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舉例說明什麼是新媒體文學?
工作會上有明確的指示:不同於傳統的紙質、電視媒體的文學表達方式的文學表現形式,是新媒體文學。比如手機端的微信微博、網路小說文學等。
2、漢語言文學(新媒體方向)就業方向
新聞記者
廣告設計
音像傳媒
台詞策劃
角本潤色
學富五車
廣博見聞
成功就業
3、為什麼現在好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少?
想必大家都知道魯迅,老舍,巴金等著名文學家,卻很少聽說現代有哪些很出名的文學大師,也很少聽說有哪些文學作品文明中外,即便有,也是很少,這么多年也就只有莫言老師唯一一個人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現在的人為什麼寫不出好的作品?我認為這或許是因為這幾個原因吧。首先,最重要的一點,職業寫文學作品,估計很難有收益,或許連生計都滿足不了。另外,文學作品或許不再受到大眾的追捧,大家閑暇的時候,我沒見過有哪個人端著一本文學作品閱讀!在一點,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更多新媒體文學的出現,使得舊形式的文學文化顯得冷門。還有一點,文學作品的內容大都內含深意,很多人讀了以後並不一定能夠領悟其中的深意,從而無法領會到文學作品的魅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作家都在轉行作網路小說作家,自媒體等,大眾更願意看一些網路小說,漫畫,心靈雞湯之類的作品,不得不說,這些作品也讓大眾心靈上得到滿足,甚至有些雞湯也能升華一個人的靈魂,我不否認,很多小說也好,雞湯也好,確實很有價值!不過也有很多內容不切實際,不符合現實,甚至是誤導大家。由於網路的自由,很多寫作者不切實際,不負責任,異想天開,天馬行空的亂寫文章,由於互聯網的傳播性極強,導致很多的讀者信以為真,造成了很難糾正的錯誤!在這里我也希望,所有的網路作家,寫手,為自己的文章,作品負責!
我不知道,現在這種文學作品內容形式的不同,是一種進化,還是一種泯滅!但至少,人們喜歡!或許是是新時代,新媒體,新文化形式的一種展現吧!
4、文學在網路與新媒體時代其傳播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自媒體還是企鵝號待遇好,企鵝號聯動騰訊微視將在線直播和短視頻電商納入春風計劃,一方面鼓勵擁有10000+粉絲的賬號申請內測直播能力,直播打賞收入實行100%分成;另一方面面向短視頻電商放出10億流量扶持、開店零成本
5、新媒體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有了解的嗎?
這是百度百科的解釋,希望能幫到你:
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是基於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形態對新聞傳播行業及整個社會的的巨大推動,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所需,順應移動互聯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而產生的新聞傳播類新專業。該專業是對2011年開始招生的新媒體與信息網路專業進一步發展。
2012年教育部開始組織該專業申報工作。2013年首次批復28所高校招生,2014年批復20所高校招生,2015年批復29所高校招生[1],2016年批復47所高校招生[2],2017年批復36所高校招生,2018年批復37所高校招生,2019年批復34所高校招生。
該專業文理兼收,畢業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發展前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各級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傳媒集團等國有新聞單位、網路媒體、各級企事業的信息化管理宣傳部門、文化傳播公司、廣告公司、各企業的新媒體部門等。
通過系統學習畢業後能在各級黨政機關、部隊、院校、企業等從事網路新聞宣傳與媒介傳播優化等工作,在各級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及其網路平台、大中型網路媒體等從事媒介內容生產與媒介經營管理等工作。
目前來看,新媒體行業的發展非常好,新媒體運營等崗位的薪資也是不錯的,主要集中在深圳,北京等城市。
6、網路時代給文學帶來哪些改變
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湯奇雲認為,傳統的書信體、日記體、筆記體小說在網路文學里逐漸消失了,這是由於人們在新技術和新媒體的日常交往環境中沒有了寫書信、記筆記、記日記的習慣。此外,傳統寫作類似大面積的肖像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等也基本上在網路寫作中消失。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認為,新媒體、新技術正改變作者封閉的自我表達的寫作方式,迫使作者重新思考和讀者的關系,思考自我和他人的關系,以及自我如何被別人分享、消費。和購買圖書不同,閱讀網路文學不是一次性完全消費,作者必須充分考慮受眾的心態,更加強調自我和他人的共享。「新媒介和新技術的出現可能把文學寫作更內在的東西帶出來。看起來是外面的傳播方式、發展形態被改變了,追問下去,就可能是寫作方式被改變了,寫作目的被改變了……從這個角度上講,新媒介和新技術改變了『五四』以來文學寫作的單一模式。」謝有順說。 胡野秋認為這種文學創作方式的改變有可能最終破壞文學的魅力:「文學以文字作為呈現方式,新媒體提供的主要是屏上閱讀的方式,這會使人的思維扁平化和簡單化,把文字的縱深感消解掉。這會對文學的生產方式帶來一定的破壞力,而這種破壞力是需要警惕的。」 邱華棟則對「新文學」的提法持保留意見。他說,十幾年前剛有網路文學概念時,他期望網路文學能承擔社會責任,但現在看來,不過是「新媒體舊文學」。 網路文學應提升關注層面 網路文學的工業化特點對培養文學土壤的影響已經被廣東社科院文學所所長鍾曉毅察覺:「有一句玩笑話說,在你的電腦對面可能坐著一隻狗在敲鍵盤。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文學的特色應該體現在什麼地方?在網路文學盛行的今天,每個城市的文學精神和文學特性在哪裡?」 「毫無疑問,網路寫作讓作家的創作狀態空前自由,因此我們有理由期待會出現一些思想新銳、話題深遠、語言活潑的大氣之作。」張勝友則對網路文學充滿了期待,他舉例說他曾守在電腦前等待慕容雪村的網路長篇小說《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的更新。他思考過能否出版這部小說,但書中過多的性描寫使得傳統途徑這條道路被堵塞了。他風趣地說:「如果刪掉那些性描寫,這書就沒意思了。」 也正因如此,網路文學的話題選擇、寫作方式等都在文學界引起大量爭議,由此帶來的大量非文學的作品也一度受到抨擊。「不管社會怎麼變化,文學終究是文學。文學的尊嚴與高貴就在於要永遠密切地闡述社會生活的紛紜復雜,深刻地揭示人的命運和人性的本質。」曾創作《歷史的抉擇》、《風帆起珠江》等政論片的張勝友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紛繁與困難交織,問題與希望糾結,既是驚心動魄的社會轉型,又有紛紜復雜的社會矛盾。這可能是要出大作品、出大作家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