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媒體專業用語
什麼是媒體專業用語
開機率
家庭開機率(HUT或Household Using TV)
在特定時間內,所有收看任何電視節目的家庭占總(電視)家庭數的百分比。
個人開機率 (PUT或People Using TV)
在特定時間內,所有收看任何電視節目的人口占總(電視)人口數的百分比。
收視點
目標收視聽眾收視點(TARPs)(Rating or Target Ratings)
在特定時間內,有機會看某個廣告的目標收視聽眾收看某電視頻道占總電視目標收視聽眾數的百分比。
家庭收視點(Household Ratings)
在特定時間內,收看某電視頻道的家庭占總電視家庭數的百分比。
個人收視點(People Ratings)
在特定時間內,收看某電視頻道的人口占總電視人口數的百分比。
總收視點
GRP
1個GRP為目標視聽眾中的總接觸人數占目標視聽眾人口的1%,目標視聽眾通常以人口變項作為定義。盡管GRP這一術語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但在某些地區的市場中可能使用不同形式的術語來表達同一含義,如英國使用TVR表示電視收視率,而亞太地區則普遍使用TARP(目標收視聽眾收視點)。
GRPS
對一項廣告活動(或電視節目)總體視聽眾暴露的測量,GRPs 通常表示為接觸人數在目標視聽眾人口中所佔的百分比。統計方法為:100 X (總接觸人數/ 目標視聽眾總人口)。GRPs還可通過將以百分比表示的凈到達率喝平均OTS相乘來計算。GRP總數通常會超過100,因為同一人可能會重復暴露於同一廣告。
到達率
到達率 (Reach)
在特定目標視聽眾中在特定時期內有機會看到或聽到一則廣告或廣告活動的比例。也稱為「覆蓋」或「覆蓋范圍」。
有效到達率(Effective Reach)
滿足了有效暴露頻次的目標視聽眾比例,規定為在某一時段內收看機會OTS的起碼次數或范圍(如4+OTS或2-6次OTS)。如果目標視聽眾有機會收看同一廣告2-6次,則此排期的有效到達率時有機會接觸廣告2-6此的目標受眾百分比。
接觸頻次
頻次(Rrequency)
視聽眾以一定頻率暴露於一個載體的平均次數,以百分比表示。
廣告視聽機會(OTS/ OTH)
在某一目標視聽眾中宣稱(在受眾研究中)有機會收看或收聽某個廣告的人口數值,例如,某雜志典型刊物的讀者,可被視作有一次機會看到該雜志上所刊登的廣告。視聽機會可以表示為到達視聽眾中的平均OTS,例如,80%有5次的平均OTS;或以特定接觸頻次表示,4+的到達率為45%的視聽眾至少有4次收聽或收看到該廣告的機會。不同媒體定義OTS/OTH的方法不同,因此不宜比較不同媒體間的OTS。
平均接觸率(Ave. Frequency)
在一個媒體排期計劃中,(根據受眾研究)在至少會接觸一次廣告的目標人口內表示有機會接觸到廣告的平均次數,可測量出暴露於一個媒體執行方案的人口中平均每人的接觸次數。例如,一個媒體執行方案提供70%的到達率,平均OTS為4,即70%的目標人群每人平均接觸到廣告4次。一些人可能多於4次,另一些人可能少於4次。計算:總收視(以千計)除以凈到達(以千人計),或總收視點除以凈到達率百分比,通過接觸率分布分析可以獲得特定接觸率的視聽眾到達率。
有效頻次(Effective Frequency)
一種被廣泛接受的廣告效果理論,認為視聽眾在多次收看同一廣告後才會採取行動。大多數廣告主希望在一定暴露水平或OTS水平上達到最大的凈到達率,如達到2+或3+的到達率。通常認為這也就是「有效到達率」。一些廣告主進一步設立了一個「頻次通道」目標,在一定的有效接觸頻率可被描述為媒介目標中所規定或媒介策劃人員所建議的可完成傳播目標的最佳視聽眾暴露水平。有效接觸頻次排期方法面臨的一個新挑戰是近期策劃。
收視點成本
收視點成本(CPRP或CPP)
實現目標視聽眾一個GRP所需成本,等於活動總成本除以GRP數。
千人成本(CPM/CPT)
在特定目標視聽眾中,每接觸1000人所需成本,等於活動總成本除以以千為計算單位計算的總接觸人口。
印刷量(Printed Volume)
一份刊物每期實際印數的份數。
發行量(Circulation)
