孕葯等,都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視頻面目出現,比純文字謠言更具蠱惑力。當然,關於食品安全的內幕帖和陰謀論,向來自帶易傳播體質:它迎合了公眾「負面想像偏好」,再加上信息不對稱、認知門檻高,也導致很多人看到「致命」「有毒」等字眼就已如驚弓之鳥。
時下,視頻以其更高信服力和「信息繭房」特徵,既厚植謠言寄生土壤,讓謠言在小圈子裡內銷,還讓辟謠遭遇「逆火效應」反噬——辟謠說法反被視作謠言,造成辟謠效果大打折扣,更容易引發公眾恐慌,也更低成本地重創某些企業或產業。有媒體報道,「蛆橘事件」導致全國柑橘嚴重滯銷,皮革奶粉傳言重創國產乳製品。「黑木耳狂打農葯」也會誤導消費者,進而導致菌農菇農被殃及。
對於這類謠言在短視頻還魂,顯然有必要加以遏制。有學者提出「三法則」:謠言止於「知」,即滿足公眾知情權;謠言止於「制」,即完善治理謠言的法律制度;謠言止於「治」,即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
針對那些製造、傳播涉食品安全謠言者,當秉持露頭即打的原則,該依法處理的絕不姑息;對應的科普辟謠機制也要跟上節奏,不只是藉助新媒體渠道和短視頻形式,還應「向演算法等技術要辟謠的觸達率」,讓辟謠的聲音精準覆蓋謠言傳播管道和抵達人群,讓科學話語的「說服力+傳播力」對沖謠言的蠱惑力。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6、抖音等短視頻軟體是否正在摧毀年輕人的價值觀?
抖音不是在摧毀,抖音只是在迎合。它不僅僅是在迎合女性,它是迎合人性。
人性本來就是貪婪、好色、懶惰、膚淺、愚蠢……
而學習、努力、自律是對慾望的剋制,是辛苦的,反人性,是只有少數人通過學習自律,慢慢克服和擺脫自己人性的弱點,也只有少人是清醒的。
7、我有一個朋友本來是搞微商的 為什麼短短的幾天去搞短視頻?
你的朋友是搞微商的
短短幾天去搞短視頻
或許是
為了吸引更多買家
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