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對新聞傳播的消極影響

新媒體對新聞傳播的消極影響

發布時間:2020-10-04 14:21:06

1、新媒體的發展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
有利於新聞聯播的
擴大傳播領域

2、舉例說明新媒體給傳媒業帶來哪些沖擊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製作成本造成挑戰。」張毓強還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威力」。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完全不可能。

3、新媒體傳播的概括及其利弊

新媒體好像主要是網路傳媒、新聞電視傳媒,等等吧。
利嘛,大家都有感觸的。在這個信息發展的社會,網路的普及。讓所有可以相互共享很多各個方面的信息。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是可以有好多隻是可以得到拓寬的。像新聞電視傳媒,我們可以坐在家裡走遍全世界,領略各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新聞聯播,我們可以專注到世界各國的情況,和一些國情等等。也增強了我們的國家凝聚力。像一些廣告的播出。可以讓我們對一些產品的有點好處進行了解。當然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銷售的增長。
弊吧。像網路。我們們都說網路是雙刃劍。裡面的東西一哄而來,很多時候我們都來不及看清她的好壞,或者說對我們是否真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反而更多是我們在浪費精力。甚至像很多青少年都不能正確使用電腦,用於玩游戲甚至沉迷。

4、新媒體的發展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需求分析主要內容和意義

影響
不同的社會時代
會對媒體提出新要求

5、新聞傳播對新媒體有哪些影響

1、新媒體相對新聞傳播來說,
2、的確方便快捷,內容也更加的豐富,
3、同時增加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

6、新技術與新媒體的出現對新聞事業的影響

首先是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特點分析
其次是對傳統條件下的新聞事業所具有的局限有什麼促進,這種促進帶來的正反兩面的影響是什麼
短期內的影響,長期內的影響,對新聞事業報道的客體的影響 已經對新聞媒體本身的影響。

例如網路的出現,信息量大,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相對自由的選擇所想要看的內容,這些特點都極大的區別與傳統的媒體的被動與弱勢地位,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變成了人們來選擇閱讀的內容。

第一,突破了原有的限制,更加具有時效性,更加廣泛的傳播,不受時間空間約束;
第二,傳播的主題從傳統的大的新聞機構和有話語權的名人,變成了每個人都有話語權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各類新聞內容的分析和對比,必須更有吸引力和駭人聽聞才能獲取眼球。
第三,大量的冗餘和無序信息和行為的出現,一夜爆紅的等,網路監管和新聞自由等等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東西。
第四,傳統媒體的地位受到嚴重削弱,平面媒體顯然頂不住新技術的攻勢,傳統媒體何去何從,新媒體是不是不可戰勝。

總的來說,新的技術迫使新聞機構更加註重受眾的需求,從收視率到點擊率,人們從被動的選擇到主動的挑選,更大的選擇空間,迫使新聞媒體必須更貼近社會的熱點和關注點。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更會期待更多的信息;
同時新的技術也使得更多的人獲取了話語權,從單純的受眾成為了一個傳播者的角色,每個人都可以說話,這在傳統媒體時代是不可能的,而那些草根也能通過新技術成為明星。這一點是傳統媒體把持者所不能控制的。

7、談談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信息傳播得更快了,事實揭發的更多了,引發人們的更多思考。

8、新聞傳播對社會的影響?

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大眾傳播媒介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向來互相影響。舉凡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遷,都會引起傳媒的調整與變化;反之,大眾傳媒對社會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培養大眾的欣賞趣味、引導輿論及推動社會邁向文明等。

一、前賢對傳媒功能的認知

中國報人對媒體社會功能與責任的認知,確切說來始於清末及民國初期,這種認識的產生,大抵有兩個原因:一是出於知識階層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憂國憂民情懷;另一是對報刊巨大社會影響力的真實體驗。

1909年,彭翼仲在他創辦的《京話日報》上,發表了《論報館的好處》。該文用民間唱詞的形式指出了報紙「開化新風」、「益民智」、「增學問」等教育功能,「廣言路」、「達下情」、「直言諫」、「登貪官言污吏」等輿論功能,「知兵工礦政」、「國家事」的傳播功能,是「對改良派報刊思想的一種概括」。〔1〕