印刷媒體每期實際發行到讀者手中的份數(包括售出或免費贈送的份數)。由行業指定的獨立稽核機構提供的發行量數據比出版商自己聲稱的發行量數據具有更高可信度,由於後者未經第三方獨立驗證,因此可能存在超報現象。
閱讀率
基本閱讀率(Primary Readership)
主動購買某出版刊物的讀者閱讀率或者是免費出版物的收件人,他們一般比讀物接自別人手裡的讀者對出版物顯示更強烈的興趣。
平均每期閱讀率(AIR或Average Issue Readership)
在某一段時間內,根據宣稱曾「閱讀過或看過」一期或多期某印刷媒體的受訪者,而統計的閱讀人口數量。回溯時段為自調研問卷執行當日起,根據出版物實際出版間隔回推。例如根據上一個月情況,詢問月刊閱讀率,據上一周情況,詢問周報閱讀率,據前一天情況詢問日報閱讀率。
傳閱閱讀率(Pass-On Readership)
出版物除「購買者」和「免費收到出版物的人」以外的讀者。
重復到達(Duplication)
通過一種或多種媒介載體或接觸相同廣告超過一次的視聽眾數量。也可以百分比表示。
傳閱率(Pass Along Rate)
印刷媒體平均每份所接觸的人口數或百分比。
覆蓋率(Coverage)
媒體在特定時間內所接觸的人口百分比。特定時間一般為昨天、過去一周或過去一月等。接觸的定義會根據不同的調研公司而由所不同。
組成
視聽眾組成(Profile或Composition)
指特定時間內,特定媒介載體視聽眾的組成結構,以每一部分視聽眾(例如年齡組)占總視聽眾人口的百分比來表示。
媒體佔有率
媒體比重佔有率(SOV或Share of Voice)
指品牌的媒體投放量占總類別媒體投放量在個別市場的百分比。計量單位一般為GRPs(電視)或接觸人口(其他媒體)。
媒體投資佔有率(SOS或Share Of Spending)
指品牌的媒體花費占總類別媒體花費在個別市場的百分比。計量單位為金額。
集中購買代理商
廣告代理商(Agency)
一個代表廣告主的機構,為客戶的市場推廣活動提供廣告創意、客戶策劃、媒介策劃和購買服務。大多數代理都是法律實體並對客戶承擔財務責任。
集中購買代理商(AOR或Agency Of Record)
替服務於同一個廣告主的廣告代理公司購買媒體的媒體代理公司。
媒體的行情模式
連續式(Continuis)
指全年無休、沒有高峰、低谷的媒體露出方式。所謂全年無休並不一定是每天都必須有媒體露出,而是全年當中沒有出現具有影響的空檔(約2周),沒有高峰、低谷,且露出比重沒有明顯的差異。
欄柵式(Flighting)
指時上時下的露出模式,廣告波段之間出現顯著的空檔,當然每個波段的比重並不一定必須完全相等。亦稱跳躍式或間竭式。
脈沖式(Pulsing)
介於持續式與間竭式當中,全年露出但在露出的高低上存在顯著的差異的形成模式。
2、廣播媒介對語言有哪些具體要求
廣播新聞性信息聲音產品的傳播應「回歸」身心合一式的人際傳播狀態
廣播是一種情感媒介。廣播媒介的傳播主體「講述」新聞,用戶「傾聽」新聞,抑或是,用戶「傾訴」心聲,傳播主體與其對話。傳受之間雖然被電波或新媒體平台相隔,但對話卻可以「無處不在」。
廣播媒介的傳播活動屬於大眾傳播的一種,研究它要放在大眾傳播的框架之中。但是,傳受身份的平等以及聲音介質的傳遞包含著人際傳播的特質。所以,廣播媒介新聞性信息傳播主體有聲語言表達的創新研究可以放在人際傳播的維度去探討,而且基於這種維度的研究,是為了讓廣播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歷史經驗證明,「高八度」式的聲音傳播讓聽眾厭惡,「端腔作勢」、「高高在上」式的廣播新聞產品讓人唾棄。
中國播音學將語言表達樣式主要分為四種類型——宣讀式、朗誦式、講解式和談話式。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廣播的新聞產品多以播報式進行「生產」,即便是一些脫口秀類的「說新聞」節目和評論員點評新聞內容,他們的有聲語音表達樣態依然有明顯的念稿子痕跡。
人際傳播強調「心與心」的交流,它更符合情感媒介的特質。廣播傳播主體的有聲語言表達應建立在人際傳播的基礎上。傳播主體缺乏語言表達的對象感和交流感,是其有聲語言表達創新的阻力。
