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外灘畫報的新媒體轉型

外灘畫報的新媒體轉型

發布時間:2020-10-04 04:04:56

1、聽朋友說《新民晚報》整體轉型為新媒體平台了。請問轉型的平台叫什麼名字?

這個我曉得,叫「新民鄰聲「,現在各大各大應用市場"新民鄰聲"APP已正式上線,你可通過搜索下載「新民鄰聲」APP。下載使用一下。這個APP很強大。

2、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實現轉型

以開放的平台思維,再造資源聚合力。互聯網的平台思維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其精髓在於多主體共贏互利。體現在媒體信息傳播上,就是「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形成具有強大整合效應的信息集群。

一體化的整合策略,拓展傳播廣闊度。一體化發展,是媒體融合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而一體化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有機整合的乘法。要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這就要求,自媒體與社交媒體勢必要成為新聞生產的一部分,打破傳統思維中對新媒體的調度都置於內容生產之後的慣性,改變新媒體只是延伸平台和延長價值的工具定位,必須要使新媒體的功能得以前置、內容得以滲透,讓公眾對於某些問題的理解變成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新的新聞生產方式正在打破封閉的報道模式,體現在三種變化上:其一,新聞的產品形態發生變化,「新聞報道+社交媒體」將構成動態擴展的新聞產品,受眾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互動信息將迅速匯聚並且反哺傳統媒體內容;其二,新聞的生產形態發生變化,媒體內外廣泛的公眾參與將被納入專業化新聞的內容生產中,同時通過用戶需求而產生精準內容定位正在成為現實;其三,新聞的表達形態發生變化,新聞的專業選擇和公眾的個性觀點,將共構新聞的表達形態,同時傳統新聞對信息甄別、選擇和解讀的優勢將發揮更大作用,並且「社交化」的運用將兼顧人們對信息的豐富性與信息的准確性的需求,報道內容也將不僅僅停留在「信息」上,關系、情感、行為都可以是內容的一部分。

3、新媒體轉型是怎麼回事?新媒體轉型的好處是什麼呢?