中國早期傑出報人,《大公報》創辦者英斂之在一篇題為《說報》的文章中,從另一個角度指出現代報紙具有七個特徵,同時也闡明了現代報紙的社會功能:

1. 現代報紙不同於「史記百家」。史記百家所載皆前代之遺聞,以往之故事,且篇幅浩繁,文辭高古,非文人學士不能遍觀。而「報紙則文酌今古之宜,賞為雅俗所共,淺深各隨乎所見,耳目總覺其常新」。
2. 現代報紙不同於「宮門轅門之抄」和「京報官報」。宮門抄之類只行於仕宦,不及於閭中,而「報紙則合朝野而編摩,極體制之美善,上自公卿,下至士庶,皆可足不出戶而識天下之事」。
3. 現代報紙不同於見諫采風。過去依靠見諫采風溝通上下,聯系朝野,而「報紙首列論說,務使博聞,雖公局外之閑談,要在集思而廣益,但使民間疾苦達諸長吏庭除」。
4. 現代報紙不同於一地之記載。一地之記載,地理有限,包涵有度。而「報紙則采錄東西洋,甄記及南北極,無遠弗屆,有聞必傳詎憂一物不知。」
5. 現代報紙不同於「志怪之書」和「稗局小說」。志怪之書和稗局小說顧事或荒誕無稽,文或典深難讀,而「報紙則明白易曉,真實不浮,事必簡而能 ,文亦質而不俚。」
6. 現代報紙不同於一般傳媒。一般傳媒記載受到內容局限,包涵不足。而「報紙則大而國家政令之因革,遠而人情風土之異同,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買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驚愕可喜之事,凡是新人聽聞者,無不具於尺幅。」
7. 現代報紙不同於傳統傳媒。傳統傳媒不作行情,不登廣告,而報紙「登載買賣之行情」,「記輪船之進出」,「行號廣登告白」,「電傳緊要新聞」。〔2〕

英斂之這一理念明確地體現在《大公報》的新聞實踐當中。該報在評說國事的同時,輔以大量新聞報道批判為實證。他在《大公報出版弁言》中強調:「本報但循泰西報紙公例,知無不言。以大公之心,發折衷之論;獻可替否,揚正抑邪,非以挾私挾嫌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計。」〔3〕在《說國家思想》中,他把報紙的兩大責任定義為「國民之向導」和「政府之監督」。

在俄國,作為布爾什維克《火星報》的創辦者之一,列寧提出了一套關於報刊作用的理論。1901年,《火星報》第4號以大字報標題刊登了列寧撰寫的《從何著手》一文,其中有一節被前蘇聯奉為經典,相當於《憲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國享有的地位。這段話是:

報紙的作用並不限於傳播思想、進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軍。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者和集體的鼓動者,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就後者來說,可以把報紙比作腳手架,它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築物周圍,顯示出建築物的輪廓,便利各個建築工人之間的來往,幫助他們分配工作和觀察有組織的勞動所獲得的總成績。依靠報紙或與報紙聯系自然而然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組織,這種組織不僅從事地方工作,而且從事經常的共同的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員密切注視政治事件,考慮這些事件的意義和它們對各個不同居民階層的影響,擬定革命黨影響這些事件的適當措施。

列寧認為報紙的集體宣傳、鼓動、組織三大作用是一致的。而施拉姆對大眾傳播的基本功能則有如下歸納:

1. 守望的功能:從古老的原始社會開始,各部落就分派有值勤的「守望人」,他們幫助族人守望著地平線,一旦發現異常狀況,立刻鳴鼓警示族人武裝起來,群起對抗。在當今社會,媒體扮演的角色就如「鳴鼓的守望人」。它的任務是多元的,不是被動消極地告訴你敵之既來,更應進一步正確地反映現實環境,用正確而公平的手法揭示宇宙真相,以達到「守望」的功能。
2. 會議的功能:當生活群體面臨某種困境時,人們會通過親族的商議或村民的會議達致共同的協議。現今大眾媒體取代了這方面的功能,幫助人類將自身的反應與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挑戰與機會結合起來,並調和各種不同意見,使人們能夠採取一致的行動。
3. 教化的功能:在未開化時期,個人一生的言行舉止都為父母及周圍人所影響。散居的農業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亦不如今日之深;文字的發明、簡冊的流傳與學校的設立使教育文化逐漸有了完整的體系。而大眾媒介在教化方面的影響不僅廣泛,而且深入人心。城鄉的差距縮小,人際間的距離隔閡逐漸消除,群眾的知識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大眾媒介對教育文化的發展居功甚偉。
4. 娛樂的功能:娛樂對人類來說一如衣食住行,不可或缺;原始社會也有豐年慶典與迎神賓會,因此不能只強調教化功能的重要,而抹殺娛樂所應佔有的份量,我們甚至可以武斷地說,娛樂功能至少與教化功能等量,尤其是電視的娛樂功能。在調劑緊張生活方面,大眾媒介責無旁貸。
5. 商業的功能:早期農業社會有固定的巿集,而今人際關系日趨復雜,巿場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地方。要促進財物流暢無阻,讓顧客與廠商之間的供求能夠達成,以確保經濟制度的健全,這些艱巨的任務,便由大眾媒介來肩負。〔4〕

施拉姆所概括關於守望、會議、教化、娛樂和商業等大眾傳播的基本功能,充分體現於現代社會中,而且功能在不斷的增強。當今社會的大眾傳播主要涵蓋了文化傳播、環境監視、社會調節和娛樂共享的作用,這些作用進而輻射到社會制度的變革、社會組織的構成與社會經濟的運行等方面。

二、當今媒體功能的體現

首先,文化傳播的功能是指大眾傳播對文化的傳承,它體現了大眾傳播延續社會傳統、傳播社會經驗和知識的教育功能。在我國,一些電視台開設有專門的教育頻道,不少電視頻道播放文化專題節目,宣揚文化意識,傳承華夏文明;在西方國家,政府和民間都極其重視利用大眾傳播來開發兒童智力和發展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等,英國「空中大學」(Open University)的成功,就是利用廣播、電視普及教育的典範。

此外,大眾傳播還持續提供大量有關社會事件的報道。這一傳播活動發揮了大眾傳媒最重要的一項功能:向大眾傳遞有關周遭環境的信息流通、交通運輸、文化消息、經濟行情,以及各種即將到來或已經發生的災害、威脅等信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新聞與信息的大量流通,就凸顯了大眾傳播「環境監視」的功能。

大眾傳播對社會有機體具有調節作用,能夠幫助人們宣洩不滿情緒,使他們一時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因此,被形象地喻為「社會的排氣閥」。西方國家非常善於運用大眾傳媒的「排氣」功能,來進行社會的調節,以維護社會穩定。

娛樂功能是當今大眾傳播極為顯著的一個作用,也是大眾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大眾文化是指大眾共享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並且成為一種具有持續性、穩定性和趨同性的群體行為。大眾文化利用大眾傳播進行擴散,它具有明顯的娛樂性、消遣性和商業性特徵。作為一般民眾都接受的文化,它與大眾傳播技術——廣播、電視、書刊以及視聽等科技的進步密不可分。作為培養大眾文化的「搖籃」,大眾傳播媒介自身的發展為大眾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往積極方面看,大眾傳播媒介促進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相互理解,使社會成員的心理趨向於從眾性,這正是構成大眾文化傳播的社會意識基礎。

大眾傳媒具有的監測環境、協調關系和傳承文化等幾項功能,對於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由於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在現代社會占首要位置,任何個人和社會組織都有獲得各種信息的需要,並根據這種信息調整相應的行為。因此,大眾傳媒對於社會經濟的促進功能表現為收集和發布信息,引導生產和消費。例如報紙有經濟版,電台有經濟台,電視台也有專門的經濟頻道和財經節目。