用戶基於智能化接收終端收聽廣播,多數是要戴上耳機收聽的,或在相對封閉的卧室等環境收聽;即便是傳統的收音機和車載廣播,用戶的收聽行為相對於一家子坐在客廳里看電視是有所不同的。用戶使用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獨立性的行為,廣播融合互聯網之後,更讓人際傳播的特點顯現出來。
媒介融合不單單是技術變革的產物,也是傳受之間的相融。不矯揉造作,尊重他者,傳受之間心與心的溝通,讓廣播媒介新聞性信息產品更具融合特質。
從實際操作層面而言,當下不少廣播記者播報口述錄音報道多是機械式的「念稿子」,語態流生硬。新聞產品的有聲語言表達需要基於標準的普通話語音、清晰的表達;但是,像一些記者的普通話等級達不到一級乙等,嚴重影響了用戶的收聽效果。
即便是像早新聞、晚聯播等新聞播報類節目,傳播主體也要注重語態的改變,讓播報更親和,更具交流感與對象感。
傳播主體不僅僅要在新聞文本的寫作上力求人際般的交流,更要突破播報式的禁錮,讓「說」新聞、「聊」新聞的行為成為常態。
02
在新聞現場傳播的連線報道既要「邏輯清晰」,又要「見人見事」
近些年,廣播新聞連線報道的典範當屬第十九屆(2009年度)中國新聞一等獎作品《挺近映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事中心記者王亮和救災官兵一起從都江堰紫坪鋪水庫登上沖鋒舟趕往汶川。他們行至狗腳灣峽谷時,突遇山體塌方,此時,沖鋒舟發動機突然熄火,失去動力的沖鋒舟被洶涌的江水沖向岸邊,為躲避從數百米高的山崖上滾下的巨石,王亮組織戰士改用手劃槳緊急自救。沖鋒舟經過1小時30分鍾水路行進,駛抵阿壩州鋁廠,山體塌方淤塞了前方的河道,王亮又背起沉重的采訪設備和救災官兵一起棄舟徒步前行。挺進映秀的過程中,王亮克服餘震、塌方、泥石流、飢渴、體力透支、傷痛等困難,邊走邊用衛星電話連線發回動態報道。最終,王亮於13時到達受災最嚴重的震中汶川縣映秀鎮。在初步了解災情後,他於13時47分18秒通過海事衛星電話接通中央電台直播間,用急促、疲憊的嗓音直播報道了這則所有媒體中最早從震中現場發出的消息 。
除了題材重大和獨家首發的兩個特點外,這則連線報道還有兩個特點是值得廣播媒介傳播主體學習借鑒的:一是記者的連線是真真切切的現場直播報道,從新聞現場傳遞出及時有效的新聞信息;二是記者播報准確到位,一氣呵成,傳遞所見、所聞、所感,既有對現場環境的准確描摹,又有對新聞細節的到位捕捉,令聽眾「身臨其境」。
不過,我們更應看到一種常態:眾多廣播傳播主體並沒有在現實中發揮出連線報道應有的品質。筆者發現,不少廣播媒介的做法是讓記者、編輯提前報題,或者由值班領導派題,記者、編輯除了提交導語外,還要自己擬定兩三個小問題,屆時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值得商榷的是,一些記者在連線報道的時候,並不是在現場完成的,不少人的表達都是在「念稿子」,聽覺效果是非常死板、生硬的。
廣播連線報道的創新空間要建立在現場即時性地播報內容的這一基礎之上,發揮采訪對象的作用。
見人、見事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倘若廣播媒介的連線報道都只有記者一人,那麼,獨具特質的現場感便不會體現出來。通過大量的新聞實踐,筆者認為,在連線報道中加入采訪對象的音響素材是十分必要的。
以筆者報道《「菲特」台風給浙江寧波餘姚造成重創》為例,筆者在某一晚挖掘了一個醫護人員轉移病人的選題。筆者一路跟隨,在浙江之聲的特別直播節目中連續報道事情的進展,並現場對話搶救病人的醫生、護士和救援隊隊員。這樣的連線報道比記者單純播報要立體化、生動化,提升了傳播效果。
一般來說,時長在兩分鍾左右的上述這種形態的連線報道十分適合在傳統的音頻流傳播渠道和新媒體平台上傳播,用戶不會產生聽覺疲勞,還能形成與記者同步在現場的「身臨其境」效果。
03
「還原新聞現場」和「運用特寫鏡頭」是口述錄音報道的創新手段
除了要在連線報道上強調現場感之外,口述錄音報道倘若能踐行這樣的理念,還原現場實況,凸顯出活靈活現的廣播新聞文本特質。
目前,口述錄音報道的記者口述部分多是記者後期依據文本錄制的,如果像上述的「菲特台風給寧波餘姚造成重創」等這類事件性報道也能採用新的模式,也會提升稿件的呈現質量。例如,筆者采寫的《餘姚大水:一場眾人接力的生命救援》這篇稿件,便是上文提到的現場連線報道內容的另一種表達版本,是精選采錄全現場播報、同期聲的結構化文本呈現(即從現場採制的全部音響中進行剪輯)。