新媒體轉型是重傳統的紙媒變為互聯網形式, 新媒體轉型的好處是多終端,全平台,無障礙閱讀!讓更多的網友能看到更多的新聞!
求採納

4、觀察郭全中:你有多專業,世界就會給你多大的舞台

2017年春節剛過,我發現忙著跳槽或轉型創業的媒體朋友比往年多了不少。近期關注到南友圈・自媒社發起了中國首個「媒體人招聘季」,應該說擊中了不少企業和媒體人的痛點,聽說參與報名的媒體人和招聘單位均達近萬人,還有30多家招聘網站、媒體人社群、創投機構和企業級服務平台也加盟其中。
當下,傳統媒體的效益大幅度下滑,對從業人員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有人主動離職尋找新的事業平台,也有人被動離職而不得不尋求轉型。無論主動離職者還是被動離職者,心裡對未來都有著這樣和那樣的疑問,媒體人能夠成功轉型嗎?媒體人轉型的優勢是什麼?又需要避免哪些問題?
傳媒人轉型是大勢所趨
首先,傳統媒體已經沒有能力養活龐大的從業人員。在互聯網媒體的猛烈沖擊下,傳統媒體「二次銷售」的商業模式正在坍塌,傳統媒體尤其是市場化媒體的廣告收入仍在經歷「斷崖式下滑」,不少傳統媒體已經陷入巨大虧損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只能選擇裁員或者降薪的方式來應對,這必然導致傳統媒體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有轉型能力的媒體人紛紛「用腳投票」選擇主動離開,而沒有能力的媒體人可能會被「掃地出門」。
其次,傳統媒體轉型也需要媒體人具備新能力。毫無疑問,隨著互聯網生態模式的快速形成,單純的媒體業務已經難以養活自身,也就是說,單純的「傳媒業」已經難以成為產業。傳統媒體紛紛選擇進入互聯網產業或者跨界多元化業務的方式來進行轉型,如浙報傳媒進軍網路游戲和大數據產業業務,華媒控股進軍職業教育等多元化產業,媒體人舊有的能力已經難以滿足新業務的要求,必須更新自身的能力。
成功轉型的案例比比皆是
絕大多數媒體人在轉型時,心裡都在忐忑不安,自己轉型是否能夠成功呢?還是讓我們用媒體人的轉型實踐來作答吧。實踐證明,各行各業都遍布著成功轉型的專業媒體人。
曾在《浙江日報》和《國際商報》工作過的金建杭,曾在《齊魯晚報》、《濟南時報》工作過的王帥,不僅成功轉型為阿里巴巴的合夥人,而且也在阿里巴巴上市時獲得了數以億計的財富,實現了財務自由。
曾在南方報業工作過的陳菊紅、李甬、趙瑩、陳峰、陳朝華等,原鳳凰衛視的劉春,原新華社的王永治,原中國青年報社的李方,都成長為騰訊、網易、搜狐等互聯網媒體的總編輯。原京華時報的張利東更是作為今日頭條的合夥人,幫助僅僅創業四年多的今日頭條實現估值過百億美金。
在創業領域,媒體人的表現也有不俗表現:原央視對話欄目的羅振宇、原青年時報社的丁豐打造的二更、原外灘畫報社的徐滬生創業的一條,估值都已經超過十億元,在短視頻領域風生水起;原南方都市報的方三文的傾力打造的雪球財經在2014年就已經完成C輪4000萬美元的融資,原南方都市報的喻華峰的本來生活網2016年又獲得了1.17億美元的融資,原新京報的羅旭創業的紛享科技也於2015年獲得1億美元的D輪融資。
自然更不用說,湖南廣電的劉晝創立的達晨創投已經成為我國基金業的重量級機構,原SMG的「黎叔」黎瑞剛更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名滿江湖!甚至在教學科研領域,范以錦、胡泳等都取得了值得學界重視的成果。
專業媒體人具有顯著的優勢
認真研究媒體人成功轉型的案例,專業媒體人絕不必妄自菲薄,其轉型至少有三大優勢。
首先,對新趨勢有敏銳的洞察力。媒體的本質是記錄世界,這就需要媒體人時刻把握最新發生的信息,而專業媒體人不僅僅去記錄信息,更是去尋找信息背後的「信息」,並在此基礎上,洞察新的趨勢和機會,及時把新機會轉化為自己的創業行動。
其次,具有深厚的人脈資源。媒體人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這就要求和包括政界名流、著名企業家在內的各行各業人士打交道,作為有心之人的專業媒體人就會積累下豐富的人脈資源,在關鍵的時候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
第三,熟諳傳播規律。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下,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大傳播」時代,無論是巨無霸企業還是剛創業的小企業,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都離不開傳播,而這就需要深刻理解並能熟練運用傳播規律的專業媒體人加盟,以更好地傳播品牌形象和進行危機公關。
成功轉型更需要「斷舍離」
當然,能夠成功轉型的媒體人,無論是在傳統媒體崗位還是在新崗位,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簽「專業」,都進行了「自我革命」,以更好地滿足新崗位的要求。
首先,「甲方」心態。 媒體人尤其是從事采編工作的媒體人,在轉型之前是徹徹底底的強勢「甲方」,特別是在傳統媒體日子紅火的時候,更是被各方供著、求著,但是一旦自己轉型到企業,自己自然就會變成相對弱勢的「乙方」,如果不能從「甲方」心態轉變為「乙方」心態,必然遭遇滑鐵盧。
其次,忌空談,重落實。 媒體人可以在媒體上誇誇其談,卻難以從實戰中檢驗自己的真實能力,但在企業實踐中,一切都要看實戰說話,正可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第三,強化自律性。 相對於一般企業,媒體的作息相對不規律,媒體人也相對自由散漫,而企業卻要求相對嚴格的自律性,如果媒體人不能建立起較強的自律性,就會感到有人專門和自己作對,處處難受,工作自然也難以開展。
第四,補齊自身的能力短板。 媒體人的優勢很突出,但是其短板也很明顯,這就需要媒體人通過自己持續學習來補齊短板。
對於那些能力欠缺的媒體人,這是最壞的時代,而對於專業的媒體人,這是最好的時代!
作者簡介
郭全中
1976年生,安徽臨泉人,現為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曾任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公司董事會秘書、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戰略運營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要研究領域為 基於互聯網的產業融合、大數據、傳媒經濟管理、集團公司管控 等。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科研工作站博士後。
主持了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轉型戰略研究》,作為主要參與者參與了5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3項一般項目以及1項世界銀行項目。
在《中國記者》等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上發表研究論文4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0餘部,在傳媒戰略、傳媒管理、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其中,有4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和10餘篇論文分別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獲得省部級獎項2項,多篇文章獲得其他各種類型的獎勵。
現為上市公司華聞傳媒、華媒控股獨立董事,多家傳媒公司顧問。
「全中看傳媒」由資深媒體人郭全中及其團隊共同運營,致力於研究基於互聯網的產業融合、TMT創投以及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5、全媒體時代,傳統紙媒如何走融合轉型之路