三、媒體多元化功能的互補

信息社會,媒介多元化業已形成。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之後又出現了「第四媒體」(國際互聯網)。新興媒體的蓬勃發展,不斷為公眾提供更廣泛的信息。多種媒體各施所長,實現功能互補,共同發展。

報紙與時事雜志,因以文字做記錄,發布新聞的時效跟電子媒體相比,當然難以望其項背。但是,報紙除了簡單記錄新聞事件,還可以深入地作出詳盡的分析與查證,這一點是電子媒體無法比擬的。攝錄機的使用固然可以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傳播元素,但它的出現也會使新聞事件的報道對象產生戒心,難以獲得深層次和有價值的信息。美國《華盛頓郵報》的驚世之作、導致尼克遜總統下台的「水門事件」,就是電子媒體無法達至的深度報道的佐證。

《紐約時報》享有盛譽的報人詹姆斯?雷斯頓(James Reston)也是一個極佳的例子。1953年,雷斯頓出任華府首席特派員,次年展開了他三十多年撰寫政治專欄的生涯。他深入權力的內幕核心,采訪過九任總統,得過兩次普利策新聞獎,擁有二十八個榮譽博士學位。CBS著名電視評論家艾瑞克?謝弗萊(Eric Shevareid)曾說,雷斯頓的專欄是所有具影響力人物的必讀之作;詹森總統也表示:「政府中無人不讀他的專欄,而且非讀不可。」雷斯頓對新聞職業崇高地位的信仰堅定不移,並且深信新聞界背負著使命,甚至認為新聞界是一個必要的體制。〔5〕

1995年12月6日,雷斯頓以86歲高齡辭世,《時報》以大標題稱他為「一位舉世無雙的報人」(A Journalist Nonpareil)。《時報》的勁敵《華盛頓郵報》的董事長凱薩琳?葛蘭姆(Katherine Graham)也稱頌他是「他那一代最了不起的報人,是新聞界的英雄。」〔6〕雷斯頓的政治專欄提高了《時報》在報界的地位,同時也表明,文字的魅力是平面媒體居不倒之境的至關重要之因。

電子媒體如廣播和電視,是以速度取勝的。流動電視廣播車(SNG)的出現,更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它可及時趕到事發現場將整個過程同步向觀眾報道。然而,其弊端在於:有時會因為追求快速而將未經查證的消息也一並發送。即便如此,仍無可否認電子媒體振聾發聵的作用與功能,例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調查》、《焦點訪談》,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60分鍾》,都是抓住社會問題進行剖析報道的「皇牌」節目。

在進行深度報道,揭露社會不公不義這方面,近年來中央電視台表現不俗。2001年,央視因曝光南京冠生園「陳餡月餅事件」,成為國內媒體「為民說話」、維護公眾利益的楷模。

南京冠生園是一家擁有80多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企業,以經營月餅聞名。1993年,南京冠生園與外商進行了合資重組,一度經營紅火,月餅年銷量達到1000公斤。2001年9月,南京冠生園用陳餡製作月餅的丑聞被揭發後,生產經營頓陷入困境,最終導致破產,同時株連了國內各家同名的企業。

事件過程:2000年中秋節過後,冠生園食品廠陸續將未售罄的月餅從各地回收,運進了糊著窗紙的車間;然後去皮取餡,重新攪拌炒制,入庫冷藏。翌年,食品廠又將這些過期原料加工製成月餅推出市場。中央電視台記者暗地裡拍攝了整個過程,並在《新聞30分》中播出,輿論遂大嘩。

央視記者表示,報道此一新聞的目的,是為了還月餅市場本來的面目,以及保障老百姓的消費安全。這是國內電子媒體維護公眾利益,可見電子媒體在深度報道方面潛力巨大。

網路的傳播速度較之電子媒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信息內容的龐雜嚴重削弱了其公信力。然而,這並不致掩蓋其多功能、大容量的優點,電子報刊、網路電視的風起雲涌足以涵蓋傳統媒體的基本功能,力量之巨不容小覷。

總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有優劣,它們若能取長補短,在發展中實現功能的互補,則必能進一步提高大眾媒介在社會機制中的影響力。