另外,細節特質的呈現也是新聞廣播頻率傳播文本的一大創新空間。
一般的口述錄音報道長度為1分鍾到4分鍾,根據廣播線性傳播的特質,文本多是提示性的。而從具體的實踐創作經歷來看,細節的張力更易於吸引用戶的收聽,這更需要記者在文本的寫作上開動腦筋,像口述與音響的比例如何根據選題內容進行分配,細節的刻畫如何與主題相容等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筆者曾嘗試過運用實況音響呈現新聞特寫的方法,採制廣播新聞文本,並獲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2014年杭州的「7·5公交車放火事件」發生後,傷員牽動著大家的心。來自北京的女孩欣欣受傷嚴重,7月11日剛巧是她的農歷七歲生日。受傷的孩子在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勵與祝福。
筆者在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和欣欣爸爸溝通之後,穿上隔離服,並對采錄設備消毒後,進入重症監護病房,全程采錄。筆者採用特寫式傳播手法,生動地講述了北京女孩欣欣在醫院救治過程中的一則充滿正能量的故事,音響素材感人至深,不少聽眾、網友為之落淚。欣欣一家三口的座右銘貫穿全文,他們積極、樂觀地應對災難的精神鼓舞人心。
在采寫手法上,筆者運用「廣播蒙太奇」,音響與音響之間通過記者的旁白講述,靈活輕巧地實現了過渡轉場,結構錯落有致。每一段音響作為一個蒙太奇片段,充分地調動了聽眾的想像力,構建了欣欣這個特殊生日的溫馨場景。這篇作品還采錄到電話語音和微信語音的素材,全方位地還原了欣欣媽、老師、同學祝福欣欣的過程。筆者回到台里後,迅速整理長達一個小時的音響素材,精心剪輯音響片段,進行配音製作,及時地在浙江之聲《浙江新聞聯播》節目的重要欄目「焦點直擊」首播。
這篇特寫播出後,音頻內容還在浙江之聲官方微信等平台上進行傳播,像微信的閱讀量很快就突破了「10萬+」。聽眾、網友紛紛給這個家庭點贊、打氣,有網友點評:「稿子寫得好,都是小細節,又都是信息量,聽一遍流淚一遍,感動於這一家人面對災難的頑強,同時,他們又是樂觀的,喜歡他們家的那句座右銘『生活是一個驚喜接著另外一個驚喜』,希望其他傷員也能像他們一家堅強地渡過難關;還有,浙江的醫護人員太給力了,沒有他們及時的搶救和精心的呵護,也就不會有這么動人的故事。」
04
結語
即便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廣播媒介,其新聞性信息傳播的邏輯起點依舊建立在以傳播聲音這種符號為基礎。劣質的新聞性新聞有聲語言傳播會影響傳播效果,甚至更會降低傳播主體所在的廣播媒介的美譽度,進而導致用戶流失。
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廣播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他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寫道,「收音機直接地、面對面地影響著多數人,給人們提供一種作者或講演者與聽眾不通過言語交流的世界。這就是收音機直接的一面。這是一種類個人的體驗……廣播有力量將心靈和社會變成合二為一的共鳴箱。」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踐中,一些基於聲音符號傳播的廣播新聞性聲音產品沒有很好地運用「心靈與社會的共鳴箱」的特質,一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新聞文本及其表達,讓用戶難以接受這樣的傳播,而互動式的新傳播渠道(平台)又為廣播與用戶搭建了「心與心傳播」的平台,加之廣播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傳播屬性,其在傳播文本及其有聲語言傳播主體表達上進行創新,會讓其情感特質更好地作用於用戶,提升廣播媒介新聞性信息的傳播效果。