 媒體融合發展的策略
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在感到危機與緊迫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在當前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積極勇敢地進行轉型,融合發展。
1.解放思想,打開新思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互動。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打開新思維;要轉變觀念,創新驅動,以創新思路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拋棄傳統的包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2.提升素養,適應新要求。人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核心要素。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每一名媒體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中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標准非但沒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幾百字或者幾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幾十個字甚至是標題式的導語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閱讀、收看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受眾手中。這就要求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非常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軟體使用能力、視頻編輯能力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圖表製作能力,要有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在當前媒體環境演變的情況下,負責統籌協調的媒體負責人也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要能夠洞察傳媒大勢,要勇於決斷和承擔風險,要善於用人,融合是沒有經驗可循的試驗和嘗試,這就要求媒體的領導層知人善任,用智慧來用人管人。
3.內容為王,進軍新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是媒體取勝的法寶。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聚合、分發的APP——「今日頭條」卻能融資1億美元,估值5億美元,盡管這引起了關注和思考,但其5億美元的估值證明了內容的價值。
傳統媒體要加強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這些報道在新媒體平台上的首發率和發布率,取得新媒體輿論場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加大主流價值觀新聞內容的覆蓋規模。
4.推進融合,運用新技術。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即是因為有先進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要實現智能匹配、融合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要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全媒體化的業務流程。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優勢相結合,通過流程重組,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採集、加工、編輯,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信息獲取需求。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面對融合新趨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

6、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如何做出新媒體的「新」?

互聯網公司講究基因論,要做新媒體就得有互聯網基因,但這一點往往是傳統媒體最缺乏的。所以從術的方面來說,新媒體要做好,關鍵是和傳統媒體分開建設團隊,包括編輯、運營、策劃等等,尤其團隊負責人最好是互聯網出身,有互聯網基因,身份至少要和紙媒的主編相當。

7、面對新媒體沖擊紙媒如何謀求出路

原則

傳統平面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於是否開通了互聯網和手機版的報紙或者雜志,而在於如何通過新的技術平台和新的傳播方式去滿足更多受眾的願望及需求,將體現報紙價值的基礎——讀者請回來,將報紙賴以生存的廣告商吸引回來,將我們所生產的文化產品——報紙,以最有效的營銷手段、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更多地銷售出去。這就絕不是簡單的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平移,而是要創造一種嶄新的、立體的跨媒體營銷方式和經營方式。所以,發展紙質媒體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必須要符合以下幾個原則,方能有效的促進媒體發展:在更大范圍內吸引更多的讀者;能更好地提升廣告的價值,吸引廣告商;實現報紙向跨地區、跨媒體的發展目標;進行多媒體的整合營銷,提升媒體的品牌影響力。

與外灘畫報的新媒體轉型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