四、傳媒社會功能的失調

傳媒的強大功能有目共睹,然而對大眾傳媒的利用不當,就會造成其社會功能的失調。如將信息不加篩選地大量灌輸給受眾,就會產生被美國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Paul F.Lazarsfeld 1901-1976)稱為大眾傳播「麻醉性」的負面效應。媒體為了商業利潤,使「信息洪水泛濫」,導致人們失去心理承受能力,社會失去感知能力。打開電視機,不計其數的信息瞬間流逝,人們壓根兒來不及思考或回味它們的內容。長此以往,洶涌的信息潮必將沖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們置身其中,只感覺它們的存在,卻視若無睹,充耳不聞。尤有甚者,媒體對一些災害或社會動亂信息不加解釋地報道,往往引起社會的恐慌和不安。此時,大眾媒介就完全喪失其應有的功能了。

然而,大眾傳媒利用「議題設置」的方法,對新聞進行選擇、評論,這種對新聞的過濾和解釋,有時反而會造成大眾傳播對社會的負作用。因為經過加工、處理的觀點、意見,作為信息接收者的個人無須再進行分析、評價,久而久之,大眾的思維能力必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還會削弱社會和個人自身的判斷力。此外,大眾傳播媒介若對新聞信息的報道或解釋不當,更會造成社會水平的偏差。例如對犯罪行為的報道有可能為潛在的犯罪者提供了犯罪方法和模仿行為。

另外,二戰後,美國記者慣常以「公眾的知情權」為由,詳細報道政界、商界和其它領域發生的事件,揭露不為人知的事實。但近年來,某些記者的行為卻使「公眾的知情權」陷入尷尬境地。

這類濫用新聞自由、踐踏新聞倫理道德的行為也是媒體社會功能失調的表現。固然,大眾傳媒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媒體若自恃地位不可替代,罔顧社會責任,肆意行事,就會導致功能失調。這種現象在電子傳播時代尤為嚴重。

許多傳播學者和社會學家都認為,社會信息化、電子傳播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真正大眾文化時代的開始」。但與此同時,大眾文化也呈現出為迎合大眾口味,或追求商業利益而忽略社會利益的不良傾向。在西方社會,媒介的高度商業化,使其不再局限於製作一般的娛樂性節目,以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媒體已然成為獲取巨額商業利潤的 「搖錢樹」。

據統計,美國人平均每天要收看電視7個小時。然而,媒介經營者為了贏得廣告利潤,不惜以暴力、犯罪、色情等節目吸引觀眾,令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據有關統計,每位觀眾平均一年從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性行為達9000次;一般中學生到畢業時觀看電視的時間超出在課堂的時間兩倍,達22000小時,這期間可看到18000起謀殺案。〔7〕

大眾文化的通俗性容易導致庸俗化。長遠觀之,通俗易懂、圖文並茂、聲色俱佳的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人們文化水平降低和思維能力減退。大眾文化的商業性和消遣娛樂性阻滯了其凝聚上升為精緻文化的途徑,前景堪憂。

為此,我們認為,處在電子傳播時代的今天,大眾傳媒應履行的社會責任和實現的功能至少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 公正客觀地報道事實的真相;揭露社會不公或不為人知但影響大眾利益的事件。
2. 督促政府施行利民政策。
3. 宣揚人間美德,倡導良善的社會風氣。
4.關注社會大眾所關心的課題,傳遞新信息,讓公眾訴求可以上達當政者。
5.啟蒙作用,媒體除引導輿論外,還可以製造輿論,以喚起受眾對問題重要性的認知,糾正不公正的政策偏差。
6. 為民眾消解壓力、帶來愉悅。

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里,大眾傳媒欲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健全的社會體制、多元化的言論環境、活躍的社會面貌是根本前提。但我們不能簡單地界定大眾傳媒為這些功能的唯一承擔者,事實上,它們與公眾、國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權利、義務關系。若將達成大眾傳播功能的責任完全付諸媒體或國家,則有違情理且不切實際。施拉姆就曾說:「責任應由政府、媒體與大眾三方面共同來負擔」。

與新媒體對新聞傳播的消極影